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李斯命运如何

导读:

《李斯列传》中李斯的生命历程以沙丘之变为界,前后经历了辉煌与苍凉两个阶段,其人生辉煌与其人生苍凉皆源自对“厕鼠”与“仓鼠”的感怀以及由此生发的理想追求,李斯逐梦路上的成败得失,对于今日的读者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以及如何成功实现美好理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与借鉴价值。

李斯命运如何

沙丘之变

一、卑微理想铸就人生辉煌

“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

从这一视角看,司马迁笔下的李斯是一个励志成才的典型。梳理李斯这段成功的人生旅程,年少时为楚郡小吏的李斯并非胸怀大志、志向高洁之士,他出发踏上梦想之路完全是源自“厕鼠”与“仓鼠”触发的“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人生感怀。

李斯命运如何

李斯

然而,打拼二十余年,李斯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丞相,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细细品味李斯的圆梦之路,对于今天逐梦的我们依旧富有启迪意义。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是在特定时空环境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进取的梦想,尤其是在进取到一定程度志得意满或者是打拼过程中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

以今天的标准看,年少时,为郡小吏的李斯相当于地级市公务员,在普通人看来已经是很好的职位,放弃这样一个职位重新投身到求学者的行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

而李斯却有感于“厕鼠”与“仓鼠”所处环境及其生活状况的差异,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慨叹,毅然辞职,开始了新的求学逐梦之旅。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如果没有积极进取、自我超越的精神,李斯又怎会做出如此选择!李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遂辞别荀卿西入秦以说秦王。

李斯命运如何

李斯与秦始皇

虽然,李斯的这一选择,主观上是“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的理念使然,但客观上,李斯将个人的梦想追求与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思维视野与模式,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李斯“至秦”后寻求机会说服了秦王,“秦王拜斯为客卿”,初露锋芒之际,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于是导致了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

面对如此形势,李斯在劝谏秦王的奏疏中丝毫不谈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完全站在秦王的立场上纵论逐客的利与弊,雄辩地指出: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处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密、沟通合作愈加重要的时代,李斯这种临危不乱、换位思考的沟通艺术不也正是我们需要借鉴学习的吗!

从小吏到丞相,我们在看到李斯的荣耀与光环的同时,更应感悟到李斯身上的自我超越精神、将个人梦想追求与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思维视野与模式及其换位思考的沟通艺术,这或许是《李斯列传》的现实价值所在。

李斯命运如何

李斯丞相

二、卑微理想酿成人生苍凉

“楚上蔡人”李斯,从年少时为郡小吏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以斯为丞相”,二十多年的时间,审时度势,披荆斩棘,走出了一条励志成功之路。

秦始皇外出巡游病死沙丘后,李斯听从赵高与胡亥的命令,背弃了秦始皇的遗诏,虽然保住了自己的丞相地位,但终身陷囹圄被腰斩于咸阳,被夷三族,只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人生结局。

从表面上看,赵高的恶意诬陷是重要原因,但细细品味李斯的成败会发现,其成败的根本原因皆在于“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的初心。

正可谓成也初心,败也初心。李斯年少时,“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有所思于此生发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悟。师从荀卿学成帝王之术辞别老师时坦言: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字里行间充溢着李斯内心深处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渴求之情,怀着这样的“初心”,李斯以楚王不足事为由放弃了楚国,因“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最终选择了西入秦以说秦王。至秦,会庄襄王卒;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又生“逐客”之变——波折起伏中,李斯凭借自己的智慧踏平了坎坷,成就了秦统一天下的事业,成就了自己做一只“仓鼠”的梦想——“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百官长皆前为寿”,原来是“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而今人臣之位,无居其上者,可谓富贵至极矣。

李斯命运如何

秦始皇

秦始皇病死沙丘前“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显然,秦始皇已明确确定长子扶苏为皇位继承人。

从道义角度看,于公于私,身为丞相的李斯都应遵从秦始皇遗诏,恪尽职守担当起非常时期的重任。当赵高开门见山说明事实: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赵构意图另定太子而寻求李斯的合作,李斯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当赵高分析发展趋势:

“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

当赵高以此劝说李斯合作时,李斯表达了自己的公而无私:

“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

当赵高以“安危不定,何以贵圣”相激时,李斯表达了自己的感恩与执着:

“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然而,当赵高摊牌:

“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将“从”与“不从”的结局和盘托出时,李斯“仰天而叹”,“垂泪太息”,“乃听高”。显然,面对时局变化,曾试图坚守道义的李斯最终因“初心”改变了选择,于风云变幻中选择了所谓“长有封侯,世世称孤”的“希望”之路。

李斯命运如何

胡亥即位

胡亥即位后,听从赵高之言,对此,身为丞相的李斯竟未进一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责任担当意识严重缺失。

“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

“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待二世用赵高之计,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赵高常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时,李斯才对此发表不满的言论——“高闻李斯以为言”。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李斯是因为自己大权旁落,实际地位下降,切身利益受到影响时,才心怀忧虑,借口“关东群盗多,今上急益发繇治阿房宫,聚狗马无用之物”而劝谏二世胡亥的。老奸巨猾的赵高洞穿了李斯的心思,随之主动出击,将计就计:

“待二世方燕乐,妇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间,可奏事。’丞相至宫门上谒,如此者三。”

让二世胡亥对李斯心生不满。而后欺上瞒下,无中生有:

“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

二世胡亥“乃使人案验三川守与盗通状。”“使者来,会丞相下吏,赵高皆妄为反辞。”阴谋诡计,环环相扣,处心积虑的赵高最终硬生生把李斯父子并其三族送上了断头台。

李斯命运如何

赵高

每每读至此,心底生发的是对李斯深深的惋惜之情,堂堂的秦朝开国之相,辅佐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华夏,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本可以凭此名垂青史,流芳千古,却因人生紧要处的败笔鲜有褒奖。

屈原与李斯同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因小人谗言屡遭排挤,但始终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橘”作为自己的榜样,漫漫求索路上,“独立不迁”,“横而不流”,国破之际自沉汨罗江。虽然没能实现楚国富强的梦想,但其伟大人格与不朽精神一直为世代所敬仰。

结语:

太史公才在《李斯列传》文末抒发自己的感慨:

“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

李斯成也“初心”、败也“初心”的命运遭遇,让我们看到了着眼于个人飞黄腾达卑微理想的局限,认识到了树立崇高理想之于人生的价值所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