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政
三华村徐氏批八字,地处花都区中部,建村已近千年,历史悠久,是花都区有名徐氏批八字的古村落。
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三华村带来徐氏批八字了许多名片和标签。作为辛亥革命“英雄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十六位出自三华,作为千年古村,三华村的资政大夫祠、御史大王诞远近驰名。但是在这些世人熟知的历史以外,三华村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捕捉这些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片羽吉光,往往令人沉醉痴迷。
三华村资政大夫祠
清代中期,花县徐氏曾有族人在广州开设五桂堂书坊,所印书籍甚至远销东南亚及北美洲,名噪一时。据胡力平老师考证,五桂堂书坊的创始人或许就是三华村二十三世祖徐德魁,这一脉徐氏族人凭借五桂堂书坊显赫一时,资政大夫祠就是二十五世祖徐方正为纪念其祖父徐德魁而建。但许多人不知道,徐德魁的长兄徐爵魁一手养大四位幼弟,可以说没有徐爵魁,就没有这一脉三华徐氏日后的繁荣。近日在整理三华村资料时,笔者发现徐爵魁的生平事迹,故作文以记之。
三华村《徐氏族谱》记载,徐爵魁,三华徐氏二十二世祖,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四月十四日丑时,终于清玄宗道光三年癸未(1823)八月二十四日巳时,享寿七十有四岁。同时,在徐氏批八字他去世后,朝廷还为他追封了官职——“例授九品职员,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例赠武略骑尉,揀选卫千总,同治六年丁卯,貤赠奉直大夫,候选内阁中书,加四级。”
徐爵魁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在去世五十余年后还能受到朝廷的追封?这一切谜题的答案,都藏在族谱中。
徐氏族谱记载,徐爵魁,讳麟长,字爵魁,号位元,生于清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徐爵魁是个苦命人,父亲徐世就二十三岁生下他,随后几年间又接连生下了徐德魁、徐智魁、徐殿魁三个弟弟。乾隆二十七年(1762),徐爵魁十二岁,徐世就去世,不久,五弟徐杰魁出生,年幼的徐爵魁被迫担起家中的重任,外出赚钱养活家中的母亲和四个弟弟。
徐氏族谱
族谱中没有记载徐爵魁的发家史,仅用了“读书尽孝,勤俭起家”短短八字概括了他的奋斗传奇,但个中辛酸无人能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徐爵魁的自传诗中,他这样写到:“一生危虑有谁知。处世不殊孤孽儿。筹划经营兴怨谤,胼胝辛苦笑愚痴。”想来也是对自己的身世颇多感慨。
无论如何,徐爵魁是发迹了。坊间都知道三华徐氏出了个阔老爷,他养大四个弟弟,“治家有法,尤重睦邻,凡有投诉,悉为排解。至于建阁亭,修庙宇,无不乐为倡举”,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家长。立业后的徐爵魁开始为家乡出力,当时花县地区设有“义仓”制度,本是积粮赈灾的善举,时间久了管理不善,仓库荒废,官府却还要富户担任“仓头”,负责管理,惹上一身麻烦。徐爵魁眼见“仓头”制度弊大于利,心中忧虑,便向官府提议废除“仓头”制度,坊间百姓皆拍手称好。
同时,徐爵魁还热心宗族事业。嘉庆八年(1803),他参与修建位于广州龙津二约(今龙津中路附近)的泽江祖祠,纪念徐氏始祖徐泽江。可以在省城修建祖祠,可见徐爵魁当时在省内徐氏宗亲中有着数一数二的影响力,族谱记载当时情况:“各房绅耆举公为总理,所有鸠工庀材,悉属公当,人皆悦服。”嘉庆十一年(1806),徐爵魁又在村中兴建“芝俊公祠”,这是他秉承祖父遗志而建,在他的诗作《建祠落成表志》中,他这样写“祖父遗言欲建祠,年方十二得闲时。杖期未满家严丧,志事图成徐氏批八字我性痴。积集许多成地段,绸缪不少惹狐疑。今将六十才修竣,委屈凭谁忖度之”,这样看来,徐爵魁在十二岁丧父时便已将祖父临终前的心愿牢记在心上,这一记就是几十年,经过苦心创业,他终于在年近六十之际为祖父徐芝俊建起了一座祠堂。此外,徐爵魁还为后世子孙修订了字辈诗,族谱记载,这支徐氏后人名派为“魁时正贵尚志为高天保定尔福履绥之”,字派为“元务忠信行重敦伦克绳祖武五世其昌”。
《花县志》所载狄尚䌹传
徐爵魁的善举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嘉庆十年(1805),知县狄尚䌹向徐爵魁赠送了一块题有“端谨可风”四字的牌匾,徐爵魁的后人因此立下了“端谨堂”的堂号。嘉庆十一年(1806),芝俊公祠落成后,知县宋澍也为徐爵魁写下了“端方可法,谨慎堪师”的赞词。
在晚年,徐爵魁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他生活的重点开始转向下一代的教育。在徐爵魁的诗作中,有《初寄神山书馆语》《再寄瓦窑书馆语》《赋得不屑之教诲》《再三企望自新》四首写给子侄的短诗,其中既有“昼寝何须书引睡,功亏岂待老来知”的苦心劝导,也有“稼穑艰难子弟知,蹉跎岁月枉从师”的痛心疾首,想来数十年后的徐方正、徐表正两兄弟同任兵部郎中时,也会想起这位祖伯父的严厉教诲吧?
徐爵魁晚年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