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周陵风水

1. 陕西为什么埋皇帝

因为中国朝代在陕西省境内建立的最长,皇帝最多。而且在陕西的建立朝代的帝陵不像其它地方的帝陵,要么没有陵墓,要么非常集中(尤其是明、清)。

陕西省境内的帝陵几乎贯穿整个关中。

陕西省境内的帝陵:

黄帝陵: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

炎帝陵:宝鸡市南七公里处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

周朝:

1.周文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2.周武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3.周成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东。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长安区。

6.周共王陵:咸阳市毕塬上。

7.周幽王陵: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隋朝:

1.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杨陵区五泉乡双庙坡村。

2.隋恭帝陵:咸阳市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秦朝:

1.秦始皇陵:西安市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2.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江村南半坡上。

汉十一陵:

1.文帝霸陵:在西安市东郊的霸陵原。

2.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

3.武帝茂陵: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4.昭帝平陵: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

5.成帝延陵: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6.平帝康陵: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7.元帝渭陵: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

8.哀帝义陵: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

9.惠帝安陵:咸阳市韩家湾乡白庙村。

10.高祖长陵: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

11.景帝阳陵: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

唐十八陵:

1.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乾陵: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2.僖宗李儇靖陵:咸阳市乾县东北4.5公里的南陵村。

3.肃宗李亨建陵:咸阳市礼泉县北12公里的石马岭。

4.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上。

5.宣宗李忱贞陵:咸阳市泾阳县西北30公里黄村北的仲山之上。

6.德宗李适崇陵:咸阳市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

7.敬宗李湛庄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村东250米

8.武宗李炎端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

9.高祖李渊献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徐木乡永合村。

10.懿宗李漼简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又名虎头山)。

11.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庄里乡檀山。

12.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俗称教杆岭)。

13.中宗李显定陵:渭南市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

14.顺宗李诵丰陵:渭南市富平县东北20公里的虎头山上。

15.睿宗李旦桥陵:渭南市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16.宪宗李纯景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三合乡金炽山。

17.穆宗李恒光陵:渭南市蒲城县城北十五公里的尧山西岭。

18.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

2. 中国古代历史上谁挖了自己的祖坟

道教认为:宋起之地为归德属于"商星分野",而太原则属于"参星分野",自古参商不相见,这样,当中央政权强盛时,太原地区最后才服从,而当中央政权衰弱时,太原则将最先叛乱,因此,不宜把太原列为方镇。

鉴于上述原因,宋太宗决定平毁太原城。 挖祖坟这种事情之所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主要是因为风水的原因。

人们大都相信,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相应的,对于帝王家族而言,他们也相信如果他们的祖坟葬在了龙脉上的话,那么在龙脉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会千秋万代。

如果龙脉断了,或者祖坟被挖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家族和国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论是王侯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风水的存在。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所以历史上才会屡次出现挖祖坟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坟的家族从此一败涂地。当然,对于挖帝王的祖坟,其政治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政治和心理上来打击自己所要反对的帝王。

不可否认,挖祖坟的行为和帝王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合理性。 秦朝一统天下靠霸占周天子墓穴? 处于西陲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国家而一统天下,据说是沾了龙脉风水的光。

在此基础上,更为离奇的说法是,秦王占据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国从此鸿运当头,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关于这一说法,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便是,考古学家在考察咸阳塬上的"周陵"时,竟然发现西周王陵和战国秦君墓同穴! 考古队考察了位于咸阳市城北的"周陵",并且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葬坑、161 座陪葬墓。

现在的陵墓共有南、北两座,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

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相信"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

不仅如此,考古人员曾于2004年发现了周公庙遗址群,而且相伴随着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也让考古界更为坚信此处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后来随着新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先前所作的推断似乎又动摇了起来。

因为考古队在陵园内的地表发现了散落的大量残砖块、瓦片,并在残瓦片的外表上还发现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等。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素面圆瓦曾存在于战国早期,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很少了。

结合以往的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的调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这些考古专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历史上的考古文献记载倾向于此处是秦王墓。

《集解》引《皇览》曰:"秦武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北毕陌中,大冢是也。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

周文王冢在杜中。"《正义》引《括地志》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西北十五里也。

"《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云:"毕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 第二,根据陵园的布局分析,这座墓符合秦墓规制。

因为墓为东西方向,东西方向的"亚 "字字形符合战国晚期秦王墓的特点。此外,根据陪葬坑内所陈列器物的次序比较混乱等情况来判断,墓葬应该不是西汉时期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古过程当中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根据其纹路等特征被专家鉴定为战国晚秦时期的器物。 鉴于以上理由,这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实应该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

既然"周陵"并非周王陵墓,那么周陵到底在哪里呢? 一般来说,周朝之后的陵一般有封土,历史文献对此记载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则是不树不封的,而文献对此也少有记载,因此寻找的难度很大。

所以,综合分析这几种情况来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为他们不树不封,所以战国时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历史现象。 随着问题的日趋明朗,一些风水术士也就有了占墓穴讨鸿运的说法。

而且战国后期的发展趋势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偏安一隅的秦国在不占据天时、地利的情况下,竟然一举消灭了其他列国而一统天下。如果真是因为陵墓风水的话,那么秦始皇真应该谢谢他的老祖宗了。

秦始皇改地名断"王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总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当他听方士说,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

于是,为了使他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但是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乱。

很快,人们揭竿而起,奋起反秦,秦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兴师动众乱挖龙脉的呢? 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

3. 史上有哪些挖别人祖坟的阴损事

挖祖坟这种陋习之所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主要是因为迷信风水的结果。

人们大都相信,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发达,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的家族葬到了一块风水宝地。相应的,对于帝王家族而言,他们也相信如果他们的祖坟葬在了龙脉上的话,那么在龙脉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会千秋万代。

如果龙脉断了,或者祖坟被挖了,那么就意味着自己家族和国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论是王侯显贵,还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风水的存在。

正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所以历史上才会屡次出现挖祖坟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坟的家族从此一败涂地。当然,对于挖帝王的祖坟,其政治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从政治和心理上来打击自己所要反对的帝王。

不可否认,挖祖坟的行为和帝王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国古代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却又似乎有着某种合理性。 秦朝一统天下靠霸占周天子墓穴? 处于西陲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国家而一统天下,据说是沾了龙脉风水的光。

在此基础上,更为离奇的说法是,秦王占据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国从此鸿运当头,最终得以一统天下。关于这一说法,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便是,考古学家在考察咸阳塬上的“周陵”时,竟然发现西周王陵和战国秦君墓同穴! 考古队考察了位于咸阳市城北的“周陵”,并且探明了周陵外园墙,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园园墙以及两陵各自的墓道,还发现了6处建筑遗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

现在的陵墓共有南、北两座,南陵外形为截锥体(即“覆斗状”),平面基本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为145.8米,外形基本为截锥体,方锥体略圆,平面基本为方形略圆。

两座墓葬形制均为“亚”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条,平面均为梯形。 一直以来,人们大都相信“周陵”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称,南为周文王之陵,北为周武王之陵。

不仅如此,考古人员曾于2004年发现了周公庙遗址群,而且相伴随着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价值非凡,也让考古界更为坚信此处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后来随着新考古成果的不断发现,先前所作的推断似乎又动摇了起来。

因为考古队在陵园内的地表发现了散落的大量残砖块、瓦片,并在残瓦片的外表上还发现有粗绳纹、细绳纹、篮纹以及素面等。根据有关资料推断,素面圆瓦曾存在于战国早期,到了战国中晚期就已经很少了。

结合以往的文献记载以及此次考古的调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所谓的“周陵”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传说中的周王陵。 秦始皇改地名断“王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总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被别人给抢了去。

当他听方士说,统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龙脉上。于是,为了使他的统治能够绵延千秋万代,秦始皇想尽了各种招数在全国各地来挖掘龙脉,以避免有人再度称王称帝。

但是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乱。很快,人们揭竿而起,奋起反秦,秦朝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短命王朝。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兴师动众乱挖龙脉的呢? 春秋战国时代,丹阳是楚国的属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国江南地带,并设置会稽郡,管辖今江苏东南部和浙江东部,丹阳也被改为了云阳县。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云阳县邑,不知让秦始皇费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价地来破坏此地的“王气”。 原来,秦始皇这样做是有他的原因的。

当初,他在东巡路过丹阳境界时,随从史官便占卜称:云阳有“王气”。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阳会出皇帝来争夺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来破掉丹阳的“风水”。

这其中的一个“举措”,就是将带有“王气”的“云阳”县名改为“曲阿”。第二个举措,就是将“会稽驰道”经过丹阳的地段改得弯弯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其目的也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预言最终还是不幸应验了。在秦始皇死后的430年(222年),丹阳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国吴大帝孙权。

孙权原籍浙江富阳,后祖辈移居曲阿(今丹阳司徒镇),祖父孙钟在丹阳司徒以种瓜为生,死后被葬于司徒白鹤山,其父孙坚死后被葬于丹阳司徒吴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阳又出了两代开国皇帝。

其中的一位是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是南朝齐高帝,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享年56岁,死后被葬于丹阳胡桥狮子湾“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萧衍,字叔达,史称梁武帝,也是丹阳访仙镇萧家巷人,549年在一场大祸中身亡,享年85岁,被葬于丹阳荆林三村巷“修陵”。

项羽一把火是否烧掉秦朝龙脉?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项名籍,字羽,古代中国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封为鲁公,在公元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之后“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更是以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阿房宫后,无限感慨地歌咏:“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为了寻找项羽火烧秦宫的证据,2002年考古学家来到今陕西西安。

4. 咸阳有多少个皇帝的陵墓,分别都在什么位置

咸阳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西安市北10公里的渭北东西 百余公里的高原上.留下了汉唐梁朝众多帝王的陵墓,分布着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汉景帝阳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乾陵等27个帝王的陵墓和256个陪葬墓。

举目陵冢累累,一字排列,形成了极其壮观的陵墓群。

主要的陵墓有:

一、西汉:

西汉长陵、西汉安陵、西汉霸陵、西汉阳陵、西汉茂陵、西汉平陵、西汉渭陵、西汉延陵、西汉义陵、西汉康陵。

二、唐:

唐昭陵、唐乾陵、唐建陵、唐崇陵、唐端陵、唐靖陵。

扩展资料:

一、西汉长陵:汉高祖刘邦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嵕山,秦川故道穿逾原下。

二、西汉安陵:汉惠帝刘盈。惠帝死后,葬于今咸阳市东边的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南村安陵。

三、西汉霸陵: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死后葬于灞陵,庙号太宗。

四、西汉阳陵: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年),孝文帝子,母窦皇后。汉景帝阳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肖家村乡东张家湾北,渭水与泾水会合处,西距汉高祖长陵约6公里。是咸阳原上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因修陵时,该地属弋阳县,故名阳陵。

五、西汉茂陵: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市(原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六、西汉平陵:汉昭帝刘弗的陵墓。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七、西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西汉第八位皇帝汉元帝刘奭陵墓。

八、西汉延陵:汉成帝刘骜墓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九、西汉义陵:汉哀帝义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南贺村东南。

十、西汉康陵:汉康陵汉平帝刘衎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大寨村。

十一、唐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十二、唐乾陵: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十三、唐建陵:唐肃宗李亨的陵墓,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0公里处、礼泉县城东北15公里、海拔783米的武将山南麓,因山为陵。

十四、唐崇陵:唐崇陵是唐德宗李适墓,位于咸阳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

十五、唐端陵:唐武宗李炎端陵位于咸阳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所在地海拔540米,崖下平川高程约400米。献陵在其东4公里,庄陵在其西6公里。

十六、唐靖陵:唐靖陵为唐十八陵之一,为唐僖宗李儇墓。位于咸阳市乾县铁佛乡南陵村境内,距乾陵4公里,距铁佛古寺2公里,东为福银高速公路(G70)。

咸阳有着悠久的历史,绵延百里的咸阳原上,共埋藏着18位君主,多达27座帝王陵寝和400余座的陪葬墓。

在咸阳,你总能触碰到历史那早已褪去激情却仍缓慢规律跳动的脉搏,感受咸阳感受过的辉煌,见证咸阳昔日所见证的繁华。

近年来咸阳旅游局加大对帝王陵景区的不断开发,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陵墓的沧桑与曾经的辉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咸阳帝王陵墓

5. 咸阳市怎样的一个城市

我去过乾县,这几年咸阳发展很快的。而且乾县也是个不错的地方。那的小吃很有名。你到咸阳后会觉得,我们这里的水果真的很好。既实惠又味美!

乾县距离咸阳市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但是现在也有自己的特色。他们的经济发展很快。

但是我们这边的气候比较干燥,降水量不多。但也没有特别的干旱(今年是全国性的干旱)。夏天的温度你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到了冬天,温度大概在零下四五度。但是我们基本上是加价供暖的(农村地区家里有炉子,冬天睡觉时会点炕,很暖和)。

我们这里还有很多的名胜古迹,想乾陵 ,周陵,延陵,霍去病墓,杨贵妃墓等古陵。还有很多寺庙。像司马懿,诸葛亮,白马寺等。

欢迎你来啊!

6. 介绍一种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注意是历史上的

咸阳 “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咸阳原上埋皇上。”

这是在家乡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自古江南多才子,山东出将军,而咸阳原为何会埋葬那么多皇上?始终是自己心中的一大谜团。

直至后来接触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才对咸阳古陵略有了解。 陵者,大土山也。

后来引伸为古代皇帝的墓冢,象征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咸阳作为秦建都之地和古长安京畿重地,古陵文化源远而流长。

说到咸阳古陵,不能不说咸阳原。远古时期,关中地区还是个大湖泊。

由于古气候变迁,湖泊逐渐萎缩,渭水注入其间,渭河逐渐发育成熟,在渭北冲积形成台塬,咸阳原随之而生。 咸阳原地势高亢,黄土深厚,北依九嵕,南临渭水,是历代帝王青睐的一块风水宝地。

早在商代,咸阳原就是帝喾时期司天官吴回后裔的封邑,称程邑。殷末,季历、姬昌曾建都于此。

周武王伐纣以后,将此地封给毕公高,称毕国。后人称其地为“毕郢”,称咸阳原为毕原、毕陌或毕郢原,又因曾建有西汉五座陵邑,因而又称五陵原。

咸阳原及其周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不仅是古毕郢国和秦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成为我国历代帝王陵墓及其礼制建筑的高度密集区。放眼咸阳原,周、秦、汉、前秦、北周、唐等历代帝王陵墓及数百座陪葬墓,林林总总,像一座庞大的天然皇陵博物馆,神秘地沉默地陈列在人们面前,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欣赏。

穿越时空距离,透过这些陈列着的苍凉陵冢,人们似乎看到咸阳原的荣辱兴衰,听到古陵主人战马的嘶鸣声,读到咸阳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 周陵是传说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还有周成王、周康王陵和周公陵),位于现在的渭城区周陵镇。

“周陵”到底是哪个朝代的陵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官方将其作为周代陵墓,但学术界则认为是秦代陵墓。

唐宋以来,历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习俗,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手书“周文王陵”石碑;民国期间,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前来谒拜周陵,设祭植树,西京筹备委员会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树,周陵似乎已成定论,名副其实。但考古界、历史界却认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树,没有任何地面标志,历史上从未被人盗掘。

但是,咸阳原的陵冢“皆大作丘垅,多其瘗芰,咸尽发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应在周原遗址或长安、户县一带。窃以为,这几个陵冢无论是周陵还是秦陵,都是咸阳原上最古老的陵墓,且早于秦始皇陵,因而是中国最早的有封土的古陵,这一点是其它任何古陵都无法比拟的。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人迁都咸阳,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建立国都。秦始皇十年征战,吞并六国,在咸阳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创造了灿烂的秦都文化。

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王朝的掘墓者—汉王朝建都长安后,将秦都废墟辟为皇家陵墓区,成为埋葬死人的地方,这是封建王朝防止前朝复辟的一种普遍心理。

西汉诸陵,除文帝灞陵、宣帝杜陵外,其余九座帝陵、陵园及其建筑均位于咸阳原上。其中高祖长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均设陵邑,成为当时汉长安城的卫星城。

据有关资料分析,咸阳原上的汉陵命名均有出处,如长陵、安陵取长安之意,阳陵在秦戈阳县,平陵在平原乡,渭陵在渭城,延陵在延乡,茂陵在茂乡,杜陵在杜县,而灞陵以灞水而得名,至于义陵和康陵虽不见文献记载,可能也与地名有关。陵园建设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国家工程,“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地,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堂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

汉陵的平面布局以人工夯筑的宏伟陵体为中心,四周有陵垣和门,构成十字型对称布局,这种布局与西汉残留的其它礼制建筑-宗庙、明堂或辟雍的形式是一致的。在陵体的上面,继承战国时代的制度,布置有祭祀建筑。

遥望咸阳原,地位高敞,陵体宏伟,极为可观。金赵秉文有诗云:“渭水桥边不见人,摩婆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

汉武帝雄才大略,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不仅对西汉王朝,而且对中国二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位期间,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黄金时期,茂陵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就修建了53年,他下葬茂陵时,封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由于茂陵营筑时间长,当时陵中陪葬物多得放不进去。

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了茂陵的羡门,大量起义军搬取陵中陪葬品,几乎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不能减半”。茂陵也是西汉王朝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据《长安志》卷十四引《关中记》记载:“汉诸陵高十二丈,惟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实测茂陵封土,底部和顶部均为方形,底部边长230米,顶部边长40米,封土高46.5米。

坐落在茂陵东侧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墓前的茂陵石刻,按自然巨石形状顺势雕琢,注重内在神态,只在关键部位精雕细刻,轮廓自然,风格浪漫,是我国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 在帝王陵墓附近设置陵邑,是汉代陵墓制度的一大创新。

据《关。

7. 作文郊游500字,编的

八月的夏天,绚丽缤纷,五彩斑斓。一天午饭过后,我们全家人决定去郊游,目的地就是周陵。

周陵位于咸阳以北六七公里处,那里有古代许多的皇帝、大臣的陵园,《封神榜》里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也是被埋葬于此呢。在古代,这里被看做风水宝地,即使是现在,这里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我们一家四口驱车前往,路上,两旁翠绿的垂柳迎风飘扬,好像在向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忽然,我发现路边有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孩子在地头卖西瓜,出于好奇,我们停下车,决定探个究竟。当我们刚走到她们附近时,那些孩子马上站起来,挥手喊到:“叔叔阿姨,来买个西瓜吧,瓜甜得很。”“你们怎么不上学呀?”爸爸问道。“上呢,现在放假了,帮家里卖西瓜,给我挣学费。”一个小女孩回答道。听到这里,我很感动,打心眼里佩服她。最后我们决定多买几个西瓜,也算是尽一点所能来帮助她们吧。

买完瓜后,我们继续前行,不久就到达了目的地――周陵,决定了就在此野餐。爸爸在地上铺开了凉席,妈妈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水果和饭菜,这时,姐姐打开了车上的音乐。啊!优美的乐曲伴着可口的晚餐加上秀丽的风景,真是美妙极了!这时,地上的小虫子爬到了我们的凉席上,咦?难道它也想参加我们的晚餐吗?于是我拿了一些食物,撒下去,它们马上就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

此时的天空已经布满了晚霞,小鸟自由的翱翔着,夕阳发出了可爱的光辉,空气中阵阵泥土的清香沁人心脾,眼前的一切真让我陶醉,大自然好美啊!我想,它就像一个大家园,我们都是它的孩子,它给了我们这么美丽的一个家,我们当然有责任去珍惜它、保护它,只有这样,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才能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不知不觉,天已经微微泛黑了,我们在满是欢歌笑语中结束了这次旅程,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郊游啊!

周陵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