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风水 正文

闽清风水

1. 宏琳厝是中国最大的单幢古民居吗

宏琳厝位于素有“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之称的闽清县坂东镇新 壶村,由药材商人黄祖嘉(字作宾)于清乾隆乙卯六十年(公元1795年) 始建,至其子宏琳时建成,前后历时28年。

至今,老宅已沐风雨200年, 厝内子孙繁衍七代,最旺时住有1〇〇多户、1〇〇〇余人。 宏琳厝坐西朝东,背靠柯洋峰,面朝梅溪水。

为了找这块风水宝地, 始祖黄祖嘉曾诚聘江西赣州著名的风水先生郭游纪在家吃住了三年。 从风水先生到来之日起,祖嘉公吩咐家人盛情款待他:一日三餐两点心,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日保证杀一头公鸡用清水炖给他吃。

一年 三百六十五日,天天照旧,连续三年,日日如此。最令郭先生感到蹊跷的 是:每次吃鸡都没有吃到郭先生最喜欢吃的鸡胗,于是他耿耿于怀,迟迟 不告诉宝地的方位。

有一天,郭先生家中来信,催他速回,先生便匆忙辞别东家。临行之 际,祖嘉公命家人送行,并相馈几坛东西请先生带回。

途中郭先生打开 坛盖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坛内装着三年里吃过鸡的所有鸡胗,一个不 少,吃起来清香可口。郭先生感到很内疚,因为他没有告诉祖嘉公风水 宝地的方位。

到了家里,家里人告诉他,自他去福建后,家里每月都收到 钱庄送来银两,郭先生到钱庄询问情况,才知道是祖嘉公划拨的。 郭先 生更感羞愧难当,但是郭先生有一怪癖:从来不走回头路!于是他便写 了一封密函,遥寄给祖嘉公。

祖嘉公按图索骥,便得到这块风水宝地。 这块风水宝地在风水学上称“乌鸦落洋”。

乌鸦是清皇族的图腾,神鸦择 栖这里繁衍生息,黄祖嘉享受到皇恩浩荡,会给祖嘉的后裔带来人丁兴 旺,财源广进。 宏琳盾占地面积17 832。

28平方米,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花圃25个、天井30个、水井4 口,厝内廊回路转,纵横有序,是一座一次 性设计、一气呵成、整体结构精巧的民居建筑。建筑为土木结构,雕梁画 栋,工艺精湛。

内部陈设豪华,规模宏大。 防火功能及门窗设计合理。

这里有严密的防御系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由第二进进人第三进的过 雨亭中,有一块方方正正的“匡心石”。

凡家族成员触犯家法,被视为心 术不正,家长就会责令其立在或跪在这块方石上向祖宗忏悔。 最使宏琳盾主人引为自豪的,是悬挂在厝内的三块匾一大门口的 匾上写着“宏琳厝”三个大字。

这是项南同志在1993年宏琳厝奠基200周 年时应邀书写的。1939年,项南同志曾在宏琳盾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 文艺节目。

二进大厅上方挂的是1940年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庄敬国 强”,记录了屈辱年代中国人的理想和情操。在第三进的大厅上方,悬挂 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写的匾“紫薇銮驾”。

厝内现保存有咸丰八年(公 元1858年)七月初五颁布的“圣旨”,封黄氏第四代弟子黄联为“奉政大 夫”,官至五品。宏琳盾的家训是“勤俭崇文”。

始祖黄作宾于乾隆二十 年至嘉庆二十年(公元1755—1815年)创建了“崇文学堂”,即如今的闽 清县第二中学(文泉中学)的前身。 黄氏家塾扩充为全县书院以后,于清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创办新壶小学。

黄氏家族一个辈分就办一 所学校,至今已办7所学校,为当地的教育事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闽 清县政府将宏琳盾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想知道: 中国 七仙女庙 在哪

福建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四联自然村的仙娘庙 闽清“仙娘庙”,奉祀马,葛,蔡三位仙娘,位于闽清五都的玉屏山,距闽清县城30公里。

玉屏山巍峨挺拔,与邻近闽清四都的白岩山、闽清六都的柯洋山,共号三山。三山连体,均为仙佛凡居圣地,其中白岩山上建有白岩寺,供奉释加牟尼;柯洋山上建有柯洋仙阁,中祀徐、赵、薛三位仙公,均为闽清县著名的名山大观。

传说从前七仙女下凡,路过武夷,发现有一条龙从那里的山脉出来,从闽江源头向下游翻滚而去,七仙女觉得神奇,就跟着这条龙一直走,当走到闽江梅溪口(闽清地界)时,发现不见了龙的去向。前面是水流淌急的梅溪,七仙女想,是不是龙躲藏到溪底下了呢?好奇的七仙女折向梅溪走去,见溪边有龙甲印的迹样,于是,七仙女就跟着龙甲印逆梅溪缓缓而行,一直跟到梅溪边闽清五都的玉屏山。

此处风景秀丽,至今让游客惊叹。七仙女当时决定在此休憩片刻,于是就从云端落下,在此变个“仙亭”,休憩歇脚。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闽清五都百姓根据这个传说,在当年七仙女的休憩地,起建庙宇,取名“七仙女庙”,习称“仙亭”。由于七仙女是追龙至此,闽清五都百姓缘此而建寺,因此,为了寻求雅致,清朝乾隆年间闽清知县姚循义主持编纂《闽清县志》时,将之更名为“龙兴寺”。

而且,姚知县编纂县志时还了解到,由于南宋时期闽清大旱,祖籍闽清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回到祖乡,在闽清六都柯洋山之巅,筑坛祈雨,缓解了闽清旱情。后来,江苏徐州的徐、赵、薛三位仙公入闽寻白玉蟾拜师学艺,同行的还有三位仙娘(大姐姓马,二姐姓葛,小妹姓蔡)。

可是他们入闽后,白玉蟾已经率徒前往琼海(今海南省)布道。于是,徐、赵、薛三位仙公便在柯洋山之巅白玉蟾祈雨处,构建规模浩大的柯洋仙阁,造福闽清六都百姓。

而马、葛、蔡三位仙娘则移居闽清五都玉屏山的七仙女庙,即姚知县所谓的“龙兴寺”。因此,姚知县在他编纂的闽清县历史上第一部《闽清县志》里,标注了这一传说故事。

渐渐地,闽清五都的这座“七仙女庙”即龙兴寺,又被称作“仙娘庙”。据说,马、葛、蔡三仙娘入驻后,有感七仙女的为人,规定凡香客、信士来庙,必先敬七仙女,再烧香祷告所求事项。

那么,仙娘到底是何许人也?据百科全书《中华辞典》介绍,仙娘是指有先知先觉的神之使者,由于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凡,仙娘发功布道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 施行法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仙娘坐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

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谈到伤心处,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止。

说来十分巧合,仙娘的预言每次都很灵, 因此,在我国民间广大地区,仙娘是众人承认的神之子,被人争相顶礼膜拜。由于仙娘法术高明,因此,旧时小孩子多病,命大,就拜寄仙娘作干儿子。

小孩子夜惊,就为“收黑”,用个鸡蛋,咒过一番后,黄昏时拿到街上去,一路喊小孩名字,“八宝回来了吗?”另一个就答,“八宝回来了,”一直喊到家。到家后抱着孩子手蘸唾沫抹抹孩子头部, 小孩子就病愈了,非常神奇。

仙娘主要是为妇人和孩子造福,旧时候中国民间广大地区妇女实为生活所困苦,感情无所归宿,将希望与梦想寄在仙娘的法术上,靠她得到安慰。 用通常眼光看来,仙娘预言因何那么灵验,至今殊不可解。

但是,尽管如此,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就产生了另一种的“无知”。那就是将仙娘预言的灵验归为“巧合”、“瞎蒙”,同时对仙娘百般“挖苦”,称之为女巫,称其法术为巫术。

而且,对于仙娘因何在民间那么吃香,民国时期文学家沈从文在他的书中有所披露,他写道:湘西女性,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成仙娘,仙娘即古之女巫。他进一步分析,说,女巫出道时多是美丽少女,因而在民间文化里多被描写成天上下凡的仙女,加以顶礼膜拜。

主要表现为每年农历正月,各地都要举行红红火火的仙娘庙会,众人簇拥(抬着)“仙娘”(雕塑),环乡游历(游神),场面火爆,人如潮涌。沿途的群众,则纷纷在自家门前设置供品、香烛,并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在“仙娘”路过自家门前时,点燃烟花爆竹,祈求来年家庭安康,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仙娘”环乡“视察”后,百姓还会请来剧团,在仙娘庙上演大戏,如《茶童戏主》、《五鼠闹东京》等。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仙娘并非泛泛之辈,大都懂医术,在医病救人方面有一技之长。

据说闽清五都“仙娘庙”的马,葛,蔡三仙娘,专医不育之症,因而倍受当地百姓敬重,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1995年当地百姓重建龙兴寺时(文革“破四旧”时被拆),经反复商议并经请示神的旨意,将之改名为“仙娘庙”(“七仙女”的传说近巫,实不可信)。

重建后,闽清五都玉屏山的这座“仙娘庙”,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寺后有凤髻岩,相传因七仙女曾在此岩前对镜梳妆而得名,目前依然存在;左有问樵亭及丹井,问樵亭来历不详,但丹井乃三仙娘开凿,一年四季,天天溢满,不会干涸。据说喝了。

3. 闽清坂东喝酒风俗有什么特别啊

从前,闽清乡下家家户户都备有木杵、石臼等打糍粑的工具,逢年过节,每家都会打糍粑。

这时,孩子们欢天喜地围看大人们打糍粑,直看到大人把打好的糍粑放在盆里,搓成丸子,香喷喷的金黄透亮的糍粑真馋人,恨不得马上吃到口。吃糍粑真得费一番工夫,糍粑又粘又稠,没法掰开吃,偏偏乡下人喜欢大块吃肉,大口喝酒,自然也喜欢把糍粑丸子搓成巨型,吃起来才有味道,这苦了温文尔雅的城里人,面对这巨型糍粑丸子,真是又想吃又怕粘,更怕吃相不雅被人笑。

不过厨师想到了这点,把传统的糍粑硕丸细化,做成苹果大小的小丸,但还是能掰开吃,仍不失原来特色。不过,要想品出吃粘糍粑味,最好是试试吃大糍粑丸,佐以大块猪肉,大碗的烧酒,体验农家生活,别有情趣。

4. 大家能告诉我这位书画家的资料吗

刘士杰,字贻豪 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是一座占地面积二万四千五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九千三百多平方米的大型土木结构民居建筑群落,全厝分为四进,共有大小厅堂42个,住房793间。仅面积而言,四乐轩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古民居。

四乐轩的建造者刘士杰,字贻豪,排行老七,为最小的弟弟。年幼时,贻豪嗣于闽侯的姑母为子,姑母曾许诺要送他去读书。几年之后,16岁的长兄贻浚中了秀才,照习俗要到姑母家“拜教”。当长兄乘轿往姑母家时,路遇面黄肌瘦的放牛娃,正是自己的七弟。长兄拜见姑母,见姑母家一贫如洗,便留下银两,领着弟弟随轿回到家中,他表示六个兄长一人节省一口饭,也不让七弟饿着。

乾隆十二年(1747年),贻豪中了贡生。七个兄弟各自成家立业时,贻豪与守寡的六嫂合建新厝,这便是现存四乐轩的第四落。新房竣工之日,有闽清知县、贻豪的好友前来祝贺,夸房子的风水好,必出高贵人才,并在知县的协调下,购地扩建另外一落,其后代和兄弟叔侄合建中间两落和左右横厝,完成四乐轩的宏大规模。曾有童谣比喻,四乐轩是鸟儿不能一口气飞越的大建筑群。

四乐轩的建筑特点为四落直进,七柱八扇风火墙构成主体。依主轴线左右对称,中间是正厅,左右官房各两直,三官房与风火墙间隔1.2米通道,称火墙弄。正厅前面是大天井,天井左右书院各三间,中间是书院厅,两旁是书房,书院后有小天井为花圃。官房后廊隔2米沟道建厨房,左右各三间。二落与三落之间有一条4.5米的横街,通达左右横厝,风火墙旁边左右各有一条二米宽的直街与水沟,直通四落,与横街成"艹"形。各落正厝风火墙下设拱形边门四个,通往直街。直街外每座都建横厝数列,上下横厝以厚一米,高十二米的风火墙隔开,以防火患。左右横厝照传统,背靠火墙外建筑。外横厝则取相反方向,面朝横厝起建,形成围绕正厝为中心的整体建筑。厝的东西南北各建一座炮楼,楼窗窄小设有枪眼,以防匪盗。厝后门近围墙处,左右各植古樟树一株,胸围五米,高十八米,状如华盖,与厝同龄。二落左直街处古井一口,泉水清冽,足够全厝住房生活用水。四落正厝各设大门、屏间门、后厅门13个,大门一线垂直,重门洞开,广院大厅,绵延深远,宏伟壮观。整座屋宇丰严谨,蛎墙瓦屋,鳞次栉比,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古时候,每逢兵荒马乱,邻近的乡亲为了避匪乱和抓壮丁,常常躲宿其中。

5. 谁不说咱家乡好,闽清作文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从田头那边,传来我那悠扬的歌声。是呀,谁不说咱家乡好。

瞧,在那石船的山上、地头、田边、池塘。。到处都是宝。甜丝丝的蜂蜜、香甜可口的紫苕、黄澄澄的柑橘、水灵灵的桃子、金灿灿的批把。..数不胜数。在那里的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这块土地充斥着宁静,宛如世外桃源。

有人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不然怎么会有如此美称呢?在竹林里,淙淙的流水在快乐的唱歌,竹子也随着流水“沙沙”的应和着;山坡上,一棵棵小树正茁壮成长;田坎边,山花开的正烂漫;家家户户都种上了一两盆芦荟或者兰草。一到春天,桃花和樱花就开始了激烈的选美比赛,娇滴滴的花朵倒映在水井里,真令人啧啧称赞;当夏天不知不觉地来到我们的身边,那些男孩子就开始了他们的“狂欢”把汗背心脱掉,“扑通”地一声跳进池塘里。就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在谁中开起了“派对”打水仗、大水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直到太阳下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水边。不用说,回家又“吃”了一顿竹笋炒肉。每当秋天来临,一片片黄叶飘落下来,在林中铺了一层黄地毯,石船的秋天不仅不萧瑟,还热闹非凡。你放眼望去,田野翻滚着金色的浪花,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这一层浪翻滚着涌上来,后面的又前仆后继地拥过来,就在这片海里,还有几个小黑点。定睛一看,原来是农民伯伯在收割稻子,他们的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安详的冬,无声无息地来到了。山上的气候特别寒冷,人们穿得像厚厚的,像一只只企鹅。但是,山上的红梅却一枝独秀,在滴水成冰的环境下却屹立在山头,既有似水的柔情,又有铮铮的铁骨。美丽的石船正印了那句歌词:弯弯的河水流不尽,高高的松柏万年青,绿油油的果树满山岗,望不尽的麦浪闪金光。

石船不仅环境优美,还有着令我骄傲的地方。

素有渝北东大门之称的石船镇,交通十分便利,国道319线、石龙路、石统路在这里纵横交错,区位优势突出,距区府驻地32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5.5平方公里,辖42个村,2个居委会,在籍人口42362人,主产大米、蚕桑、柑桔、榨菜、生猪等农副产品,各项农业综合指标均居全区之首,具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及农副产品资源,镇内水、电、气、闭路、通讯等设施齐全,系渝北区的一类大镇。

石船镇是渝北区的农业重镇该镇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全镇粮食总产19683吨,农业总产值8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2元。榨菜是该镇的特产,柑桔、蚕茧、生猪是优势产业。目前已被区府命名的榨菜专业化村3个,柑桔专业化村1个。

石船镇的榨菜远近闻名。形成了榨菜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全镇有榨菜基地10000亩,著名的"梅溪牌"榨菜曾多次获得国家部优产品和国际金奖称号,其厂址位于本辖区内。目前该镇有榨菜粗加工户近200户,加工量15000余吨,渝都榨菜精加工有限责任公司一个,精加工量500余吨,所生产的"渝都牌"精品小包装榨菜远销河南、安徽、江苏等省。不止这些,石船还是“水果之乡”一年四季瓜果飘香。石船的退耕还林也做得erygood!

可谁有想到,石船在如此光鲜亮丽的彩衣下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坎坷岁月。我的爸爸就是在石船土生土长的人,所以,他对石船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听爸爸讲,他们上学要走半个多时辰,遇到下雨天气,那段泥泞的山路特别难走。几乎是靠滑行才能走到学校,就这样,那段平时只半个时辰的路,要整整走两个小时。为了上学不迟到,爸爸早上5点钟就要从家出发。为了不把鞋子弄脏,爸爸他就把鞋子脱下来,提在手上。两个脚冻得又红又肿,脚掌被一些锋利的石子给划破了,挪一步都钻心地疼。尽管环境如此艰苦,他还是坚持到了学校。但是现在的石船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山间小路变成了宽广、平直的柏油马路。告别了昔日艰难的步行。家家户户都有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货车、小汽车。。往日破旧的瓦房,已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栋栋小洋房。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宅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梁,十里河塘十里果香。。”不知怎么的,我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儿。

6. 想知道: 中国 七仙女庙 在哪

福建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四联自然村的仙娘庙闽清“仙娘庙”,奉祀马,葛,蔡三位仙娘,位于闽清五都的玉屏山,距闽清县城30公里。

玉屏山巍峨挺拔,与邻近闽清四都的白岩山、闽清六都的柯洋山,共号三山。三山连体,均为仙佛凡居圣地,其中白岩山上建有白岩寺,供奉释加牟尼;柯洋山上建有柯洋仙阁,中祀徐、赵、薛三位仙公,均为闽清县著名的名山大观。

传说从前七仙女下凡,路过武夷,发现有一条龙从那里的山脉出来,从闽江源头向下游翻滚而去,七仙女觉得神奇,就跟着这条龙一直走,当走到闽江梅溪口(闽清地界)时,发现不见了龙的去向。前面是水流淌急的梅溪,七仙女想,是不是龙躲藏到溪底下了呢?好奇的七仙女折向梅溪走去,见溪边有龙甲印的迹样,于是,七仙女就跟着龙甲印逆梅溪缓缓而行,一直跟到梅溪边闽清五都的玉屏山。

此处风景秀丽,至今让游客惊叹。七仙女当时决定在此休憩片刻,于是就从云端落下,在此变个“仙亭”,休憩歇脚。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闽清五都百姓根据这个传说,在当年七仙女的休憩地,起建庙宇,取名“七仙女庙”,习称“仙亭”。由于七仙女是追龙至此,闽清五都百姓缘此而建寺,因此,为了寻求雅致,清朝乾隆年间闽清知县姚循义主持编纂《闽清县志》时,将之更名为“龙兴寺”。

而且,姚知县编纂县志时还了解到,由于南宋时期闽清大旱,祖籍闽清的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回到祖乡,在闽清六都柯洋山之巅,筑坛祈雨,缓解了闽清旱情。后来,江苏徐州的徐、赵、薛三位仙公入闽寻白玉蟾拜师学艺,同行的还有三位仙娘(大姐姓马,二姐姓葛,小妹姓蔡)。

可是他们入闽后,白玉蟾已经率徒前往琼海(今海南省)布道。于是,徐、赵、薛三位仙公便在柯洋山之巅白玉蟾祈雨处,构建规模浩大的柯洋仙阁,造福闽清六都百姓。

而马、葛、蔡三位仙娘则移居闽清五都玉屏山的七仙女庙,即姚知县所谓的“龙兴寺”。因此,姚知县在他编纂的闽清县历史上第一部《闽清县志》里,标注了这一传说故事。

渐渐地,闽清五都的这座“七仙女庙”即龙兴寺,又被称作“仙娘庙”。据说,马、葛、蔡三仙娘入驻后,有感七仙女的为人,规定凡香客、信士来庙,必先敬七仙女,再烧香祷告所求事项。

那么,仙娘到底是何许人也?据百科全书《中华辞典》介绍,仙娘是指有先知先觉的神之使者,由于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凡,仙娘发功布道只设一神坛,放一平斗,斗内装满谷子,插上一把剪刀。 施行法术的方式,是在神前设一座位,仙娘坐定,用青丝绸巾覆盖脸上。

用半哼半唱方式,谈别人家事长短,儿女疾病,远行人情形。谈到伤心处,涕泗横溢,听者自然更嘘泣不止。

说来十分巧合,仙娘的预言每次都很灵, 因此,在我国民间广大地区,仙娘是众人承认的神之子,被人争相顶礼膜拜。由于仙娘法术高明,因此,旧时小孩子多病,命大,就拜寄仙娘作干儿子。

小孩子夜惊,就为“收黑”,用个鸡蛋,咒过一番后,黄昏时拿到街上去,一路喊小孩名字,“八宝回来了吗?”另一个就答,“八宝回来了,”一直喊到家。到家后抱着孩子手蘸唾沫抹抹孩子头部, 小孩子就病愈了,非常神奇。

仙娘主要是为妇人和孩子造福,旧时候中国民间广大地区妇女实为生活所困苦,感情无所归宿,将希望与梦想寄在仙娘的法术上,靠她得到安慰。 用通常眼光看来,仙娘预言因何那么灵验,至今殊不可解。

但是,尽管如此,一知半解的读书人,想破除迷信,要打倒它,否认这种“先知”,就产生了另一种的“无知”。那就是将仙娘预言的灵验归为“巧合”、“瞎蒙”,同时对仙娘百般“挖苦”,称之为女巫,称其法术为巫术。

而且,对于仙娘因何在民间那么吃香,民国时期文学家沈从文在他的书中有所披露,他写道:湘西女性,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成仙娘,仙娘即古之女巫。他进一步分析,说,女巫出道时多是美丽少女,因而在民间文化里多被描写成天上下凡的仙女,加以顶礼膜拜。

主要表现为每年农历正月,各地都要举行红红火火的仙娘庙会,众人簇拥(抬着)“仙娘”(雕塑),环乡游历(游神),场面火爆,人如潮涌。沿途的群众,则纷纷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32623962在自家门前设置供品、香烛,并带着对新一年的希望,在“仙娘”路过自家门前时,点燃烟花爆竹,祈求来年家庭安康,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仙娘”环乡“视察”后,百姓还会请来剧团,在仙娘庙上演大戏,如《茶童戏主》、《五鼠闹东京》等。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仙娘并非泛泛之辈,大都懂医术,在医病救人方面有一技之长。

据说闽清五都“仙娘庙”的马,葛,蔡三仙娘,专医不育之症,因而倍受当地百姓敬重,声名远播海内外。因此,1995年当地百姓重建龙兴寺时(文革“破四旧”时被拆),经反复商议并经请示神的旨意,将之改名为“仙娘庙”(“七仙女”的传说近巫,实不可信)。

重建后,闽清五都玉屏山的这座“仙娘庙”,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寺后有凤髻岩,相传因七仙女曾在此岩前对镜梳妆而得名,目前依然存在;左有问樵亭及丹井,问樵亭来历不详,但丹井乃三仙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