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的所有包拯的影视剧,不管是经典的金超群主演的《包青天》,还是周杰、陆毅主演的《少年包青天》,包公的形象都是黑脸(让人怀疑是否有黑人血统),额头上有个月牙胎记。但原来一切都是人设,为了迎合他后来的铁面无私、不惧强权的形象。
包大人竟是白净书生其实包公一点都不黑,也没有月牙胎记。事实上,包公是温文尔雅的书生,白面净脸、慈眉善目,身高不到1米6,看起来并不显威风,远没有带着月牙胎记的黑脸如此地不怒自威。而月牙胎记,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起的是联通阴阳两界的“通行证”作用,为的是说明包大人勤恳尽职,夙夜为公,传说他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
包大人的出生如何?真的是嫂嫂养大的吗?竟与他儿子有关一传包拯的父亲包令仪因梦到包拯是猛虎转世,认为不详,又因出生时包拯脸黑还不哭不笑,于是把包拯扔进水塘。幸好包拯命大,被荷叶给拖住,又被来洗衣服的嫂子吴氏发现并悄悄抱回家抚养长大。
一传由于八字与父母相冲,小刚出生的包拯被父母扔进了牛棚中,被牛的踢踏,因而在额头上留下了月牙的疤痕。哭闹声引来了善良的嫂子,她救了包拯并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
但在正史中,却没有他被嫂子抚养长大的记载。相反记录的是包拯的小儿子包绶的故事。
包拯的小妾孙氏不为其正室董氏所容,孙氏生下包绶后被赶出了包家,不久就去世了。
包绶没了生母,董氏又不肯养他,幸好包拯早逝的大儿子包意的寡妻崔氏接手抚养包绶成人。
而事实上,包拯出生于官宦人家,父母双全,家庭幸福美满,以至于他超恋家。28岁才中进士的他未思进取,只因工作离家远点,竟找关系换地方,结果还是不如其愿,就辞了官,守在父母身边十年,直至父母病逝、守孝完毕。
神探的开始竟是漏洞百出的“牛舌案”38岁时,中年包大人终于出来工作,当了天长县县令。任上,官场菜鸟包大人断了“牛舌案”,并被包装成神探。
一户人家的牛舌被割了,牛主人前来报案。包大人吩咐牛主人回家把牛杀了。之后有人来告牛主人,因私宰耕牛在宋代是违法的。于是包大人就断定这个状告牛主人的就是割牛舌凶手,否则便不会多管闲事。
这是包大人唯一的有官方记录的断案,但这个断案实在太不严谨了,经不起严格推敲。幸而凶手心虚,被识破后很快惊服认罪。然后包大人机智、善断的神探之名就开始流传开了。
披荆斩棘的后半生:不染指一方端砚、六次弹劾“国丈”、体恤民情开头提到的《少年包青天》讲述了少年时期的包拯的破案事迹及爱情故事。但实际上,包大人的丰功伟绩是从后半生开始的。包大人41岁时转任端州知州(今广东肇庆)。端州盛产端砚,端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所以历任官员均用它当行贿受贿的物品,赚个盆满钵满,还是前程的敲门砖。但包大人不仅下令定额进贡,而且自己不染指半个。离任时,没带走一方端砚,连他的旧砚也造册上交了。
凭借清正廉明和洁身自好,包大人迅速得到民间的点赞、朝臣的赏识与帝王的青睐,仕途越来越顺。44岁时,他被调入京城,负责监察百官,直接参与朝政。
据统计,被包大人弹劾而被降职、罢官、法办的大臣不少于30。在他的文集《包孝肃公奏议》中,共收集了187篇文章,其中55篇是弹劾贪官污吏们的,被指名道姓的官员就有64人,最著名的是六次弹劾“国丈”——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因张尧佐嚣张跋扈,恣意妄为,包拯言辞犀利地称张尧佐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还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地与皇帝面对面争论,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搞得仁宗不厌其烦、拂袖而去,但最终还是弹劾下了国丈。
58岁那年,包大人履任开封府尹(即市长),在任上他其实做了不到两年,但他体恤民情、刚正不阿,所以关于他的故事却被越传越神,越神越传。
经常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看到“击鼓鸣冤”的情节,想要打官司先在衙门口敲响“鸣冤鼓”,县太爷听到鼓声后立即升堂审案。但这在宋朝行不通,当时实行门牌司制度,告状必须由门牌司传递状纸,而衙役们就会趁机层层设限,层层盘剥,没钱没人的告状无门。包大人体恤民情,下令衙门大开申冤“直通车”,让不识字、不知法、不懂门路的良民可以直接走进衙门告状,废除层层关卡。
历史为何会选择包公去歌颂他,纪念他,神化他?因为我国封建社会产生了太多贪官污吏,而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为民服务的包公形象代表了民众对官员的期望。这是一种美好愿望,愿现实社会中能有越来越多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