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曹操的风水

1. 曹操墓的风水格局怎么样

七证“曹操墓在索井村” 索井曹操墓拥有上佳奇绝之风水 山尖子 我在前几篇论证“曹操墓在索井村”的文章里,讲到风水时,是以一个“懵懂者”的角色出现的。

心里只觉此处山水不凡,很是奇妙,但在介绍时用语不专业,没有专业理论支持。随后我恶补《古风水学》知识,有“茅塞顿开”之感,回头再用古风水学说审视此山此水,更觉索井曹操墓神奇无比,真实可信。

下面我将逐一比对介绍。 一、山形地势自有根,“太祖”便是“铧尖垴” 晋代郭璞被称为风水学的鼻祖,著有《葬书》,“风水”一词出于此书。

立穴必先察其“形”、观其“势”。所谓“形”,就是结穴之山的的形状。

“势”是指龙脉发源后走向穴场时在起伏连绵中所呈现的各种态势。与形相较,形近而势远,形小而势大。

故欲认其形,先须观其势。《葬书》云:“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其葬王者。”

“势”靠龙脉来呈现。龙脉,是指如龙般矫健妖娆,飘忽隐现的地脉。

地脉以山川走向为其标志,故风水家所称龙脉,便是随山川行走的气脉。 寻龙望势,先观祖山。

祖山,“最高之山,为一方发脉之祖,群龙之所从者是也。大者为一郡之主或数邑之祖,两旁必有两大水夹之”(《山法全书》语)。

据此,我们知道,祖山须有三个条件,方能称得上祖山。一是在此一方是最高山,这里的“铧尖垴”便是;二是发脉之祖,即群山之总根,“铧尖垴”确是;三是两旁必有两大水夹之。

“铧尖垴”北侧有天井——崔炉——洺河;南侧有水峪——贾璧——都党——漳河。两水夹之。

山以水分。这两河之间区域皆属“铧尖垴”龙脉之枝干和余脉。

这一脉相识,可让我们弄清楚几个问题: 1、曹操葬索井,铁定无疑。有道是:大穴必依祖。

近祖则势高强,远祖则势低弱。 从古邺都向上寻风水宝穴,必寻地脉之正宗至祖。

寻到祖山必是“铧尖垴”,这是曹操寻求风水宝穴的唯一正确线路。 (插话:)昨晚写到这里,我很激动,理论论证“曹操墓在索井”我找到了硬证据。

把曹操墓合情合理地与索井村联系了起来,自称没有必要写下去了。但平静下来一想,我还得完成之后几篇论文,好让大家通过我的介绍,欣赏一下曹操西陵的风水之妙。

多了解一些有关曹操和曹墓的一些情况。 2、古滏阳河源头应在“铧尖垴”脚下。

索井村的老人们讲,在解放前“铧尖垴”下还有细水流出。天水降流,滏河水最根部正是“铧尖垴”,“祖山”之功,无谁能替。

3、鼓山当属“铧尖垴”余脉。在漳河、洺河之间的“铧尖垴”脉系,呈万马奔腾之势,浩浩荡荡向东涌去。

它们依次呈现三种形态的龙脉:在山区称“山野之龙”;在丘岗称“平岗之龙”;到平原称“平地之龙”。其间有起伏腾挪,隐显猛缓,绝无开链脱节。

鼓山突兀,看似与西山并无关联,但洺河在磁山滔滔东去,证明南岸之脉虽隐确连。 二、合“三纲”、配“五常”,完美无缺曹西陵 风水学中的“三纲”,即气脉、明堂、水口。

古书《地理五诀 。地理总论》谓“三纲”:气脉为宝贵贫贱之纲;明堂为砂水美恶之纲;水口为生旺死绝之纲。

气脉即龙脉,龙脉势大,如天马行空,气象尊严,有千军拥护,旌旗团簇,则生气旺盛,力量绵远等等。“铧尖垴”之气脉,旺在百里之外,不再赘述。

明堂,是穴前砂水朝会之所,生气聚合之处。明堂要求方正端平,如王者听政之堂,前有朝案,后有枕靠屏风,左青龙右白虎,周遭众水缠绕,域局完密,时为藏风聚气之佳地。

明堂可分为大中小和内外之明堂。凡大富贵之地必内外明堂俱全。

综览曹墓所在“馍馍山”前,近前有小明堂一个。向东约300米处是其第二环水合襟汇流处,成大明堂一个。

再往东到索井村东大券外,南侧的马山寨的寨怀水与北侧双山寨的寨沟水汇合,形成了第三个明堂。可谓只多不少,三环水绕,自成盛况。

水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水流的进出口。入水口称为“天门”,出水口称“地户”。

风水家尤重地户。认为水流为龙之血脉,是生气的外在形态,又代表财源旺衰。

因此要求水口之势迂回收束,关拦重重。“馍馍山”曹墓之水口在其东300多米的西河沟,这里河沟狭窄,往外有九曲回肠之势,完全符合其高标要求。

关于“五常”,五常者,龙、穴、砂、水、向。大穴标准:龙势要真,穴地要平,护砂要秀,水流要抱,“馍馍山”之龙自“铧尖垴”右怀腾出,三起三伏,活脱如生。

至穴地止于要位成平墩之势。周围护砂圆润秀气,无怪突恶形。

水线环抱,情浓意重,更显主位尊贵。 二、十富十贵五星聚,山如召唤水如意 古风水家将上佳好地总结为十富之地和十贵之地。

“十富”上佳地形,不仅有利于葬事,且其地可富。即一富明堂高大,二富宾主相迎,三富降龙伏虎,四富木雀悬钟,五富五山耸秀,六富四水归朝,七富山山转脚,八富岭岭圆丰,九富龙高抱虎,十富水口紧闭。

“馍馍山”曹墓左青龙右白虎,皆后高前低,有降伏维护之意。正前有一山,人称小山,浑圆柔正,如钟覆地。

其余几项前面均有涉及。 “十贵”指有十种地形,风水家认为有之可称贵吉,意即好上加好的意思。

这十贵是,一贵青龙双拥,二贵龙虎高耸,三贵嫦娥清秀,四贵旗鼓圆丰,五贵砚前笔架,六。

2. 曹操的坟墓在这里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10套节目连续播出了三集纪录片《寻找曹操墓》,虽然专家们把曹操墓的方位锁定在原邺城西的高冈上。

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我对“曹操墓在索井村”这一观点的立场。反而让我有好多话想讲出来,对“曹墓在邺西冈”论表示诸多怀疑。

首先,让我们从那散乱的史料“荆棘”中撤出身来,从那“硌脚”的历史“碎砖瓦砾”中拔出腿来,坐下,清空眼界,冷静地捋一捋思路,找准路子之后再忙乎不迟。让思路返回到事情的原点,让时间回放到1800多年前,紧要的是弄清楚曹操会不会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坟墓在哪儿?需要不需要“匿葬”?这是整个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们需详细作一番解析:第一种答案:不需要“匿葬”。理由一:“曹墓”葬在自己的封地内,比较安全;但能安全多长时间,谁也说不准。

理由二:曹操实行薄葬,可打消盗墓者的念头;但仇敌寻恨,薄葬是无济于事的。理由三:“不封不树”,不留踪迹,可保平安;但既已公开殡葬,不可能不露痕迹。

第二种答案:需要“匿葬”。理由一:曹操干过盗墓的事儿,深知其惨状难睹,轮到自己绝不落此下场;理由二:曹操生前树敌太多,宿怨旧恨,后患可估。

理由三:当时虽是曹氏天下,但天命难料,能几度春秋?从长远计,匿葬为妥。综合分析以上各种理由,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曹操一定不会让人找到或者掘开其坟墓的。

基于曹操这一基本思想,我们也可以预测一下曹操的应对方略和具体措施。他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一是往暗里想:秘密埋葬,销声匿迹,不知何时向何方去葬于何地。

成吗?上讲究吗?曹操其人,一世英名,位极齐天,这是万万行不通的。二是在明处埋:选好西冈,就往那里葬。

或已设计好保护手段,假如盗墓的、寻仇的找到了墓,也让他们无法打开墓门,伤害不得。这能行吗?一个普通道理告诉我们,只要是人建成的,就是人能破坏的,并且破坏比建造要容易些。

三是明里暗里一起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明埋西冈,暗葬二地。再布些迷惑阵,待多年后西冈的事暴露时,再找二地的踪迹也就没有可能了。

此计甚好!曹操肯定是要这么办的。现在看,种种迹象表明,曹操也确实这么做了。

循着以上这一思路,比照过去的种种史料或传说等等,我们可以断言:有关曹操墓各种猜测出现之际,就是曹操西冈墓实情暴露之时。如果没有西冈墓的暴露,怎么会有各种猜测的出现呢?假如曹操墓原封不动地还在那里,又有谁能无中生有地说他埋到河底了;在七十二疑冢里;在三台之下种种猜测呢?说什么漳河水涨,说什么河流改道找不到墓址,这成立吗?没有一点儿道理。

既然西冈地势现在还高过低处12米,千年之前高过更多,怎来河冲泥淹,没了踪迹了呢?有一点可以证明,在各种猜测出现之际,西冈曹操墓肯定出现了情况。大概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由于曹操墓没有标记,人们失去了对曹操墓的记忆。

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曹操墓虽不封不树没坟头,但山形地形作参照物是不容易迷失的,就拿铜雀台作参照也能说明问题。

再说,老百姓对一普通人的坟墓可能不以为然,但对一代英雄,开国武帝的曹操墓来讲,恐怕是老百姓谈天说地的重要谈资。口耳相传,耳目识趣,是不会忘却或迷失的。

另一种可能则是曹操墓被盗,并意外发现曹操墓原来是座空穴或衣冠冢,让人大失所望。继而爆发了一场大猜测。

史料称唐朝之前人们对曹操墓的墓址还确信不疑,自宋朝以后就没了踪迹,猜测更奇。也不排除宋朝时来自官方的对曹墓的探寻,来为其统治利益所用。

如果没有这类事件的出现,人们对曹操墓的猜测是没有道理的,猜测的确爆发了,证明曹操墓没在西冈。此后专家们就要对该地进行搜寻发掘了,但愿能证明我的推断,这里没有曹操尸骨,有的只是空穴或衣冠冢之类。

既然曹操墓没在西冈,那肯定在第二个地方,这个地方会是哪儿呢?我也经过发现和论证,作出了“曹操墓在索井村”那样大胆的猜测,乍一听是很“玄”人的,不过我也不能不相信我的眼睛和脑袋,若是我真的神经过敏,“超常发挥”凑了那么多的“巧合”。也要把这些“巧合”放到事实的“秤盘”上称一称,我才放心。

我之前写的文章《曹操墓可能在索井村》和《再证曹操墓在索井》已作好多论证,供大家参考。 对“邺西曹墓”的置疑,还表现为这里并不符合曹操对其陵墓形制的要求。

在这里我想再重复一下我在前一篇论文里的观点:曹操的《终令》、《遗令》对墓地的要求,绝不是先有的“两令”后由臣子们按叙索地确定陵地;而是在“两令”作出之前曹操就早已确定了自已的陵地,“两令”所云实际上是曹操对自已所选定陵墓的交代和叙述。如“不封不树”,意思就是那里用不着封土起堆,也用不着植树。

曹操对陵墓的形制要求,我们可以引“旁证”而知一二。接曹操班的儿子曹丕死后葬洛阳首阳陵,因山为墓,地势峻秀。

虽未知其详情,但知道了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山当作了坟丘。曹操的另一个儿子曹植,墓葬山东聊城东阿县鱼山西麓,墓室坐东朝西,为凿山而修的洞穴墓,再以青砖筑成,依山为穴,封土为冢,占地80公顷,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青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

3. 曹操的墓在哪里

曹操的墓在河北的一个大河里,安装了一个委大的刀盘,人们无法靠近,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三年(218 )六月,曹操下诏令对身后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曹操生前以性格多疑而著称,他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了一道难题。据《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春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于病榻前立遗嘱: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就这样,从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的讲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七十二座坟墓宛如一座座小山布列。而曹操究竟葬于其中的哪一座呢,即始终不得亦知。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但他病逝于洛阳前却又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4. 曹操真正的陵墓找到了吗

那些所谓的证据都不足以说明曹操墓是考古队伪造的,曹操墓就算是假的也是古人做假,最重要的是曹操墓被盗过,里面的明器流传在外也是情理之中, 曹操墓在黄河中的传言,只是传言而已,晋朝的墓葬袭承汉制,陵墓大多开凿在半山腰南麓,依山为陵,不起坟。

注重的是气象形式,特别是帝王墓,如果仅仅是为了防止被盗而把曹操的棺椁沉到黄河里去,根本就没有那个必要和依据,古人除了陵墓的风水气势外,最注重保存死者遗体,且不说当时的技术能不能在水下完全密封棺椁,而且黄河并非上乘的风水宝地,根本不能拿来葬人,水势足,但无气势,隔断地脉,断了生气,这是风水大忌。再说了,黄河改道是常事,一年内改道三四次都是有可能的,千年来大大小小改道都有几百次了,曹操墓真在河底也早该现身了……。

5. 客厅里挂曹操的观沧海好吗

可以,观沧海,大气磅礴,雍容大方,可以挂在客厅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挂画选择。

1、牡丹图字画:国花牡丹因为喻意富贵吉祥,所以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而在家居摆放牡丹图一般可选择北方和南方,因为牡丹属木,北方是堪舆上的“水”

地,木得水生而茂盛繁荣;南方是“火”地,取木生火是兴旺之象,此布局在近二十年中催旺了风水上的九紫财星;由于西方为“金”,木不宜被金克,所以牡丹图一般不宜放在西方。牡丹象征富贵、姣妍、繁华等,适合挂在客厅和卧室。

2、

雄鹰展翅图:雄鹰展翅一般挂在书房及客厅,代表着鹏程万里、大展宏图、壮志凌云的意思,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挂画后雄鹰的"嘴"不宜对着人的头部,所以一般是不宜挂在沙发、座椅上面。

3、

众鱼嬉水字画:广东习俗以“水”为财,而鱼又有着年年有余、连年有余的吉祥喻意,所以双鱼嬉水图、九鱼图最适宜摆客厅正门45度对角钱的“财位”上,取其“招财”喻意。

4、

书法:书法在风水上最常见用处是挡"门煞",例如大门正对着卧室,在堪舆学上房被门正对着有不利之说,因为大门开闭所形成的急速气流会直"冲"入房,遇上这种情况就可以在房门上挂墨宝。

5、一帆风顺字画:亦由于五行生克的原理,所以不宜挂在南方,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帆船下的浪花不能朝向门窗。

6、

山水画:山水字画摆法较为讲究,一般适合摆在全屋座方(门的另一方)或居室坐椅、睡床位置的左手边;山势平圆的字画亦可挂在书桌后面作为“靠山”,能增加贵人运。易挂在客厅、会议室、办公室的座椅后等。

7、竹子字画:寓意升高,节节高,易挂放在书房、孩子卧室、办公室等。

8、荷花字画:也是莲花,寓意和气,出污泥而不染,信佛的也有寓意圆满、善心等,易挂在客厅、会议室、老年人卧室等。

说到底,字画如果能与居室空间搭配巧妙,符合个人的心里感受和视觉感受,就可以使空间充满优美的气氛,使家人的心理有一种舒服感和幸福感。最后易从网小编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逞心如意的字画,带给大家美感的同时,也能带来运气和吉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6. 曹操的墓究竟在哪

曹操墓是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魏晋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以至文学家、地理学家都对曹操墓很感兴趣。曹操墓成为历史之谜的过程,已远远超过曹操墓本身的价值,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因此,考察踏访曹操墓,实际上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探谜过程。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洛阳,灵柩运回邺城,葬在高陵,就是曹操在《遗令》中所说的“西陵”。

从唐以前过邺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看,有不少诗人在邺城上的铜雀台面对西陵抒发感情,未见提出墓的真伪问题。到了宋代,曹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奸臣,曹操墓也成为人们攻击曹操奸诈的物证,并且编造出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受这种丑化曹操的社会舆论的影响,元末作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也是把曹操作为奸雄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后来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写曹操墓在许昌城外水下崖洞中,清褚人获《坚瓠续集》里写曹操墓在漳河水下等等,都是民间的传闻,作为史学研究查无实据,但由此可以看到人们对曹操墓神秘奇异色彩的兴味。

虽然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有种种猜测,也有种种奇异传说,但是并非毫无踪迹可寻,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我认为曹操墓有可能在河北省磁县讲武城乡西部和时村营乡中南部一带,面积大约有5平方公里左右。提出以上看法,有以下几个依据。

第一个依据,曹操自己生前对墓葬问题有过明确的安排交待。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曾下过一道安排墓葬问题的令文:“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

因高为墓,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

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条令文对选择墓址的条件标准做了明确规定,可以说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第一手直接史料。第二个依据,曹操安葬的时候,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写有记述丧葬过程的文字史料。

曹丕写了《武帝哀策文》,文中说曹操的灵柩“弃此宫庭,陟彼山阿”。说明曹操埋葬在邺西的岗丘地带的山窝。

曹植写了《武帝诔》,文中证实曹操确实埋葬在西陵,并且丧葬是完全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的。曹操入殓时穿着平时穿的缝补过的“补丁”衣服,印玺也没有带在身上随葬,只是埋了系印章的丝绳,陪葬的冥器没有雕饰,最好的陪葬品是没有染色的陶器。

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诔文》也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极为珍贵的史料,是埋葬曹操时亲历亲见的历史文献记载。第三个依据,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提供了重要佐证史料。

陆机任著作郎时在皇室秘阁的历史档案中看到过曹操的遗令,并在他写的《吊魏武帝文》的序文中披露出来。曹操在遗嘱中指令把他“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又指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作伎乐。

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句话对判定曹操墓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以正确判定曹操墓是在铜雀台西边的望视之中,位于邺城以西的冈陵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的地方。陆机的弟弟陆云曾在邺城司马颖部下任职,陆云给陆机的信中曾提到邺城上的三台中还有“繐帐及望墓田处”。

陆机、陆云提供史料的时间,上距曹操去世只有七十多年,真实可信度很大。第四个依据,魏晋以后过邺文人留下的诗文指出了曹操墓。

南朝诗人谢珋I在诗中写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唐代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朝望西陵墓,夕望西陵墓。

望望不复归,明月又十五。”唐代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

诗人歌咏的西陵在邺城的什么方位呢?唐初诗人王勃在诗中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唐代诗人王无竟在诗中写道:“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

繐帐空苍苍,陵田纷漠漠。”由此看来曹操墓田所在的西陵当在邺城的稍偏西北的方向。

第五个依据,按照东汉三国时期的堪舆即风水理论标准,这一带是选墓址的最佳地点。与曹操同时稍晚一点的管辂,在相毋丘俭墓时,就已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来做标准了。

这里北依荒凉瘠薄的岗丘,南临一条小溪,再南是漳河,西边是太行山余脉,东边是蜿蜒的畴田。曹操作为位极人臣执掌实权的魏王,虽然提出薄葬,但也不会草葬。

这从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下令提出选墓条件和丧葬仪式可以看出来。在为曹操选墓址时,除了要符合曹操提出的条件,当时的相墓习俗也是应该考虑的。

第六个依据,实地考察说明这一带是选墓址的理想地段。站在邺城西望墓田的最佳区位是这个地方。

西门豹祠西原上也在这个地方。这里地势开阔,符合曹操说的墓前后要能容纳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作陪陵的要求。

北朝时期,这里偏东北一点是东魏的西陵墓区,说明这一带是适宜建帝王陵的。 在我判测的曹操墓区南部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以南约1公里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与上七垣村相隔一条漳河),曾发现过一块十六国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这块墓志。

7. 曹操的墓都挖掘出来了吗

由于没有地面标识而在宋代后逐渐湮灭无踪的曹操墓,成全了众多关于“七十二疑冢”、甚至“竟在七十二冢之外”的传说,也引发了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四地的各自寻找陵墓之旅。

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新闻时,年过花甲的刘心长并没有完全散去心中的疑虑。这位从1995年就开始在河北省临漳县的古邺城遗址一带寻找曹操墓的学者,向记者谨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么大的发现,结论要慎重。

目前第一手的证据还并不充分。” 一块疑似曹操高陵的“风水宝地” “分香卖履独伤神,歌吹声中繐帐陈。

到底不知埋骨地,却教台上望何人?”清代诗人查慎行在诗中这样写道。 从河北省临彰县讲武城乡往西,一直到河北磁县一带,封土状的小丘连绵。

这里就是传说中“七十二疑冢”所在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这片墓群已被认定是北朝墓葬群,准确数目为134座。

但河北省邯郸市历史研究学会会长刘心长仍然觉得:和河南安阳西高穴区相比,两地都有可能,而河北磁县“这一片更有可能”。 曹操去世后“被谥‘武王’”,葬在邺城,这是正史———《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魏书》中明确记载的。

在古邺城以西,刘心长第一次把曹操墓圈定在“河北省磁县讲武城乡西部和时村营乡中南部一带约5平方公里的范围中”,还是在1997年,这一地区距离此次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地———安丰乡西高穴村,只有大约2公里,两地隔漳河而相望。 回忆起实地考察所见的磁县地形,刘心长语带赞叹:“你去过就知道,那一片 地形 多好啊!冈陵地形明显,符合《终令》中‘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描述。

唐代诗人王勃写过‘高台西北望,流泪望清风’,讲武城这边正好是西北,安阳的西高穴则是西南。” 除了地形的判断,刘心长的另一支持学说是古代的堪舆学 即指风水理论 ———四相、阴阳等学说。

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这一带,“背靠冈陵,前有漳河,西面远临太行山,东边一片由高到低的开阔平原”,不但符合曹操要求文武大臣死后“陪葬”附近的要求,而且是“一块占据了山水形胜之优的风水宝地”。 “争夺”魏武之墓 和近年来各地围绕“诸葛故里”“赤壁原址”等历史遗迹展开的激烈争夺战一样,河北磁县并不是唯一的“疑似”地点。

直到2007年,“邺西圈儿”久寻未果,安徽亳州则打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古人一般的丧葬规律,如果曹操没有葬在封地,那么葬在故里亳州也就“不无可能”。 在曹操的老家亳州,曹氏宗族的墓群集中在亳州城南的薛家孤堆。

曹操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长女曹宪等数十座陵墓分布在这里。如果说河北磁县、临漳一带还仅仅是划出了曹操墓葬可能所处的大概范围,魏武故乡的亳州专家们则给出了更大胆而明确的推测:墓群中与曹腾墓、曹嵩墓呈三角形状的三号墓被推断为“疑似曹操墓”。

在当地有“亳州考古第一人”的亳州市博物馆前馆长李灿说:亳州当地的丧葬习俗是:携孙抱子 右为抱,左为携 ,而曹腾墓、曹嵩墓和疑似曹操墓呈三角形,以曹腾墓为中心,曹嵩墓居右,疑似曹操墓居左,这种布局正好符合。“曹操墓如果不在曹氏宗族墓群里,他的两员大将张辽和许褚的墓又为何会在呢?”李灿提出。

曹腾墓附近的三号墓,前室和中室都早已被盗,至今没有进行发掘,也没有考古证据可资支持。这一情况在河北的“邺西圈儿”毫无二致———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研究室就在当地成立了邺城考古队,对古邺城周边的遗址和遗迹进行发掘,以及对部分墓葬进行抢救性保护,但并未发现和曹操墓有关的线索。

相比之下,并没有正统史料支持的“漳河水底说”“许昌说”等说法则更加乏力,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秦汉考古专家刘庆柱甚至认为“不值得争论”。

8. 曹操的墓在哪里

曹操的墓在哪里?这是很多三国迷都想知道的一个话题。历史上也都有各种曹操的墓地在哪里那里的传闻。甚至还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从宋代开始曹操墓何在就成了个谜,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可以揭开曹操墓之谜。 曹操主张丧事从简,并身体力行,却被后人误认为耗费巨资为建起72疑冢,成了他阴险狡诈的一个重要佐证。其实不然,但曹操真正的墓地在哪里呢?在民间有主要有四种传说: 第一种:曹操生前在邺城西面,现今的河北省磁县境内,建造了72座疑冢。 第二种:曹操葬于水下,他在漳河的河底铺设暗道巧立机关,以防盗墓。 第三种:曹操去世后没有葬于邺城,而是埋在了河南省中部的许昌城外。 第四种:曹操葬于邺城的铜雀台等三台之下,就是现今的三台村。

9. 曹操共有多少个坟墓,哪一个是真的

曹操墓是世人关注的“千古之谜”。

魏晋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以至文学家、地理学家都对曹操墓很感兴趣。曹操墓成为历史之谜的过程,已远远超过曹操墓本身的价值,成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因此,考察踏访曹操墓,实际上是对一种历史文化的探谜过程。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洛阳,灵柩运回邺城,葬在高陵,就是曹操在《遗令》中所说的“西陵”。

从唐以前过邺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看,有不少诗人在邺城上的铜雀台面对西陵抒发感情,未见提出墓的真伪问题。到了宋代,曹操逐渐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了奸臣,曹操墓也成为人们攻击曹操奸诈的物证,并且编造出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

受这种丑化曹操的社会舆论的影响,元末作家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也是把曹操作为奸雄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后来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写曹操墓在许昌城外水下崖洞中,清褚人获《坚瓠续集》里写曹操墓在漳河水下等等,都是民间的传闻,作为史学研究查无实据,但由此可以看到人们对曹操墓神秘奇异色彩的兴味。

虽然一千多年来人们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有种种猜测,也有种种奇异传说,但是并非毫无踪迹可寻,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我认为曹操墓有可能在河北省磁县讲武城乡西部和时村营乡中南部一带,面积大约有5平方公里左右。提出以上看法,有以下几个依据。

第一个依据,曹操自己生前对墓葬问题有过明确的安排交待。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曾下过一道安排墓葬问题的令文:“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

因高为墓,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

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条令文对选择墓址的条件标准做了明确规定,可以说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第一手直接史料。第二个依据,曹操安葬的时候,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都写有记述丧葬过程的文字史料。

曹丕写了《武帝哀策文》,文中说曹操的灵柩“弃此宫庭,陟彼山阿”。说明曹操埋葬在邺西的岗丘地带的山窝。

曹植写了《武帝诔》,文中证实曹操确实埋葬在西陵,并且丧葬是完全按照曹操的指令行事的。曹操入殓时穿着平时穿的缝补过的“补丁”衣服,印玺也没有带在身上随葬,只是埋了系印章的丝绳,陪葬的冥器没有雕饰,最好的陪葬品是没有染色的陶器。

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诔文》也是考察研究曹操墓的极为珍贵的史料,是埋葬曹操时亲历亲见的历史文献记载。第三个依据,西晋文学家陆机和陆云提供了重要佐证史料。

陆机任著作郎时在皇室秘阁的历史档案中看到过曹操的遗令,并在他写的《吊魏武帝文》的序文中披露出来。曹操在遗嘱中指令把他“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又指令“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朝晡上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作伎乐。

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句话对判定曹操墓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以正确判定曹操墓是在铜雀台西边的望视之中,位于邺城以西的冈陵上,与西门豹祠相近的地方。陆机的弟弟陆云曾在邺城司马颖部下任职,陆云给陆机的信中曾提到邺城上的三台中还有“繐帐及望墓田处”。

陆机、陆云提供史料的时间,上距曹操去世只有七十多年,真实可信度很大。第四个依据,魏晋以后过邺文人留下的诗文指出了曹操墓。

南朝诗人谢珋I在诗中写道:“郁郁西陵树,讵闻歌吹声。”唐代沈佺期在诗中写道:“朝望西陵墓,夕望西陵墓。

望望不复归,明月又十五。”唐代刘禹锡在诗中写道:“日映西陵松柏枝,下台相顾一相思。”

诗人歌咏的西陵在邺城的什么方位呢?唐初诗人王勃在诗中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唐代诗人王无竟在诗中写道:“北登铜雀上,西望青松郭。

繐帐空苍苍,陵田纷漠漠。”由此看来曹操墓田所在的西陵当在邺城的稍偏西北的方向。

第五个依据,按照东汉三国时期的堪舆即风水理论标准,这一带是选墓址的最佳地点。与曹操同时稍晚一点的管辂,在相毋丘俭墓时,就已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来做标准了。

这里北依荒凉瘠薄的岗丘,南临一条小溪,再南是漳河,西边是太行山余脉,东边是蜿蜒的畴田。曹操作为位极人臣执掌实权的魏王,虽然提出薄葬,但也不会草葬。

这从曹操去世前两年就下令提出选墓条件和丧葬仪式可以看出来。在为曹操选墓址时,除了要符合曹操提出的条件,当时的相墓习俗也是应该考虑的。

第六个依据,实地考察说明这一带是选墓址的理想地段。站在邺城西望墓田的最佳区位是这个地方。

西门豹祠西原上也在这个地方。这里地势开阔,符合曹操说的墓前后要能容纳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作陪陵的要求。

北朝时期,这里偏东北一点是东魏的西陵墓区,说明这一带是适宜建帝王陵的。 在我判测的曹操墓区南部时村营乡上七垣村以南约1公里多的地方(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西北,与上七垣村相隔一条漳河),曾发现过一块十六国后赵时期的鲁潜墓志,这块墓志。

曹操的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