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关于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的信息

台海网6月1日讯 据厦门网报道 他们爱发明创造,他们关注环保守护家园,他们独立自强不向命运低头,他们小小的臂膀挑起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我们身边,一位位弘扬时代新风、争当时代新人的好少年正茁壮成长,如初春,如朝阳。

他们的故事应该为更多人所知晓,他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应当弘扬。“六一”国际儿童节,市委文明办等五部门正式发布厦门市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洪悦骞等14位同学入选。

本届“新时代好少年”选树和学习宣传活动于今年4月启动,由市委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共同主办。该活动旨在引导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多年来,一批批“新时代好少年”因他们的励志、暖心的成长经历成为广大少年学习的榜样,传递正能量。今年,活动面向全市中小学校,深入挖掘一批爱国爱乡、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热心公益、勤学善思、创新创造、自强自立、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秀青少年。经过逐级推荐、审核把关、社会公示,全市14位同学获评厦门市2020年“新时代好少年”。

记者从市委文明办获悉,接下来,“新时代好少年”宣传学习将在全市广泛开展。

关注环保的“小发明家”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洪悦骞

男,汉族,2006年4月生,厦门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学生

洪悦骞热爱思考,善于动手。他发明的“一种板状石墨电极电动力污染土壤修复装置”甚至被授予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引起许多高校学者和企业的兴趣。

这要从他的一次野外郊游说起。他在郊游时看见一片受到污染、植被荒芜的土地,感到痛心不已。回家后,他不断思考有什么好方法修复土壤。在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时,一则用电动力治理水污染的信息引起他的注意。土壤中也有水,能否用电动力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带着疑问,他请教了老师、环保专家,在指导下开始动手设计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要设计成什么形状?电压要设定为多大才能安全又有效?装置中的过滤隔板要采用什么材质?在发明过程中,一个个难题摆在洪悦骞面前,他没有气馁,一遍遍尝试、调整、改进,终于使装置发挥出理想效果。该项目不仅取得专利,还获得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金奖和“中国宝武青少年发明奖”。

去年,他开发的“餐厨垃圾高效处理和快速电能转化新技术”项目获得2019年度卢嘉锡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也开动脑筋参与其中,针对全市大消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建议,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

勇于创新的“科技迷”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汤其睿

男,汉族,2007年10月生,厦门市大同小学六年级学生

汤其睿是一位热爱科技、追求创新的奇思少年。他从小就对机器人技术和知识有浓厚兴趣,在学习之余勤奋自学,以优秀成绩考取了中国电子学会“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一级和二级证书。他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努力克服紧张的赛事集训和繁重的学业任务之间的冲突,一次次攻坚克难,载誉而归。

9岁那年,他和队友组成“功夫小白鹭”队前往美国参加第26届全球FIRST机器人世锦赛小学低段赛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手比拼。他们立足于解决太平洋垃圾的现实问题,以独树一帜的想法设计出“彩虹船”创意模型,一举斩获“构造创意奖”,赢得了评委的赞赏。

去年,汤其睿又参加了由国家工信部和中国科协主办的“2019世界机器人冠军赛暨青少年机器人设计大赛”。在“火星探索”项目中,他和队友一起沉着应战,即便是在协作联队出现失误时也毫不气馁,体现出良好的赛场心理素质,最终在强手云集的近百支冠军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一等奖。

他的身上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少年勇于创新,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信念和毅力,他被授予“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这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最高荣誉。

品学兼优的“全能王”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胡松赫

男,汉族,2009年8月生,厦门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胡松赫是学校有名的“全能王”,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年年都是课程全优生,在游泳、绘画、朗诵、微拍、钢琴、主持等方面也有涉猎,多次荣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铜奖、市级金奖等荣誉。从小,胡松赫就立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坚信“少年强则中国强”,为此,他严于律己,全面发展,勇于追梦。

责任心很强的他,年纪轻轻就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担当”。他利用担任学校广播电台播音员的机会,发起“童心说文明”活动,倡导同学们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一起做文明小公民。为了缓解同学们的学习疲劳,他想了个好点子,花费数晚时间精心制作了一个点歌箱,让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收听优美歌曲,放松心情。当他留意到身边经常有同学遗失物品时,主动在学校设立了失物招领角,帮助“走丢”的物品及时回到它们的小主人身边。

疫情防控期间,胡松赫在认真上网课的同时也没有闲着,身为大队委的他主动起草了《争当小先锋,战疫我行动———致全校少先队员的倡议书》,制作《如何在家里上好网课》课件与同学们分享,帮助同学们适应新的学习状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传递爱心的“小天使”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郭昱君

女,汉族,2007年2月生,厦门第一中学七年级学生

郭昱君是志愿服务达人,常跟父母参与捡垃圾、交通督导等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近400小时。这一次次经历,使善的种子在她心中扎根,萌发帮助贫困小朋友的想法。

郭昱君在上幼儿园、小学期间,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参与组织年级、班级的义卖活动,发动身边小伙伴捐出二手物品,一起参加义卖,筹募善款捐给厦门市妇女儿童基金会和厦门市教育基金会。每当收到压岁钱、零花钱,她都舍不得花掉,而是积攒起来。她和妈妈一起长期结对帮扶6名困难儿童,她将攒下的钱都用来帮助这些有需要的同龄人,时间最长的一位帮助对象至今已有11年。

去年“爱心厦门”建设启动后,郭昱君妈妈所在的党支部和同安造水村一户困难家庭结为爱心对子。郭昱君听说这户家庭中有一位2岁的小妹妹,她就经常向妈妈了解小妹妹的情况。得知小妹妹和她的妈妈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外公一起生活,家庭收入微薄,郭昱君多次给小妹妹寄去文具、衣物、米面等,还跟随妈妈上门看望小妹妹,关心小妹妹的生活,用力所能及的帮助,积极向社会传递爱心。

热衷法治宣传的“小精灵”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马语彤

女,回族,2008年10月生,厦门市梧村小学五年级学生

父母亲都是法律从业者,马语彤从小耳濡目染,对法律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父母亲谈论案件、听各类法律课程时,马语彤总是默默地听,安静地学,偶尔还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日积月累的沉淀让马语彤不仅懂得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知识,甚至连一些晦涩难懂的法学专业理论她也能理解一二。

作为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马语彤把法律知识融入了少先队纪律的执行和对新入队小同学少先队基本知识的培训中。她总说:“从小守规矩就是守法。”在听闻外地校园欺凌新闻后,她主动与同学们分享相关法律,交流自我保护的知识。马语彤还是同学眼中的“小考官”,常以新近学到案例分析相关知识为题,测试身边人,以此生动形式普法。

课余时间,她以志愿者的身份和父亲一起参与了多届国家宪法日纪念活动和10余场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多才多艺的马语彤还积极参加各类法治主题比赛;与知名主持人同台,连续三届主持思明区中小学生法治辩论赛。

都说普法要从娃娃抓起,而她从还是一个娃娃起就开始普法。马语彤希望尽自己所能让更多人学法、守法、尊法、用法,树立法治理念,真正让法治根植心间。

讲好英雄故事的“小喇叭”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黄睿琪

女,汉族,2009年9月生,厦门何厝小学四年级学生

何厝小学是一所红军小学,也是英雄小八路的母校,进入这里学习,让黄睿琪深感自豪。一入学,她就拜英雄小八路成员何佳汝奶奶为师,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当上学校英雄小八路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用自己的宣讲让英雄小八路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她常向何奶奶请教当年英雄小八路的故事,沉浸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每天放学后,她准时到英雄小八路纪念馆报到,一遍遍背诵讲解稿,把英雄小八路的成长历程、队歌诞生纪实等知识点记得滚瓜烂熟,摸清纪念馆内“8·23”炮战模拟演示区的每一块区域。对讲解时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动作,她都反复揣摩练习,精益求精。终于,她在2018年12月被评为了“金牌讲解员”。

黄睿琪分外珍惜,勇挑重担。近几年的节假日里,当别的同学都在外游玩时,她却坚守在岗位上,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访客讲解英雄小八路的故事,把英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去年,她还作为学校代表之一,把英雄小八路的故事带到厦门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普及宣传活动现场,让更多人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力量。

她是讲解员,更是一名真正的新时代“英雄小八路”,学习中争当“全科优秀生”,生活中热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保护文物,关爱老人,积极诠释心中的英雄小八路精神。

追寻红色印记的“逐梦人”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陈未央

女,汉族,2006年1月生,厦门市第十一中学八年级学生

在身边伙伴热衷风光游的当下,陈未央选择了另一条路。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利用假期重走长征路。她先后到达长汀、瑞金、赣州、南昌、井冈山、延安等地参观,身临其境感受新中国成立的不易和党的光辉历程。走过长征路,她完成了多份红色主题研学报告。2019月7月,她代表厦门市中学生,再次来到延安全国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参加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及“我为祖国点赞”朗诵活动。她深入杨家岭、清凉山、王家坪、凤凰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精髓。

红色印记深深烙印在陈未央的心里,也激励着她以时代新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她用自己的写作、话剧专长将红色文化传播出去,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多个爱国主题作品先后获国家、省市比赛奖项。陈未央缅怀校友叶晓辉烈士的作品《红色青春中国骄傲》入选校德育教材;与老师同学排演朗诵《血脉里,每个人都是祖国》抒发了她的爱国热情;《爱酿造生命之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陈未央还以战“疫”为题积极创作《雷锋,你在2020的春天》《和祖国一起,迎接春暖花开》《疫情中我们在成长》《最美的背影》等诗歌散文、绘画作品等。

重走长征之路,感悟长征精神。陈未央带着红色文化的印记,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独立自强的“小棉袄”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廖诗佳

女,汉族,2005年12月生,厦门市禾山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廖诗佳从小家境贫寒,与姐姐、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不识字,为了养家糊口,同时打着几份工,都是些体力劳动。母亲的艰辛,廖诗佳看在眼里。她心疼母亲,会在母亲到家前将煮好的饭菜再热一遍;在炎炎夏季,她会煮上一锅绿豆汤,吹凉后送到母亲工作的地方;母亲中午没空回家吃饭,她会盛上一碗给母亲送去;节假日里,她主动去给母亲帮忙,有时一忙就忙到凌晨一两点;母亲因工作留下伤口,她仔细消毒并反复叮嘱;在母亲因三轮车翻车导致肋骨骨裂、姐姐不小心伤了脚踝的情况下,她一人包揽了所有家务,细心照顾。

贫困没有让廖诗佳自卑退缩,反而造就了她勤俭节约、要强自律、刻苦努力、乐于助人的性格。廖诗佳的学习成绩优异。她不仅自己学得好,热心帮助同学。同学们请教她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耐心讲解。因深谙贫穷的痛苦,她怜贫惜弱,总是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疫情防控期间,廖诗佳勇敢冲在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主动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宣传单发放。开学后,她协助班主任做好同学体温测量工作,主动接下别人眼里的“风险工作”。

她无法选择她的家庭,也无法改变现在的生活条件,但她坚持做母亲的贴心小棉袄,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她比任何人都想快快长大,为家人遮风避雨,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

抗疫英雄的“好帮手”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侯静萱

女,汉族,2009年7月生,厦门市人民小学浦南校区五年级学生

侯静萱的父亲是中山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今年元宵夜,厦门市紧急召集第二批支援武汉医疗队,侯静萱的父亲递交请战书并出征。“现在国家疫情严重,生命重于泰山!能够用自己所学帮助病人,是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成就。”父亲临行前的一句话在侯静萱心中扎下根,父亲成了她心中的大英雄。

为了让父亲在一线安心抗疫,侯静萱主动挑起照顾奶奶的重任,陪聊天,陪晒太阳,用她的温暖化解了奶奶对父亲援鄂的担忧。居家学习上网课,侯静萱从不让父母操心。在得知班级要招募线上学习小组长时,侯静萱主动报名。她一边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一边关注学习小组其他成员,提醒大家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

侯静萱深知疫情防控不仅是一线医护人员的职责,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她通过视频向父亲请教科学防疫知识,当起了班级群里的防疫宣讲员。每天早晚,侯静萱准时在班级群里播报防疫温馨提醒,把科学防疫小方法传递分享给老师、同学、家长、邻居等。侯静萱以援鄂父亲为榜样,稳妥处理家中事务,免去父亲的后顾之忧,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宣传科学防疫知识,号召身边人一同筑起抗疫的铜墙铁壁。

暖心励志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黄健江

男,汉族,2007年2月生,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学初一年级学生

苦练五祖拳的“传承人”

黄健江的父亲是五祖拳区级传承人,平日在村里的非遗传习中心传授五祖拳技艺。本身的兴趣加上父亲有意的培养,黄健江2岁半就开始跟着师哥、师姐训练。年幼的他扎马步扎得大汗淋漓、表情痛苦,也不轻易停下;训练时被器械刮伤、扭伤都是家常便饭,他也不轻易下场。他牢记着父亲的话,练武哪有不受伤,要把每次训练都当成表演、比赛来认真对待。父亲十分严苛,对黄健江的训练强度有时候连黄健江母亲都看不下去,但黄健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黄健江走上了各类武术竞技场,与各路高手过招。从区里的比赛到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比赛,黄健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多届国际武术大赛中,黄健江揽获了多类别金奖。

父亲做好非遗传承的理念也深深影响着黄健江。只要有机会,他便上台展示。据不完全统计,黄健江已参加校园、社区、企业等公益会演200余场,让更多人感受五祖拳的魅力。

习武磨炼意志,也铸就了黄健江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有责任有担当的秉性。他是同学眼中刻苦努力的学霸、恪尽职守的好班长、助人为乐的热心肠。

非遗传承与保护,需要更多黄健江这样的人。他用血汗换来一身武艺,他用臂膀挑起传承重任。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易杰灿

男,汉族,2005年11月生,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八年级学生

爱鸟护林的“小卫士”

看过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易杰灿深受环保楷模感染。一次,在自家小区里,易杰灿目睹了一位居民用残忍手段捕捉一只画眉鸟的场景,他及时上前制止,救下了受伤的小鸟。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放学后的易杰灿多了一项“作业”———用废旧的硬纸板、纸箱做人工鸟巢。最开始,他将做好的人工鸟巢安放在了自家小区、奎盛公园、柳泉湿地公园等的小树林里。后来,他制作的鸟巢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不仅自己干,还发动了身边10多名同学及家长一起参与为小鸟安家计划。几年来,易杰灿和伙伴们共放置人工鸟巢50多处。

易杰灿还率先在校内成立“爱鸟护林志愿者中队”,先后开展“爱鸟护林手抄报比赛”“雏鹰翱翔护林有我”“鸟类图片展”等“爱鸟护绿,争做生态文明小卫士”系列公益活动。该志愿服务队先后张贴倡议书300余份、义务植树150余棵,认养校园社区绿地120余处。易杰灿也在自家小区认领了一块绿地,起名为“榴园”,寓意为留下一片绿色空间。最让易杰灿自豪的莫过于他开通的爱鸟护林博客网站。在他的影响下,网站关注者从最初的一家四口增长至900多人,目前还在持续增加。

在同龄孩子热衷于掏鸟窝的年纪里,他执着于为鸟儿筑巢安家。他用各种方式吸引身边人对爱鸟护林的关注,帮助树立环保理念,壮大守护家园的队伍。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陈昕

女,汉族,2006年6月生,厦门市杏南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传播嘉庚精神的“小话筒”

陈昕出生成长在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乡集美,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她渐渐熟知嘉庚先生的事迹,为嘉庚精神所感染。无论是学习中或生活中,她时刻以嘉庚先生为榜样,勤奋努力,成绩常居年段榜首,荣获“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她乐于助人,热心帮助同学提高学习成绩;她生活节俭,吃穿用都不讲究,用的手机也非智能机。

陈昕从小就喜欢朗诵、演讲及主持,只要有拿起话筒的机会,就希望通过语言去传递正能量,尤其是嘉庚先生助人为乐的精神。她最喜欢的一个朗诵作品是《我的嘉庚精神》,在参加过的近两百场比赛及公益演出里,经常选择演绎这个作品,希望作品中的互帮互助精神能影响更多人。

在参加集美区对口帮扶甘肃和政县的公益项目中,她克服晕车、高原反应及水土不服,前往甘肃和政县与当地中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多次作为团队代表发表演讲,分享学习经验。在总结大会上,她朗诵《我的嘉庚精神》,通过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传递嘉庚精神,呼吁更多人关注、帮助贫困地区。她用嘉庚精神鼓励和政县的学生们树立勇于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被大家称为“正能量姐姐”。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杨梓晗

女,汉族,2006年5月生,厦门市翔安区内厝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传承木偶艺术的“小戏迷”

杨梓晗多才多艺。小学二年级时参加学校木偶戏夏令营后,她便对这一非遗项目着了迷,成为内厝中心小学掌中木偶戏剧团一员。初期,杨梓晗表现并不出众,水平中等。掌中木偶戏的核心之一在于表演者指头的灵活性、柔韧性,食指、中指要劈腿一般分开,练习过程疼痛感很强。但杨梓晗苦练基本功,忍痛坚持。在社团里好多佼佼者受不了练习之苦而纷纷退出时,杨梓晗不为所动。同学都回家了,她留下来仔细揣摩每一个动作;回到家,她继续压手指,一个人拿着小木棍默默练习指上功夫。她深信有付出就有收获。

凭着一腔热情和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杨梓晗水平不断提升,成了剧团里的表演主力,多次代表学校参加省、国家级各类比赛。其中,其主演的《小圣斗巨蟒》参加教育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获艺术表演类小学甲组一等奖,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十届全国群众文化艺术节戏剧类比赛获“群星奖”。杨梓晗与伙伴们还曾受邀参加央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节目录制。

三尺舞台,小小木偶,几分钟台上展示,几年台下苦练。对于掌中木偶,杨梓晗从兴趣出发,吃苦耐劳,矢志不渝。她初心不改,一边自我提升,一边传承弘扬。

2006年5月出生的命运如何

陈宜桢

女,汉族,2007年9月出生,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

爱护动物的“代言人”

陈宜桢是一名品学兼优、心地善良的优秀学生。上五年级时,陈宜桢从课本、书刊及新闻中了解到,许多动物因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濒临灭绝。她非常关注和重视,随即写了一封倡议书,呼吁大家关注动物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她从自身做起,从不乱丢垃圾,监督家人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并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清洁家园等小小志愿者活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守护环境,捍卫小动物的生存权利。有一次,她参加的培训机构组织了一场抓活鱼比赛,捉到的鱼可自行带回。她拼尽全力抓住三条大鱼,围观的大人都兴奋地对她说:“小朋友,中午可以吃大餐了!”可她却请妈妈带她到梵天寺放生池,将鱼儿全部放生。

平时,喜欢画画的陈宜桢还积极响应学校少先队部和德育处的号召,精心创作相关手抄报,用画笔为保护动物做宣传,告诉大家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要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还给动物一个干净的家,作品《海底城市》曾获奖。她在前往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后,把自己与麋鹿亲密接触的照片整理制作成PPT,在校级“小脚丫”论坛进行了一次保护动物的主题讲座,带动更多同学爱护小动物。(海西晨报记者 陈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