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如何理解同呼吸共命运

《庄子》原文: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心斋?”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如何理解同呼吸共命运

专注地把心放空

上节说到,颜回自己想这样做、想那样做……的时候,孔夫子都说:“no,no,no,你这样做会很危险,因为人心很危险,所以你所有的机智聪明只会显得别人不努力、不聪明、不坚定、没有爱,所以你的工作会遇到很大的阻力。”

颜回有点无奈,就请教孔子该怎么办。

孔子说:“你应该斋戒,这样的话我可以慢慢告诉你。”

颜回说:“我本来就穷,不饮酒、不吃肉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斋戒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最重要的是心斋。”

回曰:“敢问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是中国文化里面的无上心法,在这里庄子借孔子的口说出来了。

我接触过的道教老师也都非常强调“虚其心”——把心放空。现在有很多人去练辟谷,据说辟谷几天后,这些人的血压正常了,血脂也没有那么高了,睡眠也变好了,体重也降下来了。

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做过一期专题节目,讲的就是断食的科学意义——人们在断食的时候如何启动一个自我的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清除身体里面的垃圾,并且能够定期整理好内在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尝试辟谷,不过这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甚至需要做体质检测,才能够真正做到好的辟谷。

我们太安私塾的一位同学在证券行业里做了一次小小的辟谷分享,因为有一位道家老师在教他。我亲眼看着他的黑眼圈变浅、身体变得清瘦、精神变得充满期望,能量很足的。

我就向他请教:“小刚师兄,请问其方。”

他说:“关键是饿的时间足够长,三五天不够,要七天。”

我说:“七天都只能喝水吗?”

他说:“是啊,坚决不能吃固体食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配合方法。)

我说:“为什么是七天?”

他说:“前三天断食的时候,排泄物好像还蛮正常,但第四天到第六天的排泄物‘年代久远而深厚’。”

如何理解同呼吸共命运

我顿时理解了。可以说,辟谷就是身体的“放空”。

现在很多人吃饭吃得很快,食物被匆匆忙忙咽下之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消化。于是,这些食物就变成各种垃圾。若不能够成功被气化或者排出体外的话,它们就会堆积在身体各处,并导致慢性疾病。(我在这里再次强调,辟谷是需要方法的,并且因人而异,也不能够包治百病。)

孔子给颜回开出的方子就是,不仅要在身体上放空,更重要的是把心放空。专注地把所有念头放在放空这件事上,去感受周围的声音,不要用耳朵去听,要用心去“听”。

同学们都很好奇,不用耳朵,用心怎么能够“听”得到呢?

你会用心“听”吗

譬如,我唱一句“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后面的歌词我没有唱,但你一定能“听”到后面的歌词,是用耳朵“听”到的吗?确切地说,是你的意识听到的。

那到底是不是脑“听”到的呢?也许有大脑参与的成分,但可能还是一个全然和合的结果。

开始,我们听到的是一些常常听到的歌和声音。然后,你就会听到一些各种念头生起来的声音,并伴随着一些噪音。过一段时间,你就不要用意识去听了。“而听之以气”,就是你不再用意识去觉察这是什么声音,是贝多芬还是莫扎特……

当你不再有意识地去关注、觉察声音,然后慢慢慢慢地,你就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像气球一样,一收一放,感受到自己随着整个空气当中的节奏在调整,一升一降。吸气的时候,你感受到自己像充满了空气的气球;呼气的时候,你感受到自己像泄了气的气球。

所谓“听之以气”,我的理解就是去感受节奏和频率。

从微信公众号上看文字所接收到的信息和喜马拉雅听《梁注庄子》所接受到的信息未必是一样的。在看文字的时候,你用眼睛摄入信号,然后通过视觉神经和意识神经形成一系列连接,把它转换成某种道理和概念。其实,《梁注庄子》传递的不仅仅是意识,还有频率和节奏。你在看文字的时候,是按自己的节奏在感受;在听《梁注庄子》的时候,是在跟我们一起呼吸——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如何理解同呼吸共命运

只有同呼吸,才能共命运

譬如,有一对夫妻在散步,走着走着,两个人的脚步变得不同频率,通常他们的感情就会有问题——不管他们再怎么秀恩爱,还是能够一眼就被看出来。

有一个朋友来看我,坐下来之后,我们四目相对,同时问候对方最近怎么样。然后我们都仰天长笑。那个节奏仿佛就是我们都坐下来,我等他喘定气,他等我喘定气,两个人四目相对之后,同时用同样的方式来表达对对方的问候,而我们亦都感受到对方的关怀。

同理,父母教育孩子也不能够只从道理层面上进行灌输。试问一下,有多少人真正听得进去道理呢?单纯讲道理的人并不能够把道理讲好、讲清楚,而听道理的人就会加入自己的想法。

从本质上来说,任何道理都只不过是用来显得有文化的道具而已。我们只要跟孩子做一样的事情,就能够慢慢找到感觉。

当儿子哭的时候,我会观察他的呼吸。如果他开始大吼,我就跟他一起大吼,哪怕只把嘴张开,两次之后他就能控制住自己不再大吼。作为一个小动物,他体会到自己受到某种同频共振的“加持”。一个小孩,他可以在与另外一个频率共振的过程当中,体会到“我不孤单”,当他体会到自己未曾觉察到的安全感时,就不会生气,因为有一个人和他同呼吸共命运。

许多时候,当你发现和一个人无法讲道理的时候,请记住孔子所说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把自己做事的节奏、说话的节奏、呼吸的节奏,乃至哭泣的节奏都调整为和那个人一样,你们自然而然就能够顺畅沟通。

我在《冬吴相对论》里面讲过,有一个英国的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而且那个女人离过婚,还长得不很漂亮。后来,王子放弃皇位的继承权,就为了跟这个女人在一起。许多人都问王子为什么。他就说:“这个女人可以释放出灵魂的氧气。当我讲笑话的时候,她就展露出孩童般清澈的笑;当我讲伤心事的时候,她眼中饱含热泪,深深地感受我的悲痛。”

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能够看出这个女人是真的用心,而不是用“心机”。

也许你会觉得从小梁这里学了一招,并想试一试,但你要注重心法。其实,心法不是从意识层面上与人达成共识,而是在频率层面上与其达成共识。

如何理解同呼吸共命运

孔子告诉颜回:“你在心斋的时候,要让自己的‘频’与整个空气当中若有若无、有情与无情的众生达成共识,或者达成共振。”

可以试一试,随着小梁调整自己的频率,你会感受到自己瞬间就懂小梁了,或者小梁瞬间就懂你了。

今晚,

一起想一想

你最喜欢的人。

然后告诉我

你为什么喜欢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