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茂陵风水

1. 十三陵的风水

这是一个相当广泛的题目。

十三陵的风水包含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相传这片皇家陵园是明代地师,江西风水先生廖均卿所点的风水地,个人对此并不以为然。当然对於先贤我无贬诋之意,但各位稍稍有研究风水的朋友也可以轻易在其中找出风水择地的几种基本缺陷。

至於北京最好的风水宝穴是哪一处?个人觉得最为上选的是北京西南方的房山区。当然我并非北京的朋友所以我只能说出个大概沿著S326公路往西南走进去。我个人觉得这是要比十三陵好的风水地,燕山是北京算的上一等一的风水佳地。大概位置从燕化设计院前的圆环往内推两公里,此范围内堪称吋吋皆玉。抱歉我没去过京城所以我只能说个概略的位置,所以才会有两公里这样大的范围。一般现场择地通常会更为精准的。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大形大势的鉴别,请各位见谅。

至於十三陵实在不足取。我明白皇家择地必然不会草率,但是细细品味便能发掘出,诸多不合风水条件的地方。

现在就以这十三个皇家陵寝来说,我个人觉得只有庆陵勉强符合风水择地的诸多条件。还有一个尚称合理的位置便是思陵。长陵只是看起来气势宏伟的风水位置罢了。

细细品味便可明白我所说的部分。当然我个人还是驳斥十三陵是风水宝地的说法,当然这种立论也容易与先入为主的主流舆论甚至众多风水师的意见相左。但是各位如果细细端详泰半可以找出这个皇家风水地的缺陷的。如果各位把玩风水的朋友依然采人云亦云的方式来判断,那我是决不会与之争辩的。

2. 十三陵为什么是块风水宝地

风水宝地十三陵 朱棣为什么选定黄土山为陵址,按封建迷信的“风水”讲,这里的山脉是太行余脉的延续。

黄土山挺拔于正北,左有蟒山,右有虎峪山;前有凤凰山,后有黄花城。四面群山环绕,若封似闭。

中间为周长二十公里的山间盆地。盆地中间有一条河水呈东西向横贯全境。

盆地南端偏西开口处又有两座小山,东面小山山石纹横色青称龙山,西面小山山石纹竖色白称虎山。 传说,当年军师姚广孝陪成祖看过这里后,形容黄土山上承紫微、星垣笼罩、王气云集;下布祖陵龙穴、天赐福祚;陵域左有青龙(蟒山),右有白虎(虎峪山),前有朱雀(凤凰山),后有玄武(黄花城),南有龙虎(指东、西两座山)二将守门;三道龙砂(石牌坊、大宫门、龙凤门三处东西横向的土岗),封闭三气以遏外泄;中间明堂广阔,有寿山(又称大宝山)象征帝王长寿,有福海(宝山下面河水漫溢地带),预兆大明鸿业绵长。

尤以祖陵建在康家庄,龙穴旁有康老坟,康家庄前有干水河。地势得天独厚,朱(猪)有康(糠)吃,又有干(泔)水喝,真可谓朱氏王朝的好寿域。

朱棣听了军师这番话,心中大喜。又问他:“照你这么说我子孙的帝陵将由哪里建起,建到哪才算到头。

大明江山能有多少年的气数?”姚广孝听后答道:“由于龙穴集结北方,以祖陵展列,可自山东葬到山西,自河北葬到河南。大明天祚可逾万年之久。

但因孽龙为祟作怪,万岁可斩其一永镇其余。” 姚广孝当时被看作有“姬旦演易之才,孔明决断之智”的人,他的这段双关隐语所指:山东是黄土山以东,山西是黄土山以西。

并非指山东、山西两省域。所谓河北、河南只不过是陵区内天寿山水南北而已,也不是指河北、河南两省域。

然而这隐语却从后来明陵的演变中得到了附会与巧合。比如十三座帝陵,其中十二座都建在天寿山水以北,只末帝崇祯葬在河的南边。

天寿山的风水形胜,是明人按照风水理论而选定和建造的帝王陵寝,它是自<<葬书>>刊行以来最符合书中所描绘的风水地理,其最基本的框架如一马蹄形,就是一个封闭的地形空间,这个空间里的山川必须符合如下的法则: 坐于北的山峰要高大,因为它是整个空间的主峰,但要呈降势,并向两翼张开,如玄武坐镇.主峰不能突兀,坚硬,呈绝壁状.东西两旁的砂山相对低矮,呈向南逐渐降低的走势,但东边的砂山与西边的砂山其形式不能相同.西边的砂山要呈白虎蹲伏状,东边的砂山要呈青龙蜿蜒状.位于南的山峰要与主峰相对,比主峰矮小,山体要圆润,如朱雀朝揖状.这样的地形风水名"四象完备"如四神守护,把持东南西北四方,形成一个相对封闭,安全的空间.位于中间的区域要腹部广阔,众水缠绕,但水的来向与去向不能乱了方向.水必须是从西北放而来,因为西北方是天门,水在经过主峰时,要呈朝拱状,即形成一个回水湾,形状呈反弓形,风水称为"金城环抱"这样的水也称朝水,然后再从东南流过,因东南方为地户.水从天门进,则是把天上的元气带了进来,水到了东南方即地户时,必须要有山峰把持,形成水口,这样才不至于元气随水流而被带出,水口的关锁是风水地形中的最后关子,水口地形的完美直接影响到生气是否留于这个空间内. 在主峰与朝水之间的区域,便是明堂所在之处,明堂所在的地方既称为穴位,它是整个空间的中心,这一点如天上的北辰星,众山川所形成的合抱形势,都是绕着这一点而分布的. 《葬书》对自然山川的选择,产生着十分强烈的影响,它把山川赋予宇宙之道,使它所定下的这种地理,便成为万世无法更改的地理标准. 尽管风水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其中不乏荒诞无稽的说教和蛊惑人心的骗局,但在它的合理思想指导下,在中国历史上确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北京昌平明十三陵和皖南徽州地区的村镇就是其中的典范。

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在昌平境内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

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在具体确定他们的墓址时,都有风水师参与其间。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

陵前6公里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

人们由大红门一路向内,可以领略到各陵建筑和雄伟山势和谐统一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感人效果。

3. 古代哪个皇帝风水葬得最好

那个皇帝风水好!

有的人按朝代的时间来评判,什么周朝国祚2000多年,应该周文王的风水最好。

按坟墓大小评判,秦始皇陵最大,所以嬴政的风水最好。

按风水师专业程度判断,唐武则天乾陵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做的,那么武则天乾陵风水最好。

按子孙多少判断,应该是炎帝与皇帝的风水最好,因为华夏子孙,都叫炎黄子孙。

——那个风水好呢?或许根本没有真确答案。

风水是变幻无常,今年河东,明年河西。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最本质的规律。

看风水的人都知道,没有一个地方,风水是可以长久的。

4. 茂陵的地理环境

关中腹地、泾渭之交的咸阳原,是西汉皇陵的主要集结地。西汉王朝,凡214年,历经11位皇帝,建陵11座,有9座位于咸阳原上,其中最为显贵的有五陵,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这五陵当时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将其称为“五陵原”。古诗中有“五陵年少争缠头”,“五陵裘马自轻肥”的记述。

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北,东西为横亘百里的“五陵原”。西距兴平市12公里,东距咸阳市15公里。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的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之茂乡,故称“茂陵”。

茂陵总体地理风貌,为黄土高原中的渭河平原黄土地貌,南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自然植被良好,具有地域特色。该地带属地热水富裕层。

5. 茂陵地宫是否还未开始挖掘

茂陵地宫没有开挖。

从明代至今,十三陵一直得到较好的保护,除了自然损坏和战争等原因损毁外,茂陵没有遭到太大的破坏,茂陵地宫中的秘密也一直保存至今。“关于地宫中的具体情形,随葬物品,史籍中都没有记载。

从茂陵建完,到嘉靖皇帝将邵氏葬入茂陵,历经几十年,这期间属于明中期,国力还比较强大,珍贵的随葬品自然少不了。然而对那些珍贵文物的保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不去打扰它们。宝城内设两个方向的踏垛,可上登宝山。

科研部门曾对茂陵地下陵墓进行过无创勘测。勘测结果显示,茂陵地宫形式与已发掘的定陵地宫基本一致,分为前中后殿以及左右配殿。面积小于定陵地宫。一帝三后的棺椁就放在后殿之中,摆放顺序应该是皇帝居中,三个皇后分列两侧。

扩展资料:

茂陵保护性修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有材料能用的均不更换。其中,明楼和宝城修缮工作量最大。明楼上半部分的木结构损毁塌落比较严重,需要进行落架大修,工作人员会对所有构件进行拍照、标号,以求修复后的明楼最大可能地保持原貌。这是继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时隔200多年第一次大规模修缮。

此次茂陵抢修项目包括按清式复建恩门、整修现存台基,整修恩殿残存台基、规整月台、补砌残存墙体、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古建修复人员还将大修明楼、三座门,规整方城台面和马道,修复宝城墙,疏通宝顶、宝城两侧排水系统等。修缮工程已持续一年,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神秘明茂陵200年来首次大修 金蛇护陵地宫成谜

6. 谁知道秦始皇骊山黄陵的风水布局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

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

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

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

(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

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

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

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

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

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

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7. 北京周边哪个陵园风水最好

明十三陵是位于北京西北约40多公里处的一个著名的陵墓区。这里青山环抱,风景美丽,在方圆约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后人称为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明代皇陵,位于昌平县天寿山下的盆地中。其中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共13处,统称十三陵。

十三陵广达40平方公里,建造用时长达200多年(1409-1644),工程极为浩大。陵区三面环山,蟒山、虎峪雄踞两侧;北京平原横陈于前。神路长达20余里。

十三座陵墓呈整体布局,各陵又自成体系。一般游人主要游览其中的两个陵墓,一个是建筑规格最宏伟的长陵,一个是将地下宫殿发掘出来的定陵。大宫门是十三陵的正门,大宫门左右各有龙、虎二山把门。门右侧立有“下马碑”,从前不论帝后、大臣等,到此必须下马步行进入陵区,以体现皇祖们的崇高与尊严。

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之一。明楼匾额上写有“长陵”二字,碑上刻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字样。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献陵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陵墓,建于公元1426年。仁宗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不足九个月。献陵分为前后两组建筑,前部分建陵门,棱恩殿自成一院落,后一院落则由三座门起始,由二柱门、石供案、明楼、宝城等组成。景陵是宣宗皇帝朱瞻基(1399-1435)与继后孙氏的合葬陵,建于公元1435年。朱瞻基在位十年,三十八岁病逝。

裕陵是英宗朱祁镇(1427-1464)的陵墓。英宗九岁即位,1449年亲征瓦剌被俘,史称“土木之变”,一年后返回北京,七年后利用“夺门”复辟,重登帝位。

茂陵是宪宗朱见深与三个皇后的合葬墓。朱见深(1447-1487)是英宗长子,在位二十二年。

定陵是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皇后的陵墓。建于1584-1590年,占地18万平方米,耗银800多万两。明楼檐下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明楼内石碑上刻有“大明”和“神宗显皇帝之陵”字样。地宫是陵墓的主体,位于明楼的正后部。

茂陵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