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2021年2月8日,《澳大利亚人报》以“七国集团对反华成员关上大门”为题,披露了来自匿名消息来源的信息,英国设想引入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将7国集团转化为所谓“民主10国”(D10)的构想无限期地推迟了;首倡这一构想的英国,将转而采取发展英、澳、韩、印四边关系的方式,来谋求实现与这三国的互动。
该事件的起点是2021年6月,英国将主办七国峰会,此外今年英国还要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且正好轮值安理会主席;遇上外交大年,同时又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因错误采用群体免疫法导致疫情全面失控,病毒发生变异,对全球构成严峻威胁。
种种因素促使英国试图以经典冷战思维来转移其内部矛盾,用某种外交上的“创举”来扭转不力局面,为失去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个坚定伙伴的首相鲍里斯挽回一些颜面,在国内政治中加些分数。构建一个明确指向中国、彰显西方民主自由价值观的政治性准联盟、甚至是联盟,被认为有助于转移内部矛盾,宣泄部分英国精英内生的挫败感,并巩固和吸引英国内部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政治势力的支持。
就英国国内的政治过程而言,D10的构想,最早起于2020年12月1日的一份报告“在新世界里保卫民主”,报告由英国国内以反共著称的保守主义研究机构“中国研究组”(China Research Group)通过。“中国研究组”是保守党内的保守派议员推动建立的,现年48岁的英国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图根达特(Tugendht)于2020年4月成为该机构领导者,他被视为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对华鹰派政治人物;在其推动下,中国研究组“成功”阻止华为在英国的正常商业活动,组建D10,就是出自这个机构的建议。
英国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图根达特
对内而言,很显然这是一个对标其美国同行如科顿、霍利乃至蓬佩奥对华战略理念的英国机构,希望从强势对华战略的设计和推进中,攫取个人政治资本。
对外而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历了脱欧闹剧和新冠疫情失控悲剧的大英帝国迫切需要一个抓手,一方面用来摆脱国内政治的麻烦,另一方面用来在美国相对衰落的总体趋势还没有看到实质性大幅调整的情况下,将英国已有的战略资产作最大化利用,也就是在美国主导建立的七国集团的基础上,由英国出面倡议,增加三个成员,即澳大利亚、印度、韩国,一个英联邦成员,一个英国前殖民地,一个美国战略盟友,从而给最擅长“螺蛳壳里做道场”去搞事的英国政治精英们一个长袖善舞的舞台,也无需过于耗费,其中的算计,不可谓不精明。
但是,变化的时代用非常清晰明了的方式给出了近似全面否定的答案:英国的建议遭遇了直接的挫败。
首先跳出来的是意大利,原因很简单,意大利刚和中国强化“一带一路”合作,反华过于积极的澳大利亚此时加入,可能诱发负面连锁反应,或者说出现反应不确定性,就足以推动意大利明确跳出来对英国说不。
第二个出来的是法国,法国的考虑很简单,本来七国集团就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去掉脱欧的英国,欧盟在G7占了五席,美英绑到一起在程序上也没啥优势,现在一口气进来三个非欧盟成员,等于在英美一侧加三票,平白送出欧盟原先的微妙优势不说,还要莫名搭上欧盟与中国落实中欧全面投资协议的各项收益,显然没有任何兴趣。
至于美国,实话说,按照现在的态势,拜登固然会坚持两党一致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者的判定,但也不是只要反华或亲美,就可以靠上拜登治下美国的大腿。拜登首先要看的是政治光谱站位,其次要看的是美国领导地位:英国拿出这个方案的机构更加接近特朗普智囊的英国版,本身就和拜登相性不和;而且英国打的小算盘还是类似二战后期丘吉尔的小算盘——用历史悠久的大英帝国头脑去指挥年轻冲动脑子里面都不是脑浆的美国肌肉,罗斯福都不吃这一套,更何况在华盛顿等了几十年位置的拜登。
英国方案的吃瘪,澳大利亚的撞墙,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必然结果。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核心原因是:七国集团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以及造成这种相对下降的全球化客观进程。
从在全球体系地位而言,20世纪70年代到2021年,七国集团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份额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态势。七国集团最早源于1973年3月25日由当时美国财政部部长乔治·舒尔茨召集的五国财长临时会议,以应对石油危机的冲击;2021年2月6日,舒尔茨刚刚以100岁的高龄辞世。
坦率的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再到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全球化启动,对西方阵营以及冷战后的世界来说,七国集团一度就是世界体系的中心,也拥有压倒性的总体力量优势。但是到了2021年,七国集团在全球的比重,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如果计算名义GDP,占世界比重为46%,如果是计算购买力平价,占世界比重32%,较早期呈现大幅度缩水。
2018年七国峰会,这张著名的照片已经将矛盾暴露无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全球体系中的体量、占据的比重以及发挥的作用,均呈现显著提升和增长,同样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19年大致达到世界比重的18-19%。以什么样的理由,聚集七国集团整体性力量,与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展开对抗,单纯就实力而言,已经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
更重要的是,七国集团在全球体系中地位的相对下降,中国的相对上升,是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全球的拓展,以及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直接密切相关,甚至是相互嵌套的。冷战时期,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大多数情况下西方抱团紧密,是因为苏联选择另起炉灶,与美西方基本处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无论是基于意识形态的敌意,还是基于国家安全的合理关切,亦或是对苏东阵营尚未对外开放市场的垂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整合与动员是高度一致的,某种同盟的建设与巩固,几乎就是水到渠成。
但是,面对中国,七国集团面临的挑战完全不同。中国坚持自主开放发展的道路,选择了基于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从而让七国集团遇到了一个远比苏联以及西方自身历史上大国兴衰所遭遇的对手更加特殊的存在:一个遵循西方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在竞赛中凭借自身制度优势和治理能力持续实现近似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存在。面对国际体系竞争中这样一个近乎BUG级存在的中国,美西方国家的态度是两分的:
比较务实的一方,在这种态势下,理性的政治家会遵循英国近代外交政策名言: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里的利益,指的是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机联系起来的全球化生产体系所带来的巨大收益。
这些收益经过妥善分配后,能够系统而全面提升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以及其国民福祉。通过对这种利益的追求,可以实现对分歧的管控,对合作的聚焦以及用务实的方式开展有效合作,共同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一如已经基本尘埃落定的中欧投资协定、RCEP和充满想象空间的中国与CPTPP的前景。
坚持头脑中塞满冷战思维的一方,则会在两种状态间出现薛定谔式的跃迁:一种状态,是极度亢奋的“懂王”态,认为依靠自身短期优势、集中蛮干,就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实践持续证明,任何有关这样的看法都是错觉。这种错觉类似曹操接到蒋干盗书后所处的状态,被虚假认知和信息误导,掉进战略忽悠局的套路,继而做出错误抉择。
另一种状态,则是神神叨叨的口头理念派,想折腾D10概念的某些英国人,就是口头理念派的典型代表。他们坚定地相信,通过反复念叨几个基础性概念和词汇,就能原封不动地恢复失去的昔日时光,能够在冷战后的世界中,复刻出一个抗击共同外部威胁的所谓民主同盟。相信这种口头理念派的投机行为主体,一如此次澳大利亚,终将在投机失败的现实面前冲个头破血流,得不偿失。
至于世界,作为主流世界没有兴趣搭理这种重复上演的劣质喜剧乃至闹剧。全球有新冠疫情要控制,有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有气候变化等各种问题要共同面对,有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一起建设,哪有余裕去看这种劣质的戏码呢?
来源|观察者网
热点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