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中国(最大的风水网站)

风水是中国人内心的秘密,千百年来,我们的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理想的风水模式,体现出古人对良好人居环境的追求,同时,在风水的形成演变过程中,人们不断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风水是如何发展的,各个时期又有何特点?

中国的风水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风水千年不断?

秦汉:形成时期

风水术的形成时期是秦汉时期。在这个时期内,大规模的宫室营建为风水术的形成造成了物质前提。在这之后,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学理论,为风水以及一切术数提供了理论与方法,并且衍生出了相宅活动,一方面是相活人的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特别是东汉神学思潮,使得建筑中各种禁忌与迷信越发盛行,如“起宅盖房必择日”,“太岁头上不能动土”,已成为阳宅建筑中应遵循的重要规则。

在风水活动频繁的同时,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关风水的专著,如《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大衍元基》、《葬历》等等。这表明,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中国的风水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风水千年不断?

唐宋:从传播到鼎盛

到了唐代,相地活动与风水术日益分化,风水术侧重于看坟地,迷信色彩十分严重。据史载,唐代不论是官人还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择地择日下葬,这成为一种很普遍的习俗。唐代还设有司天监,监里的官员都懂风水术。唐朝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以至于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找到了《宅经》、《阴阳书》等,可见,风水观念在唐朝远播西北地区。

宋代是真正达到风水术盛行的时代。宋徽宗就是一个很相信风水的皇帝。他原先没有儿子,有个叫刘混康的术士告诉他,京师西北隅地势过低,如培筑增高,当得多男之喜。宋徽宗就命令大兴土木,后来果然得了儿子。于是,宋徽宗更加相信风水术了,改筑延福宫,修建上清宝篆宫,劳民伤财,以致国库空虚、国力下降,政权衰败。

在宋朝,葬地的好坏,被认为与吉凶有关。但风水宝地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土地各有其主,据《夷志坚》叙述,福建莆田有一块富民的葬地,富民葬此处,子孙都病了。有个风水师说,这块地应当卖掉才会断除病根。后来,富民按风水师的意见卖了地,子孙的病就好了,而买地的一家不仅不病,还当上了宰相,风水师说,这是地得其主。

中国的风水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风水千年不断?

明清:风水术泛滥之时

到了明清时代,风水术开始泛滥。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北京,在营建的过程中始终是按照风水观念进行的。如天坛圆丘西北有座坐西朝东的斋宫,其朝向很特别,与传统的坐北朝南不一样。这是因为,当时的人认为,皇帝到天坛祭天,苍天是父,皇帝是天子,儿子在父亲面前不能坐北朝南(居尊),否则违背了礼制。甚至斋宫的瓦都不能用黄色,而应用绿琉璃瓦,以示区别。

清王朝对阳宅建筑也是很讲究的。如颐和园的排云殿就是风水极佳之处。排云殿的位置处于从佛香阁至“云辉玉宇”牌楼中轴线的中间,有神物保佑,稳居其中,取太平吉祥之意。慈禧太后的六十、七十两次大寿都在此地举行。

中国的风水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风水千年不断?

明清时期,不仅帝王家注重风水,民间也普遍讲究风水,以士人为重。《儒林外史》记载,范进的母亲死后,范进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阴阳先生说当年山向不利,范进只好把棺材搁在家里不葬,终日打听风水宝地,以图得到吉祥的后果。

民国时期风水依然盛行,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地就是请著名风水大师沈竹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解放后,风水理论受到沉重打击,但作为一种风俗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