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朱元璋立国之后很讲究风水,不但新建皇宫的选址有风水大师做参谋,而且还十分重视自己身后的陵墓选址和建造工作。
最初,他定都南京后,委托谋士刘伯温率刑部将近郊牛首山凿孔穿锁,人为地将牛首山改造成拱卫钟山和南京城的风水阵势,再三挑选之后确定在南京城外的紫金山(钟山)南麓的独龙埠玩珠峰。
相传,有一次明太祖在寻找墓穴数天未果,随意坐在一位僧人的就坟墓上休息,刘伯温告诉他所作之地就是龙穴所在,并建议将僧人移葬他处即可。 于是,下令工匠掘墓,发现墓里有两个瓮上下相合,瓮盖上写有两行字,大意是指某年有朱氏人掘墓,虽为正主,亦请以礼迁吾坟。瓮中安然坐着一位老僧,尸身尚未腐烂,看来确属龙穴无疑。
朱元璋乃下令设坛祭拜僧人,并迁葬到五里之外的山头上。将该地定为自己陵墓所在地,后人称之为明孝陵。现实中的明孝陵位于钟山玩珠峰中峰之下,背后靠山,周围山清水秀,左右形成拱卫、朝辑之势,灵前有湖,远处视野比较开阔,其陵墓皇家子山午向分针,荫佑有明一朝二百多年,风水之功不可埋没。
在中国古代风水理论中对我国的山势走向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我国在昆仑山东南,而天下山脉成祖于昆仑,外国也不例外。其河北诸山,自北寰乘高而来。山脊以西之水,流入龙门西河;脊东之水,流入幽冀,入于东海。其西一支,为壶口奉岳,次一支包汾晋之源;另一支为恒山,又一支为太行山;最长一支为燕山,尽于平乐。大江以南诸山,则关中之山,皆为蜀汉而来。一支至长安,而尽关中;一支生下幽谷,以至嵩少,东尽泰山;一支自汉水之北,生下尽扬州。江南诸山,皆祖于岷山,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左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右边一支,分散为江南闽广,尽于两浙健康。其一支为衡山,尽于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包湘沅而北,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原,度歙黄山,以尽于健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江西之山,皆自五岭赣上来,自南而北;闽广之山,自北而南,一支则又包浙江之原,北首已尽会稽,南尾以尽闽粤。
明清帝王陵寝的选址,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一块皇家风水宝地要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避免冬季寒风。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紫金山属于中国三大干龙之南干龙的余脉尽头。南干龙自昆仑出发,龙身力大气足,一路起伏跌宕,蜿蜒盘旋奔腾入海,其余脉在江苏镇江再起少祖南山,经十里长山过峡,中出一脉经五洲山、宝华山,逆水上行结紫金山,龙身西南走向成回龙顾祖之势,而紫金山又在此翻身向南方出脉结穴。从大格局看:紫金山左有青龙山、大连山护卫,右边有幕府山、狮子山、清凉山、牛首山挡煞卫气,方山在前端庄有情,八卦洲原本一龟山锁纳水口。经云:“龙逆水,翻身结,逆水上撑力更阔;翻身转,向涨潮,龙旺不怕八风摇。灵龟镇水口,此是禁地莫乱走”。
明代以前的帝陵,神道处于南北中轴线上,而孝陵神道设计则一反传统,神道在陵宫前梅花山处绕了弯,使整个陵区平面布局类似北斗七星的勺形。从风水学角度似乎更好说明朱元璋的动机。风水中墓穴前之地位“明堂”,即为上古时天子理政、朝见百官的场所。明堂有内明堂与外明堂之别。凡山势缓和,平平结穴,龙虎环抱,近案在前,成为内明堂。
内明堂不可太宽,宽则近乎旷荡,旷荡则不能藏风。有不可太窄,太窄则气局促,局促则穴不显贵。外明堂在内明堂之外,不可狭窄,四山围绕无空缺,外水曲折,远远朝来。朱元璋的孝陵,几乎将整个钟山都圈在陵域内,独龙阜前的明堂位极为开阔,案山如果太远则内明堂过于旷荡不能藏风,以孙权墓为案山则内明堂有团聚之势,为藏风聚气之所,况且也不妨碍外明堂的开畅。钟山正东数十里处的天印山则是明孝陵的朝山。
明孝陵的水口,其水源自独龙阜东北山中发脉而来,不见源流,正是“天门开”。水在独龙阜东侧分为数支,有西流者,有南流者,收聚于独龙阜西南前湖,可谓关闭紧密,符合《地理大成》的说法。水口的范围有大有小。从水入至水出,水所流经的地区既是水口的范围。明孝陵之水发脉悠远,出山后分支纵横,又有秦淮水自长江流来为外龙水,水口范围达六七十里,正是福地。
明孝陵处于钟山之麓,自高拔雄浑的钟山主峰向南略偏西落脉,逶迤平缓,一路到达穴场所在的独龙阜。独龙阜缓缓隆起,不偏不倚,堂堂正正,独立于群山之中,左有青龙蜿蜒,右有白虎驯俯,成夹辅之势,南边远处有秦淮河之光影、天应山之朝揖。这种形势正可用“顺杖兼缩”。独龙阜在以钟山为靠山的诸小山之中挺拔秀异,再加上当时上面矗立着宝公塔,当是天造地设的结穴佳处。
按照八龙十二向的理论,明孝陵的风水格局为金局庚阳龙(即“庚阳金龙”),其坐山钟山龙脉发源于西南方庚,穴位的最佳朝向是坐亥朝巳,已为庚阳金龙的“生长”方。巳向是南偏东30度的方向。自1997年起,南京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
考古人员借助磁测(GMP)技术,在独龙阜下发现了一个自东南侧通向中心的连续隧道状构筑物,长度达到120米,宽度约5至6米。经地表调查,在相应的宝城城墙上可看到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下沉错位,由此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隧道状构筑物即地下宫殿墓道的入口。这说明明孝陵穴位的朝向是和八龙十二向的理论相符合的。
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在风水上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从明孝陵墓穴所在的独龙阜向北看,作为祖山龙脉的钟山中脉成弧形,弧口朝南,往山势缓缓下降至独龙阜,此为“玄武低头”。
独龙阜东北山中有水流出,分为三支御河,分别自方城明楼前、文武方门前、石像路起首处的御河桥下流过,蜿蜒盘旋,都汇入独龙阜西南的前湖之中,此为“朱雀翔舞。”
独龙阜之东,钟山山脉往南延伸为多座小山,绵延不断,此为“龙砂”。“青龙蜿蜒”。独龙阜之西,有一条山脊,俗称“小虎山”(曾有人献此山给孙中山做墓地),地势低于独龙阜,是“虎砂”,为“白虎驯頫”。前面直对孝陵陵宫的“梅花山”,如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风水中的“案山”。
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朱元璋要在此大兴土木建寝陵,免不了大动干戈,大规模拆迁,除了毫无疑义的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这就包括三国时孙权的陵墓也在其间,下面有人请示咋办啊?朱元璋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所以就没被迁走,而是因地制宜造就了今天来看神道最为奇特的现象。而且神道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来控制空间,形成一派肃穆气氛。因为石像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600年来没有下沉。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6种石兽,每种2对,共12对24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也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
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它还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
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
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
明孝陵山环水绕,规模宏大,格局严谨。陵区内的建筑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陵寝建筑都是按中轴线配制,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明孝陵是四象俱全,前后有序,穴位独龙阜可谓藏风聚气,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后又在钟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十分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