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杨森批八字昆仑之水

成都这座城市是如何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杨森批八字昆仑之水?成都在中国城市之中的特殊性在何处?近现代史上有哪些人曾对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过影响?

近日杨森批八字昆仑之水,又一本关于成都近现代城市史的社会学著作《新政之后:警察、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1895-1937)》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城市化的历史回望、研究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新政之后:警察、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1895-1937)》为美国汉学家司昆仑对成都在清末民初时期城市化发展的研究论述,英文原版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进推出。

杨森批八字昆仑之水

1895至1937年,城市管理渐渐演变成中国的首要挑战之一,该书着重讨论了成都两个重要的城市改革运动:清末新政(始于1901年)和1920年代的市政运动。在这两个运动中,警察与军阀分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改革的动机不同,但都对成都的城市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成都的现代城市雏形打造了基础。本书对这两波城市改革运动的分析和比较主要落脚于他们对现代中国历史和城市历史领域的重要贡献。

西方学者解析成都城市史代表性著作

美国学者司昆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成都的近现代历史进行研究和调查,这些年来,有关这一主题,她著述不断。《新政之后:警察、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1895-1937)》这本书也是基于她1993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

杨森批八字昆仑之水

成都皇城墙内的一个广场,摄于1911年11月27日(加拿大联合教会资料,维多利亚大学档案馆,多伦多:目录编号:98.083P/22.)

《袍哥》作者王笛在提起这本书时也回忆道:“1980年代末,当她在四川大学进行这项研究时,我便经常和她讨论这个课题,见证了这个研究进行的过程。”成都本地的许多学者、文人都与司昆仑有私交,对于这位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研究成都城市史的美国汉学家抱有敬佩与感谢。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更是一再被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者引用,20年来惠及这一研究领域几代学人。

从衙役到新式警察:独特视角下的宏观历史

这本著作的一大特点在于,司昆仑没有去研究当时那些居于高位的国家层面的权力者对城市变革的谋划,而是聚焦于贯彻执行具体计划的中层官员,以及新政之下生活的城市市民。

杨森批八字昆仑之水

拓宽后的复兴街(《成都市市政年鉴》1928)

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的衙役,是如何逐渐转型为新式警察;城里的普通百姓、商贩,乃至来华的外国人又是如何逐渐适应这一变革的。被誉为中国警政先驱的周善培在成都开孤儿院,开成人贫民习艺所,设红灯区;五老七贤、袍哥、军人在成都的城市改革中轮番登场;军阀杨森给这里留下了至今仍是这座城市之代表的春熙路的雏形。这些人与事交织成清末民初的成都城市历史,在这本书中悉数呈现,虽然是一本学术著作,因其视角之独特性,读者也能获得更多阅读的快感,产生对历史风云变迁的感慨。

立足于丰富史料的扎实研究

作者司昆仑对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建立在丰富的数据和文献资料基础上。 从书中的“注释”及“引著”部分可以看到,作者调查及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当时的《成都官报》《四川警务官报》《蜀报》《华西布道新闻》等等;书中的历史图片则大部分来自于加拿大联合教会资料。

William T. Rowe发表在《哈佛亚洲研究学刊》上有关本书的评论中说:“该书叙述分析十分清晰,充满慧见,所有的论述都依据扎实的档案和资料调查。”著名学者王笛在为本书写的推荐中也提到:“这个研究不仅发掘了不少重要的文献和档案资料,还提供了若干关于老成都的珍贵照片,是了解近代中国城市史的必不可少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