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顺德的风水

1. 顺德的来历是什么

550年前,伦教冲鹤堡人黄萧养率众起义,遭到明王朝严厉镇压后,设置了顺德县。

在此后的500多年间,顺德历史跌经变迁,历经坎坷。时而台风拔木,老虎伤人,冰雹如斗、江河决堤;时而海盗入侵、土匪为患,战火四起,刀兵不绝。

然而,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顺德人民却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重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谱写了一曲曲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赞歌。 建县之初,县人就因地制宜,开挖桑基鱼塘,创造出立体农业;二十世纪初,又抓住世界市场原料紧缺的短促时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成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

此外,历代顺德人设学兴教之风源源不绝,薪火相传,人文鼎盛。生活于水乡沃土的顺德人还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追随革命抗敌御侮的过程中英雄辈出,可歌可泣。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顺德人才真正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把自己延续了500多年的理想与梦想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这片先人们世世代代流血流汗的土地上,取得了一系列辉煌骄人的成就。 适逢建市10周年,又是一个回眸与前瞻交相辉映的时刻,本报特推出“寻访顺德百年故事”系列报道,与读者一同回顾顺德建制550年来走过的沧桑历程,以史为鉴,把握机遇,迎接新的挑战。

农民起义 顺德建制 顺德是什么时候建制的?顺德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可能不少人都不知道。在即将迎来顺德建市十周年之际,我们不妨翻开尘封的历史,来探寻一下顺德的来历。

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现今地域秦代属南海郡番禺县地,隋代起改属南海县辖。明英宗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朝廷为了加强对起义策源地的管治,于景泰三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元1452年5月16日),把南海县的东涌、马宁、西淋、鼎新四都三十七堡及新会县的白藤堡(1958年10月复归新会县)划出设置县,命名“顺德,取意“顺天威德”。

此后迄至清末,均归广州府管辖。 所以,顺德建制至今已是550周年了。

顺德建制,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就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冲鹤堡农民黄萧养率农民起义,并由此产生了顺德县。 多灾多难的100年 刚置县的一百年间,顺德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刮台风,下大雨,闹蝗灾,落冰雹,闹饥荒,还发生了多次地震,多个地方还出现老虎伤人。

从1452年到1552年的百年间,台风有8次,大雨和洪水有12次,大饥荒有10次。 但当时的顺德人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不屈地与自然抗争。

顺德立县后,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民把低洼地挖成水塘养鱼,用挖出的泥土筑成塘基,利用塘基种植果树,逐步形成了果基鱼塘和桑基鱼塘的生产结构,为以后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同时,一些农民乘船漂流出海,开始了顺德人侨居异国的历史。

明景泰元年(1450年),黄萧养起义失败后,朝廷严缉(钦犯),县民大批外逃,水藤乡一队农民乘船漂流辗转抵达印度,繁衍至今。 一段神奇的故事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勒流镇冲鹤村。

提起黄萧养,冲鹤村村主任卢先生说,村里有十来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他说,在博罗当兵时,他还专门到广州五层楼(广州市博物馆)去看过黄萧养的画像和文字介绍。

冲鹤的地名又是怎样来的呢?四川乐山卧佛的发现者、冲鹤人潘鸿忠曾经对此进行了考究,他说,冲鹤原来应该为“涌鹤”,意为河涌密布的湿地经常可以看到鹤,后来,当地有文化的人多起来,觉得“涌鹤”土了点,不雅气,于是改名为“冲鹤”,取意为“冲天白鹤”。 为了寻找黄萧养的故事,记者又找到了村里最老的人之一——潘沃时。

潘老先生出生于1910年,今年九十多岁,他年纪虽大,但他是村里一个有名的文化人,他早年毕业于广州大学,琴棋书画无所不会。 潘沃时告诉记者,有关黄萧养的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很流行。

黄萧养是一个佃农,家庭十分贫穷,从小就在冲鹤旁边的飞鹅山放牛。一天,他在放牛时遇到一位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告诉他这里有一块风水宝地,若把祖坟迁到这块宝地上一定能发达,这块风水宝地就在飞鹅山的龙口位置。风水先生对黄萧养说,我去后面龙尾位置跳一跳,你帮我看一下,哪里动就是龙口。

于是风水先生前往龙尾的位置跳了几跳。然后回头问黄萧养动的位置在哪里,黄萧养虽然已经知道了动的位置,但他却回答风水先生没看到有动的地方。

风水先生相信了这个放牛娃的话,失望而去。黄萧养回去立即把母亲的坟墓迁到了那个会动的位置。

果然,以后的黄萧养做了上“皇帝”。 这个民间传说虽然有很强的迷信色彩,但它至少反映了黄萧养自小聪明过人,颇有心计。

一个传奇的人物 黄萧养究意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顺德县志》也有记载。他出生年不详,死于1450年,原名懋松。

明永乐年间生于南海冲鹤堡一个佃农家庭。一目红赤,相貌奇特,性格果敢。

幼年时,连年灾欠,父亲黄大纲无力偿还债务,把他抵押给地主当小工,后被游方道士萧大悟收养,教他学医习武,自此改为“萧养”。 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集结了1万多人,造好150艘战船,在横江二龙山(今勒流龙眼村)祭旗誓师,宣布起义。

起义军轻取桂洲和逢简,然后攻占大良,进攻佛山、广州。在取得数次大。

2. 顺德有什么习俗

顺德民间素有烧香供奉的习俗,在各镇乡村有遍布大小不等的祠堂庙宇,天后宫、观音堂、关帝庙数之不尽,每逢初一、十五或民间传统节日,善信们便到香堂祭祀参拜,以求家人平平安安,这种风俗时到今天仍在各地较为普遍,随处可见。

西山庙又称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天顺年间,传说关帝庙未建时,先有鹿径祖社,社旁植大榕树一株,庙侧山麓幽邃,老榕蔽天,盛夏纳凉,凉风拂拂,暑气顿消。“鹿径榕荫”乃清代凤城八景之一。

顺德境内建有不少古代文塔,塔为亭阁式建筑,均为风水塔,由于年代久远失修,不少文塔已经湮毁,现存较好的有龙江七层文塔、桂洲外村文塔,两塔均建于清代,高七层,每层石楣刻有文字。龙江文塔现仍座于集北的基塘地边,桂洲文塔则已修葺为公园向游人开放。

古时顺德中上人家的居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红、白石板铺天井,瓦顶则建龙船脊和“镬耳”,并绘有花草虫鱼鸟兽等图案,其用途除了装饰外,还在于压顶挡风,故称 “镬耳屋”。

粤曲之乡 ,源远流长,从清末民初至现代,顺德名伶辈出 。时至今日在镇、村的曲艺社(俗称“私伙局”)比比皆是,特别以均 安、容桂、大良等地尤为突出,空闲之余曲艺社的伙记们聚在一起 、唱几段经典名曲,当有节日喜庆就登台演出 ,或在祠堂前唱粤曲来助庆,以增加喜庆气氛 。演出者大都是观众较为熟识的亲朋戚友、左邻右里,演出气氛热烈和谐。

顺德境内河网纵横密布,古时居民为求交通方便 ,遂修建石桥,因而呈现小桥、流水、人家之水乡特色 。其建筑形式主要为纵联和框式纵联砌置法 。目前散落在顺德水乡的石桥有数百座,年代远近、架构大小不一 ,现存境内较为有名的古桥有杏坛逢简的明远、巨济桥 、罗水的爱日桥、龙江世阜的贞女桥、容桂四基的洛阳桥等。

社学为古时设于乡社的初级儒学,由地方筹办,官府兼管理,始于明初,至嘉靖年间发展迅猛,社学教师由县学学官挑选老生员充任,教授经、史、历、算及礼仪。现时社学仅剩无几,已成为村民日常祈祭,或下棋打牌之活动场所。

树生桥又称鹏涌桥,位于现容桂容里村,距今约有三百多年历史。桥的两旁各有榕树一株,枝干繁茂,气根盘绕,绕于梁木,久而横跨于两岸桥墩上,插入泥土之中,桥的栏杆也是树根形成, 形成“树为桥,桥即树”之奇观,树旁有一井,口窄内宽,清可鉴人,俗称无叶井。现已修建为树生桥公园,成为当地居民避暑纳凉之佳地。

七夕又名乞巧节,即农历七月初七。七夕之夜,各地乡村善信自发筹资制作精致手工,设案陈列于祠堂天街,并摆设香烛果品,鲜花脂粉祭祀,祈求七姐 (织女)保佑,名为 拜仙,实际上是村民对现实生活中忠贞爱情美好的向往,崇拜和歌颂。

过去,顺德境内由于河网遍布,西江北江穿流其中,水上居民均以船为家,过着“烟水苍茫西复东”的生活,故称“疍民”,疍民每日晨起夕归,在江河捕捞鱼虾,沙蚬等贩卖为生计。解放后,昔日的水上居民已陆续定居陆上,现今活跃于顺德江河一带的多为外地的水上渔民。

冰玉堂位于均安镇沙头村,为旅居海外的“自梳女”集资修建。古时封建社会女子出嫁要大妗梳髻,出嫁后要遵守三从四德,不少顺德女子不甘受族规管束,便找几个姐妹结拜,相依相靠,择日举行仪式,梳起终身不嫁,故称“自梳女”。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顺德自梳女大批前往省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到七八十年代叶落归根,便自发出资回乡建楼作为晚年安居归老之所,名为“冰玉堂”,取冰清玉洁之意。

3. 顺德有什么习俗

顺德县是广东珠江三角洲一个土地肥沃、经济比较发达的县。

以往,这里有些比较特殊的风俗,或许是陋习,颇有风趣。 一、特异婚礼 顺德县石垦乡及其附近南海县属七堡一带,至本世纪30年代初期,尚有这样一种特异的婚礼:不仅与外县不同,而且与该县其他地方也不同。

一为彩舆隔日始回。如果定某月初一日为婚期的话,则真正结婚应是初二日。

照当地规矩,男方迎亲之彩舆必须在初一日日落后方能到女家去,彩舆到后才给出嫁之女梳装打扮。但梳装打扮之事,不仅父母不能动手,而且连梳佣婢女也不能代劳,只能由闺中群伴为其装束,而群伴也不是当晚进行,待到次日天将破晓之时,始缓缓动起手来。

故彩舆返回男家时,已是初二日的中午时分了。这种做法,实是使新郎和新娘无法在成婚的日期圆房。

二为迎亲时无鼓乐。不仅贫苦人家如此,就连富贵子女也是如此。

这种做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事情是这样:据传明朝正德年间,大学士、太子大师梁储之三子公子梁三颠,石肯乡人,藉其父亲势力,横行霸道,胡作非为,霸占民女。

一闻鼓乐之声,便访知乡邻某氏结婚,率同其走卒,突前往“迎亲”,占据婚礼上宾之位。如新娘略有姿色者,则将新郎囚禁起来,或驱赶出去然后霸占新娘。

倘遇烈女,予以反抗,则往往遭其杀害,故惨死在其暴力之下者不知多少。畏其势者忍辱苟生,不服者控告官衙,官吏畏其势,反以诬告论罪。

所以附近百数十乡,相戒迎亲时不行鼓乐,一直相传下来。 二、自梳女、不落家 旧社会里,顺德县的未婚少女均蓄留辫子,结婚之后则束髻。

以辫与髻作为未婚与已婚的标志。但自梳女与不落家妇女仍很多,包括番禺、中山、南海各县,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所谓自梳女,是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行易辫而髻,以示决心不出嫁,以终身终老,称为“自梳”或“梳起”,也即自梳女。 所谓不落家,则是另一种少女,或迫于父母之命,不能梳起,只好在举行婚礼仪式之后,回归母家长住,避免与丈夫同居;或者,先自梳不嫁,将至半老,则另访可靠男子,出资为其立妾,代育后嗣,自己则居名义上之夫妻,以表示其不是未婚;或者,虽已出嫁,但父母以女缫丝每日所入一元数毛,不促其落家,即使回夫家,一年也仅是一至二次。

有的甚至出资为其丈夫立妾,名曰已婚,实也独处。这些均称为不落家女。

然而,这种不落家也有被冲破的。据当时报载有这么一个故事。

顺德半江村女子罗锦绣,向以缫丝为活,颇有积蓄。其父凭媒将其嫁给南海西樵人邓某为妻,自行婚礼后,结婚两年从不到男家居住。

邓在广州经商,每当时节返乡,其母必佣舆迎锦绣,但都被拒之门外,或避匿,不与见面。邓毫无办法,相告其族兄弟。

当清明节将届,邓欲返乡扫墓,族兄某甲为其出计谋,诱其妻出省。要邓诈死于来往顺省渡中,盖以烂席,由甲派使妈往邓妻处报丧,说邓返乡扫墓回省城途中,在渡内中痰而死。

其岳母听后,信以为真,即令锦绣赴渡挂孝。锦绣痛哭至渡,见其夫盖以烂席,乃唱哀曲吊之:“妹今踏到船头见哥你面呀!见哥烂席冚(盖)青年呀,唉!”这时,轮渡已开行,邓即推烂席坐起,吓得其妻大惊失色。

明知中计,但船已行驶,无法逃避,只好跟其夫到广州同居。 顺德自梳女的出现,是与30年代以前顺德缫丝业比较发达有直接的关系。

顺德女子做缫丝女、养蚕女,经济上颇能自给,故许多少女均以“自梳”为满足。她们较有钱。

比较讲究吃,能做一手好菜,能搞烹调。到了30年代,广东丝业受到外来丝的打击,一落千丈,这些自梳女或不落家女,纷纷因丝厂倒闭而失业,到广州、香港当“打住家工”,由于她们斯文、能做菜,很得主人喜欢。

当时香港女佣中,百分之九十为广东籍人,而以顺德女子最多。 但不落家这种习俗并不可取,时不时总会出现“伤风败俗”的事情来。

据《越华报》1930年4月17日报道,“昨有容奇彭家巷冯某,在小榄渡卖药为生,其女与牛肉仔有染,遂至豆蔻胎含。坊邻啧有烦言,始行将胎私下。

讵因服药过量,竟至毙命。牛肉仔聆耗,亲往女家治丧,演陈村锦担幡买水一出怪剧,沿途频以巾拭泪。

知其事者,成谓私情演出真情云”。三、饮喜酒遗矢 顺德陈村一带,结婚宴请有一俗例,即结婚之日宴请时,大舅父应坐首席。

待大舅父入席后,各亲朋始能入席,如大舅离席,各亲朋也须离席。 据报载,1930年5月18日,陈村旧圩茶巷李某,娶龙氏为妻,当天迎娶过门,大摆酒席庆叙。

他的大舅父按俗例先入宴席,不久,突患痢症,急欲离座去厕所。但以刚入坐不久,如果离开,按例各亲朋也得随之离席,迫得勉强忍住。

但俗说话:“官司不如屎尿紧”,虽然强忍,实十分窘迫,焦急万分,食而无味,又不便于讲出来,结果肚内作怪,遗矢裤中,臭气四溢,狼狈不堪。各亲朋也十分扫兴。

大舅父面红耳热,不得已即奔回家中料理。座中亲朋均认为这项俗例极应加以革除。

四、七夕会 7月7夕,相传为双星一年一会之期,名之曰双星节。历古相沿,传为神话。

一般见识少之女子,不惜耗费金钱,作大规模之展览,备极崇敬,礼拜至极,这种陋习,本也应予革除。但顺德女子,对此举多具热诚,尤以缫丝女为最。

4. 顺德 传统 历史的风俗有哪些

顺德舞龙舞狮,在每年除夕到正月之间,各地狮会便舞着狮子穿街走巷,为家家户户消灾祈福。

顺德人历来把舞龙舞狮与武术紧密结合。狮会结合咏春拳的培训,引导民众习武练狮,正如当地俗语所说“顺德杏坛出咏春,顺德均安出小龙”。

“生菜会”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后演变为求财和求子。

如今,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弘扬传统民俗等成为生菜会的主要内容。目前顺德生菜会以勒流连杜最具规模,每年均有1-2万人参加。

“观音开库”,相传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六,观音会大开宝库,将金银财宝分给众人。这时候向观音“借库”,必定有求必应。

传说逐渐演变为民俗,每年农历正月廿五晚至廿六凌晨,容桂的观音堂、龙江的紫云阁等供奉观音的庙宇总吸引着四方的信众前来祈福,借库,体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顺德杏坛龙潭龙母诞在每年的五月初八日,顺德各乡镇龙舟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杏坛龙潭龙母庙前朝拜龙母娘娘,划龙船,拜龙母,敲锣打鼓,彩旗飘飘,远近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

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自梳女”,自梳女俗称“姑婆”,即不嫁的女子。据《顺德县志》记载:顺德自梳女的形成始于清末,盛于民初。

当时,顺德蚕丝业发达,许多女工收入可观,经济独立,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后,在婆家受气,地位低微,这些女工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后,不甘受此束缚,情愿终生不嫁。于是,选定良辰吉日由亲人或好友梳起发髻表示终生不嫁,俗称“梳起”,正式成为“自梳女”。

并且这些“自梳女”都是居住在冰玉堂,所以冰玉堂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

顺德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