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赖氏宗亲会
位于大鹏所城南门右侧内,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规模宏伟,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门首横额楷书“振威将军第”五个大字。门前有一对抱鼓石和一对石狮。檐板、梁枋等饰金木雕刻,上绘人物故事、花鸟草木及墨书诗词等。将军第为侧门内进,三套三进三间,当心间三厅二天井、左右次间三厅、二天井、十厅房。侧间为三进三间。三厅、三天井、十二厢房。两间前长廊有月门想通,地面铺砖,墙石脚青砖结砌。长廊前有倒厢,正侧间有前院、侧廊,侧间有后院,后院有偏厢,前后院均有水井。建筑材料为青砖墙、红砖地、木梁架、石柱础。瓦顶式样为硬山顶,中有灰脊。
将军第保存基本完好,以金木雕刻甚为难得。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赖恩爵为反抗殖民侵略的爱国将领,在鸦片战争首战——九龙海战中,率领官兵英勇作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冬升任广东水师提督。
宋有杨家将,清有赖家帮
生活在深圳,喜欢历史,自是要对这周边的古迹观览一番,就深圳来说,最重要的古迹当属大鹏所城。深圳的别称“鹏城”就来自这所城,可见其地位之标志属性。
大鹏所城内不宽的街道两边,分布着好几座将军府或将军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姓,都姓赖。而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一名叫赖恩爵的府第,那高悬的“振威将军第”匾额为道光皇帝手书。但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这赖将军实在是知之甚少。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它的时间刻度是定在1840年,其实时间还应该提前一点,而打响还击这场外来侵略第一炮的,正是这大鹏所城中的赖恩爵将军,时间是1839年9月4日,史称九龙海战。
赖恩爵,字简廷,广东新安大鹏人,也就是现在深圳龙岗区大鹏镇,他是客家人,世代行武,他家三代间出了五个将军,家中一品二品的武官一堆,总兵,提督,将军这样的官职于他家是寻常,所以时人有“宋有杨家将,清有赖家帮”之说。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大鹏所城的名称有些特别,它不象其它地方的城镇古迹一般都是叫古城,而是它却叫所城。其实这是清代军制沿袭明代卫所制来,它上承曹魏的军屯制,下启共和国的兵团制,特点是亦兵亦农,耕战合一。
满清八旗虽早期亦是兵民合一,但后期却是驻扎在全国腹地各战略要地,而在边疆海防,还是以这卫所为主,如威海卫一类。所按说是比卫小一级的单位,卫是五千人,所是一千人,然而后来也有变化,大小不等了。
这大鹏所城正是一个大的所,一个以兵籍为主的城镇,赖恩爵从小成长于这民风彪悍之所,加上武将世家,自是天生带着一股英气。他从兵卒始,把总、千总、守备、都司一步步地迁升,九龙海战时是在参将任上。
1939 年7月发生的林维喜事件,因义律拒交凶手而不断升级,在林则徐不准其逗留澳门并断绝生活物资后,9月4日义律舰船五艘以“求为买食”为名接近我方九龙地,并率先开炮轰击我水师船只,当时正在巡洋的大鹏营守将赖恩爵在受到出其不意的攻击后,随即指挥水师船和九龙炮台开炮反击,从而打响了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炮。史载“叠见夷尸随潮漂淌,此外夷人受伤者尤不胜胜计”,义律不敌逃回。
九龙海战以我方的大胜而告终。此战意义重大,这是鸦片战争的起点,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正是从这次海战开始的。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反侵略战争中的第一仗,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九龙海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
九龙海战的胜利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赖恩爵也受到了道光皇帝赏戴花翎的待遇, 并赐封“呼尔察图巴图鲁”,也就是满语勇士之意,并升授副将一职。
同年九、十月间,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之命。带兵移守大屿官涌炮台,分兵五路于尖沙咀截击英军。经过十天的六次战斗,取得了中英穿鼻海战、官涌海战等一系列的胜利,随着两艘英舰被击沉,英军退出尖沙咀海面。
赖恩爵不久又升任南澳镇总兵。他又为平定海盗四处征战,累立战功二十余次,一生所战无败绩,为平靖海疆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以签订耻辱的《南京条约》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中法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使我泱泱中华一步步地陷入亡国的危境,尤其是《南京条约》中香港的割让,让望家乡一水之隔的赖恩爵痛不欲生。
1843年,时任广东水师提督、正一品的 赖恩爵,这位曾在中英海战中建立功勋的将军,眼睁睁地看着英国割占香港,侵扰沿海,忧郁成疾,心身疲惫,英年早逝,愤懑而终,时年53岁。死后被道光帝謚封“振威将军”。
赖恩爵逝世前,将身边的五个孙子叫到床前,留下了自己的遗愿,他不说家事,不说财产,唯有“希望有朝一日,收回香港岛”一愿。他的这一愿望,终于154年后,由百多位散居在世界各国的赖氏后人,在“还我祖愿”四个大字的衬映下,家祭告赖翁:香港岛,收回来啦!
来源:赖鸿森 赖布衣风水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