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八字墙如何支木

耿培炳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524期

一九五五年四月二日(农历三月初十)夜十时许,鱼川耿氏宗祠突然火起。瞬间,火势凶猛,浓烟滚滚,火乘风势,风助火威,熊熊烈火映红了半边天。空中成群乌鸦,嘶叫、狂飞、哀鸣。地上人群骚动,救火声、喊叫声、嚎哭声……乱成一团。

一夜之间,原是村中一座最雄伟,最壮观的建筑,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古祠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残垣断壁……

时年十三岁的我,面对一片瓦砾和缕缕残烟,伫立良久,欲哭无泪。

今逢续修《鱼川耿氏宗谱》,为了追思宗祠,给后人留下点史料,我走访了村中诸长老,尽力回忆,写下此篇追思录,以告我族中后辈。

八字墙如何支木

明朝末年,本邑仁里村耿氏社旺公支系迁来鱼川,聚族而居。定居后即建有香火堂祭祀始迁祖以下神主,曾三次毁于火灾。

清朝乾隆年间,社旺公长子大老公之曾孙(德先公之子)行智倡仪捐建宗祠,替代香火堂。他们兄弟四人(行仁、行义、行智、行武)慨捐巨金,促成了盛事。

宗祠位于村西头入口处,坐北朝南,规模宏敞,气势轩昂,美轮美奂,慰为壮观。宗祠主体建筑为头门、正殿加寝室。祠前有祠坦,照墙。祠屋分前、中、后三进,两个天井。布局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其平面序列为:照墙、祠坦-头门、仪门-天井、左右廊庑-享堂,照壁-天井、寝室。占地面积达643.83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46.58平方米左右。祠坦298平方米。

祠堂为砖木结构、外围马头墙封闭。马头墙梯级跌落。祠前照墙宽大。祠坦中央有石壁突出。祠堂头门为重檐歇山式。头门为四柱三门二楼。门石台阶为花岗石条排砌。檐柱下为石础,柱上横架硕大的额枋和月梁。额枋上遍雕彩绘纹饰,工艺极其精美,其上、下列置二攒九踩四翘品的斗拱和梁托。嵯峨而立的柱梁构架撑托着造型优美的飞檐屋面。瓦顶脊垒砌花瓦条,戗脊置瓦兽。正脊两端及戗脊四翼呈仰弧形朝外向上卷曲,角端饰鳌鱼,鸱吻,典雅庄重,屋脊中央葫芦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不气派。

八字墙如何支木

门楼两侧,为花瓦檐,青砖石灰净缝的八字墙,饰以砖雕墨画。木栏栅大门外,花岗石狻猊,雄峙左右。门楼背面结构与前向相似,有高大的仪门,通向正殿。仪门即中门,左右置抱鼓石。门扇饰銄线添彩门神(传为秦琼、尉迟恭像)。仪门后是可拆卸的供演戏的祠堂台,仪门下面上方悬挂巨大横匾,上书“耿氏宗祠”四个巨擘大字。

为了褒杨祖宗和训戒后辈,当年立柱上都配制了金碧辉煌的抱柱楹联。

头门楹联为:

入庙三鞠躬怅青紫风微高阳泽远

出门一举首觉遥岩叠翠古岱腾灵

下堂楹联为:

侯封崇汉代一门忠勇雅擅凿山煮鎧奇勋

族望肇淮滨百世本支奠忘尊祖敬宗钜典

祠堂头门背面为天井,呈正方形。

天井四周的屋檐全部向中间倾斜,雨水可沿屋面流向天井,这就是徽州人崇尚的“四水归明堂”。它喻意着整个家族人丁兴旺,源远流长如川流不息。

明堂铺砌麻石条,中有甬道通往正殿。天井左右各有数根麻石柱木梁构架的单檐廊庑。中进为正殿,也叫享堂,是族人进行祭祖、议事、解决纠纷和规范礼制及举行大规模祭祀礼仪活动的主场所,是祠堂的中心部位,宽敞宏大,约占全祠面积的三分之一。正殿较前进高,前沿中间和两边置石阶。殿地面三合土铺面。正厅采用抬梁式,穿斗式构架。前后檐皆石质方柱,内柱为银杏树柱,下置石础墩。有屋柱20根。上架硕大的月梁,象鼻梁,蜀柱等。柱梁结点以镂雕的雀替,平盘斗,拱风板等构件作饰。屋顶下还安装有弯弓栓望砖顶,顶欲称双顶棚。坡形屋面的正脊,戗脊挑卷的角端饰鳌鱼。

八字墙如何支木

正殿前梁上悬挂横匾,上书“青紫世家”四个楷书大字。正殿正中祭龛的额坊上悬挂着行楷“爱敬堂”横匾,用笔浑厚苍劲,字型雍容华贵,庄重甜润,十分耐看。其左右额坊上分别悬挂着“冰清玉洁”和“忠义”匾额。

中堂有五副楹联:

当年有大勋劳爵极通侯功高佐命至今日吾子孙溯源

北道抚青齐遗绩关陇增辉本支历千载而遥缅风附芳

徽猎想见云台画像伟烈常垂炎室酬庸奇忠永著

址尚俳徊仁里村中免征赐地殷翁桥畔聚族故墟

南来擅红杏风流良安肇迹似续越再迁以后访莺鸣旧

此间多好山水七姑耸秀百丈腾英念先朝我祖宗解组

渡河佐光武中兴举宗为国

迁地邻周程后裔由北而南

仕浙著宏猷太守家风怀祖德

辅唐昭伟绩司空门第裕孙谋

每封大典之时,我祖尚书源进公容像及御赐龙虎图悬挂中堂祭龛照壁之上,巨型五事置于其下,香案上供品丰盛,琳琅满目,张灯结彩,红烛高烧,香烟缭绕,旌幡招展,子孙满堂,敲锣打鼓,箫笛唢呐,齐奏仙乐,鞭炮齐鸣,土统冲天,法器和鸣,太平铳嗵……。这是何等的富丽堂皇,热闹非凡,隆重至极。

在馨香俎孤苦的氤香火里,先祖与后昆作跨时空的心灵交流……。主祭者宣读祭文所言不外是仰赖神麻,祝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之词。

我小时候亲历过一次由我父亲主持的建国前最后一次祭社大典,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后进为寝厅,是安奉祖先灵牌的神殿,上有匾额“奉先思孝”四个工整严谨的大字。墙上挂有耿氏排行命字和族规祖训。两层楼房,台基较正殿高四、五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寝厅雄伟,非置诸较高的基座,不能满足视觉上的凝重感,更无以表达族人对慎终追远的虔诚。为重檐建筑。占地面积约全祠的五分之一。室前台基为先台,置石雕栏楯,有狭长天井与中进相隔,奉先台左右各置七级台阶。

寝室楹联为:

春露秋霜馨俎豆 左昭右穆恪恭将事

水源木本懔裳衣 光前裕后寝成孔安

宗祠的左侧为特祭祠,专为供奉族中有功德而无后代的神主。右侧为能干祠或岁时会聚宗人,皆为两进封闭式四合院格局。特祭祠后为厨房。

长期以来,宗祠是全宗族之圣殿,一直为耿氏奉先会祭之用,很多宗族内部的大事,在这里议决。同时,宗祠还订有祖训、祠规和家族规则,缮列粉牌,还有排行令字碑刻,悬挂祠内,把祠堂作为宣传和执行族规,家法的场所,其“法庭”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宗祠还有专人轮值管理,此人必须是责任心强,热心众事,还在族中有一定威望之人。我父亲在建国前夕管过祠堂十年之久,至今家中还保存有《管祠记事》。

祠堂的肃穆与庄严,恢弘与博大的气势突然消失,荡然无存,连同放置在栅门内,仪门前的十一副棺木(其中有我祖母一副)亦付之一炬,化为乌有,怎么能不叫人心痛,遗憾,可惜呢!?

进入到这座祠堂遗址的深处,站在它空阔寥落暴露于天空的大殿里,心中禁不住黯然神伤……

八字墙如何支木

至于起火原因,传说:伏岭中心粮站准备将闲置着的鱼川耿氏宗祠改成粮油分站,就在这节骨眼上,祠附近人家在祠内请木工制作,堆置柴草。夜间,主户持火把(葵花杆)进祠取柴,跌落下火星,也没察觉,铸成大错,酿成千古之恨。

此后,村中在宗祠上进遗址上改建成戏台,逢年过节,在此演戏、放电影,而中进、前进和祠坦成了村人的牛窝、草垛、柴垛、砖堆和石堆。

从此,耿祠销声匿迹,只留下遗址和年长人们的记忆!

今时,我族续修宗谱,光阴荏苒,忽忽五十年,乃追思耿祠,濡笔记之,以告来裔。

耿氏宗祠的“形”在鱼川的大地上消失了,但它的“神圣”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水源木本,百世其昌。

(作者系绩溪县卫计委退休干部)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