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浅水鱼 (读史专栏作者)
01
王弗:红袖添香,助他青云直上
那年,苏东坡十八岁,在父母的安排下,娶了同是书香门第的本地姑娘——十五岁的王弗。第二年,他十六岁的弟弟子由成婚,妻子只有十四岁。
苏家为什么这么着急为两个儿子完婚呢?原来他们准备随父亲苏洵进京应试,按照当时的风俗,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考试出榜,向新得功名的未婚举子提亲。
苏家兄弟若是未婚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京中女儿长成之家托人向他们提亲。而在苏家父母看来,让儿子娶本地的姑娘,对姑娘家知根知底,日后要好相处的多。所以,苏家在儿子进京之前为他们操办了婚事。
子由婚后不久,苏洵便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去了,留下苏母和两个年轻的儿媳妇相伴度日。
当年,苏家兄弟都考中进士,刚刚二十岁的苏东坡以名列第二的成绩享誉天下。不幸的是,苏母还没来得及听到这个喜讯就病故了,父子三人仓促返家,料理后事,居丧守礼。
这段为母守孝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兄弟一生中难得的悠闲时光,他们和年轻的妻子一起,侍奉父亲,纵情山水。也就是在这段心无旁骛的日子里,苏东坡和妻子王弗之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王弗自幼饱读诗书,受过很好的教育,她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苏轼读过的书有时有所忘,她亦总能从旁提点,苏轼问她其他的书,她亦能娓娓道来。那段时光,这对小夫妻常常相伴读书吟诗,俨然一对最恩爱的情侣。
居丧日满,苏东坡父子又该启程入京了。这一次是举家东迁,父子三人和两个儿媳妇,还有苏东坡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这次旅程是相当愉快的,父慈子孝,妯娌和睦,还有可预知的美好前程在前路等待,没有比这更完满的人生了。
到京之后,父子三人都被授予官职,苏东坡被放了外任,到陕西凤翔就职,子由陪父亲留在京中。这是苏东坡生平第一次独自生活,只与娇妻稚子在一起。
王弗“敏而静”,聪慧机敏而沉稳雅静。在洞察世事、明晰厉害方面,似乎远胜于苏东坡。她对丈夫非常佩服,但是,她也深知丈夫那坦白直爽急躁火爆的性格还需要她悉心照顾。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但是构成人生的往往是许多小事,所以,大多数时候他则事事听从妻子。
苏东坡把人人当好人,但是王弗却有知人之明。家里每有客来,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面屏息静听。待客人走后,她再对丈夫婉言相劝,提醒他要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
苏东坡早年青云直上,除了有欧阳修等先贤的提携外,王弗红袖添香的力量亦不可小觑。倘若能“一生一代一双人”,从此与君到白头,他们俩可真是让世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可惜,天不遂人愿,在他们结婚的第十一个念头,年仅二十六岁的王弗病逝,他们的儿子还只有六岁。
王弗去世后,苏洵对苏东坡说:“汝妻嫁后随汝至今,未及见汝有成,共享安乐。汝当于汝母坟茔旁葬之。”
王弗陪伴苏东坡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在这个阶段,苏东坡虽没有大的成就,但一直是上升趋势,他们的生活是充满希望和梦想的。王弗的撒手人寰冥冥中影响了苏东坡的命运,从此之后,苏东坡的仕途开始波澜起伏,再无宁日。所以,王弗早逝对她还说未必不是一种幸运,豪放豁达如苏东坡,在日后颠沛流离之时亦可如此安慰自己。
王弗逝世十年后,苏东坡写了那首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已亥记梦》怀念王弗,深挚纯澈,九曲柔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02
王闰之:相夫教子,陪他环海沉浮
王弗死后第二年,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病逝。东坡兄弟立即辞官,运送苏洵和王弗灵柩回乡。一路辗转,数月才回到故乡四川眉州。
安葬完父亲和妻子,苏东坡和弟弟又开始了居丧的蛰居生活。居丧期满,距离王弗去世已经四年了。这时候苏东坡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续弦,我们不必怀疑他对结发妻子王弗的感情,在那个时代,婚姻不仅是他个人的事,也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况且他又幼子需要抚养,他的生活起居亦需照顾,赶紧张罗个合适的妻子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这一次,苏东坡娶的是王弗的堂妹,比苏东坡小十一岁的王闰之。十年前,苏东坡为母亲守丧期间曾多次到妻家去,那时候,王闰之只有十岁,她看见苏东坡那么年轻就考中魁元,心里便惊奇赞赏。现在她已经二十岁了,而苏东坡父母双亡,可全凭自己的意愿择偶,他觉得闰之正合心意。后来,在闰之哥哥的张罗下,闰之嫁给了苏东坡。
闰之因为跟丈夫年龄相差较大,而且又早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她什么事都听从丈夫的心愿。
王闰之是进士的女儿,也曾读过诗书,虽说不如王弗那般智慧,但也能读能写。她是个聪明的女子,从来没想过做王弗第二,她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做一个贤妻。她只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做丈夫爱喝的姜茶。她努力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努力抚养孩子,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
王闰之的聪明不仅表现在她善于管家,还表现在她对于丈夫的清醒认识。那时,苏东坡跟一些歌妓走的很近,为她们题诗,带她们出游。换作一般的妻子,大概很难有好颜色吧。闰之却深信丈夫对于那些职业性的女艺人绝对不会迷恋,她知道这个男人是妻子管不住的,连皇帝都管不了,所以,她做的最漂亮——信任他。
闰之头脑清爽而稳定,而苏东坡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每当遇到烦心事,闰之总能用她“润物细无声”的爱去化解。
王闰之一生大部分岁月都在陪宦海沉浮的苏东坡颠沛流离,苏轼流放、回朝,不管是大富贵,还是大灾难,她都随遇而安,无怨无悔。最为难得的是,王闰之对王弗的孩子视如己出,和自己所生的孩子同等对待。她温柔敦厚,其最大愿景就是家庭的安定与温馨,家人的周全与健康。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二十五年,早已成为苏东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闰之于京师病故后,苏轼为她写的祭文里有这样几句:“已亦奈何,泪尽目干。旅宾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王闰之逝后,苏轼不再娶妻,惟留王朝云相伴。
03
王朝云:红颜知己,陪他潦倒迟暮
王朝云本是王闰之在杭州时买的一个丫鬟,当时只有十二岁。后来苏东坡被贬黄州之时,正式纳其为妾。妻子的丫鬟升而为丈夫的妾,在中国古代是极其平常的事情。
朝云那时已经成年,天资极佳,她是到了苏家才开始读书写字的,但是,极具灵气和悟性的朝云进步很快,颇受东坡青睐。
聪明愉快的王朝云对苏东坡而言,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苦闷烦难时的解语花。有她在身边,日子都变得活泼轻快起来。虽然两人年龄悬殊,但丝毫不影响苏东坡将朝云视为知己。
苏东坡某次又因口出直言而得罪了同僚,回到家后,他问家人自己腹中有何物,众人答“都是文章”、“都是识见”等,苏轼皆不以为然。王朝云一语中的:“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闻言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他们曾有过一个儿子,生下三天举行洗礼的时候,苏东坡写了一首诗: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首诗充满自嘲之意,但也透着喜得幼子的欢欣。可是,这个孩子却福薄,在十个月的时候患病夭折。这对苏东坡和朝云都是莫大的打击,尤其是朝云,终日躺在床上,精神恍惚,东坡曾有诗云:“我泪犹可拭,母哭不可闻”,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痛彻心扉。后来,朝云没有再生第二个孩子。
王闰之死后,苏东坡便只留朝云在侧,当他被贬惠州时,也只带了朝云。那段日子,是苏东坡一生中最灰暗的岁月。当时苏东坡“凄然有悲秋之意”,让王朝云唱《蝶恋花·花褪残红》一词,王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苏东坡“诘其故”,朝云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王朝云之所以凄然不成歌,全因她体悟到了苏东坡旷达之余的苍凉。
人人都只赞苏轼是有大气象大格局的,唯有王朝云温柔可人地替他伤怀,为他不值。彼时年近花甲的苏轼运势转下,身边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唯有王朝云追随苏轼长途跋涉到了惠州。“不似杨枝别乐天”,苏轼欣然于自己不是年老体弱被爱妾樊素“抛弃”的白居易,其对朝云这一知己的珍视与感激宛然可见。
在惠州的时候,苏东坡大概也觉得有生之年没有返京的可能了,便与朝云决定盖一座房子长久居住。这栋房子盖在一座小山上,设计十分精雅,房前屋后种满了果树。
可是,命运从来不会眷顾有情人,新房子尚未竣工,王朝云因瘟疫被夺去了生命,卒于惠州。这座房子被后人称为“朝云堂”。苏东坡在朝云墓址所在的惠州西湖建过一个六如亭,亭子上有他亲笔写下的一幅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死后,苏东坡已年近六十,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儿子的陪伴下继续被流放,到了海南,后来死于返京途中,享年六十四岁。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舛,但有这三位女子相伴,他将“一生一世”过成了“三生三世”,让后世之人感慨又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