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八字算命天文 免费四柱八字排盘详解

玑衡规矩

《尚书·舜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圆者为玑,径八尺,圆周二丈五尺,以璿玉为之,悬而运之,以象天之行。

直者为衡,长八尺,以美玉为之,从下望玑,以视星辰。

天地之间,万物流转,此之谓变易。如何找到变易之中的秩序,从而消除人在世间的无序感呢?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此其不易之处。华夏先民认为生命的本质出于天行。人法地,地上万事万物的变化,归根到底源于地势的变化。地法天,地势的变化,又根源于天行。

然而天上本无刻度,华夏先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仰观俯察,经过几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历法体系。以北辰北斗为核心,建立周天二十八星宿的坐标,用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古人认为地球上生命的运转规律与日月五星息息相关,日月五星带动的能量消息,古人逐渐将其总结为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观察它们的运行轨迹就成了头等大事。

《尚书·舜典》曰:“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玑衡仪器的应用在中国古代天文中是一个很庄严的里程碑,巨大的玉制天文观测工具锚定北辰,逐步精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日月五星之所以称为七政,因为它们是人间政治秩序的依据和本源。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虞书·尧典》

八字算命天文

日月星辰周而复始,一年四季如期而至。如此,中国人便能预知气温、降雨、降雪、物候等农事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顺天应时,循时而动,是中国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谐、珍视生命的民族精神。对天象气象的观测,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更是天道民族的精神坐标。

八字算命天文

《淮南子·天文训》曰:“文者象也”,天文就是天象。中国古天文,天象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日月星辰的现象,即星象;一类是地球大气层内所发生的现象,即气象。中国的天文学,实际是研究星象和气象的变化规律,且进一步深究气象变化背后的星象影响。

华夏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是人,观测的结果为人服务,观象是为了授时。《尚书·虞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帝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 “羲和”为羲氏与和氏,是颛顼时代重、黎的后继者,作为天官世代掌管天地四时。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古代史官,从天官而来。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如何评判,人没有办法评判人。故“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从历法的天道角度来书写人世间的秩序。

《淮南子·时则训 》说“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 规和矩是测量天地的工具,规圆矩方,天圆地方,天生地成,春生秋成。古人面南而居,南北正而东西分。在阴阳五行体系中,东和西又对应于春和秋,春秋就是规矩,所以孔子写春秋,说的就是传承伏羲女娲以来的天道文明,就是用天伦给人伦定规矩。《春秋》以时为名,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以时开头。表明古代的史书是从天道运行着眼来书写人事。明白了史书与春秋的含义,也就能明白,不是谁都能写史,只有以太史天师为首的史官,才有资格。司马迁写史记,结尾的《太史公自序》写自己的家谱,一直追溯到颛顼时代重黎,试图把太史公的身份重新接续到天官,以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昆仑文明

开天辟地,人从天地中走出来,以立杆测影为人文奠基。故将建木之高坛,称之为昆仑。中国人的祖先从昆仑而来,背后的文明含义至少当追溯至此。

《周易·系辞上》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立表测影,打开时空,测定四方中央与太阳回归年不同层次的周期。(立表测定时间,将在下一次详述。)“中”之“丨”,是建极;“囗”,是建极打开并影响的政治时空。

八字算命天文

“易有太极”,在“有”极之前,易呈现为“无”极的状态。无极也好,有极也罢,自然本身为“易”,自有日月轮旋,寒来暑往的自然秩序。只是说,这个自然秩序一开始对人并没有呈现出来。从无极到有极,意味着人开始走出自然,认识自然,辅相自然。人,开始慢慢作为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反过来参赞天地。

立杆测影,是人从自然中走出来,以天地秩序为根基奠立文明的标志之一。这一根杆子插下去,打开时空,意味着从无极到有极的建极。表旗并建的“中”,意味着无极而太极,意味着从混沦开始走向秩序。这一过程的意蕴,浓缩在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中。

据徐整的《三五历纪》: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八字算命天文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并不是说凭借神力或人力分开天地,而是隐喻人对天地的认识。盘古之前,人还没有上天下地的概念,人还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然,呈无极之象。盘古在自然中孕育一万八千岁,隐喻人对其生息环境的认识,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盘古之前,并非天地未分。之所以称之为混沌,是说人对天地还没有认识和区分,人与自然还是一体,故为混沌。天地之分,在人区分出天地,同时也认识自己。“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天地每天都在变化,通过观察一天天的变化,对天地的认识一天天深入。“盘古日长一丈”,盘古每天也在生长,对天地的认识,最终返观到对人自身的认识。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对天地的认识相互深入。盘古每天生长,通过深入认识天地变化,深入认识自身,以至于“一日九变”。与其说盘古撑开天地,不如说人参天地,逐渐摆正天地的位置以及天地之间万物的秩序,并最终摆正人在天地和万物中的位置,从而认识人自身。撑开天地,人的生存时空开辟出来,混沌显出秩序,秩序奠基文明。

八字算命天文

盘古开天辟地,并非流俗意义上的造物式神话。中国古传神话,多有深意,寓教于乐,高明道于中庸。盘古之名,亦有其义。盘者,周旋、周流之象。盘古,古者如盘,古,乃宇宙之过往。宇宙时空,自古及今,其动如盘,循环往复,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惟其如此,方可建极以知其义。盘古,对应老子的一句话,“渊兮似万物之宗”。渊者,回水也,盘旋也,众妙之门也。

盘古以人一己之躯撑开天地之象,实有立表测影打开时空之义。后世总结立表测影的操作方式与计算法则的书,迄今最早为《周髀算经》。最初,人走在太阳下,看到自己的影子有长短变化。故取象大腿骨之直,为表正,观察太阳运动与阴阳消息之间的具体关系。周髀的髀,本义即人的大腿骨,称之为股。古人立表测影,立表的竿子,虽称之为股,其实取象人直立的样子。地上的投影,称之为勾。《周髀算经》,借助勾股关系,测天地时空。有了表,有了股,便可以测天地。换句话说,有了人,就可以慢慢厘定天地之间的秩序。因髀为表以象人,更深层次的含义,以人为中心,定天地四方。故《周髀算经》,用盖天说。盖天说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观测天地。故周髀之高为八尺,合人之身高。盖天说以人为中心,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宣夜说则无中心。宣夜说之所以后来师法失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人关联性太小,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易有太极”,犹立表测影,打开混沌。若以人自身为表,则盘古之宇宙,终因人之参赞而呈现其秩序。如果推演一下立表测影的具体过程,从中便能见到很多中华文明基础性的特质。

立表测影,先扫清周围的障碍物,整理出一片空旷的平地。中央筑高坛,高坛中央立表。具体的象,可以参考北京天坛公园中的圜丘,其实,天坛的本义就是圜丘。

这个平地与筑坛的动作,在上古称之为“封禅”。除地为禅,清除杂草,平整地面。若以除地言,禅的本字当作“墠”。平地之上筑坛,为封。封禅,从原始意义上看,来自立表测影的天文观测。后来帝王告成,之所以要行封禅之礼,最关键的是表示自己效法天时,接通并葆有天命。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高坛上立表测影,是人世文明最初的开始,为人文之元。平地之坛,称之为圜丘。圜者,天道之象,圜丘用以测天而法天。丘者,坛也。丘之大者曰虚,故昆仑丘也称之为昆仑虚。以立杆测影之象言,筑坛建木之前,文明尚未奠基,天地人不分的状态,称之为混沦。混沦皆从水,相应于上古的大洪水时代。大洪水的混沦时代,天人未分,自然尚未向人呈现它自身的秩序。所以,混沦时代,犹如大洪水淹没一切,称之为洪荒时代。开天辟地,人从天地中走出来,以立杆测影为人文奠基。故将建木之高坛,称之为昆仑。中国人的祖先从昆仑而来,背后的文明含义至少当追溯至此。

八字算命天文

华夏民族最早的圣人,开天辟地,人从天地中走出来,同时意味着开始从混沦中摸索自然规则,这个过程,就是治理洪水的过程。

平地筑坛,犹如从洪水中涌出来的山脉,高而上平,人可在上面定居,此为昆仑原型,为测天之坛。用昆仑指称一座具体山的名字,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中华文明发源于昆仑,这个说法没错,只不过昆仑不是普通的山,而是测天的坛。昆仑出于混沦,并不是以人自己的想法为自然制订一套法则,而是从混沦中还原出昆仑,这个过程表现为治水。治水,隐喻的是制历。“历,象日月星辰”,制历,研究七曜之动,以齐七政。

八字算命天文

筑坛建木立表,首先是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故“昆”者,从日从比,比日观察,日复一日的观察。“仑”(侖)者,从亼从册,将日复一日的观测记录、汇集、整理出来。从这些记录中,慢慢发现其规律。昆仑上建木立表,上古传说把所建之木,称之为扶桑,因其有测天之功能,又称之为通天树,天柱等等。昆仑为丘,为坛,四周相应为谷。太阳,出于东边旸谷,登于扶桑,落于西边禺谷,见于东南西三面,休息于北面,故曰沐于咸池。

八字算命天文

坛(壇)者,《说文》云:“祭场也,从土亶声”。坛,为后世祭天场所。从土,以土筑坛。从亶,篆文作

八字算命天文

,从一、从日、从回、从入。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曰旦。日出于地,东升西落,周而复始,故从回从入。回者,篆文作

八字算命天文

,古文作

八字算命天文

,来来回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之义。壇者,土之所筑之丘,为观察太阳出入升降往来规律之所,此亦昆仑之义。

八字算命天文

筑坛建木,乃人文起源,实际是通过立表测影,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以天行建立人在地上的规矩。明乎此,则知易。《易经》,为中国文化根脉。易,《说文》引《秘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说文》保留了两种对易的古传认识,一是日月为易。日月为易者,一阴一阳也,日者太阳,月者太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周易·系辞下》)还有一种理解,易者,从日从勿,此更贴近“易”字本象。勿,《说文》云:“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色杂)帛,幅半异(旗帜的颜色半赤半白)。所以趣(聚)民,故遽(急)称勿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之出入与远近,悬象著明于天,乃万物所见之最大旗帜,号令天下万物之动。万物生长收藏之生命节奏,皆从太阳旗帜的号令。

易,从日从勿者,以日为主,阳主而阴从。阳(陽),本字作昜。昜,从日从一从勿,以悬象之旗,统一天下号令天下者,日也。此乃昜字从日从一从勿之深义。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周易·系辞下》),可以把这个一,系于太阳。太阳,是太阳系内生命动能的源泉。四时变化,冷暖变化,昼夜变化,皆为日地关系的变化。人类生息的地球,永远都在绕着太阳打转。形象地说,太阳,是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大立法者。掌握日地关系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阴阳消息规则,此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观察日地关系变化,总结规律,最初通过立表测影实现,这是人世最早最基础的规矩。

伏羲女娲是中国人文初祖,古代流传一副伏羲女娲图,二人手里分别拿者规和矩。矩,从立表测影,勾股关系总结出来。古人以圭表测天之运,天虽圆,却可以方测之,以勾股之矩测之。故《周髀算经》开篇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初从立表测影之勾股弦关系而来。以圭表之矩,可测天运之圆,故以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代表人法天地圆方之基本法则。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义。

八字算命天文

伏羲女娲是中国人文初祖,古代流传一副伏羲女娲图,二人手里分别拿者规和矩。矩,从立表测影,勾股关系总结出来。古人以圭表测天之运,天虽圆,却可以方测之,以勾股之矩测之。故《周髀算经》开篇曰:“数之法出于圆方,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初从立表测影之勾股弦关系而来。以圭表之矩,可测天运之圆,故以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代表人法天地圆方之基本法则。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即“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之义。

规矩,从立表测影来,背后是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人世活动,以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奠基,逐渐发展丰富起来,最终形成文明体系,这是中国文明区别于其他民族文明的根本所在。“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太阳系星球结构的关系不变,中华文明政治原则的基础就不会变,这也是中华文明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持续存在的文明体的原因

从耕到食

二十四节气与古今生态农业

八字算命天文

一. 耕 时

冯时教授有一段描述二十四节气的话,很形象:通过对时间的掌握,传达给氏族人民何时耕作何时收获,这个在古代就是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上古时这个叫观象授时。年复一年,先人们发现,到了一个季节鹿会生角,到另一个季节会脱落;发现大雁等候鸟总是按照季节飞来,又按照季节飞去;发现花开花落、雷雨风霜都是和时间的循环密切相关。他们把长期观察总结出的物候现象,编组到时间的谱系中,形成“七十二候”,即把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一分为三,分别选取三种物候作为标志。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是这个钟表的刻度,通过呈现的物候,人们也可以准确把握时间和季节。这个钟,我们可以叫大自然的生物钟。

自然农法让我最有兴趣了解的也是这个大自然的生物钟。对于节气与天文的渊源,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以下我列举一些在实际农事上观察到的图例,大家一同来领略不同节气的农事特征。

以江南农场为例,我们基本在每年的惊蛰至春分左右开始翻耕、播种工作。二月二龙抬头,农谚说此时“大家小户使耕牛”。农历二月二也大致在每年的惊蛰和春分这两个节气附近。

二. 食 时

二十四节气不仅可以指导农事,也是我们的饮食参考。《论语 · 乡党第十》有记载“不时不食”,《黄帝内经 · 素问》提到:“司岁备物”,《阴符经》也说:“食其时百骸理”。

《诗经 · 豳风 · 七月》有云:“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六月吃李子和葡萄,七月煮葵和豆,八月开始打红枣,十月下田收稻谷,然后酿成春酒,为主人求长寿。)

在没有农药化肥、温室大棚的年代,依着岁月与作物生长的节律,吃当季的食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在如今的生态田园里,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的。

我国幅员辽阔,四时物产实在太丰富,这里无法一一例举。下面仅分享一些我记录的江南田园时蔬、以及我制作的时食:

春天地气生发,天地精华物质开始从土壤往外冒,立春前后各种绿叶芽苗类作物纷纷出土:豆苗、小青菜、茼蒿等。很多野菜也在这时出现:马兰头、水芹、野葱蒜、繁缕、香椿等等。

随着地气的逐渐上升,一些蔬菜为了继续得到精华物质,就紧跟着这个气的步伐——抽薹了。

地气持续上升,菜继续往上长,眼见要够不着地气升腾的高度了,这时菜就使出浑身的力气开花以明志,我们这时能看到很多绚烂的菜花。

惊蛰前后,江南的春笋也是随着地气上升的喜人之物。

再接下去,春气即将用完,夏气来接棒,但还不够大。夏主火,火生土,土的气息是黄色的,所以把不能生出土气的时段,叫青黄不接。在江南大致是清明后至谷雨时期,这时我们会把一些腌菜干菜等等拿出来吃,也会做一些菜团子。

江南立夏开始,逐渐樱桃红,桑椹熟,青梅可摘。

之后,大气中的精华物质逐渐往最大的空间膨胀,茄果类食物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物产,比如蚕豆、黄瓜、西红柿、土豆、葫芦等等。

它们应着夏天的节气步伐开始逐步成熟。冬瓜南瓜等瓜类在芒种后可以看到它们逐渐长大。

四季豆、豇豆、毛豆等等相继在餐桌上亮相。应季时蔬如空心菜、木耳菜,消热祛湿,几多清香。

茄子苦瓜蒲瓜等是夏季餐桌常见的菜品。

当季的天地气造就的生物都是适应当下的环境而生。

往后,天气经春夏两季的蓄积,攒够了能量,就开始把地气往下压了——秋收。这时天地间的精华物质就聚积成了果实。立秋后,苹果、核桃、柿子、柚子、栗子等果实,随着秋天的节气逐渐开始了它们的收获期。各种果实挂满枝头,它们就是自然中最富能量的代表了。

逐渐往深秋、冬季过度,天气把地气压得很紧,精华物质大多蕴含在土壤中,秋冬主收藏。对应在食物上就是富含能量的部分是含化在地底的。莲藕、芋艿等这时候也陆续上市。

霜降前后,红薯开始起挖,大白菜萝卜等冬储菜也开始上市。口感上,打霜后的蔬菜会特别甜,蔬菜为抵抗寒冷,会将淀粉类物质转化成糖分,纤维组织变得更柔软,细胞液就不易破坏,它类似于抗冻剂。这种作物自我保护、为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美味,就是自然最好的恩赐。立冬后,山药、萝卜、胡萝卜、芋艿等等是最佳口感的食物。

《阴符经》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四季更替、阳光雨露等生长、生存的适应条件被万物利用了。植物生长产生的果实又被人类等其他生物利用享受。“食其时百骸理”,我们食用顺时生长的作物,获取的就是当时这个节气对应的天地能量,这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最佳的补益。同时,正气存内的另一个表现也在于:体会到了季节轮转的深厚,自然能生出对天地造物的敬畏与感恩。

三. 五运六气对农作物的影响

除了节气,每年的五运六气对农事影响也很大,尤其在灾害性事件和收成上。我举几个观察的例子。

2016丙申年霜降时值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烟云江南,阴雨绵绵、稻穗浸水、田泥稀软,收割只能人工,缓慢且辛劳。

2018戊戌年清明时值二之气(......大凉反至......草乃遇寒......寒乃始),4月7日夜降霜,蔬菜地全部蒙霜,刚开始长荚的蚕豆被大面积冻坏。

2019己亥年小满时值三之气(......虫食甘黄......苍谷乃损......蜇虫来见):草地贪夜蛾肆虐,禾本科作物受灾严重,据报涉及14个省,重危区五千万亩。

这样的事例还有不少,倒推回去,几乎都能和当年的五运六气所述相合。有一次朋友说起《地母经》,讲其用来预测天时农事灾害很准。我查了下,也有称是《黄帝地母经》,据说在每本黄历通书里都载有“春牛图”和《地母经》。

经文以一诗一卜的方式编撰,根据中国历法中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组合成的六十甲子,对应《周易》64卦中的60个卦,依据六爻易术“数”中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道理所进行的逻辑分析,是每年对百姓在农业、畜牧、养殖生产等方面的建议。

文中对今年虫灾也有预测。尤其对六十甲子循环为序的排列,推测也是运用的五运六气原理,用诗文的形式有可能是为了便于劳动人民流传和辨识。

四. 传统酿造以及加工食品

除了初级农产品,新农人们也热衷于自己制作传统手工加工品,和传统酿造工艺的食物。

目前手工酿造酱油、醋、酒、豆酱、豆腐乳,腌制泡菜咸菜等食品,都有同行使用生态原料加古法酿造的工艺制作。还有各类食用油、常见面点、豆制品、菜干等,山货、茶叶、药材等方面也都有生态原料加工制作的。每一个品类,都有人在深入研究和实验开发。有些还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质。

市场上很多食品添加剂或者防腐剂的事例,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少酿造工艺产品在试图进入流通领域时,都遇到国标壁垒。比如酒酿或者酱油等发酵制品,不进行灭活处理,则难以获取相关食品安全许可证。保留老手艺的同时如何传承发扬,也是我们在思考的。

在生态农人的世界里,辛苦和满足时时充沛着大家的身心。也有人说,这是坑、是条不归路,可我们还是会选择它。这里有纯净有生机、有源头活水。

现状与思考

古人今人都在试图建立万事万物间的连接纽带。我的体会是农业也是这个纽带。即使我们经历过化学种植,面临着工业化思维的农业现状,但我们骨子里与天地同步、与自然和谐的本质诉求不会磨灭。现今背景下的生态文明,也是天人合一的度量衡。无论饮食健康还是社会生活,先人给我们竖的那根杆,都在昭示着时间和空间运化下的万物规律。

㈠五运六气中医指导

在实际耕作生活中,中医以及五运六气等天文知识,对于现在的生态农耕依然具有指导作用。将其普及和用易于理解的方式预告出来,不仅能减少农业灾害性事件、做好预防工作,也有利于于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利于减少灾害善后工作中对土壤的破坏。

但这个工作如何落到实处,以什么方式普及到农业实际种植中,还需要大量的观察总结,并需要一定的转换载体。

郑玄言:“圣人则天之明,因地之利,取法度于鬼神,以制礼下教令也。”《礼记.月令》中,对于因月与令相悖而造成的灾害,有详实的载录,如: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孟冬行春令,则地气上泄……等等。从社会灾害气候灾害生物灾害等方面都有说明记载。这些规律,若能普及运用到农业生产以及百姓的日常生活里,那是善莫大焉的事。这些或许也正是诸位研究天文历法的老师专家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运用的。

现在也有中医农业的提法,其实农业不在于用什么名称来界定,哪怕有机农业、自然农法,也并不因为名称而高明或者鄙陋。天地人间,农业是可以连接万物的纽带,规矩方圆皆可循迹。

㈡乡村现状及改变难点

从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伴随着改革开放至今的农村经济制度,创立之初,带来了大丰收,也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如今,农村抛荒撂荒的地非常多,年轻人纷纷进城,而同时供应百姓日常蔬菜粮食的,主要还是工业化管理的农场和基地。

现在乡下会种地的基本都是老人,六七十岁的很常见,五十左右的就是壮劳力了,缺劳力已是常态。空心村、留守村、老弱村……比比皆是,回不去的“乡土中国”留存在了记忆里。

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国用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21%的世界人口,但是却使用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化肥,严重破坏土壤基础地力。土壤板结、养分流失、土壤盐渍化、酸化、病菌滋生等问题充斥在我国的土壤中。

食安现状也是社会信任机制丧失的体现之一,土壤的健康状况也会与诸多社会现状产生联系,工业化思维的农业种植产品,不合天地运气的食物会直接影响人的体质和健康,失衡的群体健康状况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信任机制。以小农形态开展的生态种植,可以说不仅是一种农村经济形态,也会形成一种文明格局。信任机制的重建,由食物开始,由我们对大地和土壤的保护开始,迫在眉睫。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历史的厚赐、文明的传承。而今,中国人秉持了这一崇高的追求,并赋予其新的时代色彩。

新农人们在自己的亲耕过程中,也深刻体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这个共同体不仅是人与人的共同,也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因此,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不仅仅是农人们的使命,更需要全体大众共同参与。

但这其中最大的难点有可能在:生态文明保卫战是人类要战胜自己贪欲的持久战……

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环节看:

生产端,现在不比当年闹革命,那时老百姓都饿着肚子,现在其实很多农民都想少劳多得(不可忽视人性中的这个惰性),农药化肥除草剂是他们的好帮手。叫他们不用,他们不一定答应。

从消费端看,大众对于农品更多关注口感,颜色,新奇,价格,鲜有关注应季、鲜有接受正常酸甜比、大小不一、老嫩各色,鲜有明白自然的食物不便运输,鲜有愿意错过一季再等一年,鲜有能做到不是当地物产可以不吃......

因此,生态建设,在人类文明史上,称得上是史无前例的革命,与以往所有革命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革命,都是发动被剥夺者去争取“得到”才获得成功的,而生态建设需要的革命,则更多是发动人去“放弃”。这个难点,恐怕会需要长期的斗争。

㈢生态文明的新模式

目前的“乡村振兴”,各地的城市人口回到乡村,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重新聚在一起,超越了宗族、血缘,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人与人相处模式。

我接触过的一些华德福教育机构、新青年公社、乡土文化学校、中医村、生态村等,都是在探索这样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或者说一种并非以单纯的中心化为主的共同体。

我们在这类组织中很自然的会进行垃圾分类,食用自然种植的食物,新农人不再只是农人,更多以新生态人的身份在其中。这里也有教育,有不同体系的分工协作,人们不再以为某一个资本服务为主,而是为共同利益和团体价值思考。最关键的是打破多年以来的工业化思维模式,是由内在本源生发出来的主动探索。关爱和平等不再只是口号。

生态文明重建的过程是人的教育,是人和人,人和大自然关系的重构,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视野下的现代性传承和重建,他将以生活方式,如何做人等似古又新的话题呈现。国际环境协会主席科罗拉多称赞说:“建立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契机和出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我们是有着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渊源的民族,生态文明的兴旺也势必会在中国壮大。

天道典故

上古神话背后的真实天道文明故事

八字算命天文

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女娲补天、女娲造人、龙夸追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飞龙在天、群龙无首、七月流火、天文地理,神授医易……天文学研究的是浩瀚的宇宙,离人类文化世界很远,而神话是一种典型的人文现象,华夏民族口口相传了几千年,那么 神话和天文学 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呢?

七月流火

—— 源于大火星周天运动和农时周期的对应

《诗经·国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为七月大火星向下行,天气转凉,九月妇女制寒衣,抵御寒冷。“流”指下行、西行之意,“火”指大火星。农历七月间,大火星渐渐偏西,其时暑热减退,故以“流火”寓意天气转凉。

大火星则指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之第五宿的第二颗主星,亦即“心宿二”。上古时代,因为大火星的初升和伏没正好对应于一个农时周期,大火昏见于东北,则方春东作,大火昏伏西北,则场功已毕, 大火与农时 之间的这种天衣无缝的关联,被用作 观象授时 的依据。

刀耕火种

—— 源于大火星的出没而决定火耕的时令

《礼记》:“季春出火,为焚也。”

华夏先人最早的生产方式不是牛耕,他们叫做火耕,远古需要半狩猎半耕种,需要离打猎的森林周边来耕田,方式就是放火烧林腾出空地来种植农作物,,所以“燧人上观辰星,下察五木,以为火也“这个火,应该就是大火星,依据 大火星的出没而决定火耕的时令。

荧惑守心

—— 源于大火星纪时制度

大火星(心宿二)被认为是全天 最孤独的一等星 ,身为帝王,光芒万丈,却只能做孤家寡人。

唯有火星(荧惑)可堪相比,可做一生之宿敌。

火星(荧惑)与大火星(心宿二)皆呈赤红,为全天最红的两颗星。

当火星靠近大火星,侵入心宿,两颗红星相聚,红光满天,光耀天宇。这一星象称为“荧惑守心”, 乃大凶之兆。

“荧惑”即火星,“心”即心宿,“守”为守护、徘徊之意。

一国不可有二主 ,火星入侵心宿,双星耀天,二帝并列,注定帝王被人干扰,国祚不长。

龙的传人/真龙天子

——源于原始历法的龙星记时制度

当大火星不够精准的时候,古人把与之相邻的房、心等苍龙七宿相邻的恒星当做不同时期的观测参照物。苍龙诸宿依次成为不同时代人们关注的对象,连绵蜿蜒的苍龙作为一个整体星象,苍龙七宿于是成了华夏民族早期的 观天授时 的象征。

苍龙七宿代表了天道,《说文解字》“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字最初是东方苍龙七宿的连线;所以把华夏民族自豪的自称为 龙的传人;苍龙代表着天文历法,历法又代表着天下有序、五谷丰登,所以龙逐渐成为天道和王统、知识和权力、国家和宗族的共同象征,成为至高无上的符号,代表天道的皇帝也被称为 真龙天子。

乾卦爻辞

潜龙勿用、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苍龙星象的周天运动规律

《尧典》“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龙星象自春至秋由升到降的周天运动:

初九“潜龙勿用”,冬天黄昏时苍龙隐没不见,不可见故不可用为纪时标志;

九二“见龙在田”,春分黄昏时龙角升起于东方地平线,俗谚所谓“二月二,龙抬头”;

九四“或跃在渊”,春夏之交,黄昏时苍龙整体正从东南方腾跃而上;

九五“飞龙在天”,仲夏时节,黄昏时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夏小正》所谓五月“初昏大火中”、《尧典》所谓“日永星火,以正仲春”是也;

上九“亢龙有悔”,六月末,夏秋之交,黄昏时苍龙西行并掉头下行;

用九“群龙无首”,秋分之后,黄昏时苍龙之首的角宿隐于西方。

天文地理

—— 源于星空定州列国的分野学说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山,是固定不动的地理坐标;

星座是变动的时空定位坐标,星空是天然的尺度,而群星,就是这个尺度上明亮的和恒定的刻度。

斗转星移,不仅为大地万物规定了时序流转的节律和时间尺度,也为大地万物规定了方向坐标和广袤尺度。

天空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代地理学家们度量、组织和划分大地山川的最终依据。

古人 按照 星空确定九州列国、天下郡县的方位和分布,是为中国王朝行政地理学的“分野学说”;

古人结合四季、天干地支、二十八星宿、十二星次和分野图就一起制定了十二分野图;

女娲补天

—— 源于女娲修正天文历法的史实

苍龙七宿是先人起步阶段的观天象的参照物,十数纪日,十二数纪月, 一月30天,一年360天的历法.它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少五天多、几年之后, 则会发生节气偏差,不利于狩猎游牧和农作生产。古人人为是天破了!

女蜗将一年为365天,即将旧历一年360天补上五天,更好的适应与改造生存的环境。

《淮南子.览冥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苍天补,四极正…..和春、阳夏、杀秋、约冬。

《尚书.三锦》——正(月)历代所。尚不币同、女娲十二月、(为正)。

后羿射日

——源于后羿除去9个有误差的历法体系的历法修正故事。

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天有十日(某时期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历法体系)”的乱象——《左传》

羿射九日”是去掉九个不准确的日期,“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书》但被谬传为射掉天上九个太阳的不靠谱的神话。

在《太初历》颁布之前,中国古代的诸侯各有自己的地方历法。多轨制历法,成为了被讨伐诸侯的罚行,《尚书·甘誓》中“威侮五行”即指司历之过,罪莫大焉;《胤征》载仲康之所以出兵征讨羲和,亦历法之过也。

夸父追日

——源于夸父日复一日圭表测影,积累数据创建历法的故事

“夸父追日”源于《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 追日影 ,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立木为表,以察日影,夸父追的是 日影,并不是追日 。夸父修订历法的历史记录,讲的是夸父观测日影变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积累圭表测影的数据。

嫦娥奔月

—— 源于常羲将月亮周期运动引入历法,创建阴阳合历的历法故事

《山海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翻译:一个叫做常羲的天文观测官根据对日月运行的观察,创建了一年包含十二个朔望月的历法制度。

“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史记》

司月之官叫做 嫦娥 ,一开始叫做 “ 常羲 ”。后来是为了避讳,改名叫做恒娥,《诗经》:如月之恒。后来避讳汉文帝刘恒,改名叫做嫦娥。

嫦娥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的历法进入到了高级别的阴阳合历,常羲生十二月的记载表明《大荒经》历法已开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之先河。

阴阳合历——同时以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 : 一方面,根据太阳的视运动确定节气和回归年,另一方面,根据月亮的视运动确定朔望月和日期,季节是农耕生产的时序依据,而月份则便于记日子,这就是时以纪农,月以记事 。

共工触山

——源于龙星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的秋冬之交龙行星象

周礼说- 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西北就是不足就是不周。

龙星周天,秋冬之交,龙星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就相当于龙星的周天运行圆周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故西北方被称为 “ 不周 ”。

“不周 ” 不是地理概念,是天文概念,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

“ 共工触不周之山 ” ,说的正是秋冬之交的龙星星象,此时,龙星徙至西北方,开始隐入西北方的群山之后。触,意味着以角相抵,而龙星首宿为角宿,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正呈现为龙星以角与山相抵触的景象。龙星潜入西北群山之后,整个冬天都深潜于北方隐而不见。

“ 天倾西北 ” 、“ 地不满东南 ” 的宇宙观图景其实正是先民们直观所见的夜空景象。

神授医易

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曾经出现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根据世界各民族早期神话记载,这次文明起源于神的教导,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人类的第一代文明。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史前文明是存在的。

突然,天地之间发生了一场来历不明的大洪水,近千米高的浪涛吞没了平原、谷地上的一切生灵,只有少数人在荒凉的高原或高山顶上幸免于难,此前人类拥有的一切文明都毁于这场洪水,包括医学。

洪水退去,幸存的人类从高山走下平原,他们在往日的废墟上找到了许多遗留下来的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医学。但幸存的人类并非洪水前的精英,他们是一些比较落后的牧羊人,本身并没有多少文化。因此,尽管他们找到了以前高深的医学,由于理解不了,也无法实际应用。但病魔并不体谅人类的苦衷,在洪水过后的废墟上,它们四处为虐,侵蚀着这些幸存者的生命,人类面临又一次的毁灭。

创造过洪水前高度发达文明而又已经离去的“神”(天地分离中的天),不忍心看着人类毁于病魔,不得不再一次光临地球,向被病魔折磨的人类传授医学知识,讲授人体生命结构形式。那些洪水幸存者——以山为名的部落派遣最精明的人,向这些神学习医学,并将这些知识用口传历史的方式记录下来。

又过了若干年,人类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记忆中的知识笔录下来,然后经过汇总,最后形成了两部书——《易经》和《黄帝内经》(当时这两部书有无数版本,分别属于不同的部落),它们都是关于人类生命的最高认识,《易经》是人体生命结构的符号模式,《黄帝内经》则是这套符号模式的理论解释和实际操作。

也许有人会说:大洪水是全人类的一件大事,史前民族几乎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为什么洪水过后“神”只将医学传给了中国人呢?其实这是个误解,接受传授的民族绝非中国一家,但唯有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将其完整保留。

以上假设,是一个合理的推论,它是目前中医起源问题上的全新观点。让我们试着用此观点去解决中医起源中的相关问题。

我们有一个观点:人类历史上存在两个文明体系,一个是史前文明体系,它的来源正在进一步研究当中;另一个则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习惯上我们将它称为物质文明。这两个文明体系,在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上差别很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和我们自己。由于基本认识的不同,所采取的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也不同。中医学是史前文明的医学体系,而西医学则属于物质文明的医学体系。

也就是说,大洪水之后我们刚接触中医时,它就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医学体系,但由于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也由于洪水中的幸存者们太落后,无法全部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怎么办呢?这些传授者并没有手把手教给人类中医的实际操作,而是重点传授中医的理论部分和实用的针灸技术,以期人类能够在今后自己感悟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实践。这就是中医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水平脱节的原因。

为了便于人类的实际应用,传授者使用某种极先进的仪器,对自然植物进行扫描,编制了一个比较详细的目录,这就是最早的《本草》。故古史记载:“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人类虽然得到了十分高深的医学,但一直对它的理论部分理解不透(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完全读懂中医的理论,以至有人要废除中医理论,只保留可操作的中药和针灸),所以在漫长的几千年里,中医理论一直被束之高阁,不被人们注意。人们急功近利,在中医大原则的指导下,不断摸索中药治病的方法,居然很有心得。这反而促使中医理论更加不被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在春秋以前看不到中医资料的重要原因。但中国人在尊祖敬宗的传统下,虽然理解不了,还是将它妥善保存。

天干地支

法天地四时之运,百姓日用而不知。

日历正是如此,大家每天在用,琢磨背后含义的人并不多。

现在我们用的历法,彻底以西历为主,华夏历为辅。以至于绝大多数人已不知华夏历中蕴含的丰富信息。

我们中国人用西历(即平常所说的阳历或洋历),有多少弊端(准确地说是危害),以后我们慢慢探讨,目前先用几篇连载,把我们每天播报的日历内容中的基础概念逐个做一些粗略介绍。

干支、五运六气等概念,简单解释,只需几句话。而想要追溯根源说清楚就比较难,历代大家观点也莫衷一是,甚至被称为千年之迷。

八字算命天文

历象星辰华夏历法播报的第一部分为干支历。第一句“黄帝纪元四千七百一十六年”。纪元指从某一年开始计算年代。黄帝纪元,一说为黄帝出生年,一说为黄帝登基年,一说为五星连珠特殊天象之年。总之这一年跟我们的华夏祖先黄帝有关,而且延续至今已4716年。

八字算命天文

在历法发展史上,最早的祖先们应该是从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找时间规律,如动物、植物等现象,这些直接关乎人们的狩猎和农耕生产。“年”和“季”、“月”这些文字都是依据物候确定的。

在记录这些事物变化现象时,也产生了天干、地支这样的符号。这应该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文字(或说符号)的由来。

八字算命天文

八字算命天文

我们再看看这些文字(符号)的原始意义。

【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

(巳)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

(午)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

(未)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

(酉)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

(戌)灭也,草木凋零,生气灭绝。

(亥)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

(以上解字仅供参考,精准含义待进一步深入。)

从这些文字的本意看,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就是两套记录草木鸟兽万物生灭的次序的符号,并非一出现就是为了记录天象的。

它们可以标记你想标记的一切事物。纪年月日时,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干支纪年之前,有过单独天干纪年的时代,也有过单独地支纪年的时代,后来才改用干支组合纪年。

干支纪年,天地定位,干支定时空。

干支同时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干支纪年,遵循日月五星运行规律,以干支的六十个组合纪年为一个周期,从甲子到癸亥,循环更替。

干支纪月,以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出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六十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进行标注月份。

干支纪日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

干支纪时用六十甲子标记时辰。循环更替。

我们的历法依循的是天地变易之理,那六十干支纪年月日时有什么样的天文背景呢。

湖南大学靳九成教授的的研究结果:以地球为观测中心,当太阳绕地周转时,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经10、5、2、12、30年各转41、8、1、1、1周回到原点,太阳、水、金、火、木、土六曜对地、对人视运动有1年、10年、5年、2年、12年、30年轮回准周期;当太阳视运动周转60周、历经60年回到原点时,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转246、96、30、5、2周回到原点,太阳和五曜周年视运动具有60年轮回准周期性。

这样的天象规律,与干支纪年周期高度吻合,必然有内在联系。

在一个60年周期中,每年的星像都有所不同,由此则造成了每年不同的运气,即五运六气。

所以五运六气,是用干支来推算的。(准确而言运气最初是观象而得,然后总结成干支规律,再用干支反推。)

不同星象产生不同的运气(阴阳),不同的阴阳造成地球万物的各种变化。

所以掌握了源头星象的运动规律,便可以掌握由此而产生的万物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天文的目的。

年月日时干支一共八个字,就是平时命理学中说的生辰八字。之所以能作为测算依据,正是因为由这八个字,能知道出生当时的天地阴阳信息。这阴阳信息也可叫五运六气,简称运气。

中华文化里,是把人置于宇宙天地这个大系统中,把人做为自然之子加以研究。这就是“天人合—”。是我们祖先最高的智慧。为什么要锚定天道,因为只有天道恒常,它的运动不会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华夏历法为描定天道的历法,计时规则高度密合天文。华夏文明的根源在于天文历法,华夏民族是唯一的天道民族。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阴符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