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八字 正文

1953年的命运如何的简单介绍

1959年9月26日晚上十点,一名警卫员拿着一封加急密电急匆匆的跑向毛主席的书房。看着书房内的灯还亮着,于是赶紧敲了敲门,说道:“主席,萨尔图那边刚刚发来的电报,是否现在批阅?”毛主席一听,赶紧说:“现在看,我一直等着那边的消息在。”打开电报,毛主席的脸上立即露出了笑容。高兴的说道:“好,好啊,告诉他们,发动一切力量,尽快开发那里。”

1953年的命运如何

毛主席所说的要“尽快开发”的地方,就行现在大家熟知的大庆油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仅开发出几座规模有限的小油田,每年的总产量不到400万吨。但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对石油的需求量逐年递增,1959年时已经达到1000万吨。为了弥补石油产量不足造成的缺口,新中国只能依靠大量进口石油。但由于西方世界的封锁,进口石油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1953年的命运如何

气包车

这是一张曾经出现在小学课本上的照片,当年因为中国缺乏石油,只能采取替代品。因此,那个年代的公交车,车顶用橡胶大包把煤层气“包”在里面,并用绳索固定。什么是煤层气呢?就是从矿井里输出的瓦斯,浓度和纯度都不及天然气。

195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在中南海的一间会客厅里接见了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毛主席对李四光语重心长地说道:“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1953年的命运如何

毛主席与李四光

的确,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没有充足的石油,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就无法大展拳脚。毛主席迫切的希望,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发出一座大油田来。说到找石油,那么首先就要知道石油形成的原理。那么,这一滴滴被称作“黑色黄金”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呢?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主要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分解、演化而成。因此,石油的形成离不开海洋。而在当年,西方学家普遍认为,中国所在版块是古大陆,都是陆相沉积地层,不可能形成大油田。

1953年的命运如何

石油形成的原理

如今的中国用一座座大油田证明了当年西方学者的论断是错误的。但在当时,这个说法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那么,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论断呢?这个人就是李四光。

早在1935年,李四光曾经写过一本名为《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的书。在这本书里,他就提到“中国的东海、华北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这个沉淀物指的便是石油。因此,当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中国石油的远景时,李四光用肯定的语气回答了四个字——大有可为。听到这里,周总理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

1953年的命运如何

李四光

中国石油大有可为,听起来确实是鼓舞人心。可是,中国那么大,茫茫960万平方公里土地,该从哪里开始找起呢?李四光拿着笔,在地图上指了一个位置——位于中国东北松花江和辽河之间的一块盆地。

可是,一看到这里,当时石油管理总局的专家们便炸开了锅:“这不行,方向错了,东北绝对没有石油!”大家为什么如此肯定呢?请关注“湖北卫视大揭秘”头条号,明天继续为您解密!