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明朝风水师

1. 明代刘伯温是一位怎样的风水师

刘伯温是明代开国元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辅佐朱元璋,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他从小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兵法术数等学问潜心研究,颇有心得。在风水先生眼里,刘伯温是一位神机妙算的风水大师,不亚于诸葛亮。

他的“今日灯火朝上,来日灯火朝下”和“今日活牛耕地,来日铁牛耕地”等近似梦呓的预言,如今均已成为现实。据明朝人写的《英烈传》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是刘伯温相的地。

当时刘伯温在正殿基址时,设柱子立在水中,朱元障嫌太逼仄,于是将柱子移到后边,刘伯温依此断言:“如此亦好,但今后不免有迁都之举!”后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被刘伯温说中了。 此外《乐郊私语》记载了刘伯温在海盐县与风水先生讨论龙脉的事情,刘伯温认为海盐的山是南方龙的尽头,是风水宝地,只有周公、孔子这样的人才配葬在这里。

民间流传刘伯温的《堪舆漫兴》,乃是后人托刘伯温之名而作,但刘伯温在风水史上依然是一个里程碑似的重要风水大师。

2. 明代的风水术有几个流派

按照明王祎《王忠文集》里面的说法: 堪舆家之说,原于古阴阳家者流。

古人建都邑立家室,固未有不择地者。而择地以葬,其术则本于晋郭璞所著《葬书》, 人增以谬妄之说,蔡元定尝去其十二而存其八。

后世言地理之术者,此其祖矣。自近世大儒考亭朱子以及蔡氏莫不尊信其术,以谓夺神功回天命,致力于人力之所不及,莫此为验,是固有不可废者矣。

后世之为其术者分为二宗,一曰宗庙之法,始于闽中,其源甚远,至宋王仪乃大行。其为说主于星卦,阳山阳向,阴山阴向,不相乖错,纯取五星八卦以定生克之理,其学浙间传之,而今用之者甚鲜。

一曰江西之法,肇于赣人杨筠松、曾文迪,及赖大有、谢世南辈,尤精其学。 其为说主于形势,原其所起,即其所止,以定位向,专指龙穴沙水之相配,而他拘忌在所不论。

其学盛行于今,大江以南无不遵之者。二宗之说虽不能相同,然皆本于郭氏者也。

业其术者,参其异而会其同,斯得之矣。 对于“地理风水”,明代有形势(形法、峦头)派和理气派的分法,还有“三合”与“三元”的分法。

王祎说江西之法“大江以南无不遵之”,的确是明代当时的事实。不过,当时多称之为“堪舆家”或“地理家”,没有“风水大师”这样的称谓。

3. 为什么说风水成为明朝人的重要准则

朱元璋建都金陵时对风水极为重视,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内,有朝拱之 势,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对城垣,朱元璋不悦,派人将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在牛鼻 处凿洞用铁索穿过,使牛首山势转风水为向内,同时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秃黄。

明成祖时,将都城迁往北京,完全按照风水观念建造。明成祖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 帝,这也导致民间全都讲究风水,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准则。

北京名胜 “十三陵”就是被风水大师廖均卿相中之地而推荐给明成祖,成为明朝皇帝的陵区 的。明朝还有个传奇人物刘伯温,民间传说他精于风水,说定都金陵就是他相的地, 有一本《堪舆漫兴》就是托名于他。

4. 明代都城有怎样的风水之变

明朝原本定都在南京,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大臣刘伯温去选址。

刘伯温不仅是军 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著名的风水大师。他通过勘察,在建造宫殿的最佳位置打 上了一根木桩。

听说宫殿的地址已经选好了,朱元璋非常高兴,然而皇后却说:“你贵为天子, 难道修宫殿的事还要听一个臣子的吗?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派人把木粧挪了 个地方。第二天,刘伯温陪朱元障察看选好的吉地,发现木桩挪了个位置。

他知道这是 朱元璋指使的,只能说:“这里也是块吉地,但在这里建宫殿恐怕会引起后代的争 斗,甚至可能迁都。”朱元谭不以为然,将宫殿建了起来。

在他死后,朱棣篡位成功,并把都城迁到 了北京。

5. 明清时期的风水书籍主要有哪些

据清乾隆年间的袁守定《地理啖蔗录》一书介绍,明清时期的地 理书籍主要有:《青鸟经》、《撼龙经》、《撼龙经》、《玉尺经》、《玉髓经》、《太华 经》、《锦囊经》、《神宝经》、《集龙经》、《狐首经》、《至宝经》、《胎腹经》、《三宝经》、《黄囊经》、《披肝露胆经》、《拨砂经》、《寻龙经》、《龙 子经》、《黑囊经》、《明堂经》、《赤霆经》、《赤霆阡经》、《箫吉葬经》、《锦匕经》、《辨龙歌经》、《地学》、《地理指南》、《地理小卷》、《地理源本》、《地理集解》、《玉弹子》、《铁弹子》、《人子须知》、《入式歌》、《乐 道歌》、《坤鉴歌》、《土牛歌》、《怪穴辨惑歌》、《骑龙斩关歌》、《缘督琐 诀》、《倒杖诀》、《吴公口诀》、《洞林秘诀》、《金锁秘诀》、《四神口诀》、《曾氏秘诀》、《金函赋》、《金函赋注》、《刘氏囊金》、《寸金赋》、《穴情 赋》、《怪穴赋》、《立锥赋》、《玄微赋》、《或曰赋》、《捉脉赋》、《烟霞 赋》、《巧拙赋》、《官曜诗》、《穴法诗》、《统一全书》、《青囊奥语》、《葬书》、《葬书法》、《葬法拾遗》、《天机素书》、《泄天机》、《催官篇》、《博 山篇》、《点穴篇》、《五星葬法》、《九星穴法》、《拿穴法》、《接木法》、《司马陀头水法》、《亚婆砂法》、《断法》、《穴法》、《堪舆一贯》、《堪与管见》、《管氏指蒙》、《管辂诗括》、《发挥》、《发微论》、《杨氏禁星论》、《秘要》、《摇鞭记》、《八段锦》、《若类》、《风水口义》、《吴公解义》、《青华秘髓》、《道法双谭》、《金钢钻》、《总索》、《空石长老捉脉图》、《画荚图》、《龙楼宝殿注》、《六经注》、《琢玉集》、《家宝内旨》、《孝慈补》、《飞天眼》、《玉峰宝传》、《二水记》、《搜山记》、《明山宝鉴》、《遍地钳》、《达僧问答》等百余部。

可惜这百余部地理风水书籍,今日已经大部分不存在了。大概只有 《青囊奥语》、《葬书》、《发微论》、《撼龙经》、《玉尺经》、《催官篇》等几部书,尚载入《四库全书》或其他类书之中。

《地理啖蔗录》,堪称明清地理风水书集大成之奇书,是一部非常难得 并具有特别历史价值的实用地理书。

6. 大明葬坟的风水讲究

朱初一葬到了真龙结穴处,朱元璋当上了真龙天子。

但这块风水宝地到底妙在何处,贵在哪里?成书于崇祯年间的《凤泗记》对此作了具体的解析,“龙脉西从汴梁而来,由宿虹至双沟镇,起伏万状,为九沟十八洼,从西转北,亥龙入首坐癸向丁······大约五百甲之内,北戒带河,南戒杂江,而十余里明堂前后,复有淮、泗、汴河诸水环绕南、东、北,惟龙从西来稍高。陵左肩十里为挂剑台,又左为洪泽湖,又左为龟山,即禹锁巫支祈处,又左为老子山。

自老子山至清河县,县即淮、黄交会处也。陵右肩六十里为影塔湖,为九冈十八洼,又右为柳山,为朱山,即汴梁虹宿来龙千里结穴。

真帝王万年吉壤。”《凤泗记》的作者是朱由检的时礼部侍郎蒋德。

图:明祖陵前精美石刻,历六百年风雨而生气不减明祖陵真的如蒋德所言是风水宝地,“若葬此,出天子”?那个地方我曾多次经过,紧靠洪泽湖,东西都是水,地势极其低洼,有“九岗十八洼”恶名。过去若是阴雨天前往,烂泥能把鞋子粘掉,根本没有办法行走。

不只不像风水宝地,连居民出行都甚觉不便,地贫人稀,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时常有人家迁走。当年朱五四带着妻陈氏一家老小到凤阳钟离乡讨生计,就是这个原因。

但在蒋德眼里,祖陵所在偏偏就是妙不可言的风水宝地。实际上,这是一派谎言,我想是蒋德忽悠朱由检的。

图:明祖陵景区内仿当年“太子祭陵”表演实际上,当时的堪舆大师刘基等,就知道明祖陵所在地并不是完美的万年吉壤。根据古代堪舆术的定义,一块风水宝地的地势地形地貌,要穴前有明堂,要看三奇四应,三奇即山、水、案,前、后、左、右、为四应;左右有护砂,所谓“砂”即山丘土石之物;要有罗城,罗城由山或水组成,相绕四周;远有朝山,近有案山。

以山为罗城,以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种态势为佳;如果周围无山,一马平川,则借水势成龙,以泽国环抱为上。明祖陵地处苏北,基本上属平原地貌。

四周除了一片水国,并无多少妙贵可言。所以,当年筑陵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实际上,明祖陵的所谓风水饱受了自然环境的侵害,特别到了明朝后期,明祖陵一直深受水患困扰。明英宗朱祁镇当政时期(公元1435-1449年,当年瓦剌南侵,朱祁镇亲征败于土木堡被俘,弟弟朱祁钰称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复辟,再当政至1464年)起,明祖陵开始受到洪水威胁。

到明晚期,水患更为严重,神宗朱翊钧(见前文《明神宗朱翊钧棺椁打开后发现的天大秘密》)当政的万历八年,淮河再泛大水,祖陵即被水淹。明人曾惟诚等纂修的《帝乡记略》记载了当年的情况,“下马桥水深八寸、旧陵嘴(传说是朱初一实际下葬处,即老道士所说的风水宝地)水深丈余,淹枯松柏六百余株”。

虽然高筑堤,疏水道,但由于祖陵所处淮水边上、地势低洼的天然缺陷,水患根本无法根治。终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淮,黄淮两水并涨,酿成灾难。

不只明祖陵消失了,整个泗州城也被淹没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水漫泗州城”。此后,明祖陵躺在水下近三百年一直无人知晓,直到“文革”期间的1963年大旱,部分建筑露出水面,明祖陵这才重新被发现。

1976年当地文管部门进行修复,目前成了苏北一景!此地原叫仁和集,因境内有明祖陵而出名,现在干脆易名为明祖陵镇。在今天看来,朱初一葬风水宝地和灵异传说,无疑系无稽之谈。

但有一个现象,或者说谜团,也应该注意一下:在明祖陵开始遭水患之后,大明王朝确实从此进入了多事之秋。特别是北方边境战事吃紧,瓦剌老是前来骚扰,再到后来的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似乎祖陵饱受水患的时间,与大明王朝的灭亡时间,一对曲线呈平行态势发展,国势亦如风雨之中的祖陵一般飘摇,这也许仅是一种巧合,但不由人不去联想。

过去人认为,甚至包括尚书级别重臣在内都忧心,大明国运受阻与明祖陵受淹一体关联,看来此并非闲来无事之语,也非别有用心的江湖瞎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赴北亲征的朱祁镇竟然在土木堡被也先率领的瓦剌兵士生俘,成了中国帝王中最丢脸的一个人,真龙天子的不败之身神话被戳破了,国运就此逆转。

《明史·英宗前纪》是这样记述的,“······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死,帝北狩。”“北狩”,即北去打猎,系文人给朱祁镇要面子的说法。

但“狩”,除了打猎的意思,还有“捉住”一解。史家用此词乃一语双关,不可谓不妙,一代帝王竟然被“狩”,不可谓不是奇耻大辱。

当时有朝臣议论,这可能与祖陵龙脉受水患威胁、风水不时受到当地人开山放炮、取土葬坟的干扰有关。为此,大明王朝多次下旨,加大对祖陵的保卫和修护力度,增出相关禁令。

实际上,明朝对祖陵的看护一直非常严格,有非常慎密而又严厉的保护制度。常年派有兵士把守,多时达200人。

还设有祭户、铺排户、厨户、屠户、酒户、窑匠户等祖陵户。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祖陵的风水不被破坏,龙脉永存,国运永兴。

这。

7. 明代都城有怎样的风水之变

明朝原本定都在南京,据传开国皇帝朱元瘅命大臣刘伯温负责选址。

刘伯温不仅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立著名的风水大师。面过勘察,在建造宫殿的最佳位置打上了一根木粧。

听说宫殿的地址已经选好了,朱元璋非常高兴,然而皇后却说:你贵为天子,难道修宫殿的事还要听一个臣子的吗?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派人把木桩挪了个地方。第二天,刘伯温陪朱元璋察看选好的吉地,发现木粧挪了个位置。

他知道这是朱元璋指使的,只能说:这里也是块吉地,但在这里建宫殿恐怕会引起后代的争斗,甚至可能迁都。朱元璋不以为然,将宫殿建了起来。

在他死后,朱棣篡位成功,并把都城迁到了北京。

明朝风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