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如何读书易经

只要一个人把任何一本经典读一百遍,他必能从经典中提升其为学的能力,必定能从经典中领悟其为人处世之道,必定能变化其气质,开阔其胸襟,启发其智慧,并且这一百遍经典必将影响其一生!”——全球读经教育首倡者 王财贵教授

如何读书易经

一提到读《易经》,我想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杭辛斋, 他是清末民初的人,他在清末曾经考过秀才、举人,因为参加革命党,曾经被抓去关了一阵子;后来到了民国,他又反对袁世凯称帝,又被抓进监牢。他一进牢房,就有一个人冷笑一声说:“你果然来了!”杭辛斋抬头一看,是一个须发俱白的老年人,就问:“什么意思?”那老人说:“我三天前就知道你今天会来。”他说:“你胡说。”这个老人说:“你看看墙壁上,我已经写下来了,某月某日杭辛斋到此。”一看,果然他已经写好了。老人接着说:“我有易学命相之道,本该要传给你,我在某月某日就要受刑了,现在只剩下一个月,我教会你这一套,你出去一定要传下去,你到某年某月某日你就可以出狱了。”于是就传授他《易经》义理相术之学。

杭辛斋学好出狱以后,立志潜心《易经》,搜集了几百种易学的书研究,成为一个易学专家,为民国政要讲授易学。有人问杭辛斋说“《易经》这么难,我们怎么读呢?可不可以介绍一些注解?”杭辛斋说:“不读经,看注无益也。”又说“不熟读经,看注仍无益也。”这是在他的《易学笔谈》上面所记载的话。他告诫人说你不去读《易经》本文,只看注解是没有用的;接下去再说,你假如没有把易经原文读得很熟,光看注解,仍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意思是什么呢?

如何读书易经

意思是你要应先读原文,而且要把原文读熟。像《易经》这本书,不止是要读熟,照杭辛斋的建议是要全本背下来,背得滚瓜烂熟,这样才足以谈《易经》。把这些经文背熟之后再去看注解,或听人家讲解,才能受益,要不然通通没有益处,都是在做虚假的功夫。

我想,读《易经》是如此,读所有的经也应如此。为什么读经要用这种方法呢?我们先应了解“经”的特殊意义。什么叫“经”呢?天经地义、永垂不朽的书,它通体是智慧,整本书每一句都表现了无穷的智慧,它指引人一种历久弥新之道,这种书,必定流传千古,这种书叫作“经”。经不是随便的书,不是哪本书都可以称为经的,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几千年历史中没有几本书可以称上经;也不是很多人都喜欢读的书就是“经”,很多人喜欢读的书叫作畅销书,不叫作经。这些经代表了智慧,智慧是永恒的,所以经是不会过时的。而它既然充满了智慧,你熟读了它,将来才有融会贯通的机会。所以,经文必须熟读。何况《易经》?据说《易经》的每一句,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字,都互相关联,前面提到了一个词、一个字跟中间后面再提到这个词、这个字是有关联的。所以,研究《易经》的人们认为一个词、一个字都不能够放过。唯有全书烂熟了,才能时时“玩索”,而有所得,在错综复杂中看出脉络分明;凡是想学《易经》的人,必先全文背诵,这是基本工夫,这是古人的教学传统。

如何读书易经

据说孔子读《易经》就是很认真的,认真到什么程度呢?叫作“韦编三绝”。“韦”就是皮韦。这个字上面是一只脚,下面是另一只脚,中间是一个方框,那个方框代表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有的脚往左边走,有的脚往右边走,这叫韦。这是违背的“违”的初文,最初的造型。韦就是韦戾,可以扭来扭去的意思,所以把熟皮革也叫作韦。生的皮革晒干以后是硬的,就是西装革履那个“革”;如果把它煮了就会变软,软的皮革叫作韦。韦可以作线,古人的竹简、木简一片一片编起来,比较贵重的用韦来编,比一般的绳子还要坚韧。孔子读的《易经》就是用韦线编的,因为《易经》的卦爻和文辞前后互相关照,所以孔子读的时候要翻过来覆过去、翻过来覆过去,读久了把那韦线都翻断了。翻断了再接起来、再断,断了三次,叫作“韦编三绝”!这是从古以来读《易经》的传统态度。现在杭辛斋告诉我们:不熟读经,看注无益也。所以,要读《易经》的人首先请你去读经,先不要去看注解。

将近一百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从小学开始教到初中、高中。小学号称“白话文教育”,初中高中才有一些文言文。学校怎么教这些文言文呢?认为文言文必须讲解。怎么讲呢?读一句讲一句、读一段讲一段。这种读一句讲一句的方法也影响到小学的教育;小学是白话文,白话文是我手写我口,接近普通的讲话,本来就很容易懂,但是,因为语文老师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认为上课就是要讲解,连白话文都要讲解。结果,小学、初中、高中我们读了十二年的语文,一般来说,国民的语文程度大体不及格。怎样才是语文程度及格呢?

我的标准是:一个中国人能够读中国书,他的中文才算及格。什么叫作能读中国书呢?你要走进中国五千年历史,要能够读中国五千年的书,才叫作能读中国书。依此标准,我们每一个人扪心自问,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我们能不能读自己祖先的书?现在很少人问这个问题,大家也不敢问,这是中华民族一个非常重大的危机。为什么我们会造成这个危机呢?就是语文教育的失败。语文教育为什么失败?就是读经传统的丧失啊!什么叫读经传统呢?就是你去读吧,把一些重要的、你认为艰难的书先读吧,而且要读熟。有的人把这种只是读的方式称作“死读书”,大加挞伐,怎么可以死读书呢!各位,我们将近一百年来已经不死读书,都“活读书”了,读一句懂一句、读一段懂一段……但请问我们现在国民的语文程度在哪里?这还不叫我们反省吗?尤其我们师范学校,更应该带头反省!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小学以下的语文教育。不只是中国,全世界从古以来语文教育老早就摸索出一条路了,而且实践得非常有效,一个人只要读三、五年的书就可以读几千年的文章。怎么做?很简单,就是从读经开始、从读最高深的书开始。哪一本书最高深你拿来就读,只管读,读熟了再说。什么叫再说呢?第一点,读熟了就自己有自己相当的体会,不要说大学生读经典会有体会,就是小学生让他来读艰深的《易经》,他都会有体会。有什么体会?有每一个人当下自己的体会。

一个人读书,除了自己的体会之外,你还能求什么呢?而自己的体会是最真实的,而且这个体会将随着年龄的成长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把文章读熟,你是很难有深远而长效的体会的,你是很难得到“温故而知新”的喜悦的;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生命之外,不会融入到你生命之中,不会从生命的悠游涵泳之中发出愤悱之情。而如果把经典熟读了,除了自己有体会,又有了愤悱之情,就可以接受进一步教导。就是由别人来教导。这个别人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是当代的人、你面前的人,你遇到专家了,他可以指导你;如果你连经文都不熟,他是很难指导你的。你的经文一熟,他一讲你就能够前后呼应、融会贯通,所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因为你已经读过十年书了,一知半解,雾里看花,听到高人一点,你忽然豁然开朗,这叫“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果你以前没有读过十年书,与君两席话也没有用!

所以,请我们自己先把自己的基础打好,就好像画龙点睛,你先自己把龙画好了,才能请高人来点睛,睛一点,龙就破壁而飞!如果你连龙都没有画好,画成一条小蚯蚓,再有神仙点你也没有用。而能帮助你读书、给你启发的人不只是现实中你遇到的人,现实中你能够遇到多少人呢?你遇到的人是不是高人呢?也不一定的。还好,我们还可以遇到古人。因为千古以来对于这些重要的书都有非常多的注解,那些注解家是用了他一生的聪明才智,呕心沥血地把他的心得都写在书上,他一生的成果你用几天时间就可以完全吸收,变为自己的生命的营养,这是何其简单,这是何其受益的事情!如果经文不熟,你可能不会产生去读注解的兴趣,只要经文熟了,自然会有进一步解经的愿望。当你看古人的注解,发现居然与你以前所想大略相似,“英雄所见略同”。

“古人先得我心”,一种喜悦之感就上来了;甚至,如果古人所说的,是你以前所没有想到的,那将使你“百尺竿头,更上一步”……这种读书的苦乐只有自己去读了,亲自领受。总之,首先一个条件就是经文要熟。今天在还没有开始讲《易经》之前,我们先讲读《易经》的方法,如果不知道读《易经》的正确方法,恐怕这一辈子再听多少人讲易学,“仍无益也”!在座大部分是大学生,我们对于比较年长的朋友不敢奢望,他们反正已经没救了。但年轻的朋友还有救,尤其你现在如果还没到大四―大四已经快没救了,当然大一的机会最好,大二、大三都还可以―趁现在九月,刚开学,你听完演讲之后,去选一部经典,拿来就读,读她千遍也不厌倦,读她的感觉像春天!你立志把她读熟。如果能把一部经典熟透了,告诉各位,你这四年就没有白费!要不然的话,可能将来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很多人共同的经验吶!大学四年你以为学了很多东西吗?告诉你,将来回首前尘,往往是“往事如烟”“一无所有”!

如何读书易经

我请大家互相勉励,找一个朋友互相约定:选一部经典,熟读它!熟读的方法,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建议:读她一百遍,以一百遍为一个单位。我建议你首先读《论语》―虽然我们今天讲《易经》,但是等一下你就会知道,你要了解《易经》,最好是通过《论语》,所以建议你先读《论语》。所以,你跟你的朋友约定一下:我们在这半年、一年、两年、三年之内把这一本书读熟她、读透她,什么都不管,不要管了解不了解。这种人叫作有志气,我佩服你!讲到这里,我想调查一下,现在各位你立志要把《论语》读一百遍的请举手?好,请放下。这是一个生命的转关,往往可以使你从生命的迷茫转向光明。不过,我们不能规定,只好让每个人自己去走自己的路,自己去营造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