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禁地

1. 北京龙脉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

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

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

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密云的雾灵山景区,在清顺治二年,雾灵山被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封禁长达270年。清东陵陵区占地2500平方公里,分后龙和前圈两部分。

其中陵寝后龙,是风水来龙之地。

2. 央视乡土节目哪一期说的是八大碗

[乡土]山清水秀挂兰峪(20150924)

节目名称:山清水秀挂兰峪

首播出时间:9月24日12:27

河沙里的金子,您知道是如何淘出来的吗?今天让您眼见为实。看似普通的核桃树,为什么要用铁丝网围起来?我们一起去看山里人们如何文玩核桃。山间小溪里的金鳟鱼,如何做才好吃?满族八大碗,究竟有哪些讲究?本期乡土,走进承德兴隆的挂兰峪,看山沟里人家的生活。

兴隆是河北省承德市所辖的一个县,临近北京的密云。清代也被称为“后龙风水禁地”。清朝顺治年间,清政府在遵化县马兰峪修建清东陵,将兴隆大片土地划为“后龙风水”禁地。所谓“风水禁地”,那是清政府为了确保陵寝风水宝地不受破坏,在禁区内严禁一切砍伐和农耕活动。长达200多年的禁地保护,使生态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现在兴隆县的“后龙风水”禁地,生活着许多满族人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里,传统的谋生生活方式就靠果树和菌类。山里的满族人家文化生活也特别丰富,每年的“七夕”,青年男女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本期乡土,走进兴隆,寻访后龙禁地的历史遗迹,看山里人家的生活。

这个有八大碗。

3. 帝王陵墓用什么门派风水,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

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最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般来说,政府会设立专门负责修皇帝陵墓的机构,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负责,而负责的大臣,主要是内阁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现,主持者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丰收。

那么,选择陵墓地址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第一,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宰相大臣、各部尚书必须参加。皇帝提出具体要求,大臣们讨论补充,商量成若干原则;然后成文,呈给皇帝,皇帝批准后,就可以执行。

第二,请当时最权威的风水大师一起参与勘察,选择几个方案由皇帝最后定夺。当然也不是某个风水大师的一次勘察,而是很多大师联合作业,甚至是不同批次的实地研究,然后做好方案,主持大臣再修改补充,呈交给皇上。

第三,皇帝看后,再和大臣讨论,把不符合皇上意思的地方修改过来,以及不符合本朝基本原则的地方修正,尽量追求完美。 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在民间看来,皇帝选择陵墓玄机重重。

秦始皇陵朝向的“秘密” 按照中国古老习俗,凡修庙、造坟、建房,通常要坐北朝南。中国历代帝王之陵,绝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

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的坟墓,却很奇怪的是坐西朝东的。 过去一直以为秦始皇的墓是朝北的,因为根据一些军事、政治理论认为,他修筑长城,是防患匈奴。

但匈奴直到秦始皇死了仍没有消灭,他死不瞑目,所以他的坟墓是面朝北面的渭河,表示时刻注视敌人,戒备不懈。 但是,作为秦始皇陵园组成部分之一的秦兵马俑出土后,人们发现,这几千个兵马俑都一齐面向东方。

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便认为,秦始皇墓葬本身并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西向东的。那么,它为什么要坐西向东呢? 一种看法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定一统”是成功了,但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秦始皇常说“东方有天子气”,一直放心不下。因此,他命人修驰道,先后四次东巡(仅作过一次北上),绝不会是单纯的寻欢作乐,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安内攘外”的考虑。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东,除了显示自己雄踞西北,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威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前无法觅到不死之药,死后也要闭着双目瞻望东方,以求神仙引渡到天国。 纵观秦始皇一生,他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州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留连忘归,由此可见,他对东海仙境是何等地向往。

此外,人们发现骊山的西边,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孝文王(爷爷)、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爷)、宣太后(昭襄王之母)、悼太子(昭襄王之弟)的四个陵(其中孝文王和昭襄王合一陵园)与骊山东边的秦始皇陵,都是秦东陵,同属秦代的正阳县,这些陵墓都坐西朝东。再向上溯源,凤翔的秦陵(春秋时代秦国诸侯多葬于此)也都坐西向东,这表明了秦人,由西向东进入中原政治舞台的轨迹。

宋陵 宋代帝王为了稳坐江山,也十分迷信风水。 宋陵在河南巩县南部,到过此地的人,总不免要问:为什么北宋的七个皇帝都要把陵墓修在远离开封二百公里之处?为什么宋陵的南面入口处高于北面的地形?按传统的丧葬习俗,进入南边的陵区后,往北的建筑群落应当越走越高,而宋陵怎么背道而驰? 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从风水角度加以解释。

宋代的风水先生把老百姓的姓氏统统按照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排列,这叫“五音姓利”。选择地势,要根据姓氏的音属。

宋代皇帝赵姓属角音。角音的人死了应当选择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势。

在开封附近没有适合角音的地势,只好在河南巩县安寝了。这里方圆数十里地势平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符合风水先生的要求。

宋陵还实际“昭穆之法”,南为前,北为后,东为昭,西为穆。等级高的陪葬人员置于昭,等级低的陪葬人员置于穆。

宋代的皇后不能与皇帝同穴,男尊女卑,她们埋在西北角。 在这块风水宝地,除了七座皇帝陵外,还有三百多座皇族及功臣的坟墓,组成了一个大的陵区。

宋朝皇帝如此讲究风水,但仍然不能免除厄运,金人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身葬异乡,南宋皇帝的尸骨不得不远离祖宗,埋在江南。看来,风水还是没有保佑北宋赵氏皇族。

明孝陵 安徽凤阳城西南十公里,有一座明代皇陵,陵墓里埋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是明代最早建筑的一座皇陵。 有则传说,当年朱元璋和他的一个哥哥,抬着父亲的棺材去掩埋时,半路遇上大雨,只好把棺材暂时放在一个土坡上,兄弟俩找了个地方避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睛,再去抬棺材时,棺材已被沙土掩埋起来,因此,人们都说这是“天葬”。 传说归传说,即使棺材被掩埋起来,也是土坡崩塌而下的偶然巧合,不值得大惊小怪。

当时穷人的埋葬,的确是非常简单不过的。

4. 河北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的“鹰手营子”的来历是

来历:清朝时这里住着几户鹰手,放鹰猎取山鸡给清东陵做祭品。

鹰手营子的确是这么来的。但说起它的来龙去脉,也未必就这么简单。

清初的时候,鹰手营子这个地方本来被人叫做“闷葫芦场”,因为它是块东西长、南北窄、一头宽一头窄恰似葫芦形的草场。 皇家在遵化马兰峪修皇陵,即清东陵,把东陵后山上的万里长城拆掉10公里,将长城外的800平方公里土地划为“后龙风水禁地”,闷葫芦场成为紧靠禁地边界的地方。

清东陵建立了管理机构,其中掌管祭祀事宜的叫“奉祀礼部”。礼部设郎中、员外郎等官员,还有不少干活的匠人,其中包括鹰手。

这些匠人,朝廷并不发给“工资”,而是拨给土地,让他们种田交租维持生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东陵把闷葫芦场的24顷地拨给4户鹰手耕种,边、赵、李、李4户鹰手来此落户,人们遂把这里称为“鹰手营子”。

据李姓后人李泽元老人回忆,4户鹰手每年向东陵奉献定量的野鸡、?鱼、枸奶子干、山葡萄干,供冬至大祭时使用,种的地每年要交租子。 鹰手营子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李姓鹰手的后人认为是乾隆八年(1743年),理由是他们见过当年的地照,地照是块半铺炕大小的黄绫子,上面写着字,盖着大红印,落款处写着“乾隆八年”。

这是鹰手后代的回忆,他们又曾见过物证,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其实未必如此。

个人的回忆,总要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需要寻找史料加以考证。在这里,我们不妨探讨一下,“鹰手营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有的。

可以肯定,鹰手营子并非乾隆八年(1743年)有的。在乾隆元年(1736年),直隶省把长城以北的107个村庄划给长城南的遵化州管辖,197村中,除了前文说的那个“寿堂坟”还有这个“鹰手营”,此外还包括这两地附近的“副将沟”、“老爷庙”等村,这在清代修的《遵化州志》中有明确记载。

因此说,鹰手营子起码在乾隆元年(1736年)以前就已经有了。黄绫子上写的时间,是换发地照的时间,并非鹰手初来的时间。

清东陵始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龙风水禁地”划定于康熙二年(1663年),但康熙时的“后龙风水禁地”,范围还很小,只深入长城外几十里。 到雍正、乾隆年间,才扩大到后来的规模,直达长城外百里之处。

鹰手营子不可能是康熙年间形成的,因为这期间此地离风水禁区还很远呢,东陵不会把它属下的匠人安置到辖区之外很远的地方去。到了雍正年间,风水禁地扩展到了鹰手营子附近,在这一带树立了禁区的边界标志——红桩、白桩,才有可能把鹰手安置在这个地方。

结论:鹰手营子是在清朝雍正年间形成的。 。

5. 帝王陵墓用什么门派风水,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7a6431333339656532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

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最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般来说,政府会设立专门负责修皇帝陵墓的机构,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负责,而负责的大臣,主要是内阁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现,主持者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丰收。

那么,选择陵墓地址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第一,皇帝召开御前会议,宰相大臣、各部尚书必须参加。皇帝提出具体要求,大臣们讨论补充,商量成若干原则;然后成文,呈给皇帝,皇帝批准后,就可以执行。

第二,请当时最权威的风水大师一起参与勘察,选择几个方案由皇帝最后定夺。当然也不是某个风水大师的一次勘察,而是很多大师联合作业,甚至是不同批次的实地研究,然后做好方案,主持大臣再修改补充,呈交给皇上。

第三,皇帝看后,再和大臣讨论,把不符合皇上意思的地方修改过来,以及不符合本朝基本原则的地方修正,尽量追求完美。 当然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所以在民间看来,皇帝选择陵墓玄机重重。

秦始皇陵朝向的“秘密” 按照中国古老习俗,凡修庙、造坟、建房,通常要坐北朝南。中国历代帝王之陵,绝大部分也是坐北朝南的。

但赫赫有名的秦始皇的坟墓,却很奇怪的是坐西朝东的。 过去一直以为秦始皇的墓是朝北的,因为根据一些军事、政治理论认为,他修筑长城,是防患匈奴。

但匈奴直到秦始皇死了仍没有消灭,他死不瞑目,所以他的坟墓是面朝北面的渭河,表示时刻注视敌人,戒备不懈。 但是,作为秦始皇陵园组成部分之一的秦兵马俑出土后,人们发现,这几千个兵马俑都一齐面向东方。

考古学家和史学家便认为,秦始皇墓葬本身并不是坐南朝北,而是坐西向东的。那么,它为什么要坐西向东呢? 一种看法认为,秦始皇“灭六国,定一统”是成功了,但统治并不十分巩固。

秦始皇常说“东方有天子气”,一直放心不下。因此,他命人修驰道,先后四次东巡(仅作过一次北上),绝不会是单纯的寻欢作乐,游山玩水,而是出于“安内攘外”的考虑。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秦始皇陵之所以坐西向东,除了显示自己雄踞西北,横扫东方六国,统一中国的威风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生前无法觅到不死之药,死后也要闭着双目瞻望东方,以求神仙引渡到天国。 纵观秦始皇一生,他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州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留连忘归,由此可见,他对东海仙境是何等地向往。

此外,人们发现骊山的西边,秦庄襄王(秦始皇的父亲)、秦孝文王(爷爷)、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爷)、宣太后(昭襄王之母)、悼太子(昭襄王之弟)的四个陵(其中孝文王和昭襄王合一陵园)与骊山东边的秦始皇陵,都是秦东陵,同属秦代的正阳县,这些陵墓都坐西朝东。再向上溯源,凤翔的秦陵(春秋时代秦国诸侯多葬于此)也都坐西向东,这表明了秦人,由西向东进入中原政治舞台的轨迹。

宋陵 宋代帝王为了稳坐江山,也十分迷信风水。 宋陵在河南巩县南部,到过此地的人,总不免要问:为什么北宋的七个皇帝都要把陵墓修在远离开封二百公里之处?为什么宋陵的南面入口处高于北面的地形?按传统的丧葬习俗,进入南边的陵区后,往北的建筑群落应当越走越高,而宋陵怎么背道而驰? 回答这些问题,只能从风水角度加以解释。

宋代的风水先生把老百姓的姓氏统统按照古代音乐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排列,这叫“五音姓利”。选择地势,要根据姓氏的音属。

宋代皇帝赵姓属角音。角音的人死了应当选择东南高而西北低的地势。

在开封附近没有适合角音的地势,只好在河南巩县安寝了。这里方圆数十里地势平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符合风水先生的要求。

宋陵还实际“昭穆之法”,南为前,北为后,东为昭,西为穆。等级高的陪葬人员置于昭,等级低的陪葬人员置于穆。

宋代的皇后不能与皇帝同穴,男尊女卑,她们埋在西北角。 在这块风水宝地,除了七座皇帝陵外,还有三百多座皇族及功臣的坟墓,组成了一个大的陵区。

宋朝皇帝如此讲究风水,但仍然不能免除厄运,金人入侵中原,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身葬异乡,南宋皇帝的尸骨不得不远离祖宗,埋在江南。看来,风水还是没有保佑北宋赵氏皇族。

明孝陵 安徽凤阳城西南十公里,有一座明代皇陵,陵墓里埋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是明代最早建筑的一座皇陵。 有则传说,当年朱元璋和他的一个哥哥,抬着父亲的棺材去掩埋时,半路遇上大雨,只好把棺材暂时放在一个土坡上,兄弟俩找了个地方避雨。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睛,再去抬棺材时,棺材已被沙土掩埋起来,因此,人们都说这是“天葬”。 传说归传说,即使棺材被掩埋起来,也是土坡崩塌而下的偶然巧合,不值得大惊小怪。

当时穷。

6. 昭西陵在陵墙外的原因是什么

清东陵位于北京东遵化市马兰峪,距北京125千米。这座大清国皇陵始建于1661年,共有帝、后、妃陵寝14座,其中皇帝陵5座。在这块“风水宝地”,修砌了一圈长达20000米的风水墙,与长城之北几百平方千米的“后龙”风水禁地共同构成整个陵区。然而,清东陵所有的帝后寿宫均在风水墙圈内,唯独有一座皇后陵寝,即昭西陵,建在陵墙之外。

按清朝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和她的姑母端庄文皇后,即皇太极的皇后,一样归葬沈阳的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方为正理。可是孝庄文皇后在几十年中用心血培养抚育起来的儿子顺治帝的孝陵和孙子康熙帝的墓陵都建在了遵化的昌瑞山下,远离儿孙,她实在难割难舍,况且古代又有“尊者先葬,卑者不得入”的说法。

因此她在临终前给康熙帝留下了这样的遗言:“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

康熙帝是大孝之人,他既不敢破坏祖制,也不愿违背祖母的遗命,因此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决定在孝陵之南大红门外东侧建了一座暂安奉殿,把祖母的梓宫停放在内。这一停就是37年之久,康熙帝终生未能解决祖母的陵寝问题,1725年,雍正帝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命名为昭西陵,于1725年12月将孝庄文皇后梓宫正式葬入昭西陵地宫。

孝庄文皇后是皇太极的皇后,她的陵叫昭西陵,从这个陵名上就可以知道这座陵与沈阳的昭陵是属于同一体系,与清东陵是两个体系,所以必须建在东陵的风水墙外,以示区分。

专家还认为,昭西陵建在风水墙外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风水墙内,顺治皇帝已经占据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作为母亲的孝庄葬在任何一个地方,地位都会低于她的儿子,所以建在风水墙外是比较合适的。

一个女人,一个昭西陵,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完的故事,解不开的谜。

昭西陵

7. 密云雾灵山 传说

雾灵山森林公园清顺治二年(1645年),雾灵山被清政府划为清东陵的后龙风水禁地。

封禁长达265年。解放后,国家对雾灵山十分重视,把这里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使这里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得以完好保存,成为华北野生物种基因库和中国自然生态名山。雾灵山,从燕山山脉脱隐而出,领袖群山,成为燕山山脉主峰。

歪桃峰、气不忿峰、将军峰等奇峰林立,金雕崖、万丈崖、青龙崖等崖高壁险。这些奇峰怪崖常年笼最在云雾之中,素有“北方黄山”之称。

雾灵山山高水长,为密云水库和潘家口水库的水源涵养地。龙潭瀑布,小壶口瀑布,中仙十八潭,雾灵湖等由小溪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明初中宰刘伯温在炎热夏季视察边关,来到雾灵山,顿觉凉爽无比,逐提笔写下“雾灵山清凉界”六个字。后刻于巨石之上。

自海拔不足百米的北京市驱车一百多公里。到达海拔二千多米的雾灵山,高度上升二千多米,气温下降十余度,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7.6C°。

又只因雾灵山山体高大,森林茂密,成为南北气流交汇地,夏季到来,云雾弥漫,雨量充沛。温润凉爽的气候使雾灵山成为名副其实的清凉世界。

龙潭景区:主要景观为金雕崖、羚羊界、天然白树梁、将军峰、泼墨峰、拇指峰、回音壁、清风界等,最具特色的当数区内千叠溪上的众多潭瀑,有龙潭瀑布、壶口瀑布、神牛潭等,山涧溪水千回万转,涛声震耳。景区内树木高大,遍布山谷,遮天蔽日,时有野兽出没。

由于植被茂盛,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相对湿度大,气温舒适,清新凉爽,环境幽野,辟为“避暑养生游专线”。清凉界景区:主要景观为温带丛林,京东第一巨碑-雾灵山清凉界、三象石、辽杨古树、清凉界峰等。

雾灵山清凉界为明代刘伯温命名,是明代摩崖石刻,甚为壮观,碑上的大字足有两米见方,小字无数。当地百姓传说,碑上记载的是刘伯温的“推背图”。

清凉界碑是雾灵山清凉世界与外面炎热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仙境与尘世的分界线,该景区已经被辟为“森林探险专线”。

风水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