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的简单介绍

作者:知了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如果这所小学当不得"贵族"二字,那么实在想不出中国还有哪所小学敢称"贵族"。

"贵",不是指身价;"贵",指的是精神、是信仰。

  北京,曾是军队子女学校最集中的地方,从公主坟一路向西,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司令部、总后勤部、总参谋部……一直到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为这些部队子弟建起的学校有培英、育英、群英、育红、友谊、育翔、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

60年代起北京所有的军队子女学校都已经归属地方政府,它们曾有辉煌的历史,但也经历过风光不再的沉寂,之后寻找各自新的出发点。曾被称为“全军子弟学校一面旗帜”的北京十一学校,探访它的前世今生。

十一小学是唯一一所由周总理批准建造的小学、唯一一所军委拨款建造的小学(430亿旧币)唯一一所由共和国生日命名的学校、唯一一所为毛泽东主席出访归来献花的学校、唯一一所培养了数十位将军的学校、唯一一所有上百位将军题词勉励的学校、唯一一所有博士后项目研究的中小学。

今天的十一学校,是一片令人惊叹的现代化建筑,最初的苏式营房式校舍已经完全消失,只有校园内“将帅语林碑墙”上109位将军的题词,显示出抹不去的军办背景。校内唯一保留的一座建校时期的老建筑“八角楼”目前是校史馆,记录着6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大批开赴朝鲜出国作战,这些干部的子女,和在战争年代献出生命的一大批烈士、驻外使馆、海防和边防领导干部等子女的上学问题,成为中革军委总干部部关心的重要问题。

部长罗荣桓,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等亲自过问此事,并请示组织筹办一所干部子弟寄宿制学校,这就是后来的北京十一学校。

关于学校名称问题,学校筹建处上报总干部管理部,拟定校名为"军委子弟学校"总干部部建议,为纪念新中国诞生,小学地处"新北京",最后确定校名为"新北京十一小学",副总参谋长张爱萍题写了校名。第一任校长为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他们向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周恩来总理写去报告。

周总理明确表示赞成创办军委子弟学校。他在报告上明确批示给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的杨立三:

同意,照办。主要为杨立三主办。周恩来,1951年4月2日

在杨立三的主办之下,由东北、中南等大军区支援,共筹集建校经费约460亿元(当时1亿元折合现在人民币1万元)。此外,还请几个大军区捐助了钢材、木材等建筑材料、请中直修建办事处负责设计,于1951年夏开始施工。在短短的一年内就能正式开学了。其功不可没。

1952年,学校建成,主要由军委拨款,并由东北、中南等大军区支援。

“当时460亿元是什么概念呢?可以买30架战斗机。”在十一学校工作了30多年的原校长李金初表示,20世纪50年代是十一学校的“皇家时代”,硬件软件在全北京的学校中都是首屈一指。“学校占地286亩,在北京是很大的学校,1955年,教职工编制是300人,还有一个警卫排,学生只有500名。174名家长首批被授予元帅与将军的军衔。当年的学生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将军的有40多人。”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请示报告

  杨立三:总后勤部部长。一辈子都是中国革命的大管家,他虽然没有享受到1955年授衔的荣光,但从他之后继任的总后部长衔级来看,不是元帅就是大将,假如他健在,最低、最低得评大将。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杨立三

杨立三1954年11月28日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终年54岁。骨灰运抵北京。12月7日上午开追悼会。主祭人周恩来总理并作了长篇讲话,而在新街口外总政文工团排演场到西郊的八宝山的路上,出现了一支感人的送葬队伍。周恩来等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亲自在前面执绋引棺送灵。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周恩来,随后是彭真、陈叔通副委员长及吴玉章、徐特立等同志,这是文官队,在左边最前头执绋的是彭德怀,随后是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将帅,这是武官队。到八宝山后,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地感人新曲。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第一任校长为罗荣桓元帅的夫人开国大校林月琴

学校的组织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经组织任命:林月琴为校长,余慎(萧向荣夫人)冯万秋为副校长,宋介为教导处主任(不久即升任副校长),张森洪为总务处主任。还有一个校长办公室,设一党委秘书和行政秘书。教导处和总务处分别设几个干事,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和教职员工的生活保障等。当时还有一个警卫排,负责全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开学典礼上,总干部管理部副部长赖传珠(上将)、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上将)代表中央军委发表校训词:

“ 十一小学是军队干部的子弟学校,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光荣传统,勤俭办校,努力学习,为新中国各项建设事业培育出可靠的接班人!”

林月琴也以校长的身份发表了校风词:

“要求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劳动,认真学习,尊敬老师;要求教职员工像热爱自己的子弟一样去热爱学生,要求全校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勤俭办学,将新北京十一小学办成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园地。”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建校筹备小组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部分教职人员

1952年9月20日,学校才初具规模就正式开学了。因为时间不等人,尽管只能开办小学一至四年级,也不得不马上解决了第一期500名学生的就读需要。

这第一批的500名学生家长中,有174人在1955年我军首次授衔中被授予将军军衔、甚至还有元帅。

据不完全统计,后来陆续招收的学生中约有1000人是元帅、将军及享受将军待遇的军队高级干部子弟。

下图是原新北京十一小学校园大门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8年前入学的都是部队干部子女,学生除了军委各总部、军兵种领导干部的子女外,主要三个来源:志愿军前线干部子女、驻外使领馆武官子女、烈士子女。

当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操着不同的口音。还有一些学生年龄明显比同班同学大,他们是解放后父母从抚养他们的老区百姓家里找回来的,因为耽误了上学时间,只好跟在低年级的班级读书。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十一学校的学生给毛主席献花

下图为十一学生给朱德总司令献花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优美、大气的校园是十一学校的孩子们最引以为豪的,宿舍—餐厅—教室被几百米的长廊连为一体,有配套齐全的宿舍、食堂、教室、运动场、绿草地、洗衣房、卫生科,甚至还有动物园。李小力感叹,校园的建筑面积,别说在小学、中学里,就是跟现在的大学比,也够得上是一流的。

学校的伙食更是令人艳羡,“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连主席都‘三年肉不尝’,可是,我们的餐桌上,却能经常吃到内蒙古的黄羊、东北的大豆,还有海带等。当时全国都在节衣缩食,老一辈革命家的良苦用心让我们至今都深感内疚……”

当年在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眼中,这所军委子弟学校确实带着神秘而优越的光环。1957年入学的李小力回忆他们有一次在校外体检时发生的一件小事,“医生们听说我们是十一学校的,非常惊讶,好像我们就是首长。那一次也算领略了一下社会上对‘十一’的印象。”

 在这所军办学校里,分列式和阅兵式的正步走是每个学生必受的正规化训练。“那些军人出身的老师们,一身正气,落落大方,给同学们做出最好的楷模。‘十一’当时是全军子弟学校的一面旗帜。”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学校礼堂一角

别看军委总干部管理部曾经特意调来一个警卫排,(55年撤销)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但是这里的师生身上绝对不会带有"骄娇"二气。

某日,一名学生顽劣,课堂上顶撞老师。老师勃然大怒,没拍他,却是拍了桌子。怒其不争呀,恨铁不成钢;“你爸爸在工农速成中学是我的学生,因为常年打仗没有文化,在学校跟不上功课急得直哭!党和人民为你提供了这样好的学习条件,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斥责过后,老师哭了,学生们也都跟着哭。这位学生的父亲得知此事,如遇十万火急的军情,连夜赶到学校负荆请罪。儿子,自然是免不了一顿皮带,从此与"骄娇"绝缘。

能够在解放军工农速成中学就读的学员都是我军最优秀的干部。建国前,由于长期地处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他们缺少系统学习的机会,今天身为我军的中坚力量, 必须通过不断深造提升,成为保卫新中国的高级军事人才。这位同学的父亲,1955年授衔被评定为将官!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礼堂内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学生宿舍外

一个年级一座楼。男生宿舍在楼下,女生宿舍在楼上。每间宿舍8个同学。每个同学拥有一张淡绿色的钢丝床和乳白色木制床头柜。夏天的时候,每张床会配置一个圆顶的西式蚊帐。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学校的图书馆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学校的学生们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当然,当时的校规有条就是:校内严禁谈论父辈的军衔和职务。很多同学是在离开学校多年后,才逐渐知道彼此的父辈是哪位将帅。

这里有很多烈士子女。他们的父母有的是在战争年代牺牲在战场上,有的是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学校历年接收入学的烈士子女究竟有多少,没有精确的统计,但以某班为例,全班40名学生中,烈士子女就占了四分之一以上。这些学生很多享受供给制待遇,由国家按时发放衣服、被褥和生活用品。

  每逢星期天、节假日,学校里的烈士子女及常驻国外、海边防军人的子女都会被老师们领回家。老师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与老师也密不可分。一些常年在外的父母来学校看望子女,经常出现孩子只认老师不认父母的情况。“妈妈”这个称呼在学校里有特殊的含义。孩子们喊林月琴校长“林妈妈”,学校的女老师们除了教学,还扮演着“妈妈”的角色。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当年读十一小学的部分后成为将军的学生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地方干部有全国政协主席俞正生、吉林省省长洪虎、全国政协常委何光暐……等。 

1960年,新北京十一小学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又增加了中学部,其名称经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改为北京十一学校,隶属关系归总政治部。

1964年,是军队子弟学校命运的拐点,拐点来自《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苏分歧后,面对苏联的形势变化,党中央为了防止修正主义,要培养更好的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于是提出了接班人的五个条件。”五个条件包括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团结大多数人等。李金初校长回忆,那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大潮,军队和中央各部委的子弟学校纷纷“摘帽”,转归地方。“据说,这么做是为了防止接班人特殊化,脱离群众。”就这样,十一学校成为海淀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普通北京孩子第一次踏进这所曾被视为“贵族”的校园。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

现在的十一学校已是新建面积达到148000平方米的完全现代化的校园

1964年最好的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