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按键精灵即刻生成批八字破解版app,右手读卡神器即刷即登。数字鸿沟再大批八字破解版app,也要用技术填平。”一个礼拜前批八字破解版app,在奉贤区奉城镇八字村挂职锻炼的选调生郑贤文在朋友圈发批八字破解版app了这段文字。
他刚下基层不到100天,就要直面疫情防控严峻考验。同许多以老年人为主的社区、村居一样,他所在的八字村也有相当数量的老人。村里老人不会通过手机完成核酸检测登记,怎么提高检测效率?防疫工作如何做得更到位?层出不穷的问题考验着基层干部的能力与智慧。在这当口,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郑贤文想出了新招儿。
以下是他的自述。
3月24号,由于隔壁镇上出现了聚集性疫情,我就被安排在我们村的路口值班,做好隔离管控工作。谁知,到了凌晨两点半,我和另一位小伙伴突然接到村支书的电话,“我们村里也有无症状感染者了”。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一紧,感觉事态越来越严峻了。所幸我们已经做好预案,对于感染者的转运、隔离、治疗工作很快就开展起来,相应的环境消毒处理也没落下。
接下来就是全村的封闭管控、以及核酸检测工作了。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很有底气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3月16号,村里第一次做全员核酸检测的时候,我们已经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郑贤文
我所在的八字村位于奉城镇西北部,辖区面积1.36平方公里,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800多人,实际居住人口400余人,可以说是一个小村。但就像其他村一样,我们老年人口比重大,智能手机普及率和使用能力较低,而且很多老人不与子女同住,因而缺乏数字自助和亲助的能力。如果他们直接来检测现场,一定会卡在登记这一关,造成“采样等人”的情况。
为了提高现场检测效率,很多地方都会采取基层干部或志愿者代老人进行登记的做法。不过,这一工作重复性高,耗时耗力。我估算了一下,以1000人为实有人口的农村为例,假设有5名村干部进行录入操作,每人平均1分钟能完成一次检测登记和截图打印,那么理想状态下要花200分钟,也就是3.3小时。另外,网格化核酸筛查在未来一段时间还会进行,而每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就得重复操作一次,这给基层造成了非常繁重的工作量。同事开玩笑说,这下我们都成“码农”了。在工作之余,我们还新造了不少成语,诸如“做牛做码”“骑码找码”“人困码乏”“犬码之劳”等等,聊以自娱。
基层“码农”现象能不能破解呢?我注意到,其实不少基层干部都在主动求变,要么依靠志愿者队伍,运用人海战术缓解困境批八字破解版app;要么运用技术手段,解放双手和大脑,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在技术方面,包括我同事在内的许多基层干部,都分别独立参与设计了自动录入程序;有人完成了登记码的批量标记、批量打印与批量登记取消的功能;有人借助学生打印错题的热敏纸打印机“喵喵机”来打印登记二维码;有人研制开发核酸码专用的扫码墩设备;有些企业也参与进来,进一步开发“健康云机器人”“码上有”“健康云一体机”等硬软件设施,以适应大规模核酸登记的需要;还有地方基于政务网环境,开发了“幸福云”系统,开发了一键生成批量核酸登记的应用功能。
一开始,我是以一名产品体验者的角度去学习这些创新做法的,与不少同事们进行过深入交流。后来和一位在崇明区锻炼的选调生范祥宇交流时,我们都觉得有些做法存在改进的空间,比如“喵喵机”的打印速度不快,自动录入程序速度较慢。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是不是可以在现有做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他是复旦大数据学院毕业的,我也学过编程,于是我俩立刻行动起来,一人扮演程序员的角色,一人充当产品经理,针对“按键精灵”开源软件进行编码。
经过四五天的优化工作,到23号第三次核酸检测前,“按键精灵”已经可以自动读取村民信息表格中的字段,实现登记页面上的信息填写和二维码生成,并且能够自动截图。有了它,1台电脑平均1分钟在正常网速下可以生成6-7个登记码,大大超过了人工手动录入的速度。于是,我们把登记工作前置,帮村里180名60岁以上老人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提前准备好登记码,他们也觉得省心多了。
还有,登记码的页面上不是隐去姓氏、只显示名字吗?我们发现,村里不少老人的名字是相似甚至一样的,直接分发容易出错。所以我们专门在页面上增加了组号、户号和全名,方便村干部进行精准识别和发放。考虑到村里电脑老旧,有些用的还是Windows XP系统,我们后来又增加了系统兼容性和低分辨率适应的功能。
“干中学,学中干”,这些都是在实践中一步步调整完善的。
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村毗邻奉城工业园区,园区的不少工人会就近过来进行核酸检测,其中有些人也不太擅长使用智能手机。而我们又没有掌握他们的信息,不能用“按键精灵”提前登记。为此,我联系了区里制作“码上有”读卡机器的企业,请他们上门完成硬软件的安装。有了这款“读卡神器”,大家只要一刷身份证,它就能够自动完成登记码打印工作。
一手“按键精灵”,一手“读卡神器”
如果说“按键精灵”针对的是前期批量录入村民信息的应用场景,那么“读卡神器”就补齐了“散客”现场核酸登记场景的短板,实现了使用场景全覆盖。而且,两者都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我先帮自己的同事掌握了操作技巧,编写了操作流程手册,后来又为另外6个村的村干部进行培训展示和技术服务。我们还建了一个QQ群,为其他地方的干部解答软件运行中的各类疑难杂症。现在镇里不少村子都在运用这套模式了。这样一来,我们真正提升了每次核酸检测的效率。
技术开发优化本质上是一种数字赋能。说到底,如果能让基层干部从繁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防疫抗疫工作,专注于防疫背景下的民生难题和次生灾害,那么一项技术开发才算成功。这也是我们利用技术手段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基层所做的探索只是很小的一步。我最近提交了一份人民建议,希望健康云系统能够进一步优化迭代,基于老龄化社会的特质特点,额外开发“社区检测登记入口”“证码并举”“两码合一”“核酸登记码十四日内有效”等功能,使之更加适配社区村居的情况,赋能基层干部完成核酸登记码的批量化自动生成。这样“采送检报”全流程协同的效果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基层工作不必诉诸各类“神器”也能事半功倍,市民核酸检测采样的全过程体验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今天是我连续守在八字村的第11天,接下来还要继续坚守。这里环境很美,忙碌之余,我也会在村子里散个步,看看路口的芦苇荡、桃树和鱼塘。相信随着疫情缓和下来,原先的工作将接续上来,乡村美好的明天不会止于想象。
栏目主编:张骏
图片视频来源:采访对象提供来源:作者:周程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