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5月,康有为来到济南,在济南成立了“孔教会”,并为号召人们尊孔读经而四处奔走。繁忙的社会活动之余,康有为遍游济南的风景名胜,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在济南诸多名胜中,康有为尤其看重乃至推崇华不注华山,建议在华山之阳建设“新济南”。
这一年的6月17日,康有为专程游览了华山。他以年近七十之龄,攀上华山之巅。康有为将观山所得写进了他的《新济南记》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康有为说:“南京钟山紫金峰,北京翠微山、煤山,扬州的七星山,苏州的横山,然山水之美皆不若华不注也。”因此他指出:“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都会”,按字面讲,本应指国都、省会,此处主要指大的都市,也就是说,康有为认为华山山前是建立都会城市的理想位置,所以应该把省会济南迁移到这儿。
康有为的这一主张当然主要源自华山一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同时也与他笃信“堪舆”之学即讲究风水有关。他把华山在平原地带的突起,视为泰山支脉北走至此而在平原地带加以集结的结果;言外之意,华山,是泰山向北延伸的集结点。华山既然与泰山连在一起,自然是块“风水宝地”。所以他才提出“诚宜移都会于华不注前”。但他也知道“移都会”是不现实的,在华山之阳开建新城则是可行的,于是他指出:“然今亦不必移也,但开一新济南,尤美善矣……”意思是说,迁移就不必了,只要辟建一个新济南,便特别完美了。
据说,康有为从风水这个角度认为,都会城市,应该背山面水,而济南却是背水面山。如何破解呢?那就是向东发展而不是向西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向华山之阳发展,在华山前建设新济南。这样,新济南就形成背靠青山、面向平原之势,符合他建城的风水理念。为此,康有为从交通、住宅、市容、学校、公园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新济南的方案。
康有为的这一宏伟设想虽然未能实现,但他的这一建设思路与当今济南的“东扩”规划不谋而合。他对华山周边的建设意见,在今天看来,也颇具参考价值,特别是他在《新济南记》一文中所提出的“以华山为公园”的设想,即将变为现实,康老先生如地下有知,定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