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讲究负阴抱阳,依山就势
有平地则聚,无平地则散,与环境相融
依托环境、 构成“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格局
形成了民居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民居与山脉的关系
▽
摄影@MacWang
以建筑背景的衬托, 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主体轮廓线增加建筑周围环境的深度与距离感。
民居与水系的关系
▽
西递宏村@
以河流或水池作为建筑基址的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以障景或屏挡使村落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营造村落的相对独立性。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保证建筑的聚拢和大环境的和谐
徽派民居通常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
然后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
进而以庭院为单元
组成多种形成的建筑群组
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
平面有“凹、回、H、日”等几种类型
四水归堂
是徽派建筑的独特文化内涵
当地民居的屋顶坡面斜向院内
在地面形成汇流环绕的格局
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
源源不断地流入院墙内
因此被称为“四水归堂”
四水归堂的历史
“天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孙子·行军篇》记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天井原指四面陡峭、中间低平的作战地形。
传统民居天井是由四周坡屋面的屋顶,围合成一个开放式空间,形成一个漏斗型井口,汇四水归堂(塘),下底设池塘、留沟防、变路径、安石埠,立基划界、以滴水为界的天然之井,故也取名“天井”。
摄影/陆雨春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 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 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三国吴国陶院落
在明清期间,天井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被广泛应用,早期安徽和江西的民居都深受其影响,可以说是有堂皆井。
安徽歙县呈坎村▼四水归堂的讲究
天井式建筑是南方地区最为普遍的传统建筑形式,是建筑组群内部采光系统的构成主体,是南方传统民居建筑中排水、通风的组织核心所在,也是我国南方传统建筑形象的重要构成元素,古徽州的天井被称作“明堂”,也有着“四水归明堂”之说。
天井采光可分为直接采光和间接采光▼
直接采光指采光窗户直接向外开设;间接采光指采光窗户朝向封闭式走廊、直接采光的厅、厨房等开设。
天井式样丰富,雕刻繁复,工艺精湛,从开口形状看,有方形的,有矩形的,有圆形的;从四面空间角度看,有围墙式的,也有围屋式的,布口方位宽窄不一,在正堂和门厅之间便形成了一种过渡的闲逸空间。
变化多端的天井,由井口、井身、明堂组成,客观上在正堂与门厅之间,形成一种过渡的通透空间,与内室的隐蔽和厅堂的庄重截然有别。
井底,多由当地紫青或芝麻花岗岩铺垫。井身由堂、阁、顶构成。空间高低对冲,而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
传统的天井民居一般以一层、二层为主,有少量的三层或三层以上的民居,通过天井的组织,形成了全封闭和顶部开敞空间的循环交替,展现出开合有序、丰富多变的空间形式。
传统民居天井体现着建筑中空间的重要性,在历经数千年洗礼之后的传统民居,天井无论在空间形式上,还是在建筑中采光、遮阳、通风、排水等功能上,都对现代文化建筑的空间设计产生启迪作用。
四水归堂的维护
由于南方地区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地下水丰富且水位较高,建筑物墙体常常会出现水汽凝结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对建筑质量造成损坏,尤其是传统徽派建筑,在墙体上部靠木结构的梁枋和屋顶连接,更需要注意糟朽的情况。
虽然木结构保证了室内通风,天井也有利于空气流通,但附着在墙体内的水汽依然会对构件造成损害,常见的措施是对暴露在外接触空气和雨水的构件进行防水处理。
更多关于古建筑防水防潮的内容,戳图回顾之前的推送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四水归堂的中式院落有了很多新的空间表现形式,不再单一,它在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上融入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表现传统建筑四水归堂之美,延续被遗忘的传统。
欢迎个人转发、扩散。公号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
845923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