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其实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与《易》相关的经典,包括《周易》和《易传》。是很好且很好读的书,但很多人一提起来,想到的就是预测,八字,命理,风水,奇门遁甲等等。
而这,是对易经很大的一个误解,《周易》除了占卜,并不囊括任何东西,《易传》在周易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自然现象和人伦道德的阐述,除此以外,也不囊括任何东西。
至于八字,命理,风水,奇门遁甲等等,应该是不同学派研究易经以后得到的不同启发和总结。
易经的源头,是伏羲观察天地,做先天八卦,以此概括和描述世界,八个卦象,乾、震、巽、离、坤、艮、坎、兑,分别对应着,天、雷、风、火、地、山、水、泽。由此来看,易经可以算是最早的自然科学书籍。
有人从对先天八卦的卦象过解读:
之所以用一横来代表天,“——”因为天看起来就是连成一片的,用两段“--”代表地,因为地看起来,是被水流分成了一块一块的。
代表天的一横,今天被叫做阳爻
代表地的两段,今天被叫做阴爻
天极高,所以用三个一横代表,地极厚,所以用三个两段代表。
代表天的先天乾卦
代表地的先天坤卦
太阳在天空中运行,所以把天当中的一横变成两段,就是离卦,代表太阳,也代表火。
代表太阳和火的先天离卦
风在天的下面吹,所以将天最下面的一横变为两段,就是巽卦,代表风。
代表风的先天巽卦
山是大地的最高处,所以,把地最上面的两段变成一横,好像高山仰止,就是艮卦,代表山。
代表山的先天艮卦
这样的解读准确与否很难判断,但确实很传神,也很容易理解。
在做了八卦以后,伏羲又仔细观察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推演六十四卦,以囊括各种现象。
后来,周文王在此基础上,将一横“——”和两段“--”分别命名为“阳爻”和“阴爻”。又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天地规律以及人伦道德标准,给各卦象配上卦辞和爻辞。成书《周易》。
《周易》一书,将不同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等,借由卦辞、爻辞嵌入六十四卦。
如果把每一卦看成一种自然现象,那该卦的每一爻就可以用来代表该现象的不同阶段,如果把每一卦看成一种社会现象,那该卦的每一爻就可以用来代表该现象的不同情况。
在上古之时,六十四卦几乎可以囊括各种事物和现象,六十四卦共三百八十四爻,又几乎可以囊括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不同阶段和时期。
因此,《周易》便有了占卜的功能。具体的占卜方法,大家可以自寻探索,总之就是先凝神静气,专心致志,然后通过极其复杂的过程,最终得到一个卦象,该卦象就可以代表要占卜要问之事,卦辞就是该事的大体情况,具体到某一爻,就是该事当下的阶段,通过解读爻辞,就能做出吉凶的判断,更深入一点,还能据此得到一些行动的准则。
后来,以孔子为首的各圣贤读到《周易》,反复玩味研读,自觉深刻奥妙,又担心这么好的书,后人看不懂,于是他们各抒己见,对《周易》进行注解,注解的方法大同小异,基本就是对卦象,卦辞,爻辞分别进行解读。
又经过很长时间,各家的解读也基本差不多,便有人将这些解读注释统一整理,做成《易传》一书,其中:对卦像的总体概括的内容,称为《彖传》,分上下两篇。由卦象和个爻得到的启发,称为《象传》,也分为上下两篇。对卦辞和爻辞的注释,称为《系辞传》,同样分为上下两篇。对卦象的象征和代表的解读内容,称为《说卦传》,一篇。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和其中逻辑的阐述,称为《序卦传》,一篇。对六十四卦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的解释,称为《杂卦传》,一篇。周易开头两卦——乾卦和坤卦具有深刻意义,对其的详细注解,称为《文言传》,一篇。拢共十篇,所以,《易传》又被称为《十翼》,这一称呼非常浪漫和形象,这些注释仿佛是给《周易》插上了翅膀。
以上,就是《易经》演变过程,也就是学习《易经》的读书指导,直接看先天八卦,灵通的话能够悟出一些东西,如果灵通不足,但古文历史功底深厚,可以试着看看《周易》。如果还是不行,那就从《十翼》开始,先看《说卦传》,再看《系辞传》,理解以后再结合《周易》原文,看《彖传》和《象传》,六十四卦都看完,在来看《序卦传》,会对《周易》有一个总体的认知。如果看完这些脑子仍然够用,再来看《杂卦传》,研究各卦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对易经的认识会深入很多。
当然,如果你嫌书多翻起来麻烦,可以直接看《子夏易传》,这本书是卜子夏做的,把卦辞,爻辞,象传,彖传,以及他自己的认知等内容,杂糅在一起,读起来很方便,有机的搭配理解起来也不难。
如果你也想学易经,不妨找找我说的书来看一看,下一次,我们来说说,易本来是用来占卜的,但圣贤总说,善易者不卜,这是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