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
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壮话叫做“金罐”,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顾名思义,“祖墓”的死者是应该有后代的(含旁系亲属),故年轻人死后一般不作二次葬。
解放前,按习俗不满36岁的人(还有带身孕死[壮语叫“湿身死”]的妇女)是不进行二次葬的。但在解放后,人们思想解放了,没那么迷信了,成年人(16岁以上)及“湿身死”妇女也行二次葬了。
一次葬的墓地,一般比较随便,地头田边、茅山荒坡均可,并不讲究“风水”,不过还是要请“地理师(风水先生)”来定“坟向”,定下葬时辰,除了葬礼十分看重之外,入葬却非常从简。但在旧社会,或追溯到民国以前,有个别“富贵”的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仿照帝皇的做法,不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
不过,在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大都嗤之以鼻,并不看重;甚至对一些荒芜的“长墓”讥之为“无主”或“无后”,有时还以此来咒骂自己厌恶的人“以后死了埋长墓”,意为未成年即死(早死)。 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墓地,宁可把“金坛”(捡骨后安放净骨的陶罐)寄葬在临时选定的地点,一般寻找向阳、干爽的土坡劈崖,挖个可以容得“金坛”的拱门形的洞穴,“金坛”安放好之后,通常敞开着,过路的人可以看到,也有用草皮土块封住的。
对这种寄葬,清明扫墓也很简单,砍去杂草,烧几柱香即可。但寄葬时间不能太长,通常是一年,最多三年,当然也有因经济问题或其他原因而长年寄葬的。
二次葬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
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上林李姓巨族(据族谱记载,宗传三十余代,现今人口二十余万人)祖传的族谱上有个故事,足以说明人们对墓地风水的看重。
故事原文是: 《千子万孙史略》 传说五百年前,有个风水先生,寄宿于吾太始祖讳景晟公的家居住,其人之名乃是江西黄胜东也。此人有博通古今之学,尤属风水特长,终日游山玩水,到处命山为名,所谓金鸡展翅,丹凤朝阳,白鹤饮水,九龙戏珠,每一山都因其形而得其名。
……景晟公官任凤化(今上林)知县,娶妻黄氏。黄氏为人宽达,四海来客,视同一家。
前述黄胜东先生游旅凤化,客居景晟公家,黄氏待之如亲兄弟,黄先生感动得世所罕见,因而有心送一风水宝地与她。送地之前,特再三试黄氏之心:一说,先生每天出游,返家时将带满污泥的双脚浸入水缸涤洗,黄氏不但不恼,反而慰问先生,并毫无怨言地清洗水缸,再充满水,次次如此;二说,先生每逢雨天必出游,并向黄氏取伞,返家时,黄氏总在门口等其归来,在门口,先生就当黄氏之面,故意将雨伞在门框上碰破,黄氏非但不怪,还为先生顶风冒雨而赞赏有嘉,如此不知损坏了几多雨伞;三说,有一次,先生要去邀约故人,因而借景晟公官衣一用,黄氏慷慨与之并多予银两,先生酒宴之后,将所剩猪肉以官衣包回,弄得官衣龌龊不堪,黄氏亦不怪之;……先生既受黄氏之招待,于是送给黄氏一坟地坐落于天堂山之岭西燕云徐村背,并称,所谓天堂山三台落脉,土角流金蚂蚁窝地也,此吉地有三种葬法:7a64e4b893e5b19e31333332613635一曰九代状元,二曰代代富足,三曰千子万孙。
景晟公愿以九代状元而葬,而黄氏则因景晟之前五代、代代独子,因而阻止道:九代状元虽贵但不长而衰,而千子万孙世代绵长,蕃而不绝。先生满口称赞黄氏之见胜于须眉,正是福人葬福地,结果黄氏百年之后而葬之,先生亲自主持葬事,后来应验,于是留下千子万孙《澄江巨族》之传说…… 二次葬,先是捡骨(也叫“捡金”),一般是一次葬三年后。
所以定三年,一是等遗体腐化干净,二是按“五服”应“斩哀三年”。捡骨也要选好时辰,“五服”内的直系亲人都到场,先烧香祭拜,然后掘土、开棺,开棺时用蓬布或雨伞遮阳,见骨时亲属痛哭流涕,之后才围成一圈,逐一将遗骨取出,揩净,如果遗骨潮湿,还要用炭火烘干。
最后按从脚到头的顺序安放到“金坛”中,取“坐”着的姿势,表示他自然从容地坐着,面对人间和他的子孙,祭拜时就像与后人亲密无间地“见面”一样,盖好罐盖。下葬又另选时辰,在墓地事先挖好一个容得“金坛”的圆筒形井穴,到时辰才将“金坛”放进去,“井穴”上严盖一块圆形石板,再堆土成墓。
然后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二次葬礼仪结束。 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
所谓“探金”,就。
赣南支派 赣南客家黄姓(属邵武分支),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黄峭)。
黄姓在赣南人数众多。黄姓子孙一代又一代在赣南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双手为开发赣南、建设赣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间,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
如明代中叶于都县的黄宏纲,就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又如清朝的黄世成(今信丰县新田乡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登二甲进士,一生著述甚丰,被誉为桐城派在江西的代表人物。
当代赣南黄姓人物更是群星荟萃。黄姓是赣南大姓,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大姓。
南康黄姓的根在中原在南康市,黄姓人口5万多,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查阅有关的资料得知,南康市黄姓分三大世系:一是金华黄庭坚世系;二是邵武黄峭山世系;三是香公后裔黄傲世系。
一些黄姓的谱牒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塞北,复思征服岭南,强迫驱使战败六国的士兵、百姓(其中有大批黄姓)约50多万充军南移,分别驻扎在大余岭等南方各地。在这之前,黄姓一宗支的二十三世祖黄渊从河南潢川(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古隆集)迁湖北江夏。
当时,有一部分住江夏的黄姓也加入了南移行列,其中不少黄姓人移居梅岭(属南野)。这说明在2千多年前,就有一些黄姓人从中原来到了南野(今南康市境内)居住。
唐末已从江北迁福建邵武禾坪的黄锡,生有五子,其中长子叫黄峭山。黄峭山生21个儿子。
黄峭山的后裔众多,分布在闽、粤、赣、浙、湘等地,后来又扩展到四川、西南诸省及东南亚各国。黄峭山的17代孙黄伯、黄僚由福建邵武迁广东兴宁一带。
现居住在南康市境内的大多数的黄姓都是由广东兴宁、河源、龙川迁入南康的。黄峭山的另一支后裔由湖北徙居金陵(南京),后辗转入居南康。
黄庭坚(其先祖由湖北江夏迁入江西修水)的曾孙黄藻由分宁(修水县)双井村徙遂川县禾源川坳。黄藻11代孙黄文端、黄文宠、黄彦道由遂川迁上犹木砦定居。
黄文端的后裔由上犹迁南康北乡土桥牛坪,后迁龙华田头。黄文宠后裔则由上犹木砦迁南康十八塘药塘、木山下等地居住。
黄香(居湖北江夏)后裔黄傲,于唐末五代时任通判驻守虔州(今赣州),在后唐同光二年及清泰年间(公元934至936年)隐居信丰。其后裔黄王廷从信丰小河迁入南康,先在赤土居住,后迁至镜坝城埠定居。
其后又有黄日辉、黄文勋、黄文孝等从信丰迁入南康的城埠、樟边、蛇背、城区东门坝等地居住。从上述可知,南康市境内黄姓的根是在中原,绝大多数黄姓是客家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黄姓人在这块土地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奋勇拼搏,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为南康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闽粤支派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姓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
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
公元951年邵武黄姓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
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姓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上杭黄姓 (属邵武分支) 上杭黄姓是黄峭山后裔在宋、元、明、明清时期先后从福建宁化、长汀,江西的南丰、石城等地迁徙而来,人口近4万,分居全县各乡镇,由于时代变迁、年代久远。根据1995年版黄佳章主编的《黄氏笔谱》记载:上祖福建邵武市黄峭,第九子黄化、第十二子黄福、第二十子黄井三房之裔孙念一郎(黄天禄)、三二郎、松山先后于南宋、元、明时分别从宁化县石壁村、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江西省樟树市迁来上杭县定居。
黄姓现为上杭县第一大姓,近半数是黄天禄一脉。永定黄姓 永定县抚市镇协兴村久紫冈组。
该自然村黄姓开基始祖134世黄志安(黄天禄之孙万四郎次子),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移居虎岗汉洋再转迁久紫冈开基,现已繁衍22代。永定县凤城镇东坊居委会黄姓是黄天禄之孙黄筠山(号千三郎)从芦丰安乡移迁永定城开基,为永定城区黄氏的开基始祖(永定城关一世)。
黄筠山传下第八世黄玉珍字南峰之长子黄予靖(九世),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城关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约150人。永定县虎岗乡灌洋黄屋,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
永定县虎岗乡虎西村田坑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黄思宝,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0代20余户60余人。
永定县高陂镇坪在村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黄均政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
永定县湖雷镇罗滩乌石下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黄吉甫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黄坑,再迁下岗背开基,后吉甫传下黄前塘第四子(八世)黄历塘迁乌石下开基,现已繁衍27代50余户200余人。
永定县堂堡乡香溪村上黄、下黄村。该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