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是叶挺将军的原配妻子,她在12岁那年被送到了叶家。离家前,她并没有哭,在她看来:那就是自己的命,既然是命,哭又有何用!
叶家的主人,即叶挺的父亲叶锡三是客家人,他是广东惠阳县周田村的普通农民。叶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给地主种地,此外,因为叶锡三读过私塾且懂一些医理,所以他平日还能靠小药铺挣些“外快”。
可即便叶锡三有几种收入,叶家的经济也并不宽裕。叶家每年要给地主交稻谷36石,这个租子是家里近一半的收成。每年,叶家的大多数日子,都只能吃稀粥和红薯。
到叶家的第一天,黄春便被带到了叶挺的跟前,她怯生生抬头后,看到的是一个年岁比她小,却个头比他略高的白净男孩。公公叶锡三指着她告诉叶挺:“这就是你未来的‘结发妻子’”。
叶挺朝黄春看了一眼后有些不高兴地嘀咕了两句,因为叶挺声音不大,黄春并未听清楚,但她知道那话肯定不是好话。因为他说完后,叶锡三狠狠瞪了他几眼。
当时的黄春是个孩子,叶挺也是孩子,那年:叶挺刚刚十岁。
清末童养媳
在黄春嫁到叶家前,得知父母要为他找童养媳时,叶挺就曾经和父母发生过激烈争执。叶挺从小就有反叛意识,他对封建的那一套很不满,尤其,当他知道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是童养媳且病死在婆家后,他对封建童养媳这一套就更加反感了。
小小的叶挺如此反感封建传统,与他的恩师陈敬如对他的影响有关。陈敬如是一个深受孙中山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他非常喜欢叶挺,在正课之外,他经常给叶挺看新派人物的革命舆论著作,如进步的《民报》,《革命书》等。
日久后,在陈敬如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叶挺便对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和他的革命活动有了一定了解,他甚至将孙中山这位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作为了自己的偶像。
叶挺已经经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可叶锡三却始终是个老派人,他听到儿子不满童养媳后大骂他“藐视风俗”,对于儿子提出的“女孩子应该接受教育”之类的论调,他更是愤怒至极。叶挺母亲吴氏虽然是个大脚女人,但她骨子里也非常传统,所以,在童养媳一事上,她完全站在了丈夫这边。
更加让叶挺想不到的是,黄春被送到叶家后不久,他的父母接连将女儿叶珠和叶香送去做童养媳了。
叶挺知道后情绪极其激动,他把这些事当成了大灾难。他甚至为此质问父亲:
“你还记不记得你那可怜的二女儿怎么死的?你现在又把幼女送别人家干活,又把别人家幼女领回家做劳力,你是不是要她们都走二姐的老路?”
听到这些质问,叶锡三竟一时答不上话, 但他不想在儿子面前露怯,所以,他找了一堆诸如“传统不可违逆”、“这是千百年传下来的老规矩”一类的话来教训儿子。叶挺虽然读了不少书,可毕竟只有10岁,所以,父亲教训完他后,他虽然不服气,可也无法说服父亲。
没法说服父亲的叶挺并未因此放弃挣扎,他觉得:将来自己出息了,可以接回两个妹妹。对,他一定要接回她们。但叶挺并未想如何对待黄春,这个问题对他而言太难了,他甚至还没有想好“眼下如何面对她”。
叶挺
叶挺和父亲争执的全过程,黄春都看在了眼里。她心里暗自高兴地想:“原来, 他不那么喜欢自己,不是因为自己又矮又瘦,而是因为他反对童养媳。”
叶挺对黄春的冷淡确实并非因为她本人,相反,叶挺对黄春本人还有十二分的同情。每次看到她,他心里就会不自主想到自己的两个妹妹,可即便他同情黄春他也不想理会她,他知道:现在他对她越好,将来,她会越难受。
每次在家里,黄春想和叶挺说话时,叶挺都会在她开口之前提前走开。他们之间的沟通非常少:仅限于偶尔的几句简单对话。然而,即便没有沟通,他们两人都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对方。
黄春在叶家表现得很勤快,白天,她跟着婆婆吴氏干活,晚上,她还会帮忙收拾家务,她和“嫂子"的关系也很融洽。
黄春在叶家的表现,叶挺全看在了眼里,他对这个和姐妹们有着相同悲惨命运的女子也更加同情了。有时,早上背着书包去上学时,他还会刻意看一眼在角落干活的黄春。
嫁到叶家的几年里,黄春眼见着叶挺长高长大。仅仅三年时间,他的个头就高出她一个头了。长大后的叶挺依旧不大和她说话,可他却会偶尔帮她做事,这让黄春很是高兴。在广东客家的传统里,负责耕种和家务的都是女人,可叶挺却愿意插手这些事,这当然是好事。
叶挺
黄春很不喜欢村里的人叫叶挺“阿苕”,因为这个方言“苕”字,就是“傻”的意思。村里人之所以叫叶挺"阿苕”,是因为他经常干一些在村里人看来"傻"的事情。这些傻事,包括:把自家果园砍下的枯枝朽干,往没柴烧的鰥寡老人家里送;做了学生还吹哨、做鸟笼、放牛骑牛等等。
为这些事,公公叶锡三没少动怒,他甚至因此打骂过叶挺。每每这时候,黄春都很紧张,但她不敢替他说话,她不觉得自己的话在这个家里会管用。所以,叶挺挨骂挨打时,她只能在一旁干着急。
黄春的婆婆是这个家里和她说话最多的人,很多时候,婆婆都将她做女儿看待。可婆婆毕竟不是“妈”,这点,聪明的黄春看得分明。婆婆经常在和她聊天时,有意无意地提醒她:女人的地位靠“生"。
婆婆经常和她讲自己的故事,婆婆告诉她道:
“我并不是他(叶锡三)的原配,我被娶进门,全因为他那原配黄氏生的四男两女一下子就死了四个,叶家一下就只剩下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你想这香火不能断啊,黄氏又不能再生了,好在,我一进门就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说这话时,婆婆吴氏总是一脸的得意,黄春听着却觉得瘆得慌,她想:“若自己不能生,自己也会是黄氏的下场!”
转眼到了1911年,这年,叶挺年已15岁。他在这年决定去惠州府立蚕业学校读书。这是叶挺第一次远行,也是黄春被送到叶家后:他们第一次分别。看着未来丈夫远去的背影时,她鼻子酸酸的,她安慰自己说:“学成了就回来了。”
叶挺所就读的蚕业学校一直在封建官吏严密监控下,这样的学校自然是死气沉沉了。好在,校内有进步青年响应孙中山的号召,所以学校尚有“一丝生气”。
当年3月29日,孙中山、黄兴策划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遭到疯狂镇压。叶挺就读的学校的进步青年也受到牵连,本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理念,当局决定:凡是剪辫子的都要抓去坐牢。
这样一来,剪了辫子的叶挺就被抓去坐牢了,之后,被“保释”的他就被学校开除了。
叶挺
之后,叶挺在陈敬如的引导下,转入了新式学堂学习。正是在此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了民国。
眼见革命轰轰烈烈地被展开,叶挺心里激动不已。可不懂革命的叶锡三和吴氏却认为:眼下,正是兵荒马乱之时,老百姓最重要的是安稳度日。所以,经过商量后,他们决定:逼迫儿子继承家业,并与黄春完婚。
对于公婆的这一安排,年已18岁的黄春自然是赞同的。
于是,叶挺再次回家这次,叶锡三和吴氏便开门见山地说了:“你的当务之急是老老实实接手家里的一切,尽快与黄春圆房。”
听到这话后,叶挺差点跳了起来,他大喊道:
“我出外读书,目的就是学习新思想、知识,去为国家做贡献,眼下国家正在危难中,你却想用家里的这些小事让我放弃理想,这是‘丢下大事,去做小事’。”
因为叶挺情绪太过激动,这场谈话最终不欢而散。期间,母亲吴氏一直在旁边一步不离地旁听着,而黄春则在门口听着。公公气鼓鼓地出门时,正好看到了站在门边的黄春。他看了一眼这个已长大成人的儿媳后,有些于心不忍地说了一句:“放心,这次,他说什么也得完婚。”说罢,他还特意回头看了儿子一眼。
公公叶锡三果然没有骗黄春,这之后不久,在他和族人的劝说下,叶挺终于决定和黄春完婚了。但叶挺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成婚后,父母必须支持他外出求学,家业的事以后再议。
叶锡三和吴氏最终同意了儿子的交换条件,他们想着:成家立业,先成家也不错。
就这样,叶挺和黄春在当年的除夕夜,办完了婚事。婚后没几天,就在叶挺急着想过完大年重返惠州求学时,胞兄七哥秩平带回了一个好消息:广东陆军小学即将招收新生。得到消息后不久,叶挺欣喜不已。
当年春节一过,与父母商定好的叶挺和七哥便结伴前往广州了。之后,叶挺果然如他和七哥所预想的那般:读完小学,读中学,读完中学,读高等军官学校。
路都是慢慢走出来的,进入中国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后,一条康庄大道在叶挺面前被铺展开来。
保定陆军军官军校
而此时的黄春则处境非常不好,她长期处于守活寡的境地,雪上加霜的是,公公婆婆也相继病逝了。与叶挺结婚的这几年间,她也曾经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出生后,她以为自己可以有个伴儿。可儿子在四个月时,便因病夭折了,这以后,她又变成了一个人。
黄春并不懂革命,她只知道丈夫做了军官了。黄春喜欢丈夫穿军装的样子,可那身军装也让她害怕,一来,它让她觉得自己离丈夫越来越远;二来,她深知那身军装意味着上战场厮杀,意味着危险。
与黄春结婚的第十年,任职于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的叶挺率兵与叛军陈炯明展开激战,那场战斗,黄春有所耳闻,听到相关消息后,她越发担心丈夫的安危了。
第二年,一直在外的叶挺邂逅了一个美丽的姑娘,这个姑娘正是他后来的第二任妻子李秀文。李秀文是叶挺好友李章达的邻居李少村的二女儿。
遇见叶挺这年,李秀文年仅17岁,正在读中学。她和叶挺一样经受过新思想的洗礼,所以,叶挺来李章达家聊天时,李秀文经常跑过来听他们讨论革命。
叶挺(右一)与友人
李秀文姿容秀丽,且口才出众,叶挺对她印象极好。日久后,叶挺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曼妙的姑娘。李章达很快发现了叶挺对姑娘的心思,他有心撮合他们。
于是,李章达决定为他们做介绍人。在和叶挺挑明前,李章达特地询问了李秀文和父亲的意思,他惊喜地发现:他们对叶挺也很满意。
李章达和叶挺挑明后,叶挺终于承认:自己对李秀文很有好感。坦白后,叶挺心怀顾虑地道:“可我在惠阳乡下还有结发妻子,这是很难处理。”
让叶挺没想到的是,李章达听了后却不以为然地说:
“如今都已经是民国了,年轻人的这类封建婚姻哪里还维持得住,你既然能帮你的两个妹妹离开婆家,搬到广州来住,怎么到自己头上,反而处理不好?”
李章达说完这席话后,拍着叶挺的肩膀道:“你这事啊,越早处理越好。就应该趁着都还年轻,及早分手,让各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摆脱痛苦,寻求幸福。”
李章达的一席话显然触动了叶挺,这十年来,他经常想起处理这桩包办婚姻,可一想到妻子12岁便被送到叶家,他心里多少就于心不忍了。
李章达是个办事神速的人,为了防止叶挺反悔,他第一时间:将叶挺喜欢李秀文的事告诉了李少村夫妇。李少村夫妇是开明的人,他们并不介意叶挺在乡下有包办妻子,而李秀文自己也早已对叶挺倾心,她自然也不会在意。
谈妥后,李章达便直接将叶挺带到了李少村家。那日,李秀文又是端茶又是端点心地忙活。聊完后,叶挺和李秀文便单独出去散步了。就在那次散步后,两人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李秀文与叶挺
越是进一步了解李秀文,叶挺便越发喜欢上了这个年轻的姑娘。他意识到:两人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志向,都是一致的。
很快,志同道合、真心相爱的两人便陷入了热恋。感情慢慢成熟后,叶挺想要与原配断绝婚姻关系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了。
赴苏联留学前,叶挺决心亲自回趟老家:正式与黄春脱离关系。
回家的路上,叶挺心里一直七上八下,他十分担心自己把要分开的事情说出来后,黄春会受不了打击。可他又觉得,若一直让她糊里糊涂地在老家等他,对她的伤害只会更大。
到家后,好久没看到叶挺的黄春高兴极了。可叶挺接下来的话却让她整个地愣住了,他说:
“我想我们还是分开好,我从军在外,难得回家照料,不是一个能给你带来幸福的理想丈夫,你不识字,也不能跟我出去做事……”
说到“不能跟我出去做事”时,叶挺下意识地停了下,他用最快的速度看了黄春一眼:她的脸上看不出除惊诧以外的其他表情。叶挺略微低下头继续道:
“我希望你能同意脱离关系,我还希望你再嫁一个更合适的丈夫,能跟他相帮相助,同甘共苦。”
确定叶挺已经把想说的话说完后,黄春默默地连连点头,表示接受。叶挺再次看向黄春,她的脸上依旧没有难过的神色。见黄春这般,刚强的叶挺反而双眼湿润了。他不敢再说什么,他怕黄春听到他哽咽的声音。
叶挺并不知道,黄春听到这些话时,虽然惊诧,可她却迅速让自己调整了心绪。她所受的教育告诉她:女人,任何时候都要任由丈夫摆布。
叶挺这次回家特地给黄春买了几身衣服,他还将准备好的300块大洋交给了她。在那个年代,这笔钱无疑是巨款。可叶挺显然觉得这笔钱不足以安顿妻子,他补充道:
“我从国外回来,还会给你寄钱,你以后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人给我写信。”
黄春听了依旧只是连连点头,她自始至终一言未发。她的反应,让叶挺心里格外难受。当晚,出国前最后一次在家里睡的叶挺一直未睡着,他知道:黄春定然也是一夜未眠。
在家里住了一晚后,心情沉重的叶挺便迅速启程回广州了。走时,黄春送到了村口,叶挺走时却没有回头:他害怕看到路口那个矮小的身影……
叶挺正式与黄春离婚这年,黄春年仅29岁。可此后余生里,她一直未曾改嫁,也未曾离开叶家。
叶挺故居
叶挺走后,黄春用他留下的那笔钱干了一件事:她和另外两个佛家姐妹一起,在淡水镇买了间庵堂。平日里,农闲时,她便整日住在庵内吃斋拜佛,农忙时回到家里播种收割。
叶挺的家乡人依旧称呼黄春为“八嫂”,在叶挺和李秀文的眼里,她和叶挺已经没有关系了,可在她自己和乡人眼里:她依旧是叶挺的妻子。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叶挺即将流亡海外前,黄春曾到澳门看过叶挺。十年后的1937年,叶挺流亡归来加入抗日队伍。黄春知道后,一直寻思着如何帮助丈夫抗日。
抗日期间,曾生同志的游击队到达了叶挺的老家,黄春主动带着乡人为战土们做饭送水,找稻草铺床。她还把叶挺早年带回家里、支援办农会的一些枪支, 送给了游击队。做完这些后,她心里踏实极了。
皖南事变后,叶挺等被软禁,丈夫失去自由的无数年里,黄春一直默默在佛堂前为丈夫祈祷。1946年4月8日,刚刚恢复自由的叶挺在由重庆飞往延安的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同机的李秀文、五女儿叶扬眉和尚未取名的幼子阿九也一同遇难。
叶挺与李秀文和孩子们
噩耗传来后,一向处事泰然的黄春泪如雨下。得知噩耗后的无数天里,她一直守在佛堂不肯出来。
全国解放后,黄春得到了地方政府的优待。
1985年,年已91岁的黄春因病辞世,走时,她嘴里一直喃喃念着“你回来了”!
叶挺故居(黄春居所)
黄春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个“你”是谁,但所有人都猜到了,这个“你”,定是叶挺。
黄春死后,被葬入了叶锡三夫妇墓旁的叶家坟地。她终于:“生是叶家人,死是叶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