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风水师的祖师

1. 中国看风水的祖师叫什么名字

郭璞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诗赋,是游仙诗的祖师。

郭璞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是两晋时代最著名的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西晋末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后追赠弘农太守,北宋时被追封为闻喜伯。

郭璞为正统的正一道教徒,长于赋文,以《游仙诗》名重当世。《诗品》称其“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文心雕龙》也说:“景纯仙篇,挺拔而俊矣”。

曾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葬经》作注,传于世,明人有辑本《郭弘农集》。[2] 丘延翰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

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元乌兔经》 《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廖瑀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舆家。派名克纯,字伯禹,号平庵居士,又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

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远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于唐贞观庚子任虔化(今宁都)县令,遂落籍虔化,为廖氏始祖。

瑀即崇德之十世孙,也是迁黄陂始祖廖銮之四世孙。世孙,黄陂廖姓始祖銮之四世孙。

瑀天赋聪敏,博学强记;好奇幻之术,谙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经,乡人称廖五经。

宋初,以茂异荐,不第,于是潜心研究祖父廖三传、父廖通之堪舆术,即继承杨筠松与仆都监所授之术。曾师事德兴吴景鸾。

一生专为人卜地建房筑坟寻找“风水宝地”,足迹遍及赣、闽、粤。曾为饶州许氏卜宅,对主人说:“日后贵府子孙当有为吾州守者。”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许氏一裔孙考中进士,授赣州知府,回忆廖瑀遗言,遂派人致祭并为瑀立碑记。瑀在其父辞世时,年仅十二,中年时,精堪舆术,遂将其父骸骨迁葬大墓岭人形,复将其父之骸骨迁葬福建宁热水狮形。

瑀从此未回黄陂,隐居金精山,专心著述。殁于宋天禧二年,寿七十六岁。

葬本里雷坑金钗形右股穴(墓无存)。子二,长千五郎,次千八郎,均迁福建,故宁都已无瑀之嫡裔。

瑀将其术传二子,均迁福建,其术亦传福建;又传其三第克谦之子十九郎(讳邦),迁兴国山寮,其术亦传兴国;还传德兴高徒傅伯通与邹宽。瑀著有《怀玉经》、《扒沙经》、《入式歌》、《金精鳌极》、《地理泄天机》、《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县志均载瑀虔化(今宁都)人,对照家谱记载无讹,独《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瑀雩都籍,有误。曾文迪曾文迪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

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 年间(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

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

著《寻龙记》、《阴阳问答》。刘江东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

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

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司马头陀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

《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令通我国南唐南唐国师,著名的堪舆大师,名何溥,赐号(紫霞),庐江郡 唐代益昌县令何易於第五代孙子,其祖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因得罪皇帝遭贬至海宁县县令,今(休宁县)县令,晚年隐居安徽婺源, 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

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

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

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

2. 四大堪舆祖师

赣南四大堪舆祖师 风水形派四大祖师:杨(救贫)、曾(文辿)、赖(布衣)、廖(金精)。

四大堪舆祖师 - 杨筠松 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窦州人。

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死于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杨筠松为唐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

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杨公仙师祖籍山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

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禄大夫之职,掌管琼林御库。

至四十五岁,因黄巢之乱,志欲归隐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术。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是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传说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

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筠松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

在答谢杨筠松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筠松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

杨筠松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筠松问弟子曾文辿此处何地,曾文辿说是药口,杨筠松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辿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

曾文辿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筠松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

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卢光稠(840—911),讳定国,字茂唏,一字茂熙,出生于虔州(今赣州)虔化县清音里(今宁都县麻田)卢氏望族,汉代涿州著名大儒北中郎将卢植的裔孙,是唐朝末年赣南农民起义的领袖,世称卢王。他在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拥兵起义,并很快占据虔州,自任刺史,从此开始了他在虔州26年的统治生涯,成为赣州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首领。

同时也是历史上一名治理开发赣南成绩卓著的功臣,也是赣南客家民系的早期杰出英雄人物。杨筠松国师风水对联:自然山水好风水 天地乾坤良云天;横批:风生水起 ,据杨筠松国师记载,大门张贴此对联风水好。

四大堪舆祖师 - 曾文辿 曾文辿是杨筠松弟子,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缝舆,号逸真,江西于都葛垇小溷村人,生于唐大中甲戌岁(854),卒于梁贞明三年丙子岁(916),享年63岁。其父曾德富。

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

隐居雩都黄龙寺时,缘遇杨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鸟,遂得堪舆大道。三僚曾氏开基祖,也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

杨救贫云游天下,本无意驻足,但曾文辿却想找一块吉壤定居。有一天,曾文辿发现三僚这个地方不错,就告诉师傅杨救贫说他找到了一个“前有金盘玉印,后有凉伞遮荫”地方,如果住下来,子孙可以世代为官。

杨救贫过去一看,果然是一块山环水绕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盆地后部有一棵凉伞形的松树,树下是一块圆形巨石。他告诉曾文辿说:“这里果然是我们堪舆人的世居之地。

你看前有罗经吸石,后有包裹随身,住在这里,子孙世世代代端着罗盘背着包裹出门。”杨筠松和他的二个弟子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茅棚居住,他们把茅棚称为“寮”,师徒仨人是三座茅棚,附近的人们就把这里称作“三寮”(现在写作三僚)。

曾文辿原是于都肖县(今于都曲洋乡)人,自幼读书,原想通过科举仕进,因逢战乱,隐居在于都县黄檀寺读书,不问世事,后偶遇杨筠松先生,羡其学问,遂拜杨公为师,随其学习堪舆术。他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徒弟择址定向。

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杨筠松弟子。刘江东,字渊则,又名七碗、添碗、晚年号刘白头。

江西省于都葛坳上老人,生于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 其时杨筠松因黄巢破京城,避难江南,应江西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节度使卢光稠之请为卢光稠葬母,任卢光稠参军的刘江东崇慕杨公堪舆神术,遂与同乡曾文辿拜杨筠松为师,从游其门。

刘江东是杨救贫先生的主要传人和杨公堪舆理论实践的主要记录者之一,为杨公堪舆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有《三宝经》一书传世。刘江东传道,不拘姓氏,好学者则传之。

刘江东去世后,葬在上老村下山虎形,,与其父同葬,坟墓至今保存完好,惜其后人重修坟茔时误改了碑向,坟墓右侧已生白蚁。刘江东故乡、广东丰顺等地还保留有刘江东所勘定的阴阳宅,至今乃兴旺发达。

四大堪舆祖师 - 赖布衣 原名赖风冈,字文俊,自号布衣子,故也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县凤山冈人。生于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1126年间)。

3. 风水流派的四大祖师

中国风水四大祖师,也叫赣南形势派风水四大祖师。

——合称:杨、曾、廖、赖

第一名: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人称“杨救贫”。形势派开山祖师。

第二名:曾文辿:杨公首席大弟子。三僚曾氏开派祖师。

第三名:廖瑀:杨公弟子,廖三传之孙。三僚廖氏开派祖师。

第四名:赖布衣,字文俊,自号布衣子,人称赖布衣,又号称“先知山人”。

——

唐朝末年,杨筠松率弟子曾文辿、廖金精等人,在赣州三僚创立杨公风水流派。

4. 求风水祖师"郭璞"的生平详细资料,,,谢啦

易学祖师郭璞,对于术数学无所不精,尤其是对于风水学之精湛,在当时无人不知。在他没有出名之时,他的母亲去世了,郭璞选中一块很平常的地在那里安葬,这块地离水很近,时常会被大水淹没,当时许多风水师都说这块地不好,并建议他迁走,郭璞笑后谢之,并说你们看吧。说也奇怪,一年过去了,大水不旦没有涨上来,反而退去很远,墓地周围几十里都变成了上等良田,之后,人们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由此名声大振,许多远方之人都慕名而来,请他前去相墓、葬坟。当时的晋明帝是一个粗通风水之人,听说郭璞到处给人相墓,并非常应验,就微报私访,前去观察郭璞所葬之坟。一次,在一山角上,看见一个村夫,正在葬龙角,于是晋明帝就过去对村夫说:“为何你要埋葬龙角呢?按照当时的刑律,埋葬龙角是要满门抄斩的”,墓主回答说:“是郭璞先生告诉我的,他说在这里葬龙角,不出三年,当致天子”,晋明帝一听急说道:“葬此地会出天子”,并追问道:“你在此葬坟,就是为家中出一天子?”,村夫听后笑道:“不是我家会出天子,只不过是能让天子来这里问一问而已”。这正应了郭璞的断语与风水术水平之高精。晋明帝于是下决心一定要找到郭璞这位高人。再后来晋明帝见到郭璞后,增加了风水知识,就取消了这一条葬埋龙角,满门抄斩的刑律。

又一次,有一个官员叫张裕的曾祖父去世,请郭璞前去选地葬坟,郭璞几天奔波,选了两处佳穴,他对张裕说:“你的佳穴有两上问题,第一处葬后能活百岁,位至三司,但子孙不兴旺。第二处寿数要减去一半,官位止于卿校,但是却子孙后代世世显贵。不知你准备选择哪一处呢?”。张裕听后想也没有想,就直接选择了第二处,这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希望后代子孙兴旺发达的。郭璞祖师的风水事迹很多,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他的巨著《葬经》至今被风水师们奉为至宝

5. 豆腐是谁发明的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两汉时,淮 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

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岩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

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终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

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封地在淮南。他曾招集大批方士炼丹、制药、求仙。

他们懂得化学知识,改进了农民无名氏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用,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这是可能的。

豆腐,五代时已在南北食物市场上出现。 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

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出来。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览的人都要尝尝绵滑细腻的泰安豆腐。

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间全城磨轮辘辘,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 “风水”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并被定义下来,首见于《葬书》。《葬书》的作者相传是郭璞,于是郭璞被风水师奉为他们的祖师爷。

郭璞是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闻喜县)。晋武帝(司马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出生于一个士族官宦之家。

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儿子晋惠帝(司马衷)继位,20多年后为匈奴族所建的汉国灭掉,中原大乱。 大乱初起,年方20岁左右的郭璞就预见到河东这里将遭受灾难,联络亲朋好友数十家集体南迁。

先到了庐江(不是今天的庐江县,而是管辖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的一个大郡,郡治舒县即今安徽舒城),那里的太守把郭璞留下,热情招待,但这里在长江以北,郭璞认为仍不安全,劝太守南渡,太守不信,郭璞只好自己走了,走后数十天,庐江沦陷。 郭璞渡江后落脚在宣城郡,当了当地太守的参军也就是幕僚。

这时晋武帝的侄子司马睿在建康(今天的南京)重建了一个小朝廷,史称东晋。东晋皇帝的权力始终不巩固,全靠北方南渡的和南方本地的世家大族支撑,其中权势最盛的是王家。

郭璞最后转到王家大将军王敦帐下,还是当幕僚。 晋明帝太宁二年(公元324年),驻守在外的王敦要举兵造反,因郭璞以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禳灾转祸”知名,便要他就成败如何算一卦,也为考察郭璞的态度。

郭璞的回答是“无成”。王敦本来就怀疑郭璞与朝廷有勾结,就让他再给王本人算一卦,看还能活多久。

郭答:“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

就是告诉他不可以起兵造反。 王敦大怒,问道:“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

于是王敦当天就把他杀了。(《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 郭璞死了。

王敦起事后约两个月因出师不利也“愤惋而死”。 都被郭璞说中了,许多人更相信郭璞真有预知未来的本领。

不信的人则以此反驳《葬书》中的风水之说,嘲讽道: 气散风冲哪可居, 先生埋骨理何如? 日中尚未逃兵解, 世人今犹信葬书。 (明,沈周(1427~1509)《咏风水》) 既然能预知,何不设法避免?郭璞的父母一定是葬在风水宝地了,为何又没能保佑他自己?“荫应未及其子而刑戮已及其身……而谓其能乘生气以反荫生人,有是理乎?”(明,项乔:风水辨) 我以为这有点冤屈了郭璞,他和后世的风水师其实是不同的。

而《葬书》是不是他所著也是个问题,因为在正史《晋书》中,列举了郭璞自著和注释的古籍13种,惟独没有《葬书》。按清代纪晓岚的考证,《葬书》的作者另有其人,是假托郭璞之名在流传。

《晋书》中记有好几个郭璞如何能掐会算的故事,但不一定是真有其事。 看得出,有的是因为他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善于分析,所以能预测到形势的发展。

不过以占卜为名,假托神道说自己的话。 古代的中国人信鬼神或听天命,超过对智慧的信任。

郭璞全家从山西迁到江南,是多么大的举动,如果不说是从占卜得知天意,有几家人肯跟着他这毛头小伙子走?与王敦最后的对决,也是郭璞审时度势的必然结果,他对王敦起兵的后果及自己实言相告的后果是洞明于胸的。 王敦不杀他会动摇军心,杀了他,使郭璞对自己死期的预言得到验证,也会动摇军心。

对这一点,东晋的朝廷倒是看得明白,平息了王敦之乱后,晋明帝追赠他为弘农太守,并在玄武湖边紫金山上给郭璞建了个衣冠冢,至今犹在。 后世风水师把郭璞奉为祖师爷,实是郭璞的悲哀。

妖妄的风水先生形象,掩盖了他的真才实学,包括他的文学成就。 风水师为什么要找郭璞来当祖师爷?我以为是以前从事这类活动的术士,实在拿不出像样的头面人物来撑门面。

作为风水前身的“堪舆”是占卜中的一家,三教九流中地位低下的一个流派,能够拉到郭璞来做祖师爷就不错了。 。

6. 风水祖师郭璞相地有什么传说

郭璞对于术数学无所不精,尤其桌对于风水学之精湛,在当时无人不知。

在他 没有出名之时,他的母亲去世了,郭璞选中一块看似很平常的地安葬母亲,这块地 离水很近,时常会被大水淹没,当时许多风水师都说这块地不好,并建议他迁走。 郭璞笑后谢之,并说:“你们看吧。

”说也奇怪,一年过去了,大水不但没有涨上来,反而退去很远,墓地周围几 十里都变成了上等良田,之后,人们都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了。郭璞由此名声大 振,许多远方之人都慕名而来,请他前去相墓、葬坟。

当时的晋明帝是一个粗通 风水之人,听说郭璞到处给人相墓,并非常应验,就微服私访,前去观察郭璞所 相之坟。 一次,在一山角上,看见一个村夫,正在葬龙角,于是晋明帝就过去对村夫说: “为何你要埋葬龙角呢? ”按照当时的刑律,埋葬龙角是要满门抄斩的。

墓主回答说: “是郭璞先生告诉我的,他说在这里葬龙角,不出三年,当至天子。”,晋明帝一听急 说道:“葬此地会出天子?”并追问道:“你在此葬坟,就是为家中出一天子?”村夫 听后笑道:“不是我家会出天子,只不过是能让天子来这里问一问而已。

”这正应了 郭璞的断语与风水术水平之高精。郭璞祖师的风水事迹很多,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他的巨著《葬经》至今被风 水师们奉为至宝。

风水师的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