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评书看风水

1. 听评书要讲究什么学问

听评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并不是为了要研究什么学问:所以, 听评书时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本来是娱乐的,却弄得个精神极度紧张就 得不偿失了。

其实评书作为曲艺中的一门艺术,实实在在的讲是在逗人们 开心。记得以前,没有电视,没有广播,小孩整天吵着闹着让大人讲故事 这就使评书艺术有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评书就成了为那些整天奔波于单位、家庭,为功名、事业劳碌的人们的一片幻想的空间听评书虽然是消遣,但也确实有许多人是通过听评书去研究历史、学 问的,张作霖就是其中一个。

张作霖小时候受条件所限,只能靠听评书来 了解古今典故,学习一些处事的技巧和征战的计策其后这些通过评书而 得来的知识终于发挥了大作用,帮助他登上了 “东北王”的宝座。另外,听评书不是上历史课。

虽不能说评书是在创造历史,但可以说 是在创造野史:> 每部评书都夹杂着评书艺术家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如果拿 评书去套历史,无疑是天下间最郁闷的事。 人们只能去借评书去了解历史 的梗概。

大部分评书都冠以“演义”、“传”等名称,这表明了评书是演绎 历史,听评书的人如果钻牛角尖是很不明智的。听书主要听的是艺术家的 表演、故事内容、情节表现和历史背景,所以听书前最好先忘掉自己学过 的历史知识,演员说什么都是对的,这样你才能听得津津有味、乐于此道。

就讲评书而言,由于特殊的传艺方式,所以大部分评书艺人都不是历 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如刘兰芳,她只是把流传下来的评书照本宣科般 的表演一下而已。但也有部分评书艺人自己去研究历史,如单田芳,他在 求学时主修历史专业,历史知识非常丰富,文学修养也很深厚。

这让人不 得不联想到,是否应该提高评书演员们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因为, 听众的水平在不断上涨,评书再也不是市并艺术了,它应该成为一种受到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广泛喜爱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年轻一代评书表演者抓起。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在这 方面下些功夫,经过一段时间的提升和升华,评书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 式一定能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变为令人刮目相看并更加喜爱的雅俗共赏 的艺术形式。

2. 说评书有哪些禁忌

照本宣科,评书大忌演说长篇大书,即使有奇才能过目不忘,在书场上他也不可能不作一 点儿变化。

因为读书和听书有很大的差异性,说书人不仅要展现给观众听 觉的故事叙述,还要展现视觉的艺术形象。就像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或者 是表情变化,要用很多的文字才能让读者找到头绪。

但说书人只用一两个 动作、一两个手势或者一两下的面部表演,就能展现得淋漓尽致。若表演 完整,再加文字,难免有両蛇添足之嫌。

或在叙述时笔法简单,说书人就 可以适当加进去一些东西,如典故趣闻、知识介绍等等,这样就可以丰富 评书的内容,这在评书行话中叫做“雨夹雪有些常识,观众想弄个明白;有些趣事,观众倍感新鲜;再偶尔插 上一两句笑话,令人捧腹大笑。 这样的“雨夹雪”,对观众来说,是多 么惬意的视听享受!“灵活”,说的是次要的情节,主要情节的变动受到限制,因此次要的 情节可以灵活应变,这些次要的情节可粗、吋细,吋长、可短书中的主 要情节“灵活”会造成喧宾夺主,破坏书的纲目。

3. 说评书时用的醒木有什么讲究

醒木就是一块长方形的普通小硬木块,一般长约一寸,厚约半寸,上面抹边, 共二十条边线,十个平面。

到了说书人手里,就得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醒者,惊 醒也。

有艺谚云:“一声醒木万人惊。”醒木是说书人的演出许可证。

说书人开始表 演前拍,聚拢听众精神,使其安静并注意;即将结束时拍,令听众悬想回味;演出 当中拍,作为道具烘托气氛,助长声势。 连阔如先生在《江湖丛谈》里提到过一段“醒木词”: 一块醒木七下分,上至君王下至臣。

君王一块辖文武,文武一块管黎民。 圣人一块警儒教,天师一块警鬼神。

僧家一块劝佛法,道家一块劝玄门。 一块落在江湖手,流落八方劝世人。

湖海朋友不供我,如要有艺论家门。 意思是说很多行业、很多人都有一块木头,但它们的叫法就不一样了:皇上用 的叫龙胆,娘娘用的叫凤翥,文官用的叫惊堂,武将用的叫虎威,和尚用的叫禅心, 老道用的叫镇坛……说书人用的就叫醒木。

醒木不是自备的,而是拜师时由师父传 授给徒弟,徒弟当众接过来之后,才有资格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