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与圣人

1. 为什么说圣人作易的意图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易经》是“顺性命之理”的阐发著作, “穷理”才有入门的路径,什么是“性命”?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性与 命,是什么关系呢?天命,天的根源,也就是 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准则,就是最高的“道”。 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人的“性” 是天的“命”的一种派生,所以天人合一、天 人一体。

这是“性命”从天人关系上说的。首 先要“明理”(穷理),而后恢复人本体的“本 性”(尽性),这样才能和天地宇宙的规则“道” 向同化(以至于命)。

这是一种“以人合天”的 程序。也就是“以人通天”。

“天命”和“道”是古人认为宇宙最高的准则和造化之主。 《说卦》在这里完全自觉地# 力图将形上之“天”(“道”)与形下之“人性” 融合在一起,天道之阴与阳,地道之柔与刚,^ 人道之仁与义均内蕴同一之本性,所以就人漂 性修存而言,“尽性”,即将先天固有之善性 拓展开来就等于是“穷理”、“至命”,这也就 是孟子所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所要表述的思想性格。

心、性、命只不过是天道在不同形式上 的不同表现,其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人若能 修身立诚,率性于道,便是践行了《易经》尽 性至命的教导。所以说“穷理尽性以至于 命”,是圣人作易的意图。

2.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的意思

正确的原文是「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

这话出于《易经.干卦》中,解说「九五爻」爻辞的〈文言传〉里。

全文是:「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字译──

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同类声音频率相互感应,同类气息相互求合,如水流往低湿处所,火接近乾燥东西,如龙吟祥云出,虎啸谷风生,有德行的圣人一出现,天下都看到了,依存天气阳性的便上升,依存地气阴柔性质的便下降,都是各自相随于同类的。

所以,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龙为水物,云为水汽,故龙吟云出;虎吼威猛,汤谷飘风,故虎啸风生。这是在比喻有相同特质的东西会彼此吸引,相互感通,有美好内在或人格的人只要一站出来,万物便能清明地见到,有如在天翱翔的飞龙。「作」就是「起」之意。「覩」即为「见」之意。

而,

喻为签文,的确可以说是上上签。放入两性之间求解,当然也是偏向美好的预测。求签之人与其所求对象,自然是「云龙风虎」,相应相求。只是,求签之人是否有心让自己成为拥有美好内在之人,当是关键所在。之所以圣人出而能万物覩,是因为圣人能明白人民的疾苦,因此才能感通天下。有德之人,位之有德。

正反两面的思考,才是面对签文喻示的谨慎态度。

世间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直接追问,

满意请及时采纳点赞,谢谢^_^

3. 古代三大秘术

太乙

又及称太乙数,太乙是术数的一种,为三式之首。是古代高层次预测学,相传太乙式产生于黄帝战蚩尤时。

奇门

又称奇门遁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门遁甲以易经八卦为基础,结合星相历法、天文地理、八门九星、阴阳五行、三奇六仪等要素,是我国预测学中集大成者、是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因此奇门遁甲自古被称为帝王学。

六壬

又称六壬神课,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古老的术数门类。

这是中国古代三种术数,并称“三式”

术数又称数术,是古代道教五术中的重要内容。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范畴的一大主流支派。术,指方式方法;数,指理数气数。 术数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社会生活中的时尚,但它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不清晰,在学术界并没有确切的划分。一般地说,狭义的术数,是专指预测吉凶的方术;广义的术数就包括天文、历法等了。

秘术,又名 超自然学,是所有超科学(占星术、魔法、巫术、妖术、占卜、邪幻术、风水学、招灵) 等超科学技术的统称。

4. 《周易》中圣人与西方圣人的比较

《易传.系辞》中的圣人与君子内容提要 通过考察《易传?系辞》中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形象,发掘出该书作者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并比照《易传?系辞》成书前儒、道两家赋予圣人与君子的人格内涵,揭示《易传?系辞》中圣人、君子与《易传?系辞》成书前儒家所推崇的圣人、君子的同一性,验证《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关键词: 圣人 君子 《易传.系辞》《易经》 一、儒、道两家圣人与君子 圣人、君子是儒、道两家共同关注的人格形象,但两家所赋予的圣人、君子人格内涵却有着巨大的差异。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没有明确地说出圣人的人格内涵,然而他却较具体地指出圣人是尧、舜、禹、汤、文、武、六人。

我们发现,这六人的人格形象具有这样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有位的王者,他们不仅文治武功非常显赫,而且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由此可见,圣人的人格内涵具备王者、仁与智。

而孟子从儒家的伦理道德本位出发,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圣人的人格内涵就是“仁且智”。①他与孔子不同,不再以王者为圣人人格的基本内涵,而以“仁且智”。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非常尊崇圣人人格形象,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②在孔子的视域里,圣人人格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连他自己也不能。

孟子则说:“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③孟子强调“百世之师”的圣人是人类伦常最完满的体现。

与儒家规定的圣人人格内涵“仁且智”截然不同,道家老子则从自然主义立场出发,赋予了圣人“自然”与“无为”的人格内涵。而庄子认为,圣人的人格内涵是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他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④庄子说,圣人以天然为主宰、以德性为根本、以大道为门径,能预知万物的变化,但圣人与道是不同于一体的,只能做到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虽然庄子承认圣人以道的本性为己本性,但他是否定圣人的,他说:“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⑤在这里,庄子明确否定了圣人。同时他指出,圣人之道是一把双刃剑,圣人用它可以使天下太平,但是盗跖用它,却可以为害天下。

他认为,若想实现天下大治,人们必须摈弃圣人之道。可见,在总体上,庄子是否定圣人及圣人之道的。

与圣人一样,君子也是儒家所推崇的人格形象。在儒家心目中,君子人格的地位仅次于圣人人格,但它比圣人人格有更强的现实性。

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⑥孔子认为虽然圣人人格是普通人很难达到的,但君子人格则是常人可及的。孔子所说君子人格的内涵有两层:一是指有道德操守;二是指在位者。

在孔子的视野里,君子有道德操守的具体规范是行“仁”心,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⑦在他看来,行“仁”心是君子本分,而“小人”则根本不具备这一点。

以孔子学说继承人自居的孟子更加推崇君子的道德操守,君子即使“无恒产”,也有“恒心”。孟子进一步解释到:“君子与人为善,取诸人,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⑧在这里,我们可看出,孟子以“与人为善”,亦即行“仁”心为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不再以是否在位为君子人格的内涵,这是对孔子君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道家心目中,君子则是秉承自然本性、“无为”的人,他脱离了儒家所尊崇的封建宗法礼制羁绊。

老子认为,“善为士(君子)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①在老子的眼中,君子是深谙“道”的人。

庄子认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②可见,在生活于战国中、后期庄子的理解中,道家的君子已深深地烙上了儒家的一些色彩。但从原初意义上看,道家赋予了君子人格承袭自然本性、脱离礼制约束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易传》是儒家典籍,但近年来陈鼓应先生通过对《易传?系辞》考察,认为“《易传》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系统所作。”③圣人和君子是《易传?系辞》中讨论的两个重要人格形象,通过考察该书中两者的人格内涵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现陈老这个观点是很难成立的。

而我们通过对该书中两者的人格内涵以及作者对他们态度的考察,恰恰验证了《易传?系辞》是儒家典籍的历史定论。 二、《易传?系辞》中的圣人 《易传?系辞》是对《易经》的解释和发挥,而解释和发挥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该书作者的价值旨趣,作者的价值旨趣即使是不经意的也会暴露出自身的学术立场。

因此,我们在考察该书中圣人的人格形象,发掘圣人的人格内涵时,也必然会发现作者的价值旨趣和学术立场。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该书中圣人人格形象。

第一,《易传?系辞》中的圣人是一个用“智”来行“仁”的仁者,《易传?系辞》作者说,“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于圣人。”从这可见,在《易传?系辞》作者的眼里,圣人是一位。

5. 易经,历史上那些圣人注解过

易经本身就是没有注解的,易传是对易经的注解,注入了一下哲学思想,包括孔子和他的徒弟。

南怀瑾把易经看作精炼在精炼之后的智慧精华,放到很多方面,自然科学、量子物理、做人做事等等都能有一定佐证,也可以理解为他是世界构成的底层代码。国学大师-李-冠-论讲到正如易经的变易、简易、不易一样,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易也需要变化来看,玩索而后有得,卦有错卦、综卦、交互卦,错中复杂,需要从各个角度去看,去理解,而后会有得;而在变化之中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易经有不同的流派,他们有各自的一套方法去看待卦的变化,推测和观测卦象变化呈现的象;而我所认为的最底层代码就是最基本的易理,这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根本,是不易的。

说起来容易,真正吃透这简单的东西却有难度,看《易经杂谈》的前半部分,每次都会有不懂的地方,也每次都会有新的体会。我们拿最简单的阴阳来讲,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只是一个代名词,不要搞得太神秘,万物是有正反的对立面的,是有两面性的,没有极致的,都在这阴阳之中变化,没有东西能够单独存在。阴是什么,阳是什么,个中自有自己的体味,但是需要记住没有极致的东西,阳极生阴,乐极生悲,天无绝人之路,否极泰来。

再说3画卦,天地人3材,天地人也不要去搞神秘,它是代码,事物的变化有3方面来决定,做一件事情,天是时机、地是自己的基础、人是自己的本领;一个行业的变化,天是外在的经济环境,社会背景;地是行业的技术基础、发展阶段;人是现在的行业构成,这些一个个的个体存在。再说卦象,天地之变尽于六,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事物的变化发展没有超过6个阶段的;而天地人也有阴阳之分,不属绝对因此二三得六。这个我也不没有很了解,6这个数字,为什么是6不是8,再看吧。但是易经的整个体系是非常严密的,简化到一句啊,一阴一阳之谓道。

如想看易经就应该把神秘的地方去掉,带着学习的精神,把它看作一套方法论,用在生活中、工作中、思考中去体悟。不学易不可为将相,你能易经这套复杂的方法运用得纯熟,那你看东西可能就看得很清了,做决策也会更加的准确,即使是情绪上的问题我想也能疏导,毕竟你大概知道你在做什么,你能做到哪种程度,而天地又自有其变数。知易行难啊,我很觉得古人敝帚自珍,不愿意把自己学习易的心得体会,那些精华的东西分享出来,批上了太多神秘外衣,让后人不容易学习。

回归到学易,最基础的开始,我想是把64卦熟记,对卦与卦之间的变化烂熟于心,用孔子所做的注解去理解其中的变化,体味其中的妙处。

风水与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