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包含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的词条

1969年3月份的一天深夜,建国门外大街上突然发生一场车祸,一个工人因为伤势过重,当场不治身亡。时隔两周,将近半个月之后,周总理才收到一个详细的值班表。得知车祸发生的实情,周总理非常恼火,马上将外交部的负责人姬鹏飞和乔冠华叫了过来。

他随即当场怒斥二人:“出了事,你们为什么不立即汇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事故,会让周恩来如此大动肝火?这起车祸与外交部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一位外交官的“酒祸”

1969年2月22日,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瓦西里·纳塔奈利离任回国一个多月之后,新任大使乔治·罗博风尘一路,抵达北京。3月初,当时主持外交部日常工作的常务副部长姬鹏飞,在北京一个俱乐部里举办了一场宴会,专门为新官上任的罗博大使接风洗尘。

当时的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馆首席馆员,参赞泽契· 阿果利等使馆的外交官员,都一起应邀赴宴,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以及礼宾司副司长韩叙等人出席作陪。

灯火辉煌的宴会厅,洋溢着60年代中后期那种特有的中阿两国兄弟般的战斗情谊。姬鹏飞、乔冠华、阿果利、罗博等人就座首席座位之后,宾主们开始了敬酒喝酒吃饭的环节。大家一边聊天,一边频频举杯。姬鹏飞、乔冠华作为东道主,在宴会上表现的非常热情,端着酒杯向每一位外宾敬酒。

为人谨慎的罗博不太敢喝得太多,一直是浅尝辄止,毕竟新官上任,不能失态。但人高马大的阿果利却在席间非常活跃。不过他却没有料到,嗜酒如命的乔冠华早在30年代时期,就有“酒仙”的雅号。这两员“酒场骁将”,在中国外交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豪饮健儿,和阿果利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尽管阿果利的酒量也不差,但和这二人比起来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主动挑战几个回合之后,喜不自禁的乔冠华才刚来劲,阿果利就已经晕头转向了,不分东西。此时姬鹏飞、乔冠华依然从容自如,不显山露水。

但面对东道主的殷勤劝酒,阿果利依然摆出“舍命陪君子”的架势,硬着头皮,勉强支撑着完成了一次次干杯。

由于大家太过尽兴,这场晚宴一直持续到凌晨才渐渐结束。工作人员们搀扶着满脸醉意的阿果利,准备送他去领事馆,却没想到阿果利酒精上脑,挣脱了众人的束缚之后,坚持要一个人开车回家。最后实在拗不过他,外交部成员们只好任他钻进自己的小汽车里。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此时马路上光线昏暗,阿果利此时的脑袋也晕晕乎乎,一片空白,视线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当他驾车开到建国门外大街上的时候,因为躲闪不及,车辆不幸撞到了一个刚下夜班骑着自行车的工人。并且由于伤势过重,工人当场就不幸身亡了。

这一突如其来的恶性事件发生后,阿尔巴尼亚的最高领导层获悉了这件事,立即下令将阿果利调遣回国。姬鹏飞这一次的宴请活动,以及阿果利开车肇事的情祝,都登上了外交的值班简报。

不过,简报的编辑作者,却在报道这篇文章的时候避实就虚,比如车祸起因等各种要害问题,都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所以周恩来对这件事一直不明。

3月23日下午5时半,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会见罗博,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所以周恩来便轻描淡写地事就事论事道:“交通事故总是难免的…… ”这让在场担任翻译员的范承祚,内心很不平静。

因为翻译对此事的前前后后都十分了解,他觉得此事不仅人命关天,而且涉及到了两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作为一个当事人和目击者,自己有责任向周恩来汇报实情。得知真相后的周恩来,瞬间就震怒了。

他马上叫来了姬鹏飞、乔冠华等当事人过来开会,并狠狠地批评了姬鹏飞、乔冠华等有关负责人,周恩来大声责问:“事后为什么不立即报告?为什么隔了两个礼拜才告诉我?”

甚至连他一向信任、欣赏的韩叙也未能幸免挨批评:“如果我处在你礼宾司负责人的位置,就会专门要一辆车去陪送阿果利回外交公寓。怎么能让人家醉酒后自己一个人驾车回去呢?”

周恩来对一个个低着头不说话的外交部领导们厉声言道:“阿果利在中国,又是我们的客人,出了事,责任主要在我们。你们作为外交官,喝酒一定要有节制,喝多了容易误事……”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周恩来的语气逐渐缓和了下来,最后又向他们重申了一遍当时制定的外交人员的规章守则:各种外交场合,外交官饮酒不得超过自己酒量的三分之一。随后,周恩来又要求他们再做一次深刻的检查。所有在场的外交人员,都对周恩来的严厉批评心悦诚服。

3月28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再次接见了罗博,阿果利也在场,随后周恩来在谈及这件事的过程中,严格地解刨了自己:

“从1935年到1965年,我喝了30年的酒,这期间我也是经历过几次教训的,主要有4次:第一次是在1925年,那时我还在黄埔军校,因为我结婚要我请客,蒋介石的军官们灌了我。第二次是1938年在武汉的时候,是搞统一战线,国民党的高级军官,也是前黄埔军校的我的一些学生们灌了我。第三次,在重庆还有过一次”

周恩来没有细说,实际上就是他和毛泽东一起去重庆谈判之后,即将返回延安之前,国民党的一次宴请。当时在宴会上,周恩来全程为毛泽东挡酒代饮。第四次,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前夕,周恩来继续说道:“赫鲁晓夫在莫斯科灌了我,还有朝鲜、越南代表团参加。这几次都是别有用心灌我的。”

说到这里,周恩来提高了嗓音:“所以,在1965年我就下定了决心,把喝了30年的酒戒掉。”

周恩来看着一旁一直沉默不语的阿果利,语重心长地说:“1935年,我过茅台河,知道茅台酒,多喝酒,既伤害身体,又会容易造成错误……”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说得阿果利心头热乎乎的。最后,周恩来再三向罗博大使表示:“这件事的主要责任,在我外交部有关负责同志,这位不幸去世的工人,我们后续也会认真负责,请阿外交部不要处分即将奉召回国的阿果利。”

但到了最后,周恩来的种种努力依然没有成功,阿方坚决不收回成命。5月1日晚上,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上得知,阿果利和夫人在当天离开北京,转道上海回国。周恩来沉思片刻之后立即下令:上海市外事组在机场挽留阿果利夫妇;外交部派乔冠华和翻译即刻飞赴上海,接待并陪同阿果利夫妇在上海和杭州游览一周。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当时心情非常沮丧的阿果利夫妇,在上海知道这件事后,对周恩来总理充满了感激。周恩来这一充满温馨和人情味的安排,使悄然离京的阿果利得到一些慰藉。

一周后,阿果利心情舒畅地坐上了回国的飞机。7年后,在中国驻地拉那大使馆为周总理逝世而设立的灵堂里,闻讯前来吊唁的阿果利和他的夫人,在周恩来的遗像前肃立良久,泣不成声,干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宴会与饮酒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周恩来也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因为从小生活在官宦家庭,受此影响,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就喜欢饮酒了。1917年留学日本时,周恩来就和他的同学吴翰涛经常喝酒。到了1919年,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时,同学兼好友的张鸿皓还特意摆酒为他饯行,并邀约几位同学和好友作陪。可见周恩来喜欢喝酒这件事,在当时就已经是他身边亲友们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1945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赴重庆谈判。在此期间,毛泽东的安全问题,成了周恩来最为关心的大事。9月2日晚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应邀出席中苏文化协会,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举行的酒会,出席这次酒会的有共300余人。

当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来到酒会大厅时,周围瞬间掌声雷动,气氛非常热烈,现场是数不清的热情的手,打不完的热情招呼,人们都兴奋地高举酒杯,纷纷来向毛泽东敬酒、向他祝福。见此现状,周恩来则一直紧贴在毛泽东的身边,寸步不离。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他甚至还向警卫人员下达命令:“你们不要管我,要保证主席的安全。”随后,当宾客们每次向毛泽东敬酒的时候,周恩来都会主动上前一步,接过毛泽东手中的杯子一饮而尽,然后再把杯子还给他。就这样,周恩来喝走了一波又一波的人群,但始终都从容不迫,一直一杯接着一杯地喝。

到了最后,身边的工作人员们都不知道到底周恩来那天晚上喝了多少杯的酒,只能十分心疼地在一旁抹眼泪:“他这是在拿命保卫毛主席啊!”事后,周恩来的秘书李少石心疼地问他:“周副主席,你怎么连一杯酒也不让主席喝呢?”“我是怕有人在酒里做手脚,放毒……”

周恩来回答的声音,轻得像是在和李少石耳语,这话是他的真情流露,也是他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同时也由此可见,周恩来的酒量确实是深不可测的。

1972年2月21日这天晚上,为了欢迎尼克松及其夫人一行的到来,周恩来等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国宴。宴会开始后,周恩来首先发表了一番热情的祝酒词,接着他开始向宾客们敬酒。

周恩来这次选用的是储存了30年以上的茅台酒,当白色陶瓷酒罐打开的那一刻,一股特殊的芳香也瞬间散发出来。“这就是驰名中外的茅台酒。”周恩来举起面前的小酒杯,向尼克松介绍着,当时每位宾客面前都有三个酒杯,其中一杯里面倒入的就是茅台酒。

随后,尼克松提到了此前能够将茅台酒点燃的一个笑话,还没讲完,尼克松自己先笑了。此时周恩来也开怀大笑,然后他直接拿起一根火柴,划着之后,认真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用愉快的声音说道:“总统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尼克松再一次被这一杯小小的纯净透明的白酒给深深迷住了。双方祝酒后,周恩来举着酒杯向客方代表人员们逐一敬酒。但这次的周恩来和以往的祝酒就有些不太一样了,他不再是痛快豪爽地喝干杯中酒,而只是轻轻沾一下杯沿,然后再礼貌热情地向对方致意,用一个微笑和注目的眼光替代了干杯的动作。

等他重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尼克松又一次朝周恩来的酒杯投去目光,似乎他也发现了这一个细节,于是便问道:“我听说您的酒量很大?”周恩来笑了笑,带着回忆的神情说:“过去能喝,红军长征时, 我曾经一次性喝过25杯茅台,比这个杯子还大。”

尼克松吃了一惊,然后又疑惑地问:“可是今天你没喝。”周恩来点了点头:“年龄大了,医生限制我喝酒,每次喝酒不能超过两杯,最多3杯。”

宴会结束后七天,中美签订了《联合公报》。在尼克松访华之前,他们还专门定订做了一批印有精致的美国国徽图案的酒杯,来搭配尼克松从美国加州挑选的一款他最钟爱的起泡葡萄酒。最后在1972年2月27日这天,由美方主办的答谢晚宴上,众宾客们都用此酒杯品尝到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不一样的酒香味。

周恩来的酒德

周恩来主张饮酒“只论酒量”,“尽欢不尽醉”。小的时候,他喜饮绍兴酒。长征途中,经过贵州茅台镇时,周恩来曾用超过一两的杯子连饮了25杯,酒量可以说是很大了。

但他举行家宴时却从不逞强自己的酒量,当他看到一些老同志年岁渐长,还总是再三嘱咐他们不要多饮。许世友将军喜欢喝酒,还常把能否饮酒与人品联系在一起,别人的劝说一概不听。为此,周恩来专门和他赌酒,最后让他明白,人的酒量有大小,喝酒不能强人所难。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周恩来还主张“心情好时近酒,心情糟时远酒”。周恩来敬酒,既注意吸取古代礼节当中的“先喝为敬”等合理的部分,更注意体现新社会的人际关系。许多场合当中,周恩来还主动向职位低的人敬酒,努力不让敬酒者感到尴尬。

1958年,志愿军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归来,在庆功宴会上,周恩来就几乎与出席宴会的所有代表们都碰了杯,以至于最后自己醉倒了。但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经历了生死考验的英雄们高兴。尽管喝醉了,但周恩来最后却始终都没有酒后过分失态过,也从未耽误过工作。

1958年3月,周恩来为落实长江三峡坝址这一任务,从武汉乘江而上。到达重庆时,刚好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周恩来住进了贺龙在重庆的住所。当晚,地方领导设宴款待。因为是三八妇女节,贺龙又知道周恩来酒量比较大,所以就特意安排了一位能喝酒的女青年入席作陪。

那位女青年很会敬酒,他敬了总理、敬了邓颖超,又敬了随行人员。随后贺龙又动员随行的两位副总理李富春、李先念也向周恩来敬酒。这么一来,周恩来酒就喝得多了点。

回到住地后,周恩来感到酒往上涌,所以一直没办法好好入睡,于是就让工作人员找来笔墨,挥豪书写了30余幅条幅之后,才熄灯休息。这些条幅中,有的是他青少年时代自己的旧诗作,有的是唐宋诗词和名人佳句。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写完收笔时,周恩来从中挑选了两张写得比较好的对身旁值班秘书周家鼎说:“这两张我给小超留着,其余的都由你去处理吧。”周家鼎按吩咐,将周恩来书写的条幅一一收好,第二天清晨分别赠给了住地服务人员和周恩来的随行人员。

特殊时期,在一次万人大会之前,周恩来特别和傅崇碧进行了一番刻骨铭心的谈话,结束后,他又眼含泪花,向正直的傅崇碧敬了一杯酒。恭恭敬敬的礼节,浸透了周恩来当时的无奈、苦涩和愤恨。

周恩来也常用酒作礼品赠送朋友。1954年的夏天,周恩来在出席日内瓦会议的间隙,会见了英国著名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一家。周恩来欣赏卓别林的艺术才华,而卓别林钦佩周恩来的政治家风度。两人初次见面就聊得十分投机,中午又一起进餐。

宴席间,卓别林品尝了茅台酒之后,夸赞这是“真正男子汉喝的酒”,周恩来听到这句话之后,马上就下令送给卓别林两瓶茅台,让他带回去作纪念。

1961年春天,第26届世兵赛在北京举行。这时新中国成立后,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正规的大型体育赛事,那时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全面排斥,我国没有奥运会的参赛资格,所以乒乓球运动便作为周恩来用来与国际友人进行交往的外交渠道之一。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日本女子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曾多次拿到这个比赛的单打冠军。然而1961年在北京的赛场上,她发挥欠佳,最后是由我国云南选手邱钟惠获得了单打的冠军。赛后,周恩来在中南海举行家宴,欢送日本乒乓球代表团回国。

席间,松崎君代被安排坐在了周恩来的身边,简单的宴会开始后,周恩来要大家边吃边听他讲话。他开始滔滔不绝地,整整讲了近40分钟。最后,他说到松崎君代在半决赛中的那场球:“松崎打半决赛时,很遗憾,但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虽然输了,但是打得最好,不管怎么样也都顽强拼搏到底,输了也始终面带微笑,中国运动员应该学习你这种精神。”

松崎听得内心十分感动,甚至忍不住热泪盈眶了。宴会结束后,周恩来突然问松崎:“你父亲喝酒吗?” “他很喜欢喝,每天晚饭时都会喝一点。” 松崎君代赶紧回答:“我手头有瓶好茅台酒,还是解放前酿造的,送给你吧,这酒现在不多见了。”

周恩来和她说话,就像是在和自己亲戚朋友家的孩子说话一样。松崎仔细地将周恩来赠送的这瓶茅台陈酒捧回了日本,给居住在山村农家的父亲品尝。她的父亲尝完之后,还对女儿说道:“中国的茅台酒不错,酒体醇厚,非常好喝。”

周恩来用两瓶茅台酒,使松崎成为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直到周恩来去世以后,松崎还曾表示:愿毕生为日中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

1972年周恩来检查发现了癌症之后,就遵照医嘱,戒酒了。1973年6月9日,周恩来带病陪同越南贵宾们来到延安参观革命旧址。晚上住宿时,外宾们住在宾馆里,他则住地委招待所,又抽空同延安领导人谈话。当他得知延安群众的生活仍然十分艰苦这一情况之后,不禁流下了眼泪。随后,周恩来向大家提出,要尽快改变延安地区的落后面貌。

当得到几位干部们的肯定答复后,周恩来高兴地说:“拿酒来!” 随后他端起酒杯和大家一起碰杯,开戒喝了一次酒。为了鼓励大家做好工作,周恩来不顾自己的身体饮酒,这是他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酒,在周总理的身上,反映出的是他的道德,他的精神和他的情感世界。虽然他的酒量高,但却并不嗜酒,还能在各大国宴上用酒来外交,发挥出各种各样的用处,总理的高情商和外交上的得心应手的优势,是他身上最大的魅力之一。

1973年六月初九什么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