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惠来县风水

1. 惠来风景简介

风景名胜 惠来依山傍海,名胜古迹众多。

“惠来八景”闻名遐迩,有峻峭挺拔的“百花领袖”,取之不竭的“海角甘泉”等,神泉的“海市蜃楼”与山东蓬莱齐名。人文景观丰富,有22处文化古迹列为省、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教活动历史悠久,有唐代高僧大颠潜修的虎头岩寺、清初宋禅祖师坐禅的永福寺以及西天佛寺等。沿海景点有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其中靖海湾东部的“客鸟尾石笋区”更以突兀新奇著称。

滨海旅游业初具规模。有占地面积380公顷,集植物观赏、高尔夫球场、海滨度假村、潮汕民俗文化村于一体的粤东金海湾植物园。

此外,南海、靖海等地的海滨度假村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道教胜地赤松观龙藏洞 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惠城镇西北8公里处, 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古昔一仙庙,世称“龙藏洞”。

这里山清水秀,清幽雅静,自然风光绮丽,民间传说:当地干旱缺水时,唯有此处终日泉水潺潺!历代地理先生朝思暮想择此地作风水,谁知罗庚盘一摆放,指针即不动弹,不可思议。置身此地,真有神秘玄妙之感。

据传,清朝乾隆年间,惠来县靖海乡人宋超月乙镜真人,与道友畅游潮州九邑,惠来都十八景地,识昆仑山落脉,西系葵峰望天岭、双乳峰,居普陀岩虎头山,悟莲峰山油瓶石坑有玉盒献宝,仙师南行追龙赶凤,但见龙藏凤栖,到了“龙藏洞”,遂推卜立愿而戏言曰:“藏世道宣仙地,389年后,自有吾后传明月善人,在此为师创观建宫,存真容于龙藏洞。”至公元1994年11月,当地道友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复古庙,圆成“龙藏洞赤松观黄大仙庙”,并经揭阳市宗教事务局核准,惠来县宗教事务局批准登记开放。

于1996年阴历8月23日,举行黄大仙诞辰暨龙藏洞管理委员会成立挂牌揭彩双庆活动,盛况空前。还先后接待了海内外来宾3万多人,举行“罗天大醮”法会3 次。

祈祷世界和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快乐!参加信众约15万人次。现在在赤松观后殿兴建了“乙镜真人宫”,于1997年4月20日举行奠基典礼,请汕头大学及汕头园林建筑高级工程师设计,参偈先贤鲁班图模,定为天地人三才乾坤宫阁,分三层设计:上层呈天坛形冲云宫;中层为城郭形八卦迷宫;底层为富丽堂皇地宫。

三层叠宫,有24 屋顶、36飞檐、72角椽、99洞孔,8柱6门玄洞冲天,造型独特,史无前例。还规划在山腰修复“观音圆通宫”、“报孝堂”﹙功德堂﹚,在山顶复建“冲天观”,以恭三清至尊、李道明天尊、吕纯阳祖师等八仙。

近年来,龙藏洞管理委员会在修复道观的同时,积极地为当地社会公益福利事业做贡献,如自筹资金 100万余元,修建7公里长、宽8米的黄大仙公路,架设了电话线和供电线路,改善了当地山区的交通、通讯和生产、生活条件,受到当地群众的赞扬。 亚洲最大的航标塔 海上航标灯塔。

位于惠来靖海镇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于1882年,数建数毁。

现在的灯塔为1989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距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区东南角,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其时潮汕神童苏福为它题写独脚联“抉(快)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蒸独标平淡”,一时成为绝对,扩大了此泉影响,并被人们编造出许多神奇传说,使此泉演变为“神泉”。

清乾隆间知县王玮在井旁建亭,将苏福独联刻在亭柱上,并树碑撰文。清代歌咏神泉诗中有“天涯有奇景,海角出甘泉”的句子,因而产生了“海角甘泉”的雅称。

榕石永福禅寺 抱石苍榕夺化功 擎天傍立梵王宫 在惠来县城北部。有古榕抱石而生,榕则虬枝劲干,石则苔痕斑驳,木石结缘,蔚为奇观。

石上曾有一祠奉祀九子母神,明代又于其旁建榕石庵,此庵几百年间历经沧桑,几度兴废,解放后,已是庙宇颓败,几将倒塌,近年,由华侨捐助重建新寺,称“榕石永福寺”,现有大雄宝殿、东西阁、功德祠、祖师庙等,规模宏伟,远胜旧寺,数十身贴金佛像,神态俨然;绿瓦朱扉,金碧辉煌,成为又一旅游胜地。 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常出现于神泉港西南海面,时间多在春夏之交,天将大雨前夕。

“海市蜃楼”的出现次次有异,有古代的台榭、亭阁,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还曾出现过日本侵华的战争场面。同一次蜃景也变幻莫测,景象万千:时而勇士披坚执税,万台奔腾,时而曲苑、酒旗,仕女嬉游,或隐或现,若远若近,蔚为壮观。

蜃景出现有一年一次或数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长则几小时,短则十几分钟,甚至一瞬即逝。

1957年3月19日蜃景出现,从下午一时至六时四十五分才消逝,是有史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当地渔民总结为观察气候经验,有“景远候风,景近候雨”之说。

今年的海市蜃楼出现了两次,分别在四月和五月份,其中四月份一次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之长。 靖海古堡 位于惠来县靖海镇,古称靖海所。

靖海所设于山地高处,城峘周长1500多米,高近5米。东北面城峘完整,有瓮城及城楼,墙以石垒筑,上有城垛及望孔。

靖海所历来是潮汕地区的军事要地,明代在附近筑有南。

2. 惠来县的民族风俗

景屏:或称活景、藏景、美景屏。

是一种广场游展式造型艺术。以戏出场面为内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

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构成一定主题的景观。游展时或配以锣鼓八音,更具气派,成为春节期间或盛大节日的拔尖节目。

靖海镇有张、林、曾三姓,以造景闻名,代代相传。潮州音乐:民国初期,县内有儒家乐社,又称闲间、乐社,系能奏会弹之人,在工作之余,组合弹奏。

县城有“怡情社”乐班。民国36年(1947)又创“陶情社”,为精通、喜爱潮乐者聚合的小团体,并起了积累、整理乐谱的作用。

方言歌: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表现形式的叙事长诗。唱歌册时,依歌册唱诵,歌声悠扬悦耳。

听者边作手头工作,边听曲文。唱歌册只凭唱者顺口朗诵,七言、五言、浅白押韵,四名一韵,无乐伴奏。

唱渔歌:渔歌内容反映渔民生活与生产。1958年神泉镇业余剧团曾整理渔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渔村》曾参加汕头地区民歌汇唱。

大锣鼓:大锣鼓,为惠来县春节期间供游行表演的文娱活动。一队大锣鼓的组成可多达上百人,头尾可摆1~2华里。

前有大旗招展,后有锣鼓铿锵,丝竹悠扬。大锣鼓演出时,队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红幡,上帖金字“国泰民安”。

接着是大旗队,肩扛大旗,一队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进。接着是以24面大锣(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钹,10只海螺为主的乐队。

鳌舞:方言称舞鳌,鳌鱼用竹、木、布扎形彩绘制成,长3尺,龙头鱼身。舞者手擎鳌鱼挥舞。

一班有5只。在锣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径、跃龙门、咬斗、喧春等动作。

狮舞:方言称舞虎狮。惠来县春节至元宵有舞狮习惯。

狮身是一幅近丈的黄布,狮尾为一大簇流芳状的红麻丝。舞时,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按锣鼓节拍表演。

动作神态有理毛、舔背、抓痒、瞌睡等。还有一种称“高脚狮”,舞狮者肢踩高跷,并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狮娘。

舞狮后,有武术表演,多为南派的手拳、棍、叉、双刀、双锏等真功夫。有的还表演纵身串火圈的惊险动作。

龙舞:方言称舞龙。惠来县舞龙,始于清咸丰年间。

青山乡的螃蟹村和葵潭镇的长春村,有舞“双龙抢宝”的节目。光绪年间,惠城镇英内村开始组织舞龙队,此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

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

英歌舞:惠来英歌舞,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

七样菜: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惠来人有吃七样菜的习俗,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有记载。

七样菜对哪七样没有具体规定,大多以潮汕所产的大菜、春菜、芥蓝、厚荷等为主,数量的多少也无限制,可随意。谢神:农历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户都择吉日、备盛礼拜祭神灵。

通常是演戏(包括皮影戏)、大锣鼓、八音班、纸龙袍冠履、全猪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礼有上刀梯、烧焰火,还有十年一祭的打火醮。 祈子: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

“灯”,在潮语中与“丁”音,有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的寓意。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上灯”活动。

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

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

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

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生女孩。保胎:妇女怀有身孕有许多禁忌;生产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

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

坐腊、开荤: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到了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肉、吃鱼来滋养身体。

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

很多地方婴儿出生第十二日这一天要为他洗澡,会在洗澡盘里放入一颗像碗一般大的石头,表示孩子将来胆子会大。 最大的航标塔 海上航标灯塔。

位于惠来靖海镇坂美村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于1882年,数建数毁。

灯塔为1989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葵潭。

3. 惠来县的民族风俗

景屏:或称活景、藏景、美景屏。

是一种广场游展式造型艺术。以戏出场面为内容,人物由小童扮演,配以一定景物。

真人(故叫活景)假景定格造型,构成一定主题的景观。游展时或配以锣鼓八音,更具气派,成为春节期间或盛大节日的拔尖节目。

靖海镇有张、林、曾三姓,以造景闻名,代代相传。潮州音乐:民国初期,县内有儒家乐社,又称闲间、乐社,系能奏会弹之人,在工作之余,组合弹奏。

县城有“怡情社”乐班。民国36年(1947)又创“陶情社”,为精通、喜爱潮乐者聚合的小团体,并起了积累、整理乐谱的作用。

方言歌:潮州歌册是一种以潮汕方言为表现形式的叙事长诗。唱歌册时,依歌册唱诵,歌声悠扬悦耳。

听者边作手头工作,边听曲文。唱歌册只凭唱者顺口朗诵,七言、五言、浅白押韵,四名一韵,无乐伴奏。

唱渔歌:渔歌内容反映渔民生活与生产。1958年神泉镇业余剧团曾整理渔歌多首,其中《歌唱新渔村》曾参加汕头地区民歌汇唱。

大锣鼓:大锣鼓,为惠来县春节期间供游行表演的文娱活动。一队大锣鼓的组成可多达上百人,头尾可摆1~2华里。

前有大旗招展,后有锣鼓铿锵,丝竹悠扬。大锣鼓演出时,队前用一根青竹挂一幅红幡,上帖金字“国泰民安”。

接着是大旗队,肩扛大旗,一队数十人,多者上百人、徐徐前进。接着是以24面大锣(有的多至32面),8付深钹,10只海螺为主的乐队。

鳌舞:方言称舞鳌,鳌鱼用竹、木、布扎形彩绘制成,长3尺,龙头鱼身。舞者手擎鳌鱼挥舞。

一班有5只。在锣鼓伴奏下,有追逐、穿花、跳径、跃龙门、咬斗、喧春等动作。

狮舞:方言称舞虎狮。惠来县春节至元宵有舞狮习惯。

狮身是一幅近丈的黄布,狮尾为一大簇流芳状的红麻丝。舞时,一人在前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尾,按锣鼓节拍表演。

动作神态有理毛、舔背、抓痒、瞌睡等。还有一种称“高脚狮”,舞狮者肢踩高跷,并增加一位戴面具的狮娘。

舞狮后,有武术表演,多为南派的手拳、棍、叉、双刀、双锏等真功夫。有的还表演纵身串火圈的惊险动作。

龙舞:方言称舞龙。惠来县舞龙,始于清咸丰年间。

青山乡的螃蟹村和葵潭镇的长春村,有舞“双龙抢宝”的节目。光绪年间,惠城镇英内村开始组织舞龙队,此后,每年春节期间都有舞龙。

龙是用竹、木、布造形,彩绘制作,九节或十一节为一条龙,一鼓一锣一钹伴奏。动作有反肚、翻滚、跳龙门、追珠等。

英歌舞:惠来英歌舞,一队英歌大体分为刚健雄浑的扣棒为“前棚”;丰富多彩的戏曲片断为“后栅”。集舞蹈、戏曲于一体。

七样菜:在潮汕平原,正月初七惠来人有吃七样菜的习俗,谓之能明目,并且财运亨通。可上溯到晋朝,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有记载。

七样菜对哪七样没有具体规定,大多以潮汕所产的大菜、春菜、芥蓝、厚荷等为主,数量的多少也无限制,可随意。谢神:农历10~12月中旬,每村每社每户都择吉日、备盛礼拜祭神灵。

通常是演戏(包括皮影戏)、大锣鼓、八音班、纸龙袍冠履、全猪全羊、大雅裸……特殊的祭礼有上刀梯、烧焰火,还有十年一祭的打火醮。 祈子: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

“灯”,在潮语中与“丁”音,有为婆家带来了男丁的寓意。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上灯”活动。

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天妃出游,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

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俗活动方式中。

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子的愿望。

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生女孩。保胎:妇女怀有身孕有许多禁忌;生产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

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

坐腊、开荤: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到了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肉、吃鱼来滋养身体。

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

很多地方婴儿出生第十二日这一天要为他洗澡,会在洗澡盘里放入一颗像碗一般大的石头,表示孩子将来胆子会大。 最大的航标塔海上航标灯塔。

位于惠来靖海镇坂美村西南石碑山岬角。初建于1882年,数建数毁。

灯塔为1989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塔高68米,塔顶灯光视24.5海里,主光灯每10秒闪动一次,并配有雷达应答器和无线电导航系统等设备,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葵潭。

4. 惠来县岐石镇华清村

华清村在岐石镇东面六里,置村于元代,元时,已形成多姓聚居村落。

因村建于溪畔,每逢大雨,洪水经溪出海,上浊下清,故名下清,雅称华清。明洪武四年(1371年),海丰县石帆都大塘(今属陆丰)卢氏一支迁此定居,逐渐形成大族。

到清代成为单姓村落。人口25800人,分为一片村,二片村,三片卢氏是我三世祖东耕公后裔,生于明中叶。

四片村卢氏是三世祖南隐公后裔,生于清初。四片现无法确认是否来之大塘,西埔村{卢氏},金鸡塔村{卢氏},村内有黄氏祖祠,卢氏枕头蟹祠堂等古迹,聚落依山坡由北向南呈块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