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遇到挫折或者一些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候,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是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么笨、能力不行?
——还是想着要是自己当初再努力一点,事情的走向就不会变得这么糟糕?
如果你曾经萌生过类似的想法,甚至觉得理所当然,那么你应该听听美国心理治疗师艾米・莫林(Amy Morin)对此的一些建议。
图源 图虫创意
“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曾经有一名抑郁症患者安迪(化名),因为饱受病痛折磨而来到艾米・莫林的办公室寻求帮助。
经过几次治疗后,她逐渐了解到安迪抑郁的根源所在——他老是认为自己还不够好。这样根深蒂固的想法牢牢地驻扎在他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安迪从小就认定自己不聪明、没有才华,没有意志力去追求成功,所以他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出人头地。
于是他一路走来,都得不到老师和家人的关注,成年后干的也是最底层的工作。
他很少主动去结识新朋友,生活得过且过、没有理想,赚来的钱只够维持生活,由于不善理财,安迪近年来甚至背负了一笔不小的债务。
生活中有很多像安迪一样的人,经常会给自己创造一个“自我限制”的信念,然后根据这个信念强化成对周遭所有事情的表现。
尽管很多时候这些想法和认知不尽然正确,而且对人没有驱动性,但很多画地自限的人会为此封闭自己的潜能,斩断可能突破自我的机会。
图源 图虫创意
自我贬低,源于核心信念被破坏
艾米认为,人在童年时期会发展出很多关于自我的信念,缺乏过多关注的成长环境,或者大人们的任意贬低和轻视,都会让一个孩子相信自己日后将一事无成。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种想法会慢慢渗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考试不及格或者感情受挫时,生活里的任何不如意都会成为支持这个认知的有效证据。
一旦出现与之相悖的事实时,比如拿到好成绩或者获得职场晋升,人会下意识地归功于运气或其它外部因素。
忽视优点、强化弱点,这就是以安迪为代表的一类人认准某件事时大脑的运作方式。也因为对所认定的事实置信不疑,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错误行事,相反,失败和挫折恰恰向他们证明了自己不够优秀这个事实。
这种缺乏自我信念的表现,同样会影响如何看待身边人和事。
认为自己抗压能力弱,那么很难走出舒适区;觉得与人交流太麻烦,就会限制自己的交友圈;觉得再努力都得不到上司青睐,那么极有可能在职场浑水摸鱼。
总之,你心里越认定一件做不好的事情,生活越会如你所愿般地兑现。
图源 图虫创意
如何纠正自我限制的信念
如果你已经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不断洗脑自己是个“废柴”“loser”,那如今突然去强迫自己相信你是一个“winner”不会有太大帮助。
因为你很难一夜之间将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斩草除根,而生活中难以预料的挑战,会重新将你拉回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自己是不是做什么事都做不好?我的存在,对其他人是不是一个累赘?
艾米・莫林的新书《告別玻璃心的女力养成指南》,虽然面向群体是女性,但书中关于如何避免自己“想东想西”的实用技巧适用于所有人:
给自己设定一个所谓“烦恼时段”,规定自己过了这段时间就不准想东想西提醒让大脑适时地切换频道、转移注意力,不要将心思聚焦在会让自己感到心烦的事上练习正念,尝试去学习活在当下休息一下,别一直想着某件事,让大脑有机会在潜意识中解决问题图源 图虫创意
她还提醒要注意这些“情绪陷阱”,以防大脑越想越多:
拉着朋友跟你一起想东想西让多余的顾虑占据你一整天的时间陷入思维的泥淖,丧失分析能力而无法自拔误以为只要思考时间越久,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一旦发现负面思考有失控的迹象,要学习用务实的想法来看待目前的状况。好比你总认为坏事总有自己的份,那就把发生在你身上的好事也列出来。
然后,多用比较实际积极的想法来取代原有的负面想法,像“虽然有些坏事喜欢找上我,但也有很多好事降临在我身上”,这并不表示你一定要把负面想法消化掉,而是要想方设法以务实的角度来看待你的经历。
图源 图虫创意
重新构建崩塌的自信心确实很不容易,当面临反复的失败和质疑时,你还可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假性想象来验证其真实性。
比如,你觉得自己木讷、不擅交际,问问自己“如果我拥有社交才能,我会怎么做”,接着假装自己拥有这项技能去行事。这不意味着你要成为一个虚假的人,相反,你可以这样积极地想,你在尝试挖掘自己个性的另一面。
当你准备拓展社交圈时,不妨从设定一个小目标开始:这次我至少要认识5个以上的朋友。多花时间来练习交谈术语和话题转换,带上一个自信的微笑,说不定你会解锁新技能、发现更多自己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