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清陵风水

1. 清东陵之皇陵都是风水宝地吗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内,世称“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笏朝辑,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腾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王气葱郁”。

在东陵的15座陵寝中,长眠着161位“帝、后、妃、皇子、公主”。那么,是不是清东陵的每一座陵寝都是风水宝地呢?铁的事实会告诉你: 1、昭西陵:孝庄文皇后的陵寝,1687年孝庄安奉于此,1725年安葬于地宫。

孝庄安奉于此地后出生的“乾隆(1711年生)”,“乾隆皇帝”在位60年,享年89岁,创造了大清盛世。 2、孝陵:“顺治皇帝”的陵寝,“顺治”安葬于此后出生的“雍正(1678年生)和乾隆”。

“雍正”在位13年,享年58岁,“雍正”一扫“康熙”积弊颓风,为“乾隆”创大清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景陵:“康熙皇帝”的陵寝,1722年“康熙”去世后安葬于此,此后出生“嘉庆皇帝”,但“嘉庆皇帝”是在“雍正”安葬在“西陵泰陵”后出生的,“嘉庆”的先天命运是由“泰陵”决定的。

“嘉庆皇帝”在位25年,享年61岁,是一位平庸天子,大清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4、裕陵:“乾隆皇帝”的陵寝,1799年“乾隆”安葬于此后出生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位11年,享年31岁。

5、定陵:“咸丰皇帝”的陵寝,1866年安葬于此后出生了“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光绪”在位34年,享年38岁;“宣统”在位3年,享年61岁,清朝末代皇帝。“定陵”是一个生了“亡国之君”的陵寝。

6、惠陵:“同治”的陵寝,1878年“同治”安葬于此,“同治”无后代。 至于“顺治皇帝”是在有了“沈阳东陵福陵”后出生的;“康熙皇帝”是在有了“皇太极的沈阳昭陵”后出生的;“道光皇帝”是在有了“清西陵雍正泰陵”后出生的;“同治皇帝”是在有了“清西陵道光慕陵”后出生的。

“顺治、康熙、道光、同治”这四位皇帝的先天命运都与“清东陵”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上述事实介绍,我们应该明白:清东陵中只有“孝陵、昭西陵”是生“明君创盛世”的风水宝地,出了“雍正、乾隆”两位好皇帝;而“裕陵、定陵”都出断子绝孙短命亡国皇帝。

至于“惠陵”因其无后代而没有了风水上的实证意义;“景陵”也因在“康熙”去世后“雍正”去世前并没有出生“大清皇帝”而不能用事实实证其是否风水宝地。在这里我们只用事实说话。

不从风水理论上瞎评价每座陵寝的好坏。 风水宝地的实质是 “穴位是否点在了龙脉中蕴藏脉气能量的那一个地层里能量聚集最大的那一个点上,而不是龙脉外部形貌的山环水抱砂水有情,龙脉的外表只是‘寻龙点穴’的次要因素,‘寻龙点穴’的主要因素是龙脉的内部结构和龙脉中脉气能量聚集的方式”。

明此理,则“清东陵哪一座陵寝是风水宝地,哪一座陵寝不是风水宝地”便可一眼看穿。

2. 明清皇陵的风水是怎样形成的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

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

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

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

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

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

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

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

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

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

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

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

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

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

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

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

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

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

3. 为什么说顺治墓是清朝最佳风水宝地

清孝陵是清朝入关第一个皇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 福临的陵墓,也是清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皇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

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

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和艺术感受。由于清孝陵是清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一座皇陵,对皇帝万年吉地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所以清孝陵风水极佳。

清陵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