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阴阳之道的形成,是由古代先贤根据自身的身体体验,感悟身体的能量变化,进而推及天地自然之理,最后上升到道这个层面。据《史记》记载,阴阳观点的形成,远在黄帝时期已经建立了,在皇帝时期,人们已经能顺应天地四时的纲纪,阴阳五行的故常,死生的道理和存亡的大限。而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爻;阴爻,阳爻,就是阴阳的体现。那么,阴阳又是以什么样的卦形符号,记录在易经当中的呢?
我们在学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个演变推进过程中,有这样一张图,如下所示:
在易经当中,阳用一根长横线表示“───”,称为阳爻;而阴则用两根短横线表示“─ ─”,称为阴爻。
而八卦、六十四卦的卦爻,就是以阴爻、阳爻的运行为基础,互相推移变化,更互变动,周流于爻位之间,其道常常变迁,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凡事要在变通中去处理应付。 下面这张图是八卦的卦爻图,大家可以简单了解:
上面这个图,各位学员可以发现,不管是哪一卦,其都是建立在阴阳两爻的变化运行中,六十四卦更是如此。
所以,要学习易经,就得先学懂阴阳,而阴阳既然是用短横线“─ ─”和长横线“───”表示,那么起码从横线方面,我们就得对阴阳有一些认知。最简单的,看到阴阳不同的横线时,我们能看出阳为完整的实线,阴为中虚的两条线,因此阳实、阴虚。
第二点, 我们能看出,阳为奇数,阴为偶数。如果发挥想象力,看横线的不同,我们也可知阳为单一,阴为耦合,就像螺母耦合螺公一样。这第二点比较重要,发散思维,我们也可以得出阳为刚直,阴为辟阖,象门一样能开合;继续发散思维,阳为施与,阴为接纳。
如果我们能理解第二点,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清楚,阴阳到底是一个东西还是两个东西。
在我们的易经中,我们有一个“一内含二”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的这种说法。这是易经记录的关于我们东方人的思维,或者说是我们的很多思维都是从易经中发展过来的。
这种“一内含二”的东方思维,与西方“一分为二”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像我们生活中,总会提到西方人的思维比较直,比较单一,甚至会提到他们很看中契约精神。与外国人一对比,好像中国的东方思维就不遵守契约,无信用观念。
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因为东西方文化完全不一样,我们东方人的思维,讲究变易、变通,或者说是圆滑,但这其实来源于我们易经思维,心随境转就只能采取相应变化的应对方案,一味执迷于契约便身陷藩篱当中。
关于东西方思维的不同,为师在这里讲一个故事,历史上称为“苏州杀降”。讲的是,晚清时代,太平天国末期,淮军首领李鸿章和洋枪队首领戈登劝降太平军逆贼,戈登和李鸿章商量好如果太平军投降,便保证降兵降将的安全,不杀俘虏。 结果太平军打开城门投降之后,李鸿章故意调开了戈登,设下鸿门宴,一举围剿乱兵贼子,进行了杀降。事后戈登知道了杀降事件,最后只能骂李鸿章没有契约精神,不懂诚信。
在这里,我们不评论杀降的对与错。我们只能从历史中找一些线索,去作为判断。一、太平军实则为流寇,流寇打得赢就会打,打不赢能跑就跑,跑不了就会投降,投降完又会复而叛变,重新作乱;二、当时叛军投降时所做的交易,要求全部保留太平军武装,并由清廷赋予实职,编入体制内。 对于这两点,关于苏州杀降的对与错,各位学员们可以自己自由思考。
我举这个故事,是意在说明,“一内含二”的东方思维,与西方“一分为二”的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行。对于“一内含二”的思维,我给大家看一张图,大家就会明白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