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休整了一个寒假的高三学子们又重返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紧张的学习,因为三个月后他们将迎来人生中一场重要的考试——高考。高考是我国现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那么古代是如何选用人才的呢?

中国古代则是用“科举制度”来遴选各类精英人才的。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科举制度兴起于我国的隋朝,结束于清末。这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最初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使得寒门子弟有机会进入了统治阶级。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变成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让他们终生陷在“及第”的美梦里,最终走向悲惨的人生道路。

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孔乙己终生读书,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生活穷困潦倒,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

1.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孔乙己》小说中描绘的咸亨酒店里,有两个阶层的顾客,一个是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的“短衣帮”,他们只能站在柜台外喝酒;另一个是“穿长衫”的,会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喝。

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

穿长衫,按理应该是坐到里面专属的包间去吃喝的,但孔乙己生活困顿,没有谋生能力,事实上他是与那些从事底层劳动的“短衣帮”同属一个阶层的,但他内心却不愿意相信这一点,很似清高,不愿与普通劳动者“短衣帮”为伍。

所以,即使身上的长衫似乎穿了十多年也不曾洗一下,又脏又破,但他也始终不肯脱下。因为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那是孔乙己认为自己是一个高贵的读书人的象征。

每当有人问孔乙己:你是真的识字吗?他就显出一副不屑置辩的神气,并认为这不是否定他读书人的身份吗?

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他想告诉店里的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小伙计却很不屑的离去。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孔乙己非常惋惜的叹气,可能是想,这么“深”的学问小伙计怎么不肯学习呢?

孔乙己就连平时说话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处处想显示自己是个有学问的读书人,但是当旁人问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的时候,他却立刻流露出颓唐不安的表情,脸上笼上了一层难看的灰色,马上用谁也听不懂的“之乎者也”来争辩。

深受封建教育制度影响和毒害的孔乙己,始终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作为人生信条,处处端着读书人的架子,读了半辈子的书,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但他心里始终做着通过科举进入统治阶层的美梦,“科举”之路在他心里根深蒂固,残害着他那迂腐顽固的灵魂。

当时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又何止孔乙己一人呢?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范进中举。

范进热衷科举,屡试不中,又没有生计能力,家中的老母亲曾饿的两眼昏花,他的岳父胡屠户也说他家一年可能连猪油都吃不了两三回。

当范进五十多岁时,终于考中了一个举人,他狂喜不已,竟拍着手大笑着往外跑,结果一脚踹在了泥塘里,头发也跌散了,衣服也沾上了泥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众人大眼瞪小眼,说他“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这是何等的讽刺!充分说明了封建文化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到了何种地步。范进和孔乙己之流宁愿家徒四壁、困苦饥饿,也不愿从事底层劳动养活自己,不愿放弃所谓读书人的清高,依旧坚持走科举之路的梦想!

2.成为众人嘲笑讥讽对象的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孔乙己这个名字,本来并不是他的真名。因为他平时总是说些“之乎者也”谁也听不懂的话,大家就从描红纸上的什么“上大人孔乙己”这难懂的话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孔乙己”。

孔乙己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经常是脸色显出青白的样子,有时皱纹间还夹着新的伤痕。于是店里喝酒的人就逗他:孔乙己,怎么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是不是又偷了人家的东西?听说你连何家的书都偷啊?

孔乙己却涨红了脸进行争辩:“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于是,接下来又说了很多“之乎者也”众人难懂的话,这样迂腐的解释,更引起了大家的嘲笑。

有孔乙己这块笑料,经常让店内外充满快活的气氛。

在那个咸亨酒店里,自认为是个读书人的孔乙己,却只是别人嘲笑、讥讽的对象。大家拿他取乐,肆意践踏他的尊严。不,他哪有什么尊严可言!那迂腐顽固的可悲个性、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只是别人眼里的笑料罢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短短的一句话描述,一个可有可无的悲剧小人物跃然纸上!

孔乙己陷于被人讥讽挖苦的境地,也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当时的人们都是处于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对不幸者充满冷酷无情。

鲁迅先生在他另一部作品《祝福》里,也深刻描绘了当时人们对弱者的毫无同情心和冷漠。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当祥林嫂遭遇不幸后,得到的不是却人们真诚的安慰,而是某些人因为在街头没有听到她的悲惨故事,竟特意寻到家里来听她讲述,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假惺惺的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心满意足的离去了,一面走还一面纷纷的评论着。

鲁迅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将冷漠无情的市井小民的嘴脸刻画的栩栩如生。

在他的小说《药》里,也描述了当时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麻木、愚昧、深受封建思想和文化毒害的精神状态。

《药》中,华老栓夫妇为了给患痨病的儿子治病,居然去刑场求药,并相信刽子手的话:赶紧把药包好!回去让你儿子趁热吃下它。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保证能治疗好!

华老栓接到“药”后,觉得万分珍贵,小心翼翼的捧着,他对人血馒头寄予无限希望,心里只关心自己的儿子能否药到病除,对英勇不屈的革命者的死却是无动于衷。

鲁迅先生用辛辣的笔法写出了那个腐朽病态的封建社会的人性,对孔乙己、华老栓们的愚昧、麻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也深刻揭露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3.被丁举人打折腿的孔乙己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孔乙己终生热衷科举,但却没能捞上一官半职,连个秀才都不是。因始终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又不肯靠劳动谋生,所以生活非常贫困,快要到了讨饭的地步了。虽然如此,但他还是具有善良朴实的一面。

店里的小伙计认为在他们酒店里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要好。喝酒的银钱从来不拖欠,就算有时候没有现钱,也会暂时记在粉板上,出不了一个月,一定会还清。

孔乙己好不容易有点钱买碟茴香豆下酒,却舍得分给孩子吃。有几回,邻居家的孩子们听到店里大家的笑声,也跑来凑热闹,围住了孔乙己,眼巴巴的望着他手里的碟子,孔乙己便大方的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朴实、善良的人,却被狠毒的丁举人打折了腿。

孔乙己因为没有谋生技能,又不肯从事底层劳动,便免不了偶尔小偷小摸。有一次来喝酒的人跟掌柜说孔乙己竟然发昏,去当地的显赫人物丁举人家里偷了东西,结果被抓住,强迫孔乙己写了服辩,写了服辩又吊起来毒打,打了大半夜,竟打折了腿。

孔乙己都写了服辩了,还是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见丁举人是何等的狠毒残暴!

丁举人和孔乙己其实都是封建教育制度下的读书人,那孔乙己为什么能被丁举人欺压致残致死呢?

原来丁举人通过封建科举制度爬上了统治阶层,马上成为统治阶级的爪牙和帮凶。他能随意打残打死孔乙己而不受任何法律的制裁,这完全是统治阶级的特权,是统治阶级对底层人民权益的完全漠视和沉重压迫。

被丁举人打残致死的孔乙己,也没有得到众人的同情和怜悯,渐渐的,他被所有人淡忘。酒客们闲来依然来喝他们的酒,酒店掌柜依然慢悠悠的算他的账,店里的小伙计也只是无聊时猜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悲哉!孔乙己!

你觉得孔乙己最终的命运如何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鲁迅最喜欢哪一篇自己写的小说,鲁迅先生说是《孔乙己》。《孔乙己》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

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终生生活在社会底层,终其一生也没能在科场上得志,穷困潦倒,最后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他个人的困境,他悲惨的一生,说明了当时的统治阶级不仅仅是在政治经济上对他进行控制,而且摧残肉体、剥夺生路,还在精神上深深毒害了他,使他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悲凉的世界。

只有打倒旧世界,才能建立一个新世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难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李大钊等人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猖獗一时的封建复古逆流终被遏制,那毒害了无数知识分子的科举制也被彻底扫尽了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