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武当山风水(武当山风水格局)

武当山道教建筑与风水

自有太极|便生是山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视风水之说,没有一座建筑不考虑风水问题。

风水学考虑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风水学的精髓是强调人与住宅的和谐及自然与住宅的和谐的完美统一。

道教是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教,道教徒崇拜的“道”,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天人合一的状态,即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状态。道教与中国风水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民众信仰习俗中,像看阳宅风水、相墓、镇宅驱邪等活动,多由道士来承担。

明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丘玄清、孙碧云等都是看风水的高手。有这些高道为武当宫观建筑相地看风水,可以说武当宫观是中国风水术应用的典范之作。

武当山的大风水格局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武当山山系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山的西北端起自湖北、陕西两省交界处,东南端到湖北襄樊市,东西长约260余公里。由于武当山最重要的建筑一太和宫金殿坐西朝东,故整个武当山的水口不在山南、山北,而在其东边。

距离武当山北边最近的大河是汉江,又名汉水,自西向东环绕武当山北麓;距离武当山南面最近的河流是南河,又名粉青河,环绕武当山南麓,在谷城境内流入汉江。按常规的说法,南河流入汉江的河口,应当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水口,但是,古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以宏大的宇宙思想、以大风水的视野,来寻觅武当山的水口。

《续修大岳太和山志》说: “太和居荆与梁、豫之交,下蟠地轴,上贯天枢。 左夹岷山,长江南绕;右分嶓冢,汉水北回。其层峰叠壑,标奇孕秀,作镇西南,礼诚尊矣”。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72峰朝大鼎 (龙头香正对金顶) | 图片来源百度

根据这一说法, 如果按坐西朝东的方位,武当道教建筑的选址大风水的格局是:武当山祖山为昆仑山,少祖山是昆仑山的支脉大巴山脉,案山是大别山脉;左面的青龙山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右面的白虎山是重峦叠嶂大巴山脉。

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由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其东为汉江平原,东北为南阳盆地。向北眺望,是碧波滚滚的千里汉江;向南眺望,是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

由此可见,汉江流入长江的水口——汉口, 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水口。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太和宫全景 | 图片来源百度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太和宫航拍似龟蛇合体 | 图片来源1994年武当山航拍

从中国大风水的格局来看,昆仑山是天地的支柱,与昆仑山相连的山脉都可称为龙脉。根据龙脉的思想,蒙受沿龙脉流行于地中的“生气”,可以招来吉祥幸福,因而必须寻求生气充溢永驻之地。水汇而龙止,有水环抱的地方,不因风而吹散,所以,这种地点的构成,是周围环山带水的宝地。

武当山系背靠大巴山脉,而大巴山脉向西北连接昆仑山,因此,武当山的龙脉是直接与昆仑山相连的。《图经》曰: “武当山自乾兑发源,历关、陇、金、房之地,盘亘万里而至于斯(即武当山西面的天马峰)”。从宏观上看,武当山的别名“太和山”,就是风水术中“元气”思想的反映。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说: “武当山,一日太和山”。古代把阴阳会合、天地冲合的元气称作“太和”。汉代道家人物严遵的《道德指归》卷七说: “一者,道之子,神明之母,太和之宗,天地之祖..天地生于太和,太和生于虚冥”。道家把“太和”看成是“道”的演化、 “道”的表现形式。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太和宫云海 | 图片来源百度

显然,六朝以前古人以“大和”为武当山的别称,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其含义有四:

一是指此山生成极早, 即道经所谓“自有太极,便生是山”,因而该山禀太和之元气,能生天立地;

二是指此山势象腾腾燃烧的火焰,直上碧空,而水神玄武(神龟)镇压山顶,可以起到水火既济、阴阳调和的效果;

三是指此山元气淋漓,涵藉着无穷生机,太和之气贯通天人,天地赖之以生,人性因之而成,故修真学道之人于此山修炼,“ 当契太和”;

实际上,“太和”一词体现了中国古人希望普遍和谐一天地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的愿望。

张三丰看中的风水宝地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元明之际著名道士。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 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

张三丰曾经从大顶天柱峰下山,沿龙脉往北走,经乌鸦岭,上展旗峰, 顺着梅子垭、仓房岭北下20多公里,看到一块风水宝地,这就是后来的玉虚宫基址。张三丰在这里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八说:“ 洪武年间,张三丰真仙清盼留意在此,故结庵于其上,以奉玄帝香火,名日‘遇真宫’。尝谓人曰: 他日 此地必大兴也’。 庵前有古木五株,师独栖其下,久则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人皆异之”。

永乐十年,大修武当道教建筑群,改建“遇真宫”为玄天玉虚宫。由此可见,明成祖之所以把玉虚宫建为“山中甲宫”,与真仙张三丰相中这块风水宝地有很大关系。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玉虚宫玉虚殿 | 图片来源百度

玉虚宫,位于展旗峰北陲。座南朝北,布局严谨,中轴线分明。从山龙来看,其祖山天柱峰西接昆仑山,北连乌鸦岭,展旗峰是其少祖山,梅子垭、仓房岭是其蜿蜒龙脉,华麓山如屏风三叠枕其后,翠屏山重冈叠阜列其前,群山环绕,规模广阔,形势雄伟。

从水龙来看,发源于西山张爷庙沟水帘洞的玉带河,从西宫缓缓流入紫禁城内,在龙虎殿前呈一张弯弓的形状蜿蜒东流,汇入梅溪河(即九渡涧下游),中轴线上建有玉带桥;另有发源于祖山的九渡涧自南而北远远流来,与玉带河交汇后流到北山脚下,折而西行,水面宽阔,河道弯曲,俗称“西流河”。河上有遇真、仙源、游仙、东莱、仙都、登仙六座大型石桥,可供登临游眺。仙都桥是玉虚宫的风水桥,有“锁财”的功用。左引崇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后枕华麓,风水术所要求的主山(亦称靠山)、青龙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应俱全,故有风水宝地之称。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说:“玄天玉虚宫,在天柱峰、紫霄展旗峰之北。层峦叠嶂,万仞千寻,迤逦直下山趾。其山环绕,规模广阔,形势雄伟,左引崇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后枕华麓,土厚而泉冽,竹修而松茂,幽兰馥馥,丹桂丛丛,金菌徘香,骞林腾翠,如此殊胜则有游仙而居之”。

负阴抱阳的遇真宫

《遇真宫岳太和山志》卷六记载:张三丰“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又寻展旗峰北睡,卜地结草庐,奉高真香火,日"遇真宫" 。黄土城卜地结草庵,日"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来时,非在子也”。这说明张三丰创立的遇真官最初在展旗峰北睡。后因明成祖在此处修建玄天玉虚宫,才将遇真宫迁到距玉虚宫之东八里处的“黄土城”一“会仙馆”旧址上。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遇真宫 | 图片来源百度

明成祖对遇真宫的修建非常重视,永乐十年( 1412)三月《敕右正一一虚玄子孙碧云》:“联闻武当遇真,实真仙张三丰老师修炼福地....今欲创建道场,以伸景仰钦慕之诚”。永乐十五年“奉救创建真仙殿宇、山门、廊庑、东西方丈、斋堂、厨室、道房、仓库、浴室,共九十七间”。后经扩建,到嘉靖十五年( 1536)遇真宫的殿宇道房已达396间。

遇真宫的规划布局是明初高道孙碧云的杰作,他奉明成祖的圣旨, “审度其地,相其广狭,定其规制”,故对风水格局颇为讲究。

遇真宫选址在一个内聚型盆地一“ 黄土城”内,北靠凤凰山,南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有黑虎洞,水磨河自西向东从九龙山下流过,正是坐北朝南,龙腾而凤翥;山环水绕,藏风而聚气的风水宝地,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景规划的经典模式。

这种独特的设计,给古代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代湖广巡抚顾磷《游太和山记》说:将至遇真宫,“悠悠然度灌木、 溪桥之间,恍陟仙界”。明代文人陈文烛《遇真官》诗云: “正有真人想, 其如遇妙然。 人言临福地,吾意在九天。岁月山中老,乾坤此际悬。偶来仍驻殿,笙鹤下翩翩”。

环抱天成的紫霄宫

紫霄宫的勘测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设计人员重视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相融合的思想。宫殿背倚展旗峰,山势跃动欲奔,石色如铁,好象一面飘展的大旗,衬托出宫殿建筑的威武气势。宫前有禹迹池,左有青龙背,右有白虎垭,容易避风,利于向阳采光。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紫霄宫 | 图片来源百度

紫霄宫的理水艺术颇具匠心。宫前为金水渠其来水是从宫西北流入的山水,呈一张弯弓的形状蜿蜒东流, “北折过宫前,抵小宝珠不得出,凿其项以行,为后渠。既出复东趋大宝珠,溢于其趾,为禹迹池”。金水渠由暗道与禹迹池相通,设计巧妙。

因为按照阴阳五行思想,西方属金,金生丽水,故名为金水渠,渠上之桥为金水桥。禹迹池是紫霄宫的朱雀池,被认为是可使紫霄宫生气凝聚而不散泄的风水池。紫霄官有日、月池,日池在大殿崇台之下,园型,有石栏围护;月池位于父母殿之东,半月型。日月池不仅能起到消防水池的功能,而且有平衡阴阳、和合天地的象征意义。

民间有“南岩风景紫霄杉”的谚语,紫霄官内外,花木茂盛,松杉挺拔,环境幽静,气候宜人。古人在评价紫霄宫的胜景时说: “左龙右虎,前雀后武,虽当廉贞、贪狼二宿之下,而环抱天成,楹石所栖,各有次第,则非太和、南岩之所得而有也”。故称紫霄官为环抱天成的“紫霄福地”,并在宫侧建有“福地殿”

藏风聚气的五龙宫

五龙宫位于高口南15公里处,背靠灵应峰、五龙峰,前列金锁峰,左有磨针洞、华阳岩,右有启圣殿、夜虚岩。《山志》称五龙宫“山环水抱而朝大顶,其清静无出其右也”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五龙宫 | 图片来源百度

五龙宫座西朝东,宫门北向以就洞道来路。入门为夹墙复道,九曲十八折,人称“九曲黄河墙”。夹墙复道尽头为小山门,门内前为琉璃化香炉,左为照壁,右为山门。

山门内建御制碑亭,重檐歇山顶式,高大巍峨。从碑亭间石铺神道前行为龙虎殿。殿后为一四合道院,青石墁地,院中有五龙井及天池、地池。

玄帝大殿位于五层崇台之上,需登81级台阶方才到殿前;启圣殿在玄帝大殿之后,位于四层崇台之上,需登72级台阶才能到达殿前。因其地势高崇,故人们从下仰望二殿,如出云表之上。

明代徐学谟称五龙宫“为道九曲,丹垣缭之。旁夹青松,殿址如他官而趾独耸峻..以故殿字峭拔,几摩霄汉”。该官大殿毁于1930年,但其遗址及周国老姥祠、隐仙岩、灵应岩、被患岩、华阳岩、白龙谭瀑布等颇为清幽能发思古之幽情。

龙泉观\天津桥\大影壁

从复真观下十八盘,可见到龙泉观、天津桥、大照壁互相照应的设计手法。龙泉观,在玉虚岩之北,天津桥之上,其地面临九渡涧,山泉清澈,峰峦环抱,明代文人方豪的《龙泉观》诗云: “九渡涧中龙喷泉,琼官青倚石桥边。玉栏金水神工巧,恍讶朝回尺五天”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天津桥 | 图片来源百度

天津桥,在龙泉观前,九渡涧上。三孔连跨,桥身曲线柔和,韵律协调,以美丽的弧型飞跨在九渡涧之上,如雨后彩虹一般。

明代学士廖道南的诗云: “大岳盘千嶂,仙关隔五云。虹桥通涧远,石径入林分。飞阁悬丹极,虚堂寻紫氛。悠然起遐想,天乐坐中闻”。诗人汪道昆说:“出垣下行, 乘天津桥,济九渡涧,涧道幽绝,其阳则渊默亭”。

诗人们都注意到桥四周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的清幽景色,感受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在之境,一种 “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的幽静淡泊之美。

从风水学解读武当山为何被称为仙山福地?

▶武当山影壁 | 图片来源百度

大影壁设置在天津桥南, 其主要意图一方面是为了避邪,因为九渡峰直下涧中,群山尖锐杂错,来龙排列紊乱,这种案山、朝山对龙泉观的兴旺发达不利,只有用影壁来作屏障,以化解煞气;

另一方面在空间布置上,大影壁还起到轴线转折的作用,使过河成为行程中的重要事件,并预示前方有更精彩的视觉满足。所以,尽管大影壁只是武当道教建筑群中的小品,但它在风水术中所起的作用则不可小视。

全 文 小 结

道教主张“天人合一”、“父天母地”、“道法自然” 等思想,与现代生态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尚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思想是相通的。客观地说,在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规划设计和细部处理中彰显的风水观念,蕴涵着古人 “因地制宜”的环境调适意识。

以现代观念来解读,我们应该看到武当山的建筑实践对自然和环境的格外重视,从利用于日照、挡风、取水、排水以及水地保持,改善局部小气候条件的角度而言,具有生态学的重大意义。

武当道教在重视风水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建筑物周围风水林的培育,宋元明清时期,历代道士都注意在山,上植树造林,尤其是南宋道士房长须,坚持在五龙官一带栽种杉树三十余年,培植灌溉,一刻不停,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历代经营武当山的帝王官僚和道士工匠都知道,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选择好的风水外,还得靠人自身的努力,人类应该主动地去适应自然、保护自然。

古人非常重视保护全山的生态环境。如明代皇帝多次颁布敕谕,保护太和山山场,坚决制止砍伐竹木、开垦坡地的违法行为,并命令明代均州千户所5000多名正军余丁常驻武当山修山,祖孙相继,历时二百余年。他们除了维修官观外,还在全山修了许多防止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石墙,构筑了世界上罕见的古代生态保护工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