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崆峒派,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未伤敌,先伤己,一练七伤,七者皆伤”的七伤拳。崆峒派与少林、武当、峨眉、昆仑并称为中国的五大门派,虽然崆峒派的名头不如其它四派响亮,但崆峒武功却是远远要早于少林、峨眉、武当等门派。
崆峒派武功源于"雄视三关、控制五原"的崆峒山,兴起于盛唐,晚清时期达到了鼎盛。
据古籍《山海西经》中的记载,崆峒山古称"空同"、"空桐"、"鸡头山"、"薄落山"、"牵屯山"等异名,至唐代最终名定"崆峒山"。在距今3600-4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崆峒山生息和繁衍,他们在同野兽的生死搏斗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兵器,并逐渐形成了崆峒氏族,这也是崆峒派武功最早的雏形。
崆峒武功出自于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的甘肃人飞虹子。
飞虹子以古代哲学思想家广成子的"抱神以静"、"阴阳有藏"的理论为基础,并吸收了当时瓜州等地的舞蹈,创建了崆峒派的玄奥武功。
崆峒派的武功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上成一体,堪称是玄奥隐秘。崆峒派武功的特点在于一个"奇",其出奇之处并非是“七伤拳”,而是指它诸多的出奇之处,例如崆峒派的兵器,多以小巧玲珑、不易被对手发现而著称,且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内,所以在交手中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崆峒派的历代掌派人:
第一代: 飞虹子, 唐朝甘肃。
第二代 :飞绥子 ,宋朝甘肃。
第三代 :云离子, 元朝甘肃。
第四代 :飞云子(黄衫客) ,明朝甘肃。
第五代:: 眉姑(女) ,清朝四川。
第六代 :飞尘子(曲一洪) ,清朝四川。
第七代 :陆尘子, 清朝湖南。
第八代 :袁一飞, 清朝广东。
第九代:胡飞子(胡惠民) ,民国浙江平湖。
第十代:燕飞霞(王进),吉林。
第十一代:花舞影(日本人,原名甲斐睦子,师承燕飞霞,燕飞霞的妻子),白义海,甘肃平凉。
不知细心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崆峒派武学开山立派一千多年,但掌派人却没几位,确是匪夷所思。
崆峒派的掌派人与其它门派不同,据说崆峒派掌派人必须精练崆峒派的8门功夫,学全118种套路,而这118套武功的风格完全不同,只有万中无一的武学奇才,才能将这118套武功练全成为掌派人,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武学奇才,崆峒派宁可不推举掌派人,这也有别于其它门派。
崆峒派的另一“奇”在于对掌派人的称呼上,对于一个门派身份权利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大多数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则称其为"掌派人"。
这是因为在崆峒派有多达八位的掌门人,即飞龙门掌门、追魂门掌门、夺命门掌门、醉门掌门、神拳门掌门、花架门掌门、奇兵门掌门和玄空太极门掌门,这在其他门派之中也是绝无仅有。
崆峒派之飞龙门:飞龙门是崆峒派的初级,这一门里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等。
崆峒派之追魂门:追魂门是在飞龙门的基本上加强了攻击性,武功主要有追魂拳、追魂掌、追魂刀、追魂枪、追魂剑、追魂棍、追魂铲、追魂双钩、追魂双鞭等。
崆峒派之夺命门:夺命门是比追魂门又上了一层,增加了如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其特点是招招致命,不留活路,因此才用"夺命"冠名。
崆峒派之醉门:醉门是在夺命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醉门分文八仙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有文醉拳、文醉剑。武八仙注重跌仆腾跳,有武醉拳武醉剑等。
崆峒派之神拳门:所谓神拳即花拳绣腿,崆峒派的花拳绣腿讲究的是用意而不用力,身如游龙步如风,为崆峒派拳术中登峰造极的武功。
崆峒派之花架门: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脱颖而出,结合了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出的一门集攻击与欣赏为一体的上乘功法(类似于古墓派的玉女剑法),其造型优美,尤其适合女性修练。
崆峒派之奇兵门:奇兵门为崆峒派最为特殊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器短小及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虎篮、飞爪、佛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娥媚刺、翻天印、太统法铃等外门兵器及各种阵法。
崆峒派之玄空太极门:玄空门是崆峒派秘传之宝,主要有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和达摩神功等,因为玄空太极门的武功都是掌派人的独修武功,所以玄空太极门的掌门,也就等同于崆峒派的下一任掌派人。
关于崆峒派的武功,李白的:"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杜甫的:"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是否真有金毛狮王谢逊那“未伤敌,先伤己,一练七伤,七者皆伤”的七伤拳,还得求教于各位朋友。
(本文系“刀墓手札”原创精品,全网20亿次阅读的优质文史自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