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的简单介绍

1976年1月8日,共和国的天空突传一声晴天霹雳:周总理去世了!

周总理一生为了革命而奋斗,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携两袖清风而去,没有留下财产,没有留下儿女,只留下了最爱他的邓颖超。

周总理去世,最伤心的是邓颖超,而最“委屈”的则是毛主席。

为什么说“委屈”呢?

因为这里面涵盖着毛主席,太多太多的心酸与无奈。

建国之初,国际上一直有一句话形容彼时毛主席与周总理的珠联璧合,那就是“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诚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个重要场合,两人总是形影不离的。

周恩来从始至终都以自己无条件的尊崇与信任,鼎力扶持着毛主席的工作。

周总理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我多做点工作,这样就可以尽可能让毛主席解放出来,多思考大的问题!”

为此,周总理可谓是对共和国事业,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可以说,在半个多世纪的相辅相成的岁月里,两人的革命友谊,可谓是比天高海深,那么毛主席最终却为何没有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呢?

本篇文章,笔者将贯穿毛主席与周总理革命征程中每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为大家细述他们两人之间不为人知的故事。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毛主席与周总理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5年。

彼时,两人都是党内的中流砥柱,周总理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毛主席则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

当时,各地军阀割据,所以需要农民运动的力量,而当时毛主席恰恰是农民运动干部学校的负责人,因此在这段时间,他经常邀请周总理到学校讲“军事问题”。

而同理,周总理也经常邀请毛主席到黄埔军校给学生讲“农民问题”。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彼时,作为党内的两大顶梁支柱,两人已在内心里存有默契,大概是“毛主席负责农民,周总理负责军队”。

而从后来的革命历程来看,也确实如此。

周总理负责的南昌起义,是属于军队的起义,他本人也长期在军队中拥有崇高的威信。

而毛主席负责的秋收起义,则属于工农起义,后来毛主席则在农民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公信力。

而毛主席,之所以最终能够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得最后的胜利,除了历史验证他的军事思想与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之外,最少不了的是周总理在每一个困难关口的鼎力扶持。

笔者总结,这样的关口,大致有三个:

一、宁都会议。

30年代初,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与“积极防御”的正确路线与战略不被认可,尤其是在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他的正确思想与路线更是被批评,还撤销了他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的职务。

那个时候,毛主席是“赋闲”且不被重视与认可的。

随之而来的则极有可能是红军付出极大的伤亡代价。

关键时刻,还是周总理据理力争,提出毛泽东同志“仍留前方助理”,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支持毛主席最有力的声音,使得处置留有余地。

后来,在周总理的努力下,部队又采纳了毛主席的意见,打赢了一些仗。

关键时刻,周总理为毛主席对临时中央力争说:“有毛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为毛主席争取回了军中的职务。

二、黎平会议。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下,彻底失败。

而左倾的倡行者非但没有吸取教训,认识到毛主席思想与路线的重要性,反而对毛主席秉持着“打压”的态度,不想让他随军长征。

关键时刻,周总理坚定地支持了毛主席随军长征的建议,并促成了此事。

了解红色历史的读者都知道,长征之于红军与共产党人的意义。

1934年12月18日,红军长征走到了黎平,并在这里举行了“黎平会议”。

此次会议,由周总理主持,会上毛主席提出了改变行军路线的建议,决定挥师抢渡乌江,然后再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进军。

这个建议,得到了周总理的大力支持。

然而,这个会议最终却不为别人认可,一直争执不下。

关键时刻,周恩来拍案而起,把桌子上的马灯都震得跳起熄灭,他们见周恩来少见的震怒,知道事不可为,这才默认了此次计划。

显然,“黎平会议”对周总理来说,是下了大决心,孤注一掷的。

关键时刻,他把党和红军的命运,都压到了毛主席身上。

果然,事实证明,毛主席的思想与路线正确无比,“黎平会议”后,由于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使得红军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再次赢得了主动,挥戈西指,一下子就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原有部署,并且连战连捷,大大地激励了红军战士们的士气。

当时蒋介石望而兴叹道:“看来毛泽东又回到红军的领导层来了。”

三、遵义会议。

显然,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在我党的地位与意义,都是无法代替的,就像“诺曼底登陆”之于二战的意义一样。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我红军在贵州遵义举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上,周总理与绝大多数与会代表,不仅强烈批评否定了“左倾路线”与“教条主义”,还充分肯定了毛主席的正确主张与路线,重新把他请到了党和军队的领导位置上来。

“遵义会议”,不仅是毛主席个人政治生涯的伟大转折,也是我党与红军的伟大转折。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遵义会议”,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新中国。

而关于周总理在此次会议中起的积极作用,毛主席也早有定论。

在一次与贺子珍谈到“遵义会议”时,毛主席不无感激地说:“那时争取到恩来的支持很重要,如果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

此后,周总理都坚定不移地作为毛主席的支持着,拥趸着他的思想与路线,并一步步把他扶持到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位置。

当然,这不仅是周总理的选择,也是广大人民与干部的选择,大家都始终坚信,事实证明唯有毛主席,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是主席,而周恩来则是总理。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总理就曾与毛主席有过这样一番有意思的对话:“主席,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事情很多,方方面面都要统筹规划。你负责大的主张,具体实行的事,交给我。不要担心我工作多,只要能让你多抽出时间思考大的问题,我这点工作量又算得了什么呢!”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此后,这两位共和国的缔造者,给人民的印象就是“形影不离,珠联璧合”,而国际上的评价则是“谋事在毛,成事在周”。

二十多年的治国生涯里,两人建立在无条件信任的基础上,默契配合,同舟共济,打赢了一场又一场仗,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大的问题上,毛主席遇事不决时总会指示说:“这件事,你们去问一下总理的意见。”

在接见各国首脑时,他又说:“具体的事情,请你们和我们的总理谈。”

在周总理身体出现状况时,他又下指示说:

相关部门,应想办法,减轻总理压力,为他恢复身体创造条件!

同时,关于医院对周总理的诊断与病情报告,他又特意嘱咐,要第一时间送到他的住所,他要一样一样详细地听。

对周总理患病期间的关心与呵护,可谓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众所周知,毛主席自1971年秋后,身体每况愈下。

晚年毛主席的内心,敏感而脆弱,孤独而无助。

那个时候,他最大的慰籍与无条件可信任的人,数来数去,也就只有周总理了。

那个时候,周总理在毛主席内心的位置,比我们想像地要占得多而重。

因此,当1972年5月18日,听到周总理患膀胱癌的消息时,对毛主席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打击。

膀胱癌的特征是便血、导尿困难、疼痛与寿命削减。

因此那段时间“总理导尿怎么样?”、“他是不是很痛啊?”、“医院有治疗方案没有?”等问题,一直是毛主席询问相关方面最高频的问题。

后来,他从西花厅的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总理导尿很艰难,每导一次尿,都疼得额头冒汗,便血也很严重……”

毛主席听后,更加紧张,特意嘱咐自己的秘书与贴身护士,每天都要把关于总理的病情报告,给自己读一遍。

毛主席晚年最贴身亲近的护士是小孟,据小孟回忆,那时候由于肌肉萎缩与神经痛等病症折磨着他,主席几乎已经走不动路了,后来他又得了白内障,左眼几近失明,只有右眼勉强可看得清东西,但是他仍旧一直坚持用右眼看书。

那个时候,毛主席做的事情是三大件:听取周总理的病情报告、听报与文件、看书。

他不愿意麻烦别人,因此力所能及的,即使到了力不从心的晚年,他也努力自己去做,比如看书,他一直坚持自己眯瞪着一个眼睛看。

有时候也看报,看文件,但坚持不久,就由医护小孟和小于读。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但所有工作中,后来周总理患病住院后,排在第一位的是每天定时定点雷打不动地听取总理的病情报告。

为什么要听呢?

因为主席担心自己右眼看不清,有错漏。关乎总理,他不想出现任何纰漏,所以一般由小孟、小于为他念报告,而他则坐着聚精会神地听。

念到某些关键处如“总理疼痛表现”、“手术安排”与“用药安排”时,则会格外紧张与关注,让多念几遍。

步入晚年的毛主席,虽未能去看周总理,但是他一直都是最关心总理身体与病情的那个人,他们的心,始终是连在一起的。

毛主席在杭州养病期间,由于长期坐卧看书,长出了褥疮,工作人员为了让他以后坐起来舒服些,特意专门给他量身定制了一张海绵软垫沙发。

沙发密布很多空洞,十分透气舒爽,最主要坐起来很舒服,毛主席十分满意。

坐上这张沙发之后,毛主席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病中的周总理,当即对工作人员说:“总理患病,还要坚持工作,这样的沙发,也给他送一张去。”

而这张沙发,也成为了毛主席与周总理友情的最好见证。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周总理晚年时,极其喜欢坐在这张软沙发上工作,他对主席的心意,总体上是满心欢喜的。

然而,天不与人愿,周总理最终还是在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据毛主席的贴身医护小孟回忆,总理去世的前一晚,主席工作到了深夜,把医院给出的关于总理的病危报告、治疗方案和抢救方案报告,听了一遍又一遍,看了一遍又一遍。

那个时候,从这位老人的眼神里,传达出的尽是紧张与无助。

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关口,毛主席或许早已隐约感受到了总理即将离他而去,此时的他就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对自己最亲近信任与依赖的伙伴,有无尽的眷恋与不舍。

他先是紧张与惶恐,在一遍一遍看了报告,接受现实之后,则变得伤心与无助。

人在大限面前,终究能做的事实在太少了。

那时候,负责给毛主席汇报总理病情的是警卫团团长张耀祠。

8号上午,张耀祠伤心不已地把总理去世的消息送来了。

当时主席一夜无眠,刚刚睡下,因此被医护小孟拦下,张耀祠只能把消息告诉小孟,由小孟代为通知。

小孟一听周总理去世,顿时哭得梨花带雨。

但是,悲伤之后,她也清醒地认识到,总理去世的噩耗,决不能这时候告诉毛主席,老人家现在精神与身体状况很不好,情绪一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下午三点,毛主席起来看书,精神看起来还不错。

这时候,中央送来了周总理的讣告。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小孟知道不能再瞒下去了,于是只能在给主席读完报和文件后,开始给他读总理的讣告。

她读讣告时,声音突然压低,颤抖,然后便是哽咽。

毛主席一听,心里一惊,然后便盯着她看了一会,然后大概猜出了命运的安排,开始紧紧闭着眼睛听讣告:

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76年逝世……

毛主席听完讣告,一言不发,只冲着小孟点了点头,然后就继续闭着眼睛久久沉默。

小孟要走,回头却不经意看到主席早已经泪流满面,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滚到了脖颈。

这还是小孟照顾毛主席以来,第一次见到主席哭得这样伤心,心都碎了,只能忍不住跑出屋子,嚎啕大哭。

这是毛主席在总理去世后,第一次落泪。

14日下午,小孟给毛主席读了中央向外发布的关于周总理逝世的悼词: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

这一次,毛主席听完之后,眼睛刚开始还只是泛着微微泪光,可当他静静地沉默良久之后,泪光终于变成泪珠,啪嗒啪嗒往下落,然后是再也忍不住的大哭,伤心极了。

这是总理去世后,毛主席第二次流泪。

工作人员们想,主席大概是在沉默时,回想到了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周总理的兴衰荣辱吧!

当时总理去世,追悼会定在了1月15日下午。

围绕毛主席的主要问题是,毛主席到底会不会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

88年12月18日命运如何

因此,为了有备无患,工作人员还特意针对主席参加追悼会,准备好了整个医疗组,包括担架、氧气、心脏起搏器等一系列急救设备和救护车待命。

直到中午的时候,毛主席也还没有表态去不去参加追悼会。

当时院子里的所有人,大多不敢问。

很显然,毛主席现在的状况,大家也实在害怕他在追悼会上看到总理,受到打击,整个精气神一下子塌下去。

同时,大家也实在不愿意看到老人伤心无助的模样。

因此,大家是既不敢问,也不愿问啊!

然而,问总归还是要问的,中央有明确指示,要问毛主席到底去不去,这是工作,也是任务,打不得折扣。

当时,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是个直筒子脾气,最终还是他忍不住去问毛主席:“主席,总理的追悼会在今天下午,咱还去么?”

毛主席听罢,先是眼神短暂的惊慌,而后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顿时恍然,最后则是眼神里无尽的心酸与落寞。

他看着张玉凤,双手拍了拍椅子的扶手,示意想站起来,然后眼含泪光地道:“我也走不动了呀!”

说出这句话时,他的脸上有无尽的委屈与无助。

秘书张玉凤虽然问出了不去的原因,却让所有人内心颤动。

因为所有人都想着问毛主席还去不去参加总理追悼会,却忘记了他也饱受病痛的折磨,早已走不了路这个事实。

在最后的时刻,毛主席显然也很想亲自与自己的终生革命伙伴作告别的,但是他最终还是被病痛与体弱无情拦下。

他想去,却有心无力,正如毛主席自己所言:走不动了啊!

所以,他只能沉默,假装遗忘吧。

这也是毛主席,最终未能出现在周总理追悼会上的主要原因。

周总理去世后8个月,伟大领袖毛主席于9月9日也相继离去。

致敬伟大领袖毛主席,致敬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他们的友谊比天还高,比海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