在陶渊明笔下,武陵人误入九维功学算命看风水的桃花源,真的只是作者的想象,或者民间的传说吗?在聊斋主人看来,未必。
第一,从地理学的角度讲,桃花源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大。
众所周知,虽然全国各地有多处“桃花源”,但是按照史料记载,武陵源应该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就是容易形成天坑。天坑中有草木、河流,人们可以在天坑居住生活。如今,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应用,以及户外探险运动的兴起,在重庆、云南、贵州等多地,均发现有天坑内有人居住的案例。
在云南天坑内的民居
陶渊明作品中的桃花源,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喀斯特盆地,那位渔人无意中通过暗河进入桃花源,见到九维功学算命看风水了避秦时难的桃花源村民,并受到热情招待。
第二,从时空的角度讲,桃花源可能是一个三维之外的空间。
九维功学算命看风水我们人类居住的属于三维空间,虽然九维功学算命看风水我们地球人尚未找到比三维更高等的空间,但是我们也无法证实四维乃至更多维空间不存在。
古人有言:别有洞天,洞天福地,桃花源很可能从空间维度上说属于三维之外的空间,武陵人机缘巧合误入了这一洞天福地。实际上,“洞天福地”并没有固定的地点,而且进入的话需要特殊的通道,这也是为什么武陵人再去有意地寻找桃花源,却再也找不到的原因。
所谓的洞天福地,其实就是地球与宇宙连接的通道,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就是虫洞。虫洞是客观存在,不过只掌握在高维度生物的手中,可以随时变换,处于低维度的生物无力自行制造虫洞,地球人甚至连虫洞在哪里都把握不住,所以武陵人再也没有找到曾经到过的桃花源。
两年前,聊斋主人曾经到过浙江衢州烂柯山。众所周知,围棋源于中国,而相传围棋之根就在烂柯山。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云: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对王质说,你该回家啦。王质转身去拿自己砍柴的斧头,却发现斧柄已经腐烂在了泥里。等王质回到村子,感觉周围的房子都变了,满腹狐疑的王质推开自家院门,妻子不在,一对老夫妻走了出来,竟然是自己的儿子。原来,就在王质观看童子对弈的工夫,时间已过去了数十年。
烂柯山
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至今“烂柯”一词在国内外棋刊上仍屡见不鲜。日本高段棋手还常将“烂柯”两字书于扇面, 用以馈赠亲友。我国一些围棋古典弈谱,还有不少根据“烂柯”而定书名。
以现代科学角度来看,这并非只是民间神话。根据相对论,时间在运动中会变慢,运动越快,时间越慢。比如,一个地球人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宇宙中长途旅行,等他回到地球,他会比地球上的同龄人年轻很多。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我们等待的时间总是那么漫长了吗?这不是心理错觉,而是真实的存在——出差时忙忙碌碌,一天过得很快九维功学算命看风水;坐在电脑前的一天便过得漫长,因为静止的你比运动的你经历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尽量让自己多运动,因为运动让你年轻。
在《西游记》开头,花果山的通背猿猴给孙悟空介绍世界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如今五虫之内,唯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一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齐寿。此三者只在阎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内。”
在道教看来,宇宙间是有这么一部分生物,能够超越时空的所在,不生不灭的,比如佛、仙、神圣。居住于洞天福地之内的人(我们姑且称之为人)便可以做到这一点。
根据笛卡尔建立的坐标系,X轴代表一维,就是数轴一条线,Y轴与X轴构成二维平面,加一个Z轴构成三维立体,这是我们初中学的常识,而我们就是三维生物。在三维空间,时间是单向流逝的,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慢慢变老,无法回到从前,也无法预知未来。
而到了三维空间之外的多维空间,“人”不仅能回到过去,还能预知未来。根据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M理论(超弦理论的一种),宇宙是11维的,只不过这存在于纯数学中,没有人能看到更高维度的世界长什么样子。
那么,不妨让我们来大胆畅想一下:四维生物不仅可以看到过去,也可以预见将来发生的事情,但无法改变未来。比这并非只是想象,比如我们身边确实有一些打卦算命的江湖术士,给人算命还奇准,他们或许有特异功能,或许就是来自高维度空间的“人”潜伏于地球人中。
那么五维空间的生物有什么功能呢?五维世界,理论上他可以看到四维世界里的一切,他的时间不是单向的,他能看到一个人的所有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带来的所有结果。但是,他可能也不能直接改变世界。
继续推理,那么六维、七维……乃至十维空间的生物,应该就相当厉害了。就像在三维空间里,我们看到的一维是一个点一样,到了十维,可能前面九维在你看来已经成了一个点了,你一擦除,就创造了虚无。这一推理,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在道家看来,万物的最高阶段是“道”,而“道”的最高则是无。所以,你知道道家有多厉害了么?
那么霍金所说的第11维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呢?那可能便是无物无我了。就像庄子所说的“天籁”,此时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境界。
你发现没有,人类在思想上有很多的不谋而合,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人类对于未知有着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尤其是在科学理性主义主导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头脑之后,我们开始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习惯于将通过科学或是经验认证的东西当作真理。我们为自己在黑暗中探索的一丁点成绩(比如火箭、飞船等空间技术)而洋洋自得,却不知道也许早就有了这样的“人”,他们早已站在光明的山顶看到了一切。
当有神论笼罩世界的时候,追求客观真理的科学精神会引领我们逐渐揭开蒙在这宇宙万物上的神秘面纱,但当人类中最优秀的一小撮揭开面纱之后,他们发现这物质的世界只是表象,精神的世界才包罗万千;当他们穷尽毕生所能爬上人类智慧的山坡,结果发现像老子这样的先知早已在山顶上等待着他们。最终,这些智慧达到相当程度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尝试探寻真理,并最终做到与万物化为一体。只是过程或许会很漫长,别人也许会误解你……这也是很多人孤独求索的原因。
宗教与科学的对话仍在继续,它们在未来将发生更多的沟通,产生更高程度的理解,因为它们有着追求真理的共同目标——对最高的“道”永恒的求索。
所以,回到原来的话题,桃花源难道仅仅是陶渊明的想象吗?《桃花源记》最后结尾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两人志趣相投,经常结伴游山玩水。《晋书·刘麟之传》记载刘子骥“居阳歧”,《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而据戴叔本《水经注·江水》:“今考阳歧即今石首县西山,在江之南岸”,也就是说距武陵不远。
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你可以理解为这件事是作者陶渊明虚构的,作者只是因为对当世失望,想找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脱离现实的苦恼;你也可以理解为确有其事,武陵人确实到过桃花源,于是才有了刘子骥前往寻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