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个人生辰八字如何保存

从人生的第一张证书“出生证”到读书时的各种报告单、成绩单,结婚时的结婚证,发放工资时的工资条,买房时的地契……这些证书,慢慢构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这些独属于特定时代的“标识”被集纳在长沙县星沙街道黄金塘社区居民李学坤的家庭历史里。作为“建档达人”,他建立了共计9大类、1000多件家庭档案,见证了百年家族史。

家族百年史被编辑成册

在李学坤的收藏里,有一本《岁月付梓》,按照“祖德留芳”“内助贤淑”“少年印记”“公仆流年”等时间顺序用文字和图片记载了上至祖父、下至孙辈一个多世纪的完整家庭历史,内容大到家族碑刻、祖屋,小到账本、日记和孙女的来往书信,方方面面俱全。

在李学坤与妻子王陶健的结婚证书上赫然印着“团结友爱”四个大字。上世纪50年代,结婚证书如奖状式样,两面五星红旗托着一颗闪闪红心,更让人惊异的是,结婚证书没有写上新人名字,而是用生辰八字来代替。李学坤说,“当时的人们认为生辰八字是独一无二的。”

“我保存自家证照、文书、物件,就是保存我自己的历史。”曾是基层乡镇干部的李学坤晚年热衷于搜集家族史志。

个人生辰八字如何保存

李学坤展示其收集来的“探花”匾。

热衷于民间收藏30年

李学坤1988年退休后,一直热心于民间收藏。 “我偏向于收藏与‘农’有关的老物件。”李学坤收藏的民俗古物主要是票证、书籍、实物、印章四类,其中票证居多。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清代乾隆年间的纳户执照,即交“皇粮”的凭证,这张凭证是宣纸制成的,薄如蝉翼,颜色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

李学坤收集了从清代起至中华民国、新中国,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的执照、赋卷、通知等900余件,跨度达232年,“这些资料均是从县内农民家中或生产队收集来的,又以金井、高桥、路口三镇居多,原锦绣都(现路口、果园镇一带)吴公兴一户占了资料的一半。”

李学坤说,“从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算起,中国农民世世代代上交赋税延续了2600多年,一纸赋税,成了政权更替、社会衍进、优劣分明的物质佐证。”

向档案馆捐献1600件收藏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学坤收藏的民俗古物已达上千件,从个人穿戴到家庭用品,从工具、农具到契约、分关,从文房四宝到钱币等,前前后后花了10万余元。

 

李学坤的收藏里,有高祖父的地契、曾祖父的田赋券、祖父的田契、父亲的社员证……祖辈们将这些老旧物件看得十分珍贵,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些实物,大多数年轻人也只见过少数。比如旧时农村用的水车、扮桶等农业生产工具,木屐、瓷坛等服饰装饰,古雕花床、油灯等家庭什杂。“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虽然这些旧的民俗古物因不适应时代而被淘汰,但现代化的生活是来自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李学坤介绍,通过收集、整理、展示,能认识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规律。

在这些实物中,有一块“探花”匾格外引人注目。“这块匾是从金井镇一郑姓农户手中收的,长沙县历史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成绩最好的就是郑沅,光绪二十年,他顺利通过会试,殿试考了第三名。”李学坤告诉记者,他查阅了史料,郑沅曾出任四川学政,辛亥革命后为总统府秘书,袁世凯称帝后以疾辞官。

近期,长沙县档案馆通过专家鉴定及招标采购程序,让李学坤家中收藏的1676件民俗古物有了好“归宿”。“我年纪大了,儿女对这些民俗古物不感兴趣,很担心将来无人保管这些‘宝贝’。”

李学坤说,他去新档案馆看过,储藏设备很智能,且馆内恒温,这些民俗古物放在档案馆,一方面能长久保存,另一方面也能让子孙后代了解祖先的生活和历史。

▌文:《金鹰报》记者 刘双昀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