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呢?我的基本概括是:这是“一部指导趋吉避凶的宝典”。这部书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生的“吉”与“凶”。一方面它综合人生的经验教训与社会的兴衰治乱周易风水免费开讲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的道理周易风水免费开讲了,一方面它又在具体行动的层面加以“技术性”指导。我们当然希望自己和好友亲朋一生都大吉大利周易风水免费开讲了,而且逢凶化吉,所以不可不读一读《周易》。
——陈洪《国学讲演录》
7月10日(周五),我们邀请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为大家开讲国学,千万不要错过!(直播入口在文末)
《周易》与人生智慧
陈洪
读《周易》有三种态度。一种是专家的态度。那就是穷究“真相”的态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十八般兵器,力图还原和《周易》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历史“真相”——也包括阐释方面的“真相”。这种态度很值得尊敬,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有时钻进牛角尖,也有把问题越弄越混乱的情况。这些和我们一般读者关系就不太大了。
还有一种是江湖术士的态度。我们在路边书摊上常常可以看到什么《周易与风水》呀,《易经预测实例》呀,甚至还有《情色六十四卦》一类的东西。这当然都是些依草附木的妖魔鬼怪。
第三种是把《周易》当作传统文化来认识,发掘其中的优秀因素——包括道理层面的,也包括方法层面的。我们今天就是这样的思路。
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我认为《周易》是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典籍。说它是“最重要”,我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方面,历史悠久,非常古老。它的主体部分形成于3000年之前。这在我们这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最老并不能说它一定是最重要,二者还不能画等号。所以还要看后面的理由。
第二方面,它不但是最老的,它的作者还具有高度权威性——至少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在华夏文明的系统中,这种权威性是无与伦比的。《周易》作者的权威性能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叫“人更四圣”。“人更四圣”就是说由四个“圣人”级别的作者,先后接续集体合作完成了这部书。哪四个圣人呢?第一个是所谓“华夏文明初祖”的伏羲,第二个是刚才说的文王姬昌,第三个是姬昌的儿子周公,周公在古代被视为大圣人;第四个圣人是孔子,他的工作是阐发前三位的思想。这四个圣人来联合完成一部书,这样我国古代任何一本书的作者都没法比了。
第三方面,就是传播之后的影响与效果了。在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里,中国的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位置的意识形态化的著作是“四书五经”。而“五经”的第一部就是《周易》,这是古文经学派的主张,但也是长期流行的主张,可见其巨大影响。
第四方面,“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这句话出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什么要引这句话呢?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社会发展经过了2000多年,人们对于《周易》的重视依然如故。第二层意思,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纪晓岚看到《周易》覆盖的面太宽了。他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在今天看来,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玄学,乃至道教、佛教,都受了易学的影响;特别是儒家的后期——理学阶段,其影响尤其深刻。再广一些看,文学、美学,甚至医学、化学等,都有受《周易》影响的痕迹。
《周易》的智慧纲领:把世界抽象成阴阳
我们接下来探讨《周易》中的哲理、智慧,则先要从“‘阴阳’看世界”说起,这是个纲。
《周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把世界抽象成阴阳,然后再讨论阴阳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法作为一种纲领,对于我们理解《周易》很重要。按照《周易》的说法,“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道”在中国古代思想系统中,是一个最高的存在,而且还有“规律”“原则”等含义,甚至带有理想色彩与价值判断功能。通常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道昏君”“替天行道”等,都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所以,“道”很重要,很崇高,而按照《周易》的说法,这个“道”就是表现为阴阳的关系,这是个基本大原则。
整个《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爻、阳爻各一半,说明在《周易》的系统里是讲究阴阳平衡的。然后每一个爻位上,阴、阳出现的次数各为三十二次,每个位置上的阴阳也是平衡的。那么,所谓的“阳”到底是什么呢?“阴”又是什么呢?要给二者下个定义还真不容易。大体来说,“阳”就是能动性更强的,刚、动、强、生长、扩张,等等;“阴”就是反过来,柔弱的、安静的、沉寂的、收缩的,等等。作为一种器质性的存在,我们就称之为“阴阳”,从功能性表现来看就是“刚柔”,所以就有了“阳刚”“阴柔”这样常用的语词。“阳刚”与“阴柔”兼顾了内在器质和外在表现,所以流传甚广。
古人领悟了《周易》中的阴阳思想后,形成了一种集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太极图”——俗称“阴阳鱼”。这个太极图,《周易》里面没有,而是宋朝人初创,到清朝最后定型成这样的。其实,宋朝人画得也差不多,但是没这个漂亮,它有些地方有棱有角。经过打磨,它逐渐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真是漂亮!形式和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达到了融合无间的程度。“太极图”总体为圆形,中间是一条“S”形的光滑的分割线,将圆分成了黑白两部分,白就是阳,黑就是阴,但是白的里面有一点黑,黑的里面有一点白,好像两条小鱼环抱在一起,所以又俗称“阴阳鱼”。
这个图虽然不是《周易》固有的,但却是浓缩了《周易》里阴阳的思想。它融合了哪些思想呢?首先,阴和阳是相对待的。注意,我说的不是相对立。相对立就时刻处于冲突状态,相对待是不同的,性质是相反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时刻要冲突。相对待同时意味着相依存。没有你就没有我,没有我就没有你。如同黑夜与白天性质是相反的,但二者并不冲突。如果黑夜消失了,那白天这个概念也就无意义,也就不会存在了。男人和女人,性别是相反的,但假如到了女儿国,而且与世隔绝,那女儿国这个概念也不会有了,因为女儿已经全等于“人”了。
这个图的好处之一,是把阴与阳通过“S”形分割线紧紧地环抱在一起,相互依存感很强烈。它另一个突出的好处是,白里一点黑,黑里一点白,这强调的是包含。虽然是阳,里边也有阴的潜在因素;虽然是阴,里边也有阳的潜在因素。这个思想是很深刻的,为矛盾的转化找到了深层的原因——自身包含着相反要素潜在的因子。而且这样来描画,就产生了动态的感觉。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知道相反因素——阴阳的相依存,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知道阴阳之中的相包含,可以避免绝对性;知道阴阳可以转化,就避免了静止的思路。
这是《周易》里面的原话——“穷则变,变则通”。“穷”可不是没钱,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穷”,是此路不通,而不通就要改革。改革就会出现新的可能性,出现新的通道。那么知道这些——阴阳的相对待、相依存、相包含、相转化,我们怎么办呢?做什么呢?就是调和阴阳,避免失衡状态的出现。
有朋友可能要质疑了:“你阴呀阳呀说了这一大套,都是你陈某人归纳出来的,人家《周易》是不是这么说的呢?”好,我们就来看看《周易》对这方面是怎么说的。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睽卦”。“睽”者,违也。说咱们俩分手了叫暌违。“暌违多日”,分开多天了。
大家看看《彖传》和《象传》。“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两个女性,没有阴阳的差别,假如她们俩组成一个家庭,反而不能想到一起去。在实现家庭的基本功能上,她们想不到一块去。“天地睽而其事同也。”天和地是相反的,一阴一阳,但是在一起,化生万物。“男女睽而其志通也。”男女是相反的性别,组成一个家庭,他们在实现家庭的基本功能上反而想到了一起。“万物睽而其事类也。”万事万物都不一样,在这点上就是大同小异了。“睽之时用大矣哉!”相反,有区别这个道理太重要了,“君子以同而异”,所以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你要实现“同”,就得先认可“异”,在不同中实现同。
作为基本的思想方法,《周易》一方面强调“一阴一阳谓之道”,把阴阳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认识世界、指导行为的纲领;另一方面,它又把这一纲领的呈现放置到复杂的系统中。首先是在卦象中,一个爻的爻位,及其与上下邻位的关系,是必须要顾及的;其次,它所在卦的象征义,特别是上下卦象征义之间的互动也要考虑;还有,卦爻辞也要结合到一起来分析;除此之外,变爻是一个更复杂的因素,涉及整体语境与重点要素的辩证关系。当然,这样来处理一次占卜,会留下比较大的阐释空间,会减弱确定性——这何尝不是巫师们的初衷呢?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看,这样来认识问题,又有其独特的价值,就是排除简单的线性思维,把问题放到复杂的系统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期有较为全面、靠谱的判断。
《周易》中做人的道理
这是就大的方面来看《周易》给我们的启发。下面再拈出几个具体话题看一看。
《周易》中的大智慧既有关乎社会的,也有关乎个体生命、人格修养的。下面,我再就《周易》中做人的道理举例来介绍一下。
宋朝有一个研究《周易》的人叫朱鉴,他认为“乾、坤只是一个‘健’‘顺’之理。人之性无不具此。‘虽千万人,吾往矣’,便是‘健’;‘虽褐宽博,吾不惴焉’,便是‘顺’”。什么意思呢?他说《周易》讲做人,核心就是“健”和“顺”这俩字的组合。他是把《周易》的乾、坤二卦中的两句话和孟子一段有名的话互相印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乾卦·象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南开大学的范孙楼前面竖有一块巨大的盘山石,那石头上刻的就是这句话。这个镌石的事情是我来促成的。本来捐赠者提议镌刻“仁、义、礼、智、信”。但是我更欣赏这句话,因为它有纵深感。
“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作为社会的精英骨干,你应该成为一个强者,有意志力,并且应该持续不断地为实现自己的意志来奋斗。这是“君子”应该有的品质。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天行健”!这样眼界就大开了,前面的主张也就因此而有哲理了。
按照《周易》的说法,天地的精华所在就是人。人和其他东西不一样在哪儿?人有灵性,能反思,能产生主体的意志——要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更理想。既然是天地的精华,人就应该体现天的优秀性质。天的性质是什么呢?日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强有力地运转着,这就是“天行健”。
人应该效法天,成为一个有着自身强有力意志的主体。但是,如果只有这一面,也有问题。社会上每个人意志不一样,彼此不就有冲突了吗?何况我的意志过于膨胀,必然会损害别人。在世界近代哲学史上,尼采鼓吹“意志”,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这种哲学被推向极端之后,实际上导致了法西斯主义与希特勒的出现。
《周易》在这里显示了讲求阴阳平衡的理论优势,“乾”之后紧接着是“坤”,做出强有力的补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你既要效法高天,有强有力的主体意识,你还要效法大地。“地势坤”,坤者,顺也——大地顺从万物的性质,都把它们负载起来。所以“君子”做了强者,还要考虑他人,还要有奉献的精神,要有承担的精神,要有成全他人的精神。这就是“地势坤”的精神。“天行健”与“地势坤”,两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成功的人格。
这个思想被孔子所继承。曾子说:“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忠恕”这个概念也是很好的概念,跟《易》的“健”“顺”是相通的。“忠”是什么?不是专指忠于君主。心之中为“忠”,“忠”就是我的内心、我的主体意志的充分表现。《国语》里讲“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韦昭注对这个“忠必及意”解释道:“出自心意为忠。”就是要在待人处事中把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意志真实地、充分地实现。这就与“健”相通了。
“恕”呢?如其心为“恕”,你要想到别人的心跟你的心一样,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成就的,你要考虑到别人也有这种要求;你不想遭遇的,你也要体谅别人。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社会、对待周边,就是“恕道”。显然,这与“坤”“顺”是相通的。而“忠”与“恕”贯穿了孔子学说,孔子说这就是“仁”的体现。这样的思想主张,在现代,在中国社会学的泰斗费孝通先生那里,又有新的表达。费先生把“健、顺”“忠、恕”展开变成16个字,角度不一样,但可以互相印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以上节选自《国学讲演录》,标题为小编所加】
《国学讲演录》
陈洪 著
南开大学教授陈洪
一书带你了解儒释道
国学大家之作
对孔孟、周易、庄禅
及阳明心学均有独到见解
直播通道
7月10日下午
不见不散
快手
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