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成都大概是最舒服的了。
相比于雾蒙蒙的重庆,我还是更喜欢让我有点方向感的成都。
一大早路上路过小乡镇,中老年人围着火炉,松柏烧出来的味道闻着很舒服。田野苍茫一片,在这个季节,大山里经常都是霜天。
途径108国道,简直不能再美,简单的路两旁的青葱柏树,还有干净的柏油马路,对四川边郊的体验感特别好。路边经常能看到一幕幕恬静的田园生活风光。针叶林带中的平原,被开辟成一小块聚集地,早上余烟袅袅,村民牵着牛,不能再安逸了。
市井到了的晚上,跟成都的朋友吃了川西坝子的火锅,不过鸳鸯锅里的清汤锅是为我准备的,辣锅再吃下去我就要垮了。要知道去四川之前,我自认为自己很能吃辣,吃什么都要“多放辣”,这次可是改了。
又一顿火锅后,一起去了成都宽窄巷逛逛,听说周末的时候人多到挤不过去。
其实国内的步行街都是这个样子,不足为奇。
成都的包容性很强,很适合初来乍到旅行的人。
朋友知道我很喜欢市井气,第二天就带我去了人民公园和春熙路。其实我很不喜欢去景点,尤其是人挨人人挤人的地方。
但人民公园要是不去,我肯定后悔死了。
当天是工作日,鼎鼎大名的鹤唳仍然桌桌满员,大家喝着茶聊着天,不全是游客,更多的还是本地人。专门采耳的人来回转悠,每隔几分钟就有大哥拿着采耳的工具站在我面前,“美女采耳吗?”我对耳朵很介意,不停地回绝。
在这个公园里,人人都安逸的不得了,我们也不例外,吹着微风喝着茶,聊聊最近的天南海北。成都的生活节奏太舒适,这大概就是少不入蜀的原因。
与本地人不同的是,我们这一桌,有人骂骂咧咧,有人吟诗作对,有人思考人生。
春熙路和锦里对我来说就很一般了,只是随便逛一逛的地方,空手进空手回。
商业气息太浓厚。
不得不说,成都街头公益广告牌上“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话一点也不浮夸。
“成都”,本来就是一张旅游名片,这是很多城市不能比的。
在成都街头、公园、饭馆,你总能见到一大堆的本地人在尽情享受生活。来到这里的游客是被本地人的状态带着走的。比如,你可能不爱喝茶,但你一定想去鹤唳看一看,一到公园发现座无缺席,大家嗑着瓜子打着牌,一待就是一下午。
成都人比DJ还会带节奏。我本来是不怎么爱留恋的人,欣赏完美景就会转到下一个地点。
但成都让我整个人都慢了下来。
国宝来到成都之后,我一直心心念念着去看国宝。
他们说这个季节很难看到它们,但我还是坚持去了。很幸运看见了,但没有抱到。
那天人很多,大家排着队的去看,小熊猫们倒是悠然自得的在里面啃着竹子,乐呵的不行。
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它们的可爱,超级调皮。
酒足饭饱吃才是最实际的,味觉和嗅觉才能让我记住这座城市。
在成都的几天,夜宵基本是每日固定的行程。跟重庆一样,成都也有很多苍蝇馆子,一到夜晚三教九流各路神仙都冒出来,扎堆儿坐进馆子里。灯泡儿昏暗,就那一盏还忽闪忽闪的,满屋川香味,混杂着辣椒和花椒。
夜宵内容无非是火锅、串串、钵钵鸡。
馆子的门基本是不关的,坐在里面可以看到外面一对对儿的小情侣和遛弯儿的老夫妇,还有站在门口边吆喝边择菜的老阿姨。
杂乱又充满生机,是我喜欢的味道。
遛弯消食,顺便再小酌一杯,酒足饭饱不才是成都的标配吗。本来想去著名的小酒馆坐一坐,没想到还没开门,外面就已经站了好多人在等着。
小酒馆本来就很小,还要等位的话那就算了,去了附近的另一家小酒吧,跟众多朋友喝酒聊天到深夜,回到住处睡下了。
文物抽空去了趟四川博物馆。
这里保存着四川省绝大部分的重点出土文物。四川是块宝地,许多文物都是在这里挖出来的。
还有张大千先生在莫高窟临摹的壁画,因为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他离开大陆之前托付给家人将所有在莫高窟临摹的作品都捐献给四川博物馆了。
想象一个艺术家为了毕生追求不惜一切代价,到如此荒凉的地方去,最后将作品献给国家。我为之感动,尊重原作,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色彩,真心好看!
其他依然要提关于住宿的问题。这次住的青旅,可以推荐给大家:成都云徒青年旅社。环境很好,老板也很优秀。
几天下来,我有点认同“少不入蜀”,因为一旦在这里呆上几天,想就这样过一辈子。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Willi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