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免费算八字超准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大唐盛极一时的场景:男女云集,吹锣打鼓,载歌载舞

说起唐代,我们都会忍不住想象大唐盛极一时的场景:男女云集,吹锣打鼓,载歌载舞,男女老少万头攒动,拥挤的小巷子里儿童相互嬉戏打闹,热闹非凡。然而据史学家考证,唐代的这些盛景其实只有在戏场和庙会时出现。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不断走向小市民阶层,寺庙佛道文化逐渐世俗化让草根文化与抽象文化相结合,催生出既利于统治阶级又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庙会”,这种有机结合使其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且流传至今。

大唐“剧院”戏场与庙会的结合与范畴

唐代寺庙繁多,受政府扶持的缘故,寺庙建筑和主持活动较多,而唐代长时期的稳定治安、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些都为戏场与庙会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1、戏场和庙会的范畴

庙会是指由宗教活动引起的一系列求神娱乐等活动为一体的群众性聚会,在《辞海》一书中这样定义庙会:“庙会,又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成之一,最早出现在唐朝。在寺庙节日或者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者其附近。”实际上庙会是对各种宗教活动或者祭祀活动的传承,在未与戏场结合的庙会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庙会,此时的庙会是依托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催生出来的,主要用于民间信仰的寄托,不存在商业化、娱乐化性质。

戏场是指表演杂耍唱戏等娱乐活动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剧院。它的出现要比庙会早得多,在汉代就出现了由政府专门搭建宫殿广场供观看杂技百戏等娱乐活动。唐代后这种戏场更是常见,在《开天信传记》中就曾记载:“百戏竟作,人物填咽”。而唐代相辅张九龄也曾对百戏之景做过记评:“妙舞来平乐,新声出建章。分曹日抱戴,赴节日归昌。”百戏、唱歌、舞蹈、杂耍、说书等等,戏场的娱乐项目可谓琳琅满目,而受政府支持组织,戏场的规模往往也很大。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戏场是指表演杂耍唱戏等娱乐活动的场所

2、戏场与庙会的结合

唐朝佛教、道教盛行,王公贵族争相投资建造寺庙道观。这些贵族权势不仅仅给寺庙道观带来了修筑资本,也给寺庙道观赋予了一定成分的政治因素。唐朝的统治者信奉开放自由的宗教政策,对于佛教尤为重视,例如长安城的慈悲寺和胜业寺就是由唐高祖主持修建的。寺院除基本的房宅院落外,还有许多田产,也会通过一些经营手段来谋取利益。因此除权贵给予的金钱外,寺院本身也会赚取收益,由此寺庙有足够的钱财来开办文娱活动或者供养自己的文娱班子。

以戏场为代表的俗文化是可以给寺庙带来更多的宣传和客流量的,但是这也要求寺庙要有足够的场地。在唐代,寺庙的选址都非常讲究,一方面有些寺庙是在权贵的旧宅上扩建的,另一方面政府批划面积较为大。例如西明寺的面积约为50000平方米,大兴善寺的面积约为261082平方米。宽阔的面积为戏场的合并提供了空间,除此之外,寺庙都建设在人口密集、水陆交通便捷的地方,有利于参加戏场的各色商贩和参演人员的到来。

唐代人民基本都有宗教信仰,寺庙道观的主要用途在于人们祈福消灾,寺院举办的法事基本上贴近百姓的生活和心事,由此吸引不少看客和喜欢热闹的人。这庞大的吸引力为小商业贩、以卖艺为生的商人带来巨大的潜在商机,由此庙会与戏场相结合,两者相互扶持,共同获利,实现双赢。

与庙会结合后形制丰富,由单调乏味到“一飞冲天”

唐朝庙会与戏场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分为宗教祭祀活动、商业贸易活动和娱乐文化活动。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宗教祭祀活动

1、宗教祭祀活动

唐朝的宗教信仰十分自由,其宗教种类也比较繁多,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有来自印度的佛教,还有本土发展的道教,此外民间的俗神祭祀也比较流行。佛教的庙会活动最主要的就是无遮会,是指上下贵俗圣贤不分阶级无遮,平等的行财施和法施的法会活动。这种斋会活动时间比较长,参加的人数数不胜数。另外浴佛节也是较大的庙会日期,这也是唯一一个被唐朝政府所承认的节日。放生活动在唐代也已经形成规模,甚至成为固定的民俗活动。

2、商业贸易活动

庙会与戏场在承担祭祀、娱乐的基础上,还承担着商品贸易的职能。唐代普通民众在庙会中的消费方向主要是饮食、日用百货、服务类。庙会在举行盛大节日时会为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准备免费的斋饭,但是群众聚集难以满足需求,因此催生了在寺庙戏场的闲置地摆设小吃摊、餐饮店,这种形式类似于现在我们的旅游景点。

在唐朝的庙会与戏场上,日用百货也占据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据《太平广记》中记载,广东番禺的一处庙会上有商人摆摊买卖一些奇珍异宝,另外也有不少贩卖草药、农械器具的。与食品、药品、服装、奇珍异宝不同,在庙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无形的商品,例如占卜。占卜算命是一种将生产和消费合二为一的商品,唐代比较盛行的占卜是运用日月生辰的变化来推测个人命运前途,在柳宗元的《柳州峒氓》中就曾提到柳州善用鸡骨头来做占卜。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唐代的文娱活动主要有杂耍、唱歌、跳舞、俗讲百戏等

3、娱乐文化活动

除去宗教宣传,民间的杂耍、歌舞活动也是庙会的主体。戏场娱乐起源于祭祀,伴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逐渐独立壮大起来。在《南部新书》中曾记载“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唐代的文娱活动主要有杂耍、唱歌、跳舞、俗讲百戏等,种类多,也比较吸引人。有史料曾记载唐宣宗时万寿公主的小叔子病危,唐宣宗到访时不见公主踪影,从而得知万寿公主参加庙会看戏凑热闹去了。由此可见,唐代的文娱活动影响非凡。

4、繁盛原因

唐朝高度繁荣富贵的物质生活,使得上至朝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形成了一股崇尚奢靡的风气。官员百姓受佛教放生活动等影响,又加上迷信想寻求佛的保佑等,对寺庙等有消费需求,进而会顺便参加庙会和戏场活动。其次寺庙道观的建设地点一般都是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人们能够轻松到达,而庙宇建设面积庞大也为其繁荣提供了基础。

现场带货的“贸易博览会”、拉动大唐内需增长

在早期庙会与戏场结合后形成的庙会,已经是具备近现代庙会的雏形,它不仅在唐代及其后朝代的庙会产生深远影响,还带来许多价值参考。

1、促进大唐商品贸易流通,犹如大型“博览会”

庙会与戏场大规模的发展促进了唐朝商品贸易往来,它给予了唐朝更多样式的交易渠道,使得唐朝商品贸易有更加多样的交易形式,也使得唐朝经济持续不断发展。根据《宋会要辑稿》、《全唐诗》中记载,“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乡落有号为虚市者,止是三数日一次市合。”也就是说,唐朝的庙会与戏场为草市、虚市的发展奠定基调,而庙会与戏场的举行频次实际上流传至今,现代乡村中的集市仍保留几天一次的频率。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庙会与戏场的举行频次实际上流传至今

但是与宋代发展起来的瓦市等不同,庙会与戏场一直保留宗教祭祀等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商品贸易交流地,因此,庙会与戏场也对社会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佛教、道教文化通过庙会活动传递到贫民百姓中,教化百姓,影响普通百姓的世界观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秩序。另一方面庙会中的百戏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娱乐节目,极大地丰富了黎民百姓的精神世界。庙会与戏场也极大地促百姓借机交往沟通,利于和谐社会发展。

2、拉动旅游、消费等内需增长

唐代庙会与戏场的结合发展,对宋元明清的庙会文化产生了较强的参考作用。唐朝对宗教的宣传成分较大,到了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庙会和戏场的世俗性、娱乐性、商业性更加强烈。例如宋代中岳庙会时“万人斯集,歌乐震野,币帛延庭”,元清时期人们更加喜爱歌剧戏曲,由此可见,庙会与戏场的宗教职能已经相当薄弱,逐渐从主要环节演化为次要或者无关紧要。

不可否认,唐代的庙会和戏场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首先依托宗教祭祀发展而来的庙会与戏场活动是具有极高的宗教旅游价值的,人群流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宗教信仰,这为庙会和戏场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流量。其次具有娱乐旅游价值,庙会的俗讲和戏场百戏表演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最后也具有商业价值,大量人员的集聚,需求量扩大,拉动人民消费内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八字算命歌乐一生

唐代的庙会和戏场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

总结

唐代戏场与庙会是时代经济的产物,寺庙道观为戏场提供表演地方,而戏场庙会则为寺院道观吸引人流量和消费,促进寺庙道观的经济收入。庙会与戏场相结合,代表的是世俗与宗教的结合,它不仅仅只有宗教祭祀活动,还包括了俗世的商业贸易活动和娱乐文化的活动。这些内容构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文化,也使得百姓的精神生活得到熏陶浸染。当然,我们也应注意到庙会和戏场所具有的文化旅游、商业贸易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唐诗》

2、《南部新书》

3、《柳州峒氓》

4、《开天信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