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的说法(心善的人比风水更厉害)

风水的说法从何而来

乍一听风水这事,好像搞得有点迷信。其实吧,这事没这么神秘。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看,风水的有些说法是能和现代一些学科隐隐暗合。而且从这个词我们就能看到,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人对大自然的理解。

来,我们把盲目迷信的这一层东西去掉,试着扒拉一下风水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提起风水二字咱们绕不开一个人。这个人叫郭璞(第二个字念pu第二声),经常讲的璞玉就是这个璞。字面上的意思是没经过雕琢的美玉,也有藏拙之意,引申一下,就是所谓的世外高人。要说郭璞他老爹对这位的期望看来挺低调,希望儿子肚里有货,但是别太张扬。

好吧,其实他爹是个当官的。西晋的时候是个太守,这可是一顶一的地方官。所以我们可以很自然的认为,郭璞其实是一个官二代。从他的经历来看,这一生起于仕途,也是亡于仕途。他老爹希望他当隐士的念想终归没实现。

风水的说法从何而来

网传郭璞长这样

郭璞这一辈子文学功底很深,用咱们的话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给很多书籍都做过注。关于作注这事,咱们普通人叫读书笔记,郭璞不一样,有才华,别人也认可这读书笔记,那便是作注了。不过咱们的璞兄有点跑偏,别的文人都是吟诗作画,附庸风雅,咱们这位璞兄总是喜欢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看看星星啊,算算历法啊,或者看看居家葬俗是否有瑕疵。Hmmmm……从他的爱好,基本可以预计他做注的书,十之八九估计也不会正到哪里去。嗯,比如山海经,又比如葬书……

这里解释一下,到现在为止,很多人都在争论,葬书到底是郭璞写的葬书还是做的注释。以个人的观点看,这书估计真的是这老先生写的。古代文人想达到写出葬书这种多种知识揉合书籍的水平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郭璞知识涉猎的广度和深度,很符合写这种书的条件。好吧,其实反对者的意见也很清晰,葬书有明显后代补充的痕迹,很有可能是历代积累而成。这事更不新鲜了。咱们看的很多史书其实都是这样,连西游记这样的神话也是故事积累到最后成书的。

这个争论咱们先放一边,否则一会主题就跑了。之所以能扯到这,就是因为风水这俩字首见于葬书。原文是这样的: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啥意思呢?简单地讲,无论生死都要有生气。

额,不是“生气”的气,用咱们大白话说,大概是环境要有活力,适合人呆,类似于小宇宙的感觉(好吧,这就是一个比方)。

那么这个生气有啥属性呢?

第一碰到风就没了,被吹散了;而遇到水则停止不走了;这一静一动,组合在一起,就叫风水。

说到这估计大家都乐了,对,这就是一个聚集小宇宙的过程。把小宇宙聚集在一起别散了,在这个聚集地,钻土里能够荫泽后辈,上面盖房子能够家业永昌。这恐怕就是世人对风水最大的期盼,也就是为了迎合世人对这些美好愿望的追求,风水这事就越闹越神乎了。客观看,古人对风水的理解,更像是对自然循环的认知过程。但是加上这些欲望,这目的就不单纯了。于是后世蔓延开的各种解释和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论断。有时候甚至要加上一些宗教色彩。这下子,就把风水本来的主旨基本淹没了。

现代人对风水的理解更倾向于听谁说的故事。其实按照个人的感知,古人逐渐形成风水观念,更像是在长期生活中对自然、以及自身生存环境的解读。

比如,我们的上古神话中混沌初开某个大神一斧子下去,浊而下沉为地,轻而上升为天。有了天地就有了风雨雷电。

好了,到这,所谓风水条件中所需具备的东西就齐了,有风雨既有风水的基础认知。

而和大自然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什么样的地方适合生存,显然在日积月累中会有一个相对系统的认知。到了这一步,对待那些好地方,总得有个说法吧。换到咱们现代人的说法,这不就是风水宝地吗……

对,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笔者对于风水的理解,更倾向于对先人在长期劳作中对自然的理解。而不是啥神神叨叨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