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文|心语爱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你小姑和我一样都是苦命的人”。妈妈一边做饭一边说。

我下意识地问:怎么这么说?

她说:“你小姑去应聘超市的工作被拒绝了,如果她不是因为驼背,就不会被歧视和拒绝。”

她继续念叨:“如果当初父母能对我们上点心,她不会因为摔跤不及时治疗而造成终生残疾。如果我父母在明知爷爷有肺结核的情况下,不让我和他接触,我不会被传染,也不会有后来的支气管炎……我的身体不会如此差。”

言语中妈妈居然还用了“恨”,对于她的情绪,我表示理解。因为我知道她从原生家庭遭受了不少痛苦。

说起原生家庭,可能大多数人都存在痛苦的部分,这痛苦或许来自父母的重男轻女观念,或许来自父母的控制、忽视、不认同、冷漠或虐待。

更可怕的是,我们在父母那所经受的痛苦,可能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那么,面对原生家庭的痛苦以及糟糕的代际传递,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

在侯玉珍的《因为我是女性:如何深度疗愈代际创伤》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希望。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侯玉珍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10余年,她用她多年的临床经验与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想要停止“强迫性重复”,终止上一代内在的痛苦和关系模式,我们需要直面代际创伤。

接下来,我将根据本书,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代际创伤的表现,以及如何摆脱强迫性重复两个方面来阐述,希望对深陷原生家庭痛苦的你有所帮助。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代际创伤的表现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妈妈,我们把她叫作“内在妈妈”。在成长的过程里,妈妈对待我们的方式会被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并潜移默化地将其传递给下一代。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书中指出:“幸福与不幸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母亲对我们的养育方式有关。母亲是生命的孕育者,也是心灵的母体。”

如果想要停止“强迫性重复”,终止上一代内在的痛苦和关系模式,我们就需要透过与母亲的关系,看见自己并疗愈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母亲”不仅指代妈妈,也指代与你小时候关系最亲近的长辈。(比如你小时候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那么,这里的“母亲”就可以指代爷爷奶奶。)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1.不放手的爱令人窒息

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一种现象:无论你是否结婚,你的母亲都习惯性地插手你的所有事情,学习、工作、交朋友、恋爱、结婚、养育子女等,好像所有事情都必须经过母亲,没有你独立的空间。

更有可怕的是,在你和母亲的关系中已经容不下第三个人。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依赖”。

共生依赖的特性是关系的排他性和控制性。

事实上,共生依赖从婴儿时期就形成了,之所以会演变为母子二元联结,容不下第三者,是因为母子关系没有经历“分离”阶段。其典型代表就是妈宝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者说:“如果夫妻关系好,基本不会发生妈妈和孩子共生的情况。”

换言之,一个家庭健康的关系结构应该是夫妻关系是核心,父母之间感情和谐,便会和孩子形成一种健康稳固的三元关系。

相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进行分离。在孩子应该学习独立的年纪,剥夺了他独立的机会。一旦形成母子二元联结,在家庭中则很难容下其他人。这意味着孩子的爸爸,以及孩子的伴侣都会成为被排斥的对象。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电视剧《一树桃花开》中罗耀辉和他母亲就是典型的共生依赖关系。罗耀辉的母亲对儿媳妇的标准不仅要漂亮、懂事、苗条、文静,还要随叫随到、体贴入微、服从命令。盛开听后怼到:“您这儿媳妇只能去古董市场找。”

当盛开和罗耀辉结婚后,母亲更是各种挑刺,好像在她的眼里不仅盛开配不上自己儿子,任何女人都配不上。这是典型的共生依赖的排他性。

当盛开和罗耀辉母亲不和时,罗耀辉总会不分青红皂白地站在母亲这边,甚至为了母亲对盛开实行家暴。最终,盛开选择结束婚姻,以结束这种病态的母子关系所带来的伤害。

停止病态的“共生依赖”二元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母子双方进行“分离”。孩子要学会长大,学会自立。而母亲要学会放手,把孩子当独立的个体看待,不插手孩子的生活和情感。

正如作者所说:有分离才会有自我,才是真正意义有价值的活着。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2.消失的母爱会导致孩子内心长久的不安感

书中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照顾自己、爱自己,是因为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情绪上,我们都曾被妈妈很好地照顾。”

反之,如果早年没有被母亲照顾和爱护,这份母爱就是消失的,而消失的母爱有两种情况:

① 创伤性分离导致母爱缺失。

创伤性分离是指孩子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被迫与母亲分离,这会造成一系列身心不良的体验。

这种情况的典型代表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他们一两岁或者出生不久,就离开去打工。

这种过早的分离创伤,很容易形成“被抛弃”的核心信念,同时也会形成“我是不好的”或“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这样的自我感觉。

如果爷爷奶奶对孩子温暖有爱,那么孩子就会把对父母的依恋转向爷爷奶奶。如果爷爷奶奶对孩子冷漠或者打骂,孩子找不到情感的依托,一方面他们无法处理心理上被妈妈“抛弃“的痛苦;另一方面无法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敏感、恐惧、焦虑、多疑,缺乏爱和安全感。长大后会将这种分离创伤投射到另一半身上,比如经常怀疑对方出轨、查岗,或跟伴侣确认是否爱自己,因为小时候被妈妈抛下的受伤心理,害怕自己再次被伴侣抛弃。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② 不被善待,感受不到母爱。

比如经常被父母冷漠、打骂或虐待,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充满攻击性,或者封闭自己,严重的会有“受虐”倾向。

尤其是女孩长大后,很容易遇见渣男。因为她没有理性的辨别能力,只要有人给她一点甜,她都会认为那是拯救她的“光”。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因为母亲重男轻女的观念,她的出身被妈妈当作一种耻辱。加上父亲的懦弱和无视,苏明玉从小就被母亲冷漠和恶意对待。

即便她学习优异,母亲也不同意她去考理想的大学,只让她去上免费的师范大学。理由是一个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家里的钱要紧着两个哥哥上学用。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致使苏明玉与家里断绝联系。当她得知母亲突然离世的消息,她没有痛哭和伤感,相反,她像往常一样处理公务,仿佛这件事与她无关。这种冷漠其实是她对母亲的报复和反抗。

惟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相待,尤其是被母亲和他最亲近的人善待。因为这才是建立孩子内心安全基地的沃土。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3.被“忽视”的孩子最渴望母亲的关注和重视。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苦恼,自己明明很爱孩子,为什么孩子总会确认性地问我:“妈妈,你爱我吗?”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我比较担忧,为什么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呢?难道是我对她的爱不够吗?

读了这本书,通过反思我和母亲的关系,才发现:我和母亲之间也存在这样的状况,而我又把这种伤害带给了孩子。原来我一直在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心理学上称为“共情剥夺”。

作者说:“看见即是爱。”这里的“看见”意味着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并对此做出相应的情感回应。

相反,“无回应”养育方式是指:妈妈抑制了自己对孩子的情感表达,拒绝与孩子身体接触。而当一个孩子的内在感受不被看见、理解和回应时,“共情性剥夺”就产生了。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在我的记忆中,我是被散养长大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父母都很少管我。正因为如此,我反而渴望她们的“管束”。在我看来,她们管我才是关心、爱护我的表现。

小时候,每年暑假,妈妈都会把我送去外婆家,外公脾气比较暴躁,我不愿意去。但无论我说什么,妈妈都看不见我的诉求,坚持要把我送走。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妈妈总是会推开我。回到我和女儿的关系中,女儿每次要求抱抱或者想要与我亲近时,我“无意识地推开”,已经造成了她内心的不安。所以,她才会确认性地问我是否爱她。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如何停止强迫性重复,走出命运轮回,拥抱下一站幸福?1.分离:有分离才有自我

作者说:“妈妈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成为孩子内在妈妈的声音,形成核心信念。这个信念会在所有的关系里影响着孩子的感受、行为和决定。好的核心信念是力量的来源,而糟糕的核心信念是痛苦的根源。”

因此,要想摆脱糟糕的内在声音,第一步就是与内在妈妈进行分离,划清心理边界。

具体分为四个步骤:觉察、反思、拒绝、表达。

①觉察:察觉内在妈妈的声音是什么?批评、控制、被威胁还是被忽视。

②反思:反思自己的核心感觉和信念,反思在人际关系中的认知和行为。

比如我内在妈妈的声音主要是批评,那么核心感觉就是“我是不好的或者我没有价值”,并且会无意识地把这种信念运用到所有人际关系中。你会比较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希望得到认可,还会陷入自我责备的负面情绪。

③拒绝:拒绝内在妈妈的声音,拒绝他人。

拒绝是摆脱内在妈妈束缚的关键,拒绝自我否定,拒绝被定义,拒绝在人际交往中去讨好或委曲求全,

④表达: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包括表达自我的攻击性。

从小乖巧、懂事就是我的标签,包括中学也没有出现“青春期“的叛逆。直到上大学,什么都想跟父母反着来,他们让我报师范,我偏不。考公务员,我偏不。妈妈说我太任性,我也不清楚自己哪来的“叛逆”去反抗父母。但我现在明白了:青春期会迟到,但绝不会消失。

小时候听话,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反而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上了大学,我不再当乖乖女,很多事情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才发现原来勇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抗,做回自己是如此痛快。以前的小心翼翼、负重的感觉随着表达一下就释放了。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2.哀悼与和解:接纳痛苦,原谅给你带来痛苦的人与事

哀悼就是直面和接纳过往母亲带给你的痛苦经历,这个过程或许漫长而艰难,但它是走出痛苦的必经之路。

作者说:“在人际关系里,愤怒、羞耻、悲伤的背后都是我们渴望被他人看见、理解、支持和回应的情感需要。而现实中之所以会出现强迫性重复事件,其实都源自孩子对妈妈的爱的渴望。”

之前听主持人马丁讲他与父亲的故事,我深有感触。

他说他有一次考试考了全年级第二名,他兴高采烈地跑去告诉爸爸,本以为会受到鼓励。结果爸爸却问“为什么没有考第一”。

于是,为了得到父亲的赞赏,他更加努力学习,终于考了第一名。他拿着试卷找父亲,父亲接过试卷一看说:“这道题,我给你讲过吧,你怎么又错了?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马丁非常愤怒地说:“爸,人最大的愚蠢在于他明明想夸他的孩子,却不会夸。”

父亲对马丁的不认同,从小就种在他心理,并带给他深深的挫败感,导致他对父亲产生逆反心理。

父亲想让他学理科,以后成为工程师,他却学了文科,成为了教师,后来做了主持人。

他坦言自己和父亲的“战争”从小持续到大,但这个抗争的过程让他很痛苦。因为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却不得。

作者说:“你所渴望的,其实就是你丧失的。”

马丁在父亲临终前说:“下辈子我们还做父子,我们交换下位置,我做父亲,您做儿子。我会在你每次考试都大声夸你,然后告诉你“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就为你骄傲。”父亲流泪了。

从他的经历不难看出:父亲总是把原则和道理摆在爱的前面,而忽视了儿子的心理诉求。马丁在父亲临终前与他敞开心扉,并选择原谅父亲,达成和解。

书中指出:直面创伤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怪罪爸妈和社会,而是找到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而马丁的自我救赎就是他将(上一代)父亲对他不认同的遗憾,转化为对(下一代)女儿的鼓励和爱。在此过程中,他由愤怒、哀伤转为接受和原谅,最终实现了自我和解。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3.发展与突破: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自我拯救,接下来,应该如何做,才能突破自我限定,成为更好的自己?

①发展积极自尊,建立自信。

这一步实际上是在完成自我认同,作者说:“要想找到真实的自己,就需要完成自我认同。”

而要获得完整的自我认同,需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需要看到或发掘自己的优势或潜能。

第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第二、发展积极的自我陈述。

比如,寻找偶像(榜样)身上的特质,以此来激励自己。或通过冥想去接近自己的潜意识,找到你想成为的人的特质。然后,找2~3个能深入你内心有所触动的词。最后,形成一个自我陈述句:“我是一个……的人。”比如“我是一个可爱而独立的人”。在之后的成长岁月里,你要常常有意识地确认、感受、实践这个句子,让它逐渐成为你内在自我的一部分。

第三、正视资源取向。

一方面,要接受事物的两面性,并有意识地进入自我激励的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面和负面),如果你总是无意识进入自我挫败的模式时,你就该调整了,你可以有意识地寻找积极的资源。

比如,有人每次做事前总会担心:如果我做不到怎么办?或如果我做不好怎么办?这时,你可以找2~5个积极的部分,比如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可以利用的资源等,以此来激励自己。避免陷入自我攻击和自我挫败的模式,这样才能提高自尊水平。

另一方面,专注于想要达到的目标。

将注意力放在目标上,而非你想要逃避或者劣势的方面,这样更有利于完成目标,增强信心。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②突破自我限定,活在当下。

第一,突破过去束缚。

与内在父母和解,放下过去的得失与悲欢,接纳自我的缺陷与优势。

第二,突破自我束缚。

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影响,直面外界的质疑,这是不被自我束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核心是活在当下。

今年4月,我遭遇了职场滑铁卢,并陷入自我否定的模式好长时间无法走出。每天不想去上班,因为害怕同事笑话,害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眼光。

后来,我意识到:我不再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了,也该长进了。三十岁的年纪没有气定神闲的淡然,还能没有被讨厌的勇气吗?于是,我开始重整心情,积极投入工作,不久,工作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在未来,而在当下。专注于每一个当下量的积累,终究会引起未来质的蜕变。

明白了这点,你不再局限于外界的评判,不再纠结于自我否定,而是学会接纳自己的软弱和无力,也看到努力的价值和希望。

第三,享受当下的苦乐与悲欢,勇敢表达自我。

对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或事物心怀喜悦和感恩,无论它是好还是不好,它总能教会你些什么。

当你能够真实地面对和表达每一个当下的情感流动,实际上你已经拥有了自我与自由。

如何不被命运伤害

写在最后

一位诗人曾说:“在自己身上找到幸福并不容易,但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无论你过去经历了什么、被怎样对待,你都可以选择走一条自己的路。要知道人生不应由过去的悲苦所限定,而应由你自己书写。

愿你有直面过去与自我的勇气和决心,有想改变的渴望与坚定,有行动的开始与坚持。

愿你能摆脱命运的轮回,去拥抱下一站幸福。

我是@心语爱,成长在路上。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欢迎给我点赞、评论、收藏和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心理学##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