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解红楼》第一回(上):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褚哲轮/文
此开卷第一回也。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э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八字命盘批注了然不惑。
以是为《梦解红楼》之开卷也。
《石头记》
或曰:
梦、幻者,乃佛家用语也。《大般若经》言诸法空性: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等“十喻”(《大般若经》卷四又《放光般若经》卷十七《大智度论》卷六)。《金刚经》即《大般若经》(凡600卷唐玄奘译)之一卷,《心经》则为《大般若经》精华要义之总结。《心经》言:照见五蕴皆空。一字之,即“空”也。释迦牟尼以圆常大觉,悟宇宙间一切不离“成住坏空”。成、住、坏为一瞬,唯空是永恒。
作者开篇即云:经历八字命盘批注了一番“梦幻”(如梦、如幻)之后,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书中《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镜中像)。”“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虚空、如化)”。葫芦庙炸供引起大火殃及池鱼,甄士隐宅院一烧精光(如焰)。元宵节元春制一灯谜,谜底乃爆竹(如响)。“十喻”之中用之八、九。
因经历了一番梦幻,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情僧者,情则非僧,僧则无情。又情又僧,则极矛盾。然若先情而后僧,僧而后情,则情不异僧,僧不异情,僧情为一,空色一体,不分彼此。初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终“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之至高境界。作者言情僧者,即僧情为一、空色不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之境也。虽写其情,其情本空;其情虽空,历历有人。僧不僧,俗不俗,情不情,“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经》),即情即僧,即僧即俗,空色不二,一以贯之,得大自在。
言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者,乃提醒阅者眼目,莫仅读其风月,只见其色而未见其空故也。
梦者,《说文》云:不明也。从夕,瞢省聲。乃不明不白之意识。东汉王符云:“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乃言梦有因可寻。梦为心象,有边无际,真实又虚幻。以现实看梦者,梦为虚幻。以梦看现实者,则现实为虚幻。梦与现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何者为真,何者为假,无定数也。
八十回本、百二十回之争者,戚蓼生八十回本《石头记》(早期抄本)序曰:“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信然。
《红楼梦》87版电视剧片头
原文1: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
解:
大荒山,《山海经》有“大荒之中有山”之记载。荒者,荒诞、荒唐,“满纸荒唐言”(第一回),“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第八回)之谓。
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合周天之数,即:36501天,一年365天,即100年。1块,则为闰年多出1天。
作者曹家自曹振寅归附后金,后又归多尔衮属下正白旗,旋即跟随清兵入关。后来曹振寅之儿媳即曹玺之妻当上了康熙的保姆。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直到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曹玺被抄家败落,曹家在江南祖孙三代共历时六十余年。雍正六年曹家抄没后全家迁回北京,此时曹雪芹虚岁14岁(一说5岁)。曹雪芹生于1715年,逝于1763年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去世,在去世10年前,《红楼梦》抄本已传抄问世。即是说,在38岁时曹雪芹已经完成《红楼梦》写作。按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说法,28岁时曹雪芹就已经开始写作《石头记》了。六十余年,加上曹雪芹开始写作,正好是100年。所以,36501块这个数字,不是凭空设置,它暗示了曹氏家族三代100年之后,曹雪芹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大事不是别的,正是开始撰写《红楼梦》。
100年,意味着什么?司马迁《史记》中有记载。司马迁据春秋242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等星象,联系点天子衰微、诸候力政、五伯代兴及到战国及秦汉之际社会变乱动荡,得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一百年一中变,五百年一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而“天人之际续备”。其《史记·天官书》云:“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此为司马迁天文学之应用的最重要范例,在整个星学历史上占有最高地位。司马迁不光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还是历史上一位最了不起的星相学家。历史的一次中变,对于个人(曹家)而言,则是一次大变。曹雪芹于是用36501这个数字,隐含曹家100年兴衰,与书中贾家宁荣府并四大家族之兴衰。如第五回中警幻仙子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咐宝玉:“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至此还不甘心,到第七十四回又借周瑞家之口言人参说道:“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本回(第一回)则言:“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佛以三十年为一世,一世一劫,三劫则近百年矣。《孟子》云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亦天数之谓。贾府从宁荣二公至贾蓉贾兰,恰好五世。
而多出来弃之不用的这块石头,正是36501块之中的一块:“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因“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去了,单把这一块扔下不管。那么,这36500块石头是什么呢?其实指的是人。36500人为江山社稷出力去了,只有一个人是无用的,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曹雪芹。因我曹雪芹“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我就是36501分之一的那一个。虽百无一用,但却并非俗人,因为自经锻炼之后,它——即我曹雪芹,灵性已通。性灵通了,就要到人间去做一件只有灵通的人做的事,这件事,便是把自己经历的“所有当日之女子”,“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补天者,《列子·汤问》记载:“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于是,女娃来补塌陷的苍天。《淮南子·览冥》云:“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溔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共工为男性,女娃是女性。女娃补天后,又去造人。《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说文解字》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东汉泰山太守应劭《风俗通义》则云:“俗说开天辟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又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考古中则有出土汉画石像为证,可见此为古老之传说。
女娲
两件决定人类命运的天事,均有女娃的身影,是谓女性之崇拜,或曰母系社会映射。曹雪芹以此开端,无疑宣告这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书,而书中的女性确乎比男性优秀,具有悲怜天下的“补天济世之才”,然其命运也更为悲惨。
然后,作者自云尽管我很贫穷,“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于是乎,曹雪芹开始了他伟大的人生旅程:谱写《红楼梦》。
那么,为什么偏偏我曹雪芹有这个灵性呢?因为我没去补苍天,所以有时间锻炼。锻炼者,一则人生经历,二则有时间去读书作学、格物致知,故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譬如曹雪芹鬻画为生擅制风筝等)。如“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定礼乐,弟子弥众 ”(《史记·孔子世家》)。子则曰:“吾不试,故艺。”(《论语·子罕第九》)一也。正因我曹雪芹远离科举,远离官宦名利场,所以才具有了与36500人不一样的学识与悟性,保持住了这份天生的“灵性”。
灵性从哪里来?从天上带来,或曰“文曲星”下凡。书中说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干者,即“文曲星”下凡。而曹雪芹,就是下凡的“文曲星”。但又不能直说,于是就借助女娲补天之说,把自己比作一块有灵性的石头。虽则愚顽,却能灵化。而绝大多数的众人,是没有灵性的,36500人之中也只有我曹雪芹一个有灵性罢了。这36500人,即便再有用处,也不过就是一块石头而已,而我曹雪芹可不是什么石头,而是石中之王——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但在世人看来,却不过一块顽石,因为它与世俗经济之道背道而驰,不入时流。由此导致了顽石——美玉,彼此之间截然的对立。从整部书中我们能看到,曹雪芹用它(石头)和他(贾宝玉)来极力反世俗(仕途经济),倒并非反不反封建。而仕途经济,亦并非圣人原训,乃后人篡改圣人之意(书中贾宝玉有言)。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主张以修身为本,学而优则仕,不仕亦无关成败,知乎进退可也。这其中也包含着老子“无为”以及庄子的“逍遥”思想(后论)。
既然我曹雪芹有灵性,化身成一块精致的通灵美玉去做一番事,但也得要经历一番不平凡的人生阅历,下凡到人间去历练历练。
下凡到谁家呢?这便是曹家。
北京西山黄叶村 曹雪芹故居
那么,这块玉与贾宝玉是什么关系呢?玉是我曹雪芹,宝玉其实也是我曹雪芹,但我不能说宝玉就是我、我就是宝玉,那就让通灵宝玉作为我的化身和象征——通灵宝玉既是亲历者,又是一个旁观者。这也是为什么让人搞不清楚下凡的到底是“通灵宝玉”,还是贾宝玉本人的一个原因,其实是二者合一(第二回再论)。
而石头者,有开天辟地之石,《西游记》天地化育幻化之石猴,有诸文人“米癫拜石”之石、苏轼《木石图》之丑石、白居易之三友石、陶渊明之醉石,又有佛家之三生石云耳。玉者,石之至坚、至贵者也。
那么,作者曹雪芹是如何由一块石头,锻炼成一块有灵性的“通灵宝玉”的呢?因为两个神仙—— 一僧、一道。正是这一僧一道,把他幻化成了一块奇妙的美玉。
这一僧、一道,又意味着什么呢?
原文2: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向那僧说道:"大师,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
解:
僧和道,其实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曹雪芹有灵性,所以开悟了。而开悟,是因为佛与道的启示。关于这一点,说来话长。简单说,古代的读书人,从魏晋开始,人人莫不谈“三玄”,即:易、老、庄,以此来修炼心性,是魏晋以来读书人和文人的习性,已而造就了其“诵三玄,游金谷”,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竹林七贤”魏晋风度。而此时佛家正在兴盛,再早则于两汉时期,佛教即已传入中国,其思想渐渐深入读书人心中。反映在艺术上,则是追求佛家的空灵,道家的真气内充,当然也有儒家的文以载道。比如六朝有玄言诗,包括陶渊明的田园诗,都追求一种佛(禅宗)、道那种一尘不染的玄远空灵的境界。魏晋顾恺之的“传神论”即受佛教的影响,六朝宗炳的第一部山水画论,则以儒、道、佛思想来阐明山水画的功用与境界。直到唐代王维的诗与画,无不以禅宗的境界融入到诗歌与绘画当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从而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意境论、传神论、气韵论等等。宋代苏轼“谈禅论书与画”,明代董其昌则以禅宗划分中国画之“南北宗”等等。由此构成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的一条最主线。
曹雪芹作为读书人,尤其是经历了一番梦幻的灵性之人,与历代读书人一样,把佛、道、《易》作为日常修心的本原,以此来逃避社会,安慰自己的心灵,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何况,就在曹雪芹不远的明代,一度流行“狂禅之风”。这方面,在《红楼梦》书中也有反应,比如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语。那时宝玉和钗、黛,都不过都是十三、四岁最多十五岁的少男少女,就已经知道和明了禅机,而这个岁数恰恰是江宁织造曹家败落曹雪芹回京的时间。这意味着,曹雪芹要告诉读者,其实那个时候他就因此开悟了。
其“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一句,即老子《道德经》中的思想,也是《周易》的思想(周孔时代《周易》是最重要的典籍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都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其中的思想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几世几劫”本是佛家一贯的主张。托生为通灵宝玉或者说贾宝玉,即佛家的轮回之说。在过去,人们对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深信不疑。古典小说中与《红楼梦》前后相近同样是人情小说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都贯穿着因果轮回思想。
而一旦来到人间,就由不得他了。因为这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是三生石上轮回下凡而来。只有在经历过一番磨难之后,再一次勘破人生,“悬崖撒手”,远离人间而去,或出家、或灵魂出窍,这才重新开悟,再次脱去皮囊,回到自己的来处,超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回归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超然境界。于是,便发生了: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曹雪芹纪念馆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其中家庭闺阁琐事,以及闲情诗词倒还全备,或可适趣解闷,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云云,这样一段记录。
于是,便有了空空道人与石头的一段对话。曹雪芹藉此把过往的那些野史、小说等才子佳人的书,进行了一番批判,同时标明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小说)写法。
注意,这里“空空道人”的说法很有意思。因为空是佛家的概念,而道属于道家,作者把二者放在一起,而且总是一僧一道同时出现,这意寓着佛、道二家的融合与融通。这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话题(尤唐代),于此我们不论。对于作者曹雪芹本人来说,这意味和暗示着他本人对佛、道两家的认识以及在自己思想上二者的贯通合一。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最终,回到曹雪芹自己这里,说道: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 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不署真名假托他人之言,是古代文人常用手法。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
当日地陷东南......”
伟大的《红楼梦》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原文3: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解:
故事从哪里开始很重要,所谓文章的“起、承、转、合”,一如唱歌的起调。《红楼梦》要写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四大家族,如同一口吃天,不好下笔。曹雪芹于是选择了跳出主笔(主体架构),迂回曲折的法子,由远及近、由小引大,循序渐进,先从离“京都”不远的姑苏写起,如此以来便不至于不好经营和太突兀。人物,则是甄士隐(真事隐),名费(甄费,真费,真废,真非,真飞),经历了由费到废,由废到非,最后则由非到飞堪破红尘出家的三个阶段,或曰见山见水的三重境界。为了与上文一僧、一道以及空空道人呼应起来,也因与宝玉并“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于是设置了甄士隐做梦这个情节,以此引出通灵宝玉是如何下凡的。而这时甄士隐的小女英莲(应怜)年方3岁,也就是说贾宝玉比甄英莲小三岁。同时由此引出薛蟠一家进京,贾雨村断案,以及林黛玉进京等下文。
在甄士隐的梦中,作者就贾宝玉的身世以及与林黛玉的前世因缘与来龙去脉,作了详细的交代,又让甄士隐犹抱琵琶半遮面地见了美玉一面。等甄士隐醒了之后,却忘了大半。与梦相对,现实中确乎有一个赖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正对着甄士隐走来,这二仙正是梦中之人,然甄士隐却没有把他们联系起来。
这期间,有三句话是关键。
1、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这句话,可以反过来理解,即:跳出火坑(出家),便是不忘我二人。甄士隐后来果跳出了火坑,跟着跛足道人出家去了。
2、“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全书的一个注解。贾宝玉,假宝玉、假借宝玉。甄宝玉,真宝玉、珍宝玉、镇(国)宝玉。贾雨村:假语存、借语存,贾化:假话,时飞:时非(时代不济、时运不济),实非,是非,事非,惹是生非(葫芦案)。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虚虚实实,读者自明吧。
3、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至此,《红楼梦》中的第一个判词,出现了!同时,也引出了下面的情节:葫芦庙要遭火灾了,而且就在元宵佳节。
由此,梦境与现实,再一次勾连了起来。
但梦境毕竟是梦境,不是真实的现实。那么,如何由梦境以及似梦非梦,转到现实中来呢?也即是说,作为文章如何“转”呢(甄士隐的梦可理解为“承”)?
“甄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一语,便把我们拉回到了书中的现实中。
作者说:“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胡州”即“胡诌”,一切都是编造,未可当真。这也为前面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作了一个注解。
作者于此对贾雨村作了一个交代。这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个情节,是“娇杏”(侥幸)的出场。
《红楼梦》87版电视剧(下同/略)甄士隐(真事隐)与女儿英莲
原文4: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的呆了.那甄家丫鬟撷了花,方欲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鬟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定是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也。
英莲
甄英莲(真应怜)、香菱、秋菱
解:
一介落魄的穷书生,能得到一位美女一步二回头的的观顾,换了谁不发自内心的高兴?于是不得不留心,不独因好色,多半感知音。
然后,便有了后来贾雨村得势之后回来娶娇杏,不久即扶正的情节。这是后话,姑且不提。
往下说道,“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月亮代表我的心!若娇杏真有此意,我与娇杏真有此缘,那就让月光照进玉人的窗口,带去我这一番心意吧!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櫝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假语存)
有人说,玉者,言黛玉;钗者,喻宝钗。以作者惯用的笔法,也说得通。钗待时飞,也说得过去,比如后来薛宝钗诗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云云(第七十回),是可为证。但说黛玉求善价,则不通。按“索隐派”(蔡元培始创)解说,黛玉、宝钗是二位册立太子,而宝玉即是传国玉玺,二人是来争夺宝玉“王位”的。而“考证派”(胡适周汝昌)则坚持“曹雪芹自传说”,《红楼梦》是以作者身世经历为底本的文学作品,不是明清的宫闱史的变换,也不是明珠或其他官宦家庭生活的翻版。文学是人学,不是宫廷争斗学。当然,以人争斗之本性而论,宫廷内斗与常人之纷争,实则并无二致,书中也有类似的话。这与“三十六计”不仅用于军事,同样也可以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道理。《西游记》脱去神仙妖魔化身,同样是社会现实与皇权朝政的反映。把《三国演义》换作现代三大企业巨头之间的竞争,也一样说的通(兴许还能开发出一款电脑软件实现自动转换)。因此,《红楼梦》背后隐藏着诸多真实故事和人物,并非没有这样那样的诸多可能。而人情世故,不管哪个朝代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以体现这些人身上,也可以体现在那些人身上。不同的家族故事大同小异,《红楼梦》故事发生在贾家,也可以发生甄家。作者设置甄、贾两个家族,也不见得没有这层意思。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或谓之:“不幸的家庭是相似的,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用在这里亦未为不可。而唯独不能改变和无法重复的,是艺术!因此,《红楼梦》作为小说文学读本,其艺术性才是其根本。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一千个人,就有一千部《红楼梦》。而这,也正是这部书的伟大与奇妙之处!当然,并非说《红楼梦》没有“真事隐”,书中也不乏“春秋笔法”,这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手法,而是说未可因纠缠和纠结“真事”,反倒忘记了《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当然,若去做《红楼梦》的学问——“红学”,则另当别论。我们于此主要偏重于小说的阅读,意在行文不在纪事,故不过于作寻根刨地的“红学”探究。
而这其中也不见得没有用词之巧合。譬如,所有的汉字文本,词语考证的结果,无疑最终会导向《说文解字》《尔雅》《释名》等字典辞海与古文字(学)。
回到书中。贾雨村,本姓贾名化,表字时飞。“时飞”,是说他贾化“待时飞”,与钗飞与不飞,皇子继位不继位,似乎也并无多大瓜葛。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中秋佳节,甄士隐过来请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这一介穷儒生贾雨村对酒赏月,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不觉飞觥限斝起来。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却要比现代人过中秋玩得高雅热闹),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等哪一天飞黄腾达,得天之下万万人之敬仰,这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抱负!(若以此推测寓意哪位皇子登基,是否太牵强附会了?)
贾雨村的野心和抱负,昭然若揭!甄士隐听罢,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
然后,甄士隐封了50两银子,2套冬衣,资助贾雨村作速入都,赶考去了。
这应了乡宦甄费(真废)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神仙一流人品。
甄士隐、贾雨村中秋对饮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就在这天夜里,霍启(祸起)把英莲弄丢了。然后,是庙里小和尚炸供起火烧了葫芦庙,甄士隐一家连累遭殃。不得已,只好变卖田产,投奔岳父家去了。但岳父封肃(风俗)不待见,加之失女之恨,甄士隐慢慢的看淡人生。在经历了与佛道仙人一次梦中、一次现实中两次会面之后,当第三次相遇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的时候,甄士隐平时本是生活恬淡之人,又本有宿慧(慧根),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正所谓一曲道破玄机,于是跟着他去了。
失火这个情节安排,很有意思。这不单是为了安排甄士隐的命运,作者还有别的用意(《般若经》十喻之一)。再则,何以一开始就写了甄士隐这么一个人物?一则“真事隐”,开篇即交代明白了。二则甄英莲(真应怜),牵引薛蟠并与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起进京,当然还与通灵宝玉——贾宝玉有“一面之缘”,即第六十二回贾宝玉为“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三则也是最重要的,甄士隐即将来贾宝玉之宿命,寓意不谙世事、不通稼穑的读书人的必然因果。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可就太多了。古代读书人不能科举或因故不能出仕,去向无非几个:一则私塾先生,二则摇签晃卦,三则悬壶济世,四则写字画画,五则代人状文,第六也是最无奈的一步:僧道出家。甄士隐、贾宝玉,皆此等命运。当然,女儿中尚有妙玉、惜春。不止因了悟或寄命,也为生计之落身。
甄士隐勘破人生,一口气解了《好了歌》。脂批为判词,当为要目,于此照录: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侧批: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甲戌侧批: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甲戌眉批: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甲戌侧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金满箱,银满箱,【甲戌侧批:熙凤一干人。】
展眼乞丐人皆谤。【甲戌侧批:甄玉、贾玉一干人。】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甲戌眉批: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甲戌侧批:言父母死后之日。】作强梁。【甲戌侧批:柳湘莲一干人。】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甲戌眉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甲戌侧批:贾赦、雨村一干人。】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甲戌侧批:贾兰、贾菌一干人。甲戌眉批: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甲戌侧批:总收。甲戌眉批: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
反认他乡是故乡。【甲戌侧批: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甲戌侧批: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甲戌眉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蒙双行夹批: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
最末一句: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一然成《红楼梦》名句,不可谓人生与社会的一个判词与写照。
再后来,便是贾雨村考取功名,回来娶娇杏的喜事。正是: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娇杏(侥幸)
参考文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新校本
《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石头记》人民出版社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6/2000年
曹雪芹
《梦解红楼》第一回(下):青埂峰演说《红楼梦》开篇,作者便借空空道人表达了自己的写作主张。前文故事进程讲完了,有必要返回去再看一看,作者的这一番用意。
原文:
空空道人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笑答道:"我师何太痴耶!若云无朝代可考,今我师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又有何难?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再者,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再者,亦令世人换新眼目,不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我师意为何如?”
曹雪芹纪念馆
解:
悉数历来小说野史之短长,不啻是一段精彩的文学批评,更是作者艺术主张的一个宣言。
空空道人于是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
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虽则大旨谈情,但实录其事,非假拟妄称,标明其中包含着作者自己包括批书人脂砚斋的经历。声称君仁臣良父慈子孝,乃歌功颂德之作。不干涉时世,以规避文字狱。作者生前似乎除贫困潦倒以外,亦并未因此受到过牵连。无朝代可考,所以哪个年代的人都能读得。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作者有意无意感觉到,或者从历史文本(包括经史子集)中隐隐读到了,那些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不变的东西。正是这些不变的东西,构成了泱泱中华之民情史。这些东西,却又不见于正史记载。历来野史和文学读本,又多歪曲捏造,致使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没能反应出来。而唯独这些,才是社会历史与生活中最永久的东西。所以,作者下决心为此立传。要为此立传,自然要从最真实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中来,“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于是,撷取故事、择其精华、汲取营养,构筑起这部史来从未有过的著作。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性的存在,和超出一般小说单纯人情世故的博大精深与思想之深邃,感受到作者的那颗菩萨心肠,从而铸成了《红楼梦》的伟大以及作者的伟大!
从这一点看来,书评人脂砚斋包括畸笏叟,似乎并未完全领会作者的全部用意。包括书中的一些细节,批书人解得亦并非完全合乎文本(作者)原意,甚而感觉其(审美)品味,没有作者芹溪来的高。由此是否可以判断,批书人并非作者本人?当然,因批阅十载,前后跨越时间长,作者自己观点也会有所变化,乃至于忘记而产生矛盾,或者自己也不一定完全弄通写出来之后的全部意味,也在所难免。
再是对写作手法的批注: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以及:伏脉千里、春秋字法、横云断岭法、云罩峰尖法、拆字法、三五聚散法、偷渡金针法、不写之写、未扬先抑法、倒卷帘等等,大约四十余种。其中许多也是画中国画的手法,诸如对峙、烘云、傅粉、皴染、断岭、云罩、映带、隐见(藏露)、攒三聚五等。批书人对作者的写作手法,相当捻熟。凡此,仅仅通过阅读,恐很难了解如此全面。
从批者情感的自然流露看,不管脂砚斋还是畸笏叟,倒也感同身受,与作者同喜同悲,不分彼此。仅从批者之哭,可见其情之真,其心之痴!如归纳之,或曰:为书而哭,“字字看来皆是血”,“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为作者哭,“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为自己哭,“作者眼泪同我泪”。为天下哭:“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哭杀幼而丧父母者一哭”,“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过来人那得不哭”,“为财势一哭”,“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为天下夫妻一哭”,“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为大千世界一哭”等等。不可谓不曰“大悲无疆”!然情感之致,亦并非思想与哲学之境地。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 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林黛玉、贾宝玉
不管传抄也罢、增删也罢,修改编纂也罢,也不管作者姓甚名谁到底是曹雪芹还是脂砚斋抑或另有其人,书名叫《石头记》《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或是《红楼梦》,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部奇书,一定有一位主创作者,一以贯之成完成此书(至少前八十回如此),之后再慢慢修改。即便是在某一个原本(蓝本)基础上,几易其手(书名演变痕迹),最终经过芹溪“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再创作,那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巨大工程。这就如《西游记》以唐代玄奘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以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为三国故事源头,吸收民间流传艺人说唱三国故事并参考《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内容而创作,《水浒全传》则在《宣和遗事》及有关话本故事基础上再创而成,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中国白话小说一贯的创作途径和方法。即是说,即便最早的蓝本不是芹溪(曹雪芹)所撰(“真事隐”之意一),那么作者所付出的艰辛创造也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一过程中又融入了作者自己(包括评书人脂砚斋)的人生阅历与思考,所以才说出“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这样一句话,生怕读者不知道作者的辛酸与痴情,读不出其中的味道,读不懂作者的真实用意。至于这个原本或蓝本出自哪里比如世家子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撰的闺阁笔记小说(乃至日记)一类,与作者熟识或不识,都是有可能的。再或者,脂砚斋就是原本的写作者(早期评语写入后期版本正文),然后再由芹溪二次加工创造。至于脂砚斋与作者芹溪是叔侄关系、兄弟关系还是夫妻关系,对读者而言倒也无关紧要。
书中写闺阁琐事,但并未一味排斥朝政。如脂砚斋所云:“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而以“索隐派”观点,《红楼梦》甚至是一部明亡或清廷斗争史。不管是与不是,作者把闺阁与朝政以及仕途经济,一明一暗,一隐一见,一阳一阴,通过贾宝玉这一核心人物,把二者作为两极对立起来,极大地拓展了表现空间。时政社会作为背景,着墨不多,但给人感觉又无时不在,由此展现出一个更为开阔的写作弹性空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与推理推测余地。甚至从中可以演绎出诸多的故事,产生不同的版本等等。这也是为什么问世二百五十多年来,这部书永远无法完全读透的一个原因。
其“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云云,即《金刚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者是说,因空见万物之存在(色),因存在(色)而生人之情,因人之情而入人间之色(女儿情),然后又由(女儿)情之破灭而了悟,复归于虚空。初则无中生有(自天而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之一境;入世生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二境;情缘幻灭,“悬崖撒手”复归天上,回归“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之第三境,以完此劫(一个轮回)。实则言作者自己经历一番梦幻之后,彻悟人生。然又不甘心,于是乎以女子为中心给她们树碑立传,借以传达自己之识见与了悟。而作为读者呢,亦应因色见空,从中悟出人生之道理,看透人生,堪破红尘,未可陷入纠结其中不能自拔,犯与作者同样的毛病。但,又不可否认的这却也是无可奈何之现实,亦“格物致知”之必由之路。正所谓:“生灭不灭,如水中月。 不可揽触,妙在甄别。”
从中不难看出,作者自己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纠结的。
最后,再由甄士隐的梦境走入现实,让贾宝玉(神瑛侍者)降世并“通灵宝玉”投胎,绛珠仙草(林黛玉)落草红尘。此亦全书之关钮第五回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之铺陈预演也。
林黛玉
原文:
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那道人道:"趁此何不你我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贾宝玉
解:
此段文字内容含量丰富而复杂。《红楼梦》全书的男女一号,来龙去脉交代明白了,只等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交割清楚,让通灵宝玉与贾宝玉一同落尘。我们试对二者一解之。
一草一石者,脂砚斋云古之人“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之谓也。语出唐代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全唐诗》):“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脂砚斋借以改之。
冤家、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离恨天、蜜青果、灌愁海等,乃佛家用语,人民文学版皆有详释,于此不论。“饥则食蜜青果,渴则饮灌愁海水,游于离恨天外。”套得是庄子《逍遥游》:“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绛珠,便是这样一位仙子。非食人间烟火者之可比。反过来,食人间烟火者,又岂能成为神仙?
绛珠仙草、神瑛侍者,乃林黛玉、贾宝玉前身,故多言语几句,以明作者究竟何以如此命名。
从颜色上来看,绛珠仙草,绛珠为红色;黛玉,为墨(青黑)色(或谓之玄色天之极深处也)。天上人间,一红一黑。或寓意红落人间凡尘之黑,故无有好结果。神瑛侍者住赤瑕宫,赤瑕即红玉,与绛珠同为红色,同在天上为双赤。人间为贾宝玉,贾(《说文》)乃待价而沽也(人间有宝玉待价而沽或寓《石头记》并作者)。在人间二者皆为玉,一为墨玉,一为红玉。墨玉,泰山有玉为墨玉,乃泰山石之精灵,先秦《山海经》有记:“泰山其上多玉......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其中多水玉。”曹植赞曰:“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泰山石灵,天下皆知。绛珠仙草者人参也,泰山之上有参曰泰山参。泰山自古乃帝王封禅之地,多灵石仙草。泰山,又名岱岳,岱、黛谐音。黛玉、绛珠草,皆生于岱岳。红玉,曹雪芹祖籍辽阳产红玉(可作反证),即赤瑕宫之谓。又有千年红玉,乃血沁而成,名曰血玉,为玉中之至贵(第二十二回林黛玉问宝玉:“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血玉为贵,顽石为坚)。亦言作者自己(心血)血沁而成《石头记》,故名宝玉为天上之赤瑕。后贾宝玉自题《绛芸轩》,自号绛洞花主,以是与天上之红对应,现实中宝玉更有爱红的毛病。又,后文中林之孝的女儿本名林红玉,因与双玉重而改名小红,乃喻双玉本为一玉也。
从五行生克来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水生木,故仙草须以甘露浇灌,在天上二者乃相生关系,且同为赤。下凡到人间,林为木,玉、贝为石属土。木克土,即黛玉克宝玉。而林为双木,贝加玉为双土,双木克双土,雪上加霜。黛玉以泪还宝玉,泪为水,玉为土,土克水,故宝玉反克黛玉。结论:双木克双土,黛玉克宝玉,二者互相克制。是故,二人非因“木石前缘”而贵,却因“木石”而悲,二人在人间的婚姻注定如幻影。
遗憾我们并不知道二人八字。想来作者心里应是清楚的,书中提到八字算命。在古代,《周易》为百经之首,是私塾和读书人必读书目,而许多落魄的文人以摇卦为生。
根据古代起名的法子,宝玉八字中一准缺土,命盘中缺土的人比较不踏实、不厚重。黛玉八字中,亦或缺土。一般少土和缺土的人,都有这个特点,不厚实但灵透,富有才情和灵感。加之林字为双木,木又主才气。其性格偏阴柔,水多、泪多,而水亦主才情。一等泪尽而逝,水即已尽又何以养木成林?宝玉恰恰又属马,午马为火,木生火,而损林木。黛玉属羊,未羊为土(《红楼梦》87版电视剧中黛玉与探春三姐妹见面时有此句而书中没有,因宝玉长黛玉一岁故属马。其由第六十九回秋桐属兔而林黛玉比秋桐小四岁推测而出),而火生土,宝玉本益黛玉,也即他心仪黛玉。但后来偏偏又来了个薛宝钗,宝钗长宝玉一、二岁,应属蛇或龙,辰龙巳蛇均为土,与宝玉比肩同为土,但与黛玉之林木相克,即宝钗克黛玉,所以宝玉和黛玉这对绝世恋人,会因宝钗而拆散,成不了。而钗又属金,土生金,宝玉与宝钗是相生关系,因此,“金玉良缘”之说并非没有依据。而属羊的人,在民间被说成克夫,往往命运不济。所以,虽然黛玉、宝玉都有一个玉字,宝钗、宝玉都有一个宝字,或曰宝玉之名取宝钗之宝与黛玉之玉,但宝在玉之先,所以宝钗和宝玉的婚姻那就只好优先了!至于是否与湘云“伏白首双星”(周汝昌认为脂砚斋即史湘云原型后宝玉湘云重逢二人白头到老),以后再解。
因与“蠢物”有一面之缘,故托于甄士隐之梦。
最终,宝、黛、钗,一个有心无名,一个有名无实,皆如露如电如幻影!如《金刚经》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梦里梦外,真真假假,亦真亦假,亦假亦真,故曰:“太虚幻境”。《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故,“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下回再见!
《红楼梦》87版电视剧片头
参考文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新校本
《周汝昌汇校八十回石头记》人民出版社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6/2000年
(褚哲轮/文)
《梦解红楼》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己亥初雪
己亥第一场冬雪·京都西山樱桃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