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萌芽于远古的新石器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尚处在懵懂、未开化阶段,面对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洪水猛兽这些自然现象,人类非常的害怕和困惑。此时,传说中的人文圣祖伏羲氏出现了,那时还没有文字,人们靠结绳记事。伏羲氏仰观于天,俯法于地,观鸟兽状以类万物之情,他把所见到的事物,以及天地万象的变化规律,通过画卦的形式记录下来,最早的《八卦图》诞生了,这也是《易经》的最早起源。
伏羲先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最通俗的理解:中间一黑一白两个阴阳鱼组成一个圆圈,白色是阳鱼,黑色是阴鱼。白鱼中的黑点,代表阳中有阴(纯阴),黑鱼中的白点代表阴中有阳(纯阳)。阴阳鱼有头有尾头尾相连,代表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指任何事物从发生、发展、高潮,到结局和尾声的一个自然规律;最外边的八个汉字是后人加上去的,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种事物,八种事物占位为四面八方,实横线代表阳(1),虚横线代表阴(0),八种事物按顺序旋转进行阴阳变化,反应的是一天中不同时辰的冷暖变化以及黑天白夜的转换过程,也能反映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的变换以及气候特点。
三圣图
《八卦图》反映的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她让原始的人们从懵懂无知中走出来,主动探索世间万物,人类的文明也就随之开始了。从伏羲氏发明了《八卦图》,到《易经》的成书,有着“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到了中古的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文王拘而演《周易》,在监狱里把伏羲的八卦推到六十四卦。到了近古的春秋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竹简文,老圣人孔子五十学易,韦编三绝,为《周易》做了传文,转文是解释经文用的。《易经》自从成书后直到今天也没有变化,如果没有孔子的贡献,《易经》也许就真的成了彻头彻尾的天书。
韦编三绝
为什么《易经》生涩难懂,充满了神秘色彩。《易经》是用象、数、理来描绘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大到无形,小到无我,中间千变万化,不可语焉。由于《易经》编码的模糊概念,非有既无(1和0)的二进制编码,虽然难于理解,却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现在电脑《二进制》以及《模糊数学》的理论基础。所以没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要想完全读懂《易经》,是非常困难的!
《易经》描述的太极是万物之始,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学说是《易经》的核心所在,宇宙万物,不出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运行于宇宙,道弥纶于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规律,阴阳合则生,阴阳离则灭,阴阳错则变,阴阳平则佳。把握阴阳就能统御整体,阴阳具有广义、相对、动态的含义,因分析事物的不同而赋予了不同。
太极雕像
《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根,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对我国的政治、军事、农业、中医、天文、历法、数学、哲学、武术、建筑、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是一部真正拥有人类智慧的宝典。即便当今人类很多的科学理论,依然没有超出《易经》易理的描述与预测,它预言了宇宙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果壳》、《暗物质》、《胶子》、《弦理论》等现代前沿科技成果。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化论、量子论、相对论都不知不觉地受到了《易经》易理的影响,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暗与古人合的现象。然而这并不能否认中国古代先贤深邃的智慧和前瞻性。
《易经》既不是迷信,更不是玄学,因研究方向不同,研究《易经》的人分为易理和象数两个流派。易理派侧重于阐述《周易》文义和道里,阴阳变化、五行生克关系、卦象及爻位的辩证关系、卦辞的理论依据等,这些形成了易学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代表人物孔子、老子、王弼等;象数派侧重于卦象、卦变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导人事吉凶、看风水等学术类别。不得不强调的是,象数派,产生过两大危害:一是无限膨胀象数,导致易学研究陷入神秘主义和繁琐主义的深渊;二是助长了占卜问卦迷信风气。直到现在,这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它穿凿了《周易》本身根本没有的一些东西,这些是我们应该坚决摒弃的。
清华大学 校训碑文
《易经》的开篇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最后让我们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要求我们, 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也欢迎有疑问和不同观点的朋友,积极发表意见,以便我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